?智能氣功與其他氣功的區別
?說到智能氣功的特點,智能氣功和其他氣功的區別就散了。這裏,主要的區別總結如下。
?壹、智能氣功從人性的改變入手。
如前所述,過去的道、佛、儒三家的武功,基本都是封閉的武功。先把精、氣、神封在體內,再擴展到與外界進行氣的交換。它的訓練方法是由內而外,由內而外。就道家煉丹術而言,要在小禮拜天修煉,直到體內精氣精氣凝聚到壹定程度,再在大禮拜天修煉,集大藥大丸,待嬰兒出體外再與外界交換氣。再由“嬰兒”接回身體滋養,使其充滿全身毛孔,最後粉碎虛空,即粉碎人與自然的分離,使內外通透,天人合壹。而智能氣功則是從練功之初的天人之分出發,將自身之氣與自然之氣相結合,將自身與環境相統壹,形成壹個整體,借助天人合壹、天人聚合的力量來練功,屬於開放式的方法。這裏的開放包含三層含義,即氣的開放、穴位的開放和意識的開放。氣機開竅是將自身之氣與自然之氣相連,外氣(自然之氣)內斂,內氣(自身之氣)外放。通過人與自然的氣的交流,可以凈化氣的精氣,最終達到天人合壹的高級境界。天人之氣的交換是通過人體的穴位、發竅、穴位進行的,所以氣機的開啟必然伴隨著穴位的開啟。首先,天門、天目、百會、神闕、命門、勞宮、湧泉等穴位是開放的。其中,天門的開通尤為重要。過去,開天門曾被視為智能工作的標誌,這當然是不全面的。此外,眼睛、耳朵、鼻子等小孔也可以打開。每個練智能功夫的人都有這種經歷。每當妳的功夫有所進步的時候,總會覺得這裏不舒服,那裏痛。這就是打通穴位的反應。如果不行,那就疼。如果穴位通暢,疼痛就會消失。但是新的穴位和穴位會被沖走,產生新的反應。就這樣,壹步壹步,壹級壹級,逐漸打通全身的穴位和發竅,把我們自己的氣和大自然的氣融為壹體。通過練習第壹步,釋放內氣,收集外氣。此時,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主要在人體的淺層,即膜網中。然後通過行神莊、五元莊以及後期的中脈混、中線混、渾歸等步驟,通過經絡、臟腑、中脈、中線,壹步步加深與大自然的交流。是由外而內,由外而內的通透,從而達到人性。這是智能氣功與其他技術的主要區別之壹。智能氣功雖然也講經絡,也講星期天,但不是練出來的。練經絡壯健就是用意念調動真氣在經絡中運動,從而增加真氣在經絡中運行的強度。就是按照大小周日的路線來增強氣的循環。智能氣功不是用意念來增強經脈中氣的運動,而是加強經脈之間的橫向交流。經絡與大小絡脈相連,如大絡、絡絡、太陽絡等。通過這些絡脈,經絡橫向相連,從而加強了全身行氣的通暢,使全身之氣合而為壹。或者用水灌溉土地。壹種是渠灌,比喻人體經絡,渠中之水比喻經絡之氣,滋養土地,滋養全身。另壹種是到處泛濫,整個土地都是水,溝渠的作用不明顯。通過氣的橫向流動,全身之氣得以順暢充盈,不必著重於經絡的作用。明白了兩者的區別,就能理解為什麽不能把經絡和周日的練習混到智能氣功裏了。
第二,強調動態工作
過去儒道佛壹般都是強調靜功的修煉,靜功是高級功法,動功是低級功法。智能氣功認為靜態功和動態功有相同的初級和高級階段,特別強調動態功。重視動態工作的原因是:
1.練靜功夫,如果真的能進入靜的狀態,能有效促進人體機能的變化,但要真的忘掉,卻是極其困難的。每壹次呼吸,或者每壹次心跳,都會引起妳頭腦的興奮。所以按照道學的要求,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高級靜境,休息,把脈。不僅大腦中可以沒有思想,而且呼吸停止,心臟不跳動,使大腦不受任何內外刺激的影響,處於壹種固有的安靜狀態,整個生命活動處於壹種非常穩定有序的狀態。佛教徒要求“五行皆空”,即除色、受、思、行、知的活動。但即使妳修習了四禪八定,也無法完全消除這五蘊。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全身氣血充盈,才能達到寧靜。只要氣血不通,有停滯,大腦就不可能安靜。氣血不練時,盤腿打坐,坐久了會感到酸痛、麻木、疼痛、浮腫,大腦皮層興奮,無法靜下心來,必然影響練習效果。佛教徒說,“諸法生於心,諸法滅於心。”都說身是法界,念在壹起,身就變了。其實往往不是想法先來,而是身體停滯,讓大腦思考。現代氣功書籍《禪定講義》中有兩句話:“靜坐悟道,妳的覺知在交流中。”指出通過練武使身體內外通透,忘物忘我,人空境空,可以達到開悟。《淮南子》曰:“精氣神強,氣不散,則有理,有理,有節,皆通,通則神。”意思是身體各部位的氣分布均勻,全身相通,相通可以達到神的境界。有鑒於此,智能氣功重在溝通,重視通過動態鍛煉來達到和加強全身氣血的通暢。
?2.要想達到更高的健康梯度,就要讓全身飽滿流暢,也就是要增加全身的流量。壹方面可以增加現有空壓機通道的空氣流量,另壹方面可以開辟新的循環通道。練習不僅可以增強原有渠道的流量,還有助於開拓更多渠道,兩者兼得。
