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太極拳-劉進安成德有什麽特點
洪太極拳是太極拳的壹個分支。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太極拳以陳石太極拳為源頭,形成了陳石、師洋、武氏、武氏、孫氏五大流派,其他四大流派均源於陳石的幾個圈子,逐漸形成各自的特色,形成新的流派。在其他太極拳名揚天下的同時,陳式太極拳卻長期默默無聞。陳太吉傳第十七代傳人陳發科先生(1887-1957),直到當時在北平(今北京)受拳,才為世人所知。陳先生對陳式太極拳的發展做出了裏程碑式的貢獻。陳太吉傳能在濟南生根開花,多虧了我的導師洪先生。洪先生是河南省蔚縣人。他從小隨父親在北京。他因身體虛弱而輟學。後來經人介紹向陳發科先生學拳。他不僅康復了,還很好地繼承了陳太吉傳。1956年,洪老師到北京,陳發科老師親自考察了晚年的拳法情況,讓他傳授這套陳式太極拳。弘法師跟了陳法師十五年。多年以後,當他提起他的導師時,他的感情洋溢著崇敬。洪老師幾十年來壹直在濟南積極傳播太極,弟子和重弟子遍布世界各地。過去人們把洪先生傳下來的這種拳法稱為“濟南拳”。洪老師去世後,為了弘揚洪老師傳下來的陳式太極拳,永遠銘記洪老師的拳法恩情,我們把這種拳法稱為“洪式太極拳”。說到洪川陳式太極拳的特點,我們認為洪老師在自己的打拳教學實踐中,通過幾十年的努力,確實在理論總結和武術練習方面對這種拳法進行了探索和豐富。他提出了轉體和旋轉的技術,在太極拳理論中首次提出了轉體的正向旋轉和反向旋轉;向前和向後旋轉以及繞腿方法的具體要求;太極拳按照“腰為軸,立如平地”的原則,要求中性均衡;第壹次指出了目法中虛與實也有區別;他特別強調“太極是舍的力量,動作采取螺旋”,對舍的力量做了更具體的解釋,並詳細論述了螺旋纏繞。這些理論是創造性的見解,對後來太極拳的學習和練習有很大的幫助。洪川和陳石的太極拳風格逐漸形成了方法精密、技法實用的特點。怎麽才能和洪川、陳石壹起練太極拳?這個問題要從源頭說起。太極傳以太非常有名,起源於太極。從理論上講,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符合中國古代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中國的哲學、醫學、自然科學。所以,太極拳不僅僅是壹種拳,而是壹種文化,壹種文化拳。道以拳顯,拳謀道。太極拳是小道,和太極相比,他是小技,我們追求的是太極。太多了,沒完沒了。無窮大是混沌,太極是什麽?這是陰陽。太極圖中,用黑白兩條“魚”來代表陰陽。學習和練習太極拳是壹個充滿樂趣和艱苦的過程。每壹個有誌於此的人都要做好心理準備,把太極拳當成壹項事業,壹種文化,壹種對真理的追求,謙虛謹慎,孜孜不倦,以毅力和激情投入,經過多年的磨礪,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太極拳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的特點,在實踐中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流派而異,因人而異。經過兩代人的研究和整理,濟南紅陳川石臺太極拳形成了自己的壹些特點和要求。我在幾十年的練習和教學實踐中也有壹些體會,希望對熱愛太極拳的同誌有所啟發。壹、畫圈和手從不認識太極拳的過程,應該從哪裏開始?在我的教學中,我強調從畫圓開始,這是理解太極拳和基本功的開始。太極拳強調“圈”的運用,認為整套動作由正手圈和反手圈組成。描述壹下正手弧圈球的過程,以右手為例。下盤下蹲成側姿,右腳尖向右45度,左腳向內扣,兩腳呈“川”字步;左手掐腰;右手自然伸向最遠端,與身體成45度角。右手的手型是手掌,中指有力。第壹招是松肩降肘,右手自然放松。隨著肩、臂、前臂的放松,手指高於手掌,手高於肘部,側姿不變。第二招身體向左轉,然後右手向左轉,腰部和胯部調整,換成正站姿。第三個動作放松腰部,胯部收攏,同時中指發力,右手掌心對胸,掌心向左肩斜好。第四,身體向右轉,然後右手向右打開。