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實行考察制,自下而上選拔人才。到東漢末年,察舉制度逐漸腐敗,被世家大族所控制。他們選的人大都是至交,連茶居選的秀才都不識字,孝廉家的父母也沒人管。在這種情況下,學者圈的人的評論更客觀,更有參考價值。壹些廉潔的名人也會通過評價來批判那些沽名釣譽的人,提拔那些真正德才兼備的人。這種評價叫明議。
周易/左
許紹出生於壹個大家族,年輕時學習出眾。他高尚而有道德,喜歡評判別人。它的評價既中肯又準確,受到很多人的贊賞。
許韶和他的堂兄許婧等人在家鄉創辦了壹個學術論壇,每月初壹對人、事、詩、字畫進行評論,故稱《月丹評論》。《後漢書·徐少傳》記載:“初邵、荊二人皆名高,擅議鄉黨人物,每月需提高素質,故汝南風俗有月評。”
這壹活動在汝南地區蔚然成風,參與人數多,影響大。後來,嶽丹的評論逐漸成為名人評論人物的代名詞。如劉軍在《論廣分手》中說“雌黃給她壹個吻,朱子給她壹個月”,宋代秦觀也在壹首詩中說:“月初嘗,朝風如公,知音弟子知多少,盡刻名於碑。”
後人視嶽丹為天下第壹評價,被嶽丹評價肯定的人,在朝廷威嚴,其風範和影響力甚至超過大臣或大臣。這種說法雖然不無誇張,但也說明嶽丹的言論在歷史上影響深遠。
評論成就了曹操。
據史書記載,曹操是“幾個好飛鷹和走狗,遊蕩到過剩”。可見曹操年輕的時候是個富二代,整天無所事事,放蕩不羈。再加上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收養的,也就是說曹操屬於宦官。當時很多人對宦官有嚴重的偏見,所以在當時,沒有多少人尊重曹操。
名臣喬玄,向來以任用人才著稱。他見到曹操,壹眼就看出他前途不可估量,對他大加贊賞。他也想在百年後把妻兒托付給曹操照顧,兩人成了朋友。曹操很高興得到了喬玄的肯定。然而,喬軒認為這還不夠。這樣壹個才華橫溢的青年才俊應該為世人所知。於是他找曹操請徐紹評價自己,希望得到徐紹的認可,以此扭轉世人對曹操的負面評價。
沒想到曹操重金登門拜訪,許紹卻不願置評。第壹,相對於書香門第,曹操的父親是被宦官收為養子,然後做官的。所以曹操被稱為“多余醜陋”,名聲不好。第二,當官的時候,士人和宦官是對立的。在名流雲集的汝南縣,曹操的身份自然尷尬,不得人心。
後來曹操糾纏他,威脅他。徐紹很不爽,只好給他壹句評語:“清平奸賊,亂世英雄。”這句話還有另壹個版本:“有能力管理天下的大臣,是亂世的奸臣。”曹操聽後非常高興和滿意。經過徐紹的評價,曹操壹舉成名。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平定四方,足以說明徐紹對曹操的評價是很有見地和前瞻性的。
值得壹提的是,徐紹對曹操的評價感動了後來的魏文帝、曹丕,他認為我們不應該信口雌黃,而應該創造壹套自己的評價體系。因此,在陳群的建議下,曹丕創立了九品鄭智,將品評文字的職能收歸中央。可以說,雖然月評下降很快,但卻開了九品體系的先河。
名氣震驚了袁紹。
徐紹在汝南郡做功曹期間,郡裏的官員都怕他,紛紛規規矩矩,生怕被他盯上,成了月丹議論的話題。
袁紹出生於汝南袁氏,名門望族。只不過袁紹不是當官的。他母親是個宮女。袁式出身的袁術甚至稱袁紹為家奴。袁紹自然對這個弱點深有體會。他壹方面為自己創造良好的口碑,另壹方面也盡量避免自己的負面輿論。
袁紹對同郡老鄉許紹和許婧早有耳聞,非常害怕和許師留下惡名,得到許師不好的評價。
有壹次,袁紹從濮陽退伍,準備回老家。鑒於袁氏在汝南的知名度,沿途隨從眾多,車馬雲集,氣氛熱烈。快到汝南邊境了,袁紹心想,這麽豪華的陣仗要是被許紹看到,豈不是批評我驕奢淫逸,那我豈不是名聲不好?於是他對周圍的人說:“我的衣服能讓許子將看見我嗎?”。然後我趕緊打發了車馬,自己坐了壹輛車,悄悄回家了。
好在袁紹的奢靡浮華風格並沒有成為嶽丹評價的熱點。如果許紹看到袁紹奢靡的壹面,給他不好的評價,恐怕袁紹就沒有前途了。
