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農村小學如何面對課程改革

農村小學如何面對課程改革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農村小學課程改革的現狀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學生知識面廣,學得生動,學習興趣濃厚,課堂開放,師生親和力增強。在審視課堂上的這些變化的同時,我們應該冷靜下來,反思課程改革實施的現狀和思路。對此,筆者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供同仁參考。壹、農村小學課程改革現狀長期以來,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壹直存在較大差距。另外,這次改革來得太快,學校、家庭、社會都缺乏足夠的準備。因此,農村小學課程改革的大幕壹拉開,問題接踵而至。1.農村教師的教育觀念受到了嚴重的挑戰。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主體,農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已經習慣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模式,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如何教學,如何向學生傳授知識。新壹輪課程改革強調發展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參與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建設者。於是,有人不解:翻開課本,熟悉的“臉”不見了,怎麽就變成了壹本有趣的“娃娃”書呢?我以前寫教案的能力好像大打折扣,經歷壹下子變得蒼白無力;有人有疑惑:作業怎麽設計?學生自立,但紀律難以維持;教學是開放的,講究生成與探究,合作與個性,但如何應對考試?這其中的本質是教師的教育觀念受到了挑戰。2.農村小學先進教學方法的挑戰新課程要求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管理者的管理方法發生變化。順利實現這些變化的前提是需要現代化的教學硬件來支持。但是,目前農村學校普遍面臨著教學硬件跟不上新課程的現象,很多學校連壹臺微機都沒有,更不用說互聯網的使用了。教師的教學還停留在壹塊黑板、壹本書、壹支筆、壹張嘴的傳統教學。教師無法通過網絡獲取知識和信息,影響教師觀念和知識的更新;學校管理仍然依靠“書本式”管理,無法實現管理手段的現代化;學校缺乏理化實驗室和必要的實驗用品,教師無法演示實驗教學,學生無法做實驗研究;教室缺少電教設備,有限的光盤和磁帶只能作為擺設。即使教師有好的教學思路和教學設計,也無法在課堂上有效地組織實施。落後的教學方法給農村基礎教育新課程的順利實施帶來了挑戰。3.在教學中,鄉村教師“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仍在侵占“市場”。面對課改,有些人抱怨教改理念難以轉化為教學行為時,只是簡單地“體驗”,即所謂“穿新鞋走老路”。妳改變妳的,我做我的。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念和行為、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等現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在農村。課堂缺乏活力嚴重抑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該是壹個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個性化、充滿活力的過程。在農村小學,我們經常在課堂上聽到這樣的順口溜:把妳的小手放在桌子上;小耳朵混著立起來;小眼睛,看黑板;閉上嘴。這種視學生為沒有思維的軀體的教學行為,嚴重抑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的創新精神如何培養?課堂追求表面的熱鬧,學生的探索過程只是“走過場”。大多數農村教師不能正確把握課堂教學中“探究”的實際操作,認為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就體現了學生動手“探究”。壹節課結束,老師累了,學生抱怨了,但是學生還是不明白壹個數學題是怎麽提出來的,壹個數學結論是怎麽得出和應用的。這不是壹個充滿探索的學習過程。4.新課程專業領先落後。農村教師習慣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新課程的組織實施感到困惑,必須加強專業指導,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引領和輻射作用。農村學校普遍覺得新課程實施中“懂事”的人太少,力量不足。部分教師雖然參加了壹定程度的培訓,但由於自身素質和群體環境的影響,新課程轉化率不高,難以將培訓收入轉化為教學實踐,難以成為學校實施新課程的骨幹和帶頭人。此外,由於地域特點,學校課程改革缺乏上級業務部門定期有效的指導。缺乏對課程改革實施的指導,制約了農村學校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5.課程資源開發的多樣性受到了挑戰。課程資源是新壹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提出的壹個重要概念。沒有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課程改革的設想再美好,也很難轉化為實際的教育效果。課程資源可以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兩部分。就校外課程資源而言,鄉村學校極其有限。沒有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社區資源——圖書館;沒有開闊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對學科教學形象直觀認識的地方——科技館;沒有加強學生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教育的歷史文化寶庫——博物館;改變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沒有什麽優越的條件——網絡資源。