手引肘,肘引肩,步態逐漸變為側姿,恢復初始狀態。反手弧圈球和正手弧圈球壹樣,以右手為例。第壹招是最遠端的右手與身體成45度角伸展,放松腰部和胯部,放松肩部,放下手肘。右手以中指為中心向拇指方向旋轉,掌心向前。第二個身體向左轉,然後右手向左彎向胸部。第三招放松腰部和胯部,右手繼續向掌心內弧線。隨著腰胯的下沈,肩膀放松,手肘下垂,右臂右手下沈至胸部。第四,向右轉,放松肩膀,放下手肘,向外收腹研磨,然後右手向右45度張開。左手的正手反手轉圈和要點壹樣。這是正手和反手的樣子。太極拳是壹種家庭拳擊。所謂家拳,就是身體內部有變化。這兩個圈的動作都在裏面變化,最重要的是腰部和胯部的調整。”不知道是不是偷偷改腰胯”指的是腰胯的變化。練習的時候壹定要多註意轉腰,盡量避免晃動上半身。胯部力量是通過髖關節的旋轉來體現的。新手可能找不到胯部力量。沒關系。經過鍛煉,他們會逐漸意識到這壹點。肩膀和手肘松了,掉下來磨在外面;手領肘,肘領肩;中指領力不僅僅是外形上的要求,更是真正做到內外放松的功夫。我們的太極拳動作都是由這兩個圓組成的,要領,角度,方向等。應該遵守這兩個圈子的法律。可以說,畫好圓是洪太極拳的基本功,也是洪太極拳的最高要求。畫圈是貫穿太極拳學習的壹件事,也是盡快掌握太極拳要領的好方法。二、學習套路,每天磨練太極拳的陳式,源於陳發科老師傳授的太極拳陳式,分為單路拳和雙路拳兩套拳架。在此基礎上,我們整理和挑選了壹套42路套路。這三套拳架對於學習太極拳的陳式,強身健體,增加功夫,提高修養都是非常有益的。當人們提到太極拳時,他們的印象是它指的是太極拳套路,而這種運動形式就是太極拳,所以似乎壹個不會套路的人不能被視為太極拳。但是,太極拳的精髓往往不是表面的。真正有功夫的人,從拳架的表現可以看出壹部分,更多的需要動手實驗。作為太極拳的學習者,學習套路是很有必要的。壹方面要增加練拳的興趣,通過這種方式避免單純站樁畫圈的無聊;另壹方面,練拳檢查動作,長時間重復,產生動作刻板印象,達到不隨意超越瞬間的目的。太極拳套路的學習和練習應循序漸進。第壹步,根據老師的教導模仿造型,追求造型,發揮太極拳的寓意。第二步,不斷修正,學拳容易,改拳難。通過不斷的從拳架上休息,追求每壹個動作的到位,進而追求每壹個動作的內涵、用法和變化;第四步,通過多年的練習,日積月累對上半身下了功夫,動作定型達到了隨心所欲,爆發力十足,身心合壹,處處太極的境界;第五步,把拳架推出自己的境界,或剛健,或嚴整,或和諧,或超然,或婉約,或自然。洪老師說“拳的好壞取決於人品”,拳的好壞和人的修養是壹樣的。此外,還有第六和第七步...太極傳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練拳要註意幾個問題:動作要到位。很多人安於畫瓢,不求解決。平時反復練習,雖然動作流暢,但其實是錯誤的重復。我們學拳擊,不僅要求形,更要求神。我們要把每壹個動作分解開來,仔細琢磨,把每壹個動作規範起來,壹個壹個連接起來,這樣整套動作才能有規則。行動應該深思熟慮。練拳看起來是練身體,其實是練腦子。誠然,前人說“太極拳是壹種文化拳種”。練拳的關鍵是多思考。用腦走路可以事半功倍,練拳不用腦也不會有好的效果。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壹樣,學拳的經驗和進步的速度也不壹樣。要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思考,結合經驗尋找規律。再壹個,太極拳離不開老師,學生要有思想,要有求知欲,要向老師求教,要與拳友交流,要在不斷的思想碰撞中悟道。不能離開原則。很多拳手都把太極拳的原理背得滾瓜爛熟,比如“立正,引頂勁白,舒肩降肘,沈腹”等。,但練拳時卻把原理忘得壹幹二凈,擡肘、憋氣、上下抖動,失去了直立的姿勢。太極拳,不管是什麽流派,不管是初學者還是老人,原理都是壹樣的,都要遵守它的科學規律。沒有規則,妳不可能成為方圓,妳也不可能走到最後,把太極拳練成廣播體操。怎樣才能遵守太極拳的原則?第壹,自覺練習時,隨時提醒自己是否違背了總的要求;二是跟著老師示範,不斷修正動作。第三,與人鬥,練出真知。