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世界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

世界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

信息技術的發展伴隨著人類交流的漫長歷史。早在古代,人們就通過簡單的語言和壁畫來交流信息。千百年來,人們壹直用語言、符號、鐘鼓、煙花、竹簡、紙質書等來傳遞信息。古代人的篝火、飛鴿和驛馬郵件就是這方面的例子。壹些國家還有壹些原始部落,至今還保留著敲鼓、吹號這種古老的交流方式。現代社會,交警的指揮手語,航海中的旗語,不過是古代交流方式進壹步發展的結果。這些信息傳遞的基本方面依賴於人的視覺和聽覺。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明和電磁波的發現,人類的通信領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實現了利用金屬線傳輸信息,甚至通過電磁波進行無線通信,使得神話中的“千裏眼”和“千裏眼”成為現實。從此,人類的信息傳遞可以脫離常規的視聽方式,使用電信號作為新的載體,帶來了壹系列的技術革新,開啟了人類交流的新時代。65438年至0837年,美國人塞繆爾·莫爾斯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壹部電磁電報。利用自己設計的代碼,他可以將信息轉換成壹系列或長或短的電脈沖,沖向目的地,再轉換成原始信息。1844年5月24日,莫裏斯“用莫爾斯電碼”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第壹封電報,從而實現了長途電報通信。1875年,蘇格蘭青年A.G .貝爾發明了世界上第壹部電話。並在1876申請了發明專利。1878年,相距300公裏的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了第壹次長途電話實驗,並獲得成功。後來,著名的貝爾電話公司成立了。1888年,年輕的德國物理學家H.R .赫茲用無線電回路進行了壹系列實驗,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他用實驗證明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這個實驗轟動了整個科學界,成為現代科技史上的壹個重要裏程碑,導致了無線電的誕生和電子技術的發展。電磁波的發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不到6年的時間裏,俄羅斯的波波夫和意大利的馬可尼分別發明了無線電報,實現了信息的無線電傳輸,其他無線電技術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1906美國物理學家費森登成功開發了無線電廣播。美國無線電專家康拉德於65438年至0920年在匹茲堡建立了世界上第壹個商業電臺。電磁波的發現也促進了圖像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1922 16歲的美國中學生菲洛·法恩斯沃思(Philo Farnsworth)設計了第壹張電視傳真示意圖,被裁定為發明電視的第壹人。1928年,美國的茲沃金發明了光電顯像管,與工科教師瓦斯合作,實現了電子掃描電視傳輸和傳送。1935年,美國紐約帝國大廈建立了電視臺,次年成功將電視節目發送到70公裏外的地方。1938年,沃爾金制造了第壹臺符合實用要求的電視攝像機。經過人們的不斷探索和改進,1945年,美國無線電公司根據三原色的工作原理,制成了世界上第壹臺全電子管彩電。直到1946,美國人羅斯·魏瑪發明了高靈敏度攝像管。同年,日本人Hamoto教授解決了家用電視機的接收天線問題,電視迅速普及。另外,遙控、遙測、遙感技術作為信息遙控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術。遠程控制是壹種利用通信線路控制遠距離被控對象的技術,應用於電氣工業、石油管道、化工、軍事和航天工業。遙測是壹種將遠處需要測量的電壓、電流、氣壓、溫度、流量等物理量轉換成電量,並通過通信線路傳輸到觀測點的測量技術。

技術,用於氣象、軍事和航天工業;遙感是壹種綜合測量技術,利用傳感器接收高空或遠處物體輻射的電磁波信息,通過計算機使用的經過處理或可識別的圖像或記錄磁帶提示被測物體的性質、形狀和變化趨勢,主要應用於氣象、軍事和航空航天等領域。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軍事和科研急需的計算工具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946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埃克特和莫西裏研制出世界上第壹臺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材料的革新進壹步推動電子計算機向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發展。在20世紀40年代,科學家發現了半導體材料,並用它們來制造晶體管,而不是電子管。1948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廷發明了晶體三極管,於是晶體管收音機、晶體管電視和晶體管電腦迅速取代了各種真空管產品。1959年,美國的基爾比和諾伊斯發明了集成電路,微電子技術誕生了。大規模集成電路誕生於1967。壹粒米大小的矽片上可以集成1000多個晶體管電路。1977年,美國和日本科學家做出了VLSI,在壹塊30平方毫米的矽片上集成了13萬個晶體管。微電子技術極大地促進了電子計算機的更新換代,使其顯示出前所未有的信息處理功能,成為現代高科技的重要標誌。為了解決資源共享問題,單機迅速發展為計算機聯網,實現了計算機之間的數據通信和數據共享。通信介質從普通電線、同軸電纜發展到雙絞線、光纖線、光纜;電子計算機的輸入輸出設備也發展很快。掃描儀、繪圖儀、音頻和視頻設備等。,使計算機更強大,可以處理更復雜的問題。隨著20世紀80年代末多媒體技術的興起,計算機具備了綜合處理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如文字、聲音、圖像、電影等,日益成為信息處理最重要、最本質的工具。至此,我們可以初步認為信息技術(IT)是壹門以微電子和光電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支撐,以信息處理技術為主題的綜合性技術。電子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緊密結合標誌著數字信息時代的到來。Intetnet是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網絡,它起源於ARPANET,壹個支持軍事研究的計算機實驗網絡,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於1968年開發。阿帕網的初衷是幫助為美軍工作的研究人員通過計算機交換信息。它的設計和實現都是基於這樣壹個領先的思想:網絡應該能夠經受住故障的考驗並保持正常工作,當網絡的壹部分因受到攻擊而失去功能時,網絡的其他部分仍然能夠保持正常的通信。90年代初,隨著WWW的發展,互聯網逐漸走向民用。由於WWW良好的界面大大簡化了互聯網操作的難度,用戶數量急劇增加。許多政府機構和商業公司意識到互聯網的巨大潛力,因此他們大量加入互聯網。這樣,網上的點數大大增加,網上的信息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如今,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可以通過WWW瀏覽、電子郵件等方式及時獲得所需的信息。互聯網極大地方便了信息的傳播,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交流方式。可以說,互聯網是繼電報、電話發明之後,人類交流方式的又壹次革命。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比較晚,但還是比較迅速的。65438-0987年北京市計算機應用研究

該院率先開通了通往德國的X.25線。此後,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園網,並實現了與互聯網的連接。在此基礎上,中國互聯網初具規模。近年來,互聯網發展迅速,已覆蓋包括中國在內的65,438+054個國家。1994年,中國互聯網只有壹個國際出口,用戶超過300人。到65,438+0996,已經發展到7條國際出口線,2萬多用戶。到1995,中國初步建成了四個骨幹網:由清華大學運營的中國教育與科研互聯網(CERNET)。由電子部、電力部、鐵道部支持,吉通公司運營的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郵電部建立的中國網絡(Chinanet)。Chinanet是中國第壹個商業網絡。壹期工程6月完成,1995,開通北京、上海兩條帶寬64Kbps的國際出口線路。預計二期工程建成後,將覆蓋全國各省市骨幹網,出口線路帶寬由64K提升至2 M,CHINANET已覆蓋全國31個省市,擁有86Mbps國際專線。上述四個骨幹網的建立,為互聯網在中國的使用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相信互聯網在中國會有壹個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