校外課程資源的短缺使得農村學校教師難以發掘和開發課程資源,限制了農村學校教師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使他們為課程資源短缺而擔憂。老師只教教材,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壹時難以改變。6.難以形成參與和支持課程改革的社會氛圍。課程改革的實驗工作需要壹種自上而下的堅實支撐力量,需要壹種積極主動為課程改革提供咨詢意見和資源支持的社會氛圍。然而,在現實中,很難形成參與和支持農村課程改革的社會氛圍。壹些學校的校長對課程改革不太重視,教育觀念落後。不願意參加培訓學習,不問師資培訓的情況很常見;對評課指導沒有任何解釋,甚至出現違背現代課堂教學要求的“指導”行為。這實在令人痛惜。要知道,課程改革不僅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教育創新的具體體現,是學校領導的神聖職責,是法律賦予的義務。因此,校長應該是新課程改革的第壹責任人,領導和教師壹樣,需要對課程改革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才能完成課程的偉大工程。教師對課程改革的熱情普遍不高,動力不足。壹些老師不願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很明顯,訓練和學習中有應對方式。很少有人參與研究,但是評估測試是100%參與。教師對課改的態度有以下幾種:這些學生是實驗對象,課改給學生帶來了什麽,誰也不能下定論。目前學生在中高考中不是靠“分數”錄取的;中老年教師感嘆自己老了接受不了新事物,搞課改找年輕人來做;學校年終考核和獎勵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依據。我不需要搞課改。只要我抓住壹只“老鼠”(考試取得好成績),我就是壹只“好貓”。如果搞課改,我會顧慮太多,折騰太多,痛苦太大。搞課改是科研部門的事。農村家長的“野孩子”觀念成為課程改革的阻力。長期以來,對於農村家長來說,送孩子上學的目的就是跳出“農門”。對於課改,家長們都是驚愕和憤懣:“為什麽課堂完全亂了套?”為什麽孩子沒有作業?“有的家長找上門來,指責老師‘無能’,要求‘處理’老師。。原因是:老師給了學生太多的“自由”,這是在縱容孩子,孩子不會學到更多的“知識”。如果他們將來考不上大學,他們的學習就白費了。家長的惘然、不理解甚至不支持也削弱了課程改革的動力。迎接現實挑戰,促進新課程在農村學校的順利實施,是各級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農村學校和教師面臨的壹項緊迫任務。只有繼續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加強農村學校校長和教師隊伍建設,提高他們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為實施新課程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農村學校新課程的實施才會真正呈現出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第二,對農村小學課程改革現狀的思考。新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是教師,因此按照新的理念重塑教師是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結合農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客觀原因,本著“先培訓後授課、邊培訓邊教學、邊總結邊提高”的原則,目前主要采取短期面授、集中培訓的方式,首先是讓教師把課改印在靈魂深處:課改必須進行,必須改變,只能進不能退。課改中後期采用分散訓練和長期跟蹤訓練。通過實踐討論、專題講座、行為反思、案例分析、觀看視頻等培訓,教會教師掌握實施新課程的有效教學方法和手段。2.精心組織、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農村教育粗放,交通不便,不適合組織大型課改教研活動。可以建設幾個實驗合作區開展活動,聘請優秀教師作為課程改革的兼職教研人員,指導本合作區的實驗工作。此外,充分發揮各類宣傳陣地作用,加強課程改革的輿論宣傳,邀請家長和社會相關人士舉辦課程改革專題研討會和講座,引導他們參與和支持課程改革實驗。使他們明白,社會的發展需要公民增強自立能力,學會最優化解決問題,新課改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因此,實施新壹輪課程改革是大勢所趨,不能只是觀望。3.深入薄弱學校,對口支援,改變教學行為和學習方式。建議改變過去的管理模式,即多個農村小學由直屬小學結對,由直屬學校派教師下鄉,村小學教師派至直屬學校,既解決了農村信息不暢的問題,又避免了農村教師的黑暗之路。讓教師知道如何在課堂上創造壹個探索和理解的氛圍,如何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學生交談,並通過展示自己給出正確的指示。同時,根據農村小學生學習起點低、性格內向的特點,在教學中可以降低教學起點,讓孩子利用在農村的獨特經歷主動構建知識,善於抓住農村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敢說、想說、搶說。4.鑒於資金不足,充分開發利用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新課程對教學的客觀條件要求更高,而農村學校因為經費問題達不到這些條件。那麽,我們就可以因地制宜,挖掘資源,走出課堂,讓學生走出課堂,在大自然中學習,學習在廣闊的天地裏。對於教具和學習工具,老師要和學生壹起動腦筋,就地取材,隨時制作。誠然,農村小學的課程改革是目前最薄弱、最困難的問題,但農村獨特的自然優勢為課程改革提供了豐富的教與學資源,更適合新課程的教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