?3.要把氣功練到高水平,不僅要練無知識的頭腦,還要練有知識的頭腦。壹個人坐在房間裏練雜技,是在沒有知識的情況下練心法,在與外界的接觸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在有知識的情況下練心法。只有當妳專心致誌地按照功法修行,同時也在與外界接觸的時候,妳才能時刻保持精神專壹,內心平和,才能保持體內中和之氣,精神無外乎超越,從而提高腦細胞活動的有序程度,大大增強生命活動的能力。所以道人說:“凡事要有回應,凡事要有性。我們要壹直安靜安靜。”在經常處理外在的事情時,我們總是保持內心的平靜。佛教要求三摩地,專註和所有行為的內在穩定。練靜功夫的人,練的是有見識的心,也就是打坐之後能靜下來,然後慢慢把練功夫的靜狀態延伸到接觸社會,鍛煉身體。如前所述,開放練習壹開始就是形、神、神的開放,要求在安靜的地方練精神,在嘈雜的地方練精神,有利於更快的提高練習水平。因此,智能氣功的重點不僅在於適合練習的初級階段,也在於練習的高級階段。
第三,強調意識的積極運用
任何氣功練習過程都是壹個內傾的意識運用過程。智能氣功和其他氣功在意識運用上的區別在於,它不強調虛與無,而是強調意識的主動運用。古時候練功多是虛靜,我忘不掉。智能氣功是否強調意識的主動運用,與古代氣功相悖?不會的,仔細閱讀氣功古籍會發現,古人並沒有完全放棄腦力活動。道家修煉的周天公有九六個呼吸。生完寶寶,寶寶要壹步壹個腳印,壹步壹個腳印的回來,都有想法搬進去。佛教的四禪八定,從初禪到二禪,二禪到三禪,三禪到四禪,都有舍棄,不舍棄就無法進入更高層次的禪,都是用意識。道家練功要求真意,要去偽存真,保持本心。佛教徒要用佛法“觀”和觀察自己和外在的事物。可見,道教和佛教都不是完全放棄心智活動,只是心智活動比不上那些搖擺不定的普通人。即使在高級水平。道家公“空室生白”的出現,也是需要人的意識去感知的。當大腦中存在虛無時,即處於混沌狀態時,雖然靈命和靈覺沒有顯示出來,但它們已經在工作了,進壹步說,惠玲的意識也是有意識的。佛教徒要求達到空中中道,反對空無。以俗理為“有”,以真義為“空”,都屬於“從側面看”。只有空而不空,妙在空中,有而不在,不真實,中而空,才是中道。這個“存在”就是自我意識的功能。況且我腦子裏的“安靜”、“不要有雜念”這種想法,就是意識的運用。智能氣功研究古人修行的意識活動,抓住古人修行的根本關鍵,提出要主動運用意識,不能被動地等待空靜,要求全神貫註,專註身體動作。比如外在混元階段,意念開合與動作開合相協調,引導內在氣機開合,與自然交流。內在混元階段的“神莊”,要求形神合壹,把心神集中在每壹個動作上。以後的每壹步都是強調專註和專壹。智能氣功強調意識的主動運用,要求專註、專壹,使之符合壹定的意識活動模式,這是練氣功的基礎。首先,練氣功,說到底就是鍛煉和提高用意念調動人體內外之氣的能力,使身心健康,智慧和能力達到超越常人的水平。祛病強身、釋放外氣治病、使用各種特異功能等各種層次的氣功效果,只有積極運用意識才能達到。而觀念的集中和單壹,起到了增強意識活動力量的作用。因為單壹的意念活動有利於局部大腦中腦細胞活動的同步化,而單壹意念的集中可以使其有序化、普遍化,從而導致整個腦細胞的協調運動。這種協調運動會產生高度有序、能量凝聚的信息能量流,與體內的氣相結合,可形成強大的混合氣流,對人體生命活動產生巨大影響。近年來,氣功效應與人體特異功能的研究實驗,如遠在廣州千裏之外的北京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實驗室氣體,可以改變放射性同位素鎇241的衰變過程;密封玻璃瓶中的藥片可以帶出,瓶子如前密封,以此類推。它所表現出來的人類的神奇力量,關鍵也在於意識的積極運用,這就是意識的集中作用。其次,意念的集中和所謂的無所思的虛靜,這兩個層次的靜,* * *沒有雜念的共同點。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是腦細胞有序性的提高。空靜境界難以捉摸,修行無跡可循,而心念專註專壹,具體易修。所以古人往往以壹念代替萬念修行,也就是專註、專壹的意思。智能氣功指的是特定性,固定在壹個點上,思想活動與生命活動相結合的特定性,即形神統壹的特定性。後者的特異性就是活的特異性。而精神活動的變化,是按照神的“靜而不動,感而通”,“靜而攝”和“靜而攝”的規律進行的。如果妳這樣練習,就能逐漸達到高級水平。此外,氣功科學是積極利用通過練習發展起來的超常智力來研究和認識人類的生命規律和自然的關系,所以智能氣功強調從開始到整個過程中意識的積極運用。
第四,強調群體效應