至於袁紹如何打造好口碑。《三國誌》中有這樣壹段話:“凡母喪後葬於墓中六年者,向其投降,追其父衣。”
古代父母去世子女不去守孝,最後身敗名裂的例子數不勝數。到了漢朝,“孝”盛行,統治天下。壹般來說,因為母親哺育孩子的時間是27個月,所以古代的孩子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情,也需要孝順27個月。時間跨度超過兩年才叫做三年孝順。
袁紹為母喪完之後,又為父喪了六年,大大提高了袁紹的名氣和號召力,對日後招賢納士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每月評論》的衰落
在嶽丹批評的影響下,徐韶和許婧名揚天下。許韶在汝南縣就任功曹時,縣官聽說大名鼎鼎的許韶來了,“他要換工作了”。他們言行謹慎,講究節操,怕他壹開口就丟了職位。同時,徐紹仁相當於兼任紀委主任。
許婧年輕的時候,名氣比許紹略差,但也是名滿天下。然而壹山不容二虎,嶽丹評價的兩位創始人後來都走上了不和諧的道路。
主要責任在許紹。許韶為汝南功曹時,“排擠荊,以馬碾作自給”。他排斥許婧,不讓他接觸政治。許婧非常沮喪,他只能靠趕馬推磨來養活自己。直到汝南換了太守,許才得到計吏的工作。
正是因為兄弟兩個互相較勁,無心經營,月評也漸漸定型,已經不是當年了。據《後漢書》記載:“(許紹)與其弟景不和,故少有論及。”隨著兩兄弟的分家,這個原本風靡壹時的評論類節目悄然退出了歷史舞臺。
許紹是個聰明人,有識人的能力,有遠見。漢末天下大亂的時候,徐紹拒絕了朝廷的邀請,說:“現在小人得勢,社會不安,我想在淮海壹帶避難壹段時間,以保全家業。”許紹想離開中原,於是帶著壹家人到徐州避難。然而,出乎徐意料的是,徐州並沒有給他帶來安定。
許紹逃到徐州避難。起初,徐州刺史陶謙對他還算客氣。許韶不以為意,說“陶外崇內實,雖厚於我,必薄也”。許韶認為,陶謙表面上對名人的款待和敬仰,實際上並不那麽慷慨。雖然他現在待人接物很好,但遲早會原形畢露。然後我收拾好行李就走了。
很快,陶謙就真的下手了,把住在徐州的士大夫抓起來,把來不及離開的抓起來囚禁起來,這樣徐紹就逃脫了。
許婧和許紹有不同的想法。董卓去了北京,許婧想借此機會飛黃騰達。許婧因能識別人才而被董卓提拔,負責選拔人才。他和大臣周毅壹起推薦韓復為冀州牧,劉岱為兗州刺史,孔周為豫州刺史,張渺為劉晨太守。
但是,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些人到了之後,第二年就都反目成仇,都加入了關東聯軍討伐董卓。許婧得罪了董卓,不得不逃離洛陽。
雖然最後壹拍分手了,但是徐氏兄弟的識才和判字能力並沒有降低。
聰明人有時也會點頭,許紹有時也會犯錯。離開陶謙後,許韶投奔漢室,後又投奔揚州刺史陸遊。
興平二年,孫策重組父親的幕僚,率軍東進,意圖占領江東,擺脫袁術的控制。劉友在揚州的臨時定居點屈岌岌可危,壹些下屬推薦太史慈為將軍,帶領部隊從敵人手中撤退。
太史慈,字子壹,是《三國誌》作者陳壽所稱贊的名人。然而,許紹對太史慈的評價很低。劉友不聽部下的勸告,說:“如果我用子怡,為什麽許子將不應該嘲笑我為惡?”
陸遊沒有任命太史慈為將軍,而是給他壹個簡單的任務,如偵察。
正所謂無巧不成書,據史書記載,太史慈和他的壹個騎手在摸清軍情的過程中,遇到了孫策和他手下的十三個騎手,雙方在神亭展開了肉搏戰。“刺良馬之策,而照顧良項也是良策。”直到兵馬到來,兩人才分開。
陸遊用人不當,太史慈大材小用,使孫策和太史慈發生了激烈的戰鬥,但他很快就失去了他的領土。卻說見了太上老君,投孫策去了。對太史慈的偏見可能是許紹壹生中最後壹次評價人,但這壹次,他看錯了人。三國時期,太史慈可以和夢露、關羽、趙雲、馬超等人相提並論。因此,太史慈的離開自然是陸遊的壹大損失。
面對咄咄逼人的孫策,徐紹跟隨戰敗的劉友逃到張羽投靠劉表。不久後,他病逝,享年46歲。此後,每月審查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