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的壹個範疇,不是舞蹈,不是體操,更不是故作姿態。陳式太極拳是壹種技擊性很強的拳種。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練拳練架子只是知己。如何才能認識自己?然後驗證自己?妳需要開始戰鬥,從實踐中檢驗。太極拳有壹個很好的實驗方法——推手。這是前人在總結實踐中發現的好方法。當我們學習練習到壹定階段,可以通過推手來檢查自己的水平,逐漸找到力量去理解。關於推手的要求已經有很多討論了。簡單來說就是要按照太極拳的原理來推手,要順著對方的力量,不支持也不虧力。要圓,中性均衡;整個身體應該是松散的,並在其中脫落;附著跟隨,與人同步。新手不要怕丟人,不要想暴露,不要蠻力欺負別人。曝光就是損失。有太多的思考,平衡陰陽,永遠不要失去理智,正確做好自己的事就意味著有功夫,與對手同步就意味著知己知彼。還有壹部分人懷疑太極傳能不能因為他的步伐從容不迫就打人。用拳擊和散打能自由搏擊嗎?我認為,既然太極拳是武術的壹種,就不存在與任何人、任何派別打架的問題。我主張任何人、任何拳法都可以考。推手是太極拳尋找力量的好方法,也是師友互相學習的好方法,但不是唯壹的測試方法。真理不怕考驗。太極拳是真正的武術,不避諱任何攻防的考驗方法。再者,在實踐和練習中,要積極與各派各派做友好的實驗,找出自己的不足,學習各派的長處,不斷修正自己,從而不斷進步。壹個追求真理,真正熱愛太極拳的人,是不怕丟臉的。失敗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善於學習,善於總結,善於改正,他才能成功。我想送給妳我的老師洪先生的壹句話——“多聽,多看,多練,多問為什麽,多練”。希望大家以此為座右銘。太極拳怎麽努力?太極拳怎麽練?我覺得離不開太極傳的理論。我的看法是,要放輕松,圓三心,循序漸進。首先,放松是不容易的。任何運動都需要放松。平時在講臺上講話也要放松。不放松,就會緊繃。只有當我們放松時,我們才會平靜和放松。從練拳上講,如果松了,血液就會四處流動,打通經絡。所謂內家拳,不配合氣是不可能的。齊有血性,帥。比如槍,壹個很小的彈頭,產生這麽大的沖擊力,是因為有氣體推動,是氣體的壓縮產生了力。沒有氣是不可能的,但是松不是麻痹。所謂剛性,就是壹種生硬的蠻力。太極傳說,不發力,不用蠻力,不能僵。放松和放松後的力量不是壹回事,並不矛盾。怎麽弄松?就是要經過多年的訓練,不要用蠻力,不要練得快,欲速則不達,按照太極拳的理論去做。松木本身就很自然,不要掉以輕心,不要過分追求什麽。我們壹直強調不能放松肩膀,背過身去。為什麽不呢?”妳不可能隔幾年就意識到自己的成就。“實現不了也沒關系。什麽時候發生都無所謂!工作是自然而然的。因為太極天生沒有桿子,根本就是壹個圓,所以需要練圓,拳頭就是在圓裏找。修行圓之後,陰和得以體現,對立統壹得以體現。有了這兩個基礎,我們可以用思想去引導,卻不需要用力就能達到。要想練圓,就要把它松開,處處配合,讓它圓起來。內外都要圓。陰陽顯示在圓圈上,符合太極拳的原理。陰陽統壹在圓上,統壹就是不偏不倚,陰陽平衡。反映在圓上是太極圖,但這個圓是球體,是立體的圓,我們追求的是這個立體的圓。太極在腰胯,為什麽?因為“胯部力量未知”,力量是由腰部和胯部的轉動誘發的。所以我說太極拳不是對抗性項目,是轉移註意力,普通人的言論是“侮辱性”的。對方來原力,借對方的原力,引他犯錯,擊潰對方的原力。這是太極拳。通過什麽方式?取圓的切線,在圓的切點處抹平,這樣腰部和胯部要寬松圓潤。不過話說回來,妳沒有腰胯力量。妳能“改變”什麽?關鍵是練腰胯,腰是主導問題。什麽叫“影響四兩千斤”?我覺得這個四二就是重量+速度。讓自己保持平衡,又導致對方失去平衡。在對方失去平衡的基礎上,要麽前引,要麽後加,加速其失衡。有人誤以為“四兩”是用來攪“壹千斤”的,這是不對的,因為有壹個前提——“影響”,這個速度只有壹千斤起來了,而且是徹底推出來了。在後面增加速度會幫助他犯錯。我說太極拳是“落井下石”,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太極拳不是對抗,而是誘導。要誘導腰胯,死不了。妳必須轉過身來集中註意力。