在分散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經濟下,古人練氣功獨來獨往,不動聲色,壹人壹法壹術地傳授技藝,被稱為“法不傳劉二”。即使是師兄弟之間,“偶爾也不要聽真話。”治療就是根據每個人的情況分別辨證施治。這是時代經濟基礎決定的。智能氣功以混元氣理論為基礎,根據時代特點,強調練功和治病的群體效應,采用體現群體效應的教學和治病方法——分組集體教學和集體治療。在人體內,它可以自動調節人體的氣,不需要辨證工作和辨證治療。因此,健康人和不同疾病的人,共同練習同壹種技能,接受氣功老師的統壹治療,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獲得不同程度的開悟智慧、強身健體、治病等效果。幾十人甚至幾千人在壹起,氣功老師用意念把自然界的混合生命力和生物場與場所有人結合起來,形成強大的混合生命力場。場內每個人的形、氣、神在氣功老師統壹的思想(信息)下相互振蕩、相互啟發。在這個群體所形成的有序的整體場域中,能夠產生不可估量的效果,教功治病的效果,遠非單傳單治。沒練過氣功的人,幾天內就能學會釋放外氣治病;部分患者,包括骨折、耳聾、長包塊、腫瘤等,恢復較快;甚至會場內的人用意念給遠處生病的親人治療的信息,親人的病壹瞬間就能消失。在氣功老師功力的前提下,在場的人越多,場的強度越大。從宏觀上看,智能氣功的作用並不局限於傳授和治療疾病的時間和地點。氣功老師集結的強大氣場,可以比喻成壹個巨大的磁鐵,讓在場的每個人都帶著磁性,有壹定磁性的人去群裏教功夫,讓更多的人帶著磁性。智能氣功在壹個地區推廣,就會有壹定數量的人去練,就會在該地區形成智能氣功的光環。練習的人越多,時間越長,氣場越集中。每壹個擁有智能氣功“磁性”的人,都與當地乃至全國的整個智能氣功氣場具有同壹性,可以形成同步功能。所以,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妳專心思考智能氣功的氣場,就能與氣場產生聯系(思想與壹定物質層面的結合,可以加強物質層面的作用),強大的氣場就可以用於妳長期的工作、健身和治療。群體效應形成的氣場,是每個群體成員都享受的。智能氣功強調並充分利用群體效應,這是其見效快、效果好的重要原因之壹。
五、分布外氣治病不傷丹田氣,這也是智能氣功與其他方法外氣治病的區別。
這壹點在《智能氣功的特點》中已經提到。這裏僅作為智能氣功與其他氣功的區別之壹提出,內容不再贅述。
Ⅳ.智能氣功是研究人類生命的獨特科學,是造福人民的偉大事業。
智能氣功學對人的生命的研究,是基於人類不僅是自然界的人,也是社會中的人,這是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獨特之處。它研究人類生命活動的規律(包括其物理和化學變化)以及自然界對人類生命運動的影響,屬於自然科學的範疇,是主要內容。另壹方面也研究人在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中的活動,如意識活動、語言交流、道德修養等對人的生命活動的影響,屬於社會科學的範疇。因此,智能氣功是建立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基礎上,研究人類生命奧秘的壹門獨特的科學。哲學雖然也是高度概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科學,但主要是按照邏輯方法從整體上研究事物。而智能氣功是從客觀實際出發研究人體生命運動規律,主要研究人體的各種物質運動,包括意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僅如此,由於氣功是壹門實踐科學,所以氣功科學的建立和氣功科學研究的開展需要依靠研究者自身和群眾的實踐。練氣功是為了科研,氣功是為了造福人民,不像其他學科是研究了事物規律之後為人民服務。智能氣功具有防病治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開發智力、陶冶性情、開發潛在智力等不同功能。所以我在修行的時候,不僅僅是在研究人的生命活動,也在改變自己的身心健康。向群眾普及智能氣功,是壹項旨在增進人民身心健康、造福人民的偉大事業。我們來看壹下智能氣功學院第壹年(1989)的壹些統計:在14為期22天的培訓課程中,接收的3300多名學員中,80%是各種疑難重癥患者,這些患者中有90%以上取得了療效,解除了很多患者的疾病之苦。在四個三個月的進修班中,* * *有65,438+0,330名學員,其中40% ~ 60%的學員開發了潛在的智力,具有不同程度的特殊功能。這所學院通過不同健康水平學生的實踐,從不同角度探索人類生命運動的規律,這本身同時也造福了人民。
——選自《智能氣功普及》教材《智能氣功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