人是無法自然站立起來的,人的這種剛性也是後來形成的。孩子不發力,很放松。只有圓了才會滑,圓裏有導向。像輪子壹樣,按照自己的運動規律旋轉。如果它扔出壹塊石頭,馬上就會被打出去。不是輪子的意識,而是圓圈的轉動。接受石頭的點是圓的接觸點,它是外面的切點。石頭由圓圈拋出,沿切線飛行。我們練太極拳,就是練這個圈,手腳八卦,腰纏五行。四肢方位是死的,腰裏五行是活的。腰部像馬達,四肢像刀片。是電機帶動葉片轉動,腰部運動帶動四肢運動。如果旋轉快,就是壹個整體,分不清右角。因為變成了圓,外力自然會被觸發,會從切線處被拉出來。練拳壹定要註意這壹點。現在經常是動也不動的時候,四肢抖的太厲害。如何找到這種“舍力”。舍、劃、擠、按、挑、劃、肘、靠是太極拳前輩總結的八法,加上十三式。棚力是這個的關鍵,是它的落實。沒有力量,什麽也做不成。八法是作為壹個整體來使用的,不能割裂開來。前人對舍力有多種解釋。我是這麽說的:舍力就是融化對方的力量,破壞他的中心,提高他的重心,減少他腳下的摩擦力,使其失重,無法發力。有的人把舍力理解為擱置,有的人理解為抗拒,有的人從字面上找意義,這些都不確切。框架在下面,實際上可以在上面棚;抗拒是以小力撐大力,但棚不是剛性力;棚不壹定要在胳膊上,也可以在腿上。是壹個圓形的引子,引子裏有壹個釋放,陰中有壹個陽,動搖對方的根基。妳只有流過力,妳才能了解力,妳只有知道力,妳才能“克制”和“阻止”別人的力,妳才能“借”和“斷”;如果妳理解了力量,妳就必須帶領人們度過難關。如果妳不能帶領通過,妳就不能把對方的力量。變成法律就好了。怎麽練棚力?或者從腰部和胯部。所以這個練習是全面的,不可或缺的。身體貫穿。身體放松時,上下跟隨,外表敏感,靈敏度增加,故稱“聽”。沒有敏感,就不可能傾聽。拳譜上說“上下隨人難進”,這本身就是壹個整體,有功夫貫穿其中。“相貼而不失頂”就是互相同步,聽對方的力量,卸對方的力量,達到同步。同步意味著沒有距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互相控制,發揮我的優勢。所以這個棚是壹系列的結果,是太極拳有沒有功夫的反映。太極拳與立樁的關系。立樁是練內家拳的壹個重要方法,我們在太極拳中也講立樁。太極拳有兩個方面:從陰到陽,從陽到陰;從外到內,從內到外。我覺得站樁求的是安靜,不是松散。所謂的沈默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沈默。也可以安靜在鬧市,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為什麽?壹心壹意,高度集中,別人可以充耳不聞。所以沈默不是沈默,而是內心的沈默。為什麽站樁可以是靜態的?我用我的頭腦。我覺得太極拳的樁子就是我練拳的心思。平時練拳是外動內靜,站樁是外動內靜。用意念調整氣息,找到內在的潛力。人們所說的大圈到小圈,小圈到無圈就是這個問題。從形的開合,到外靜內動,到無循環。無環是壹個沒有形狀的圓,但是它的心理圈是在那裏的,看不見的,或者按照圓的規律。我有時候會閉上眼睛,自己想想。我不必站在壹堆東西上,但我可以坐著。我可以用意念練拳,怎麽使勁走,怎麽把手拿出來。這也是壹種很好的練拳方式,也是以後結合外貌練習的好方法。但我不提倡新手練站樁,因為新手靜不下來。太極傳以後要練的是除了法沒有路,無形有形。附:作者簡介:劉成先生曾研究過摔跤和楊泰集傳。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師從洪先生為師。他心思縝密,肯鉆研,基礎深厚。“濟南武術館”成立後,他與張連恩先生、李恩久先生多次帶領學生參加全國太極拳推手比賽,均取得驕人成績,產生了多名全國冠軍。他被邀請到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教授太極傳法,大受歡迎。積極發揚石紅的拳術,為其拳術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紅石太極傳的主要傳承人之壹。現任濟南弘傳陳石太極拳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