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思維是如何產生的?

思維是如何產生的?

人和計算機最大的區別在於邏輯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語言能力。現在我想詳細說說這三點。因為人腦是迄今為止已知的最復雜的結構之壹,其工作原理和運行模式尚不為人所知。我在這裏只是提出壹些個人的觀點和看法。壹、邏輯思維能力首先,邏輯思維能力。什麽是「邏輯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和推理事物的能力,以及運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我認為這和大腦的結構有關。因為大腦是由很多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組成的,而且分工不同,妳可以在百度上查壹下。神經元有很多過程,相互傳遞信息(突觸傳遞和間隙傳遞)。計算機在工作時,有序地處理和交換信息,電流的運動是定向的或有序的。而且我認為人腦中的神經傳遞和處理是紊亂的,可以說是混亂的。如果完全混亂,那麽這個人就是神經病(沒有鄙視)。這些混沌的神經運作,有些是有序的,這些有序的神經元運作,應該是我們正在思考和使用的部分。壹個孩子的神經元運作應該是最混亂無序的。有時候我們會說“小孩子胡說八道”之類的話,也就是說小孩子很有創造力。他們總有壹些新奇古怪的想法,是成年人無法企及的。而且孩子的語言能力壹般都很優秀,用自己掌握的有限的幾個詞組就能產出很多經典的單詞。為什麽?這是兒童神經元信息傳遞和組合紊亂的結果。但是神經元的信息組合有很多。人們依靠什麽進行篩選?在我看來,人腦中應該有壹個處理機制,負責處理信息。如果不與已有的邏輯信息不符,則被系統識別為有效信息,否則自動“刪除”。留下的“有效信息”會作為做人的理念“浮現”在“頭腦”中。接下來,大腦會根據情況(眼睛、耳朵等發回的信息)做出判斷。)和記憶,決定是說還是寫。在人腦的運作中,記憶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壹環,沒有記憶的人甚至比白癡還不如(這裏的沒有記憶是指大腦中沒有信息儲備)。但事實是,人類的DNA中儲存著大量的現有信息,是我們的祖先壹代代積累下來的。——DNA可以用來儲存,這是最新的科研成果。壹個民族的行為和思維方式有很大的相似性,這可能是DNA記憶遺傳的效應。人們根據記憶判斷事物和神經組織的“思想”。而記憶不僅來自於DNA的遺傳和變異,更來自於後天的積累,可以稱之為“經驗”!在生活中,孩子的行為壹般比較坦白直接,因為他們沒有太多的後天記憶積累,而老人壹般比較謹慎,做事也有條不紊得多,這是記憶支配的結果。後天的記憶壹般儲存在DNA裏,這可以解釋為什麽人類的智商壹代比壹代高。而人的存儲並不完全在DNA上,可能是通過某些神經細胞的排列、組合和傳遞來存儲的,所以有時候人會因為這些排列和組合過於隨意而“忘記”。隨著時間的推移,再加上拋棄,這些組合可能會被“遺忘”或者被打亂,或者腦細胞的死亡導致遺忘。但如果這些排列組合非常“強”,人們會覺得很難忘記,比如①每天要復習的東西——吃飯、睡覺,等等;②肌肉傳導的信息,因為肌肉運動產生的信號很強,正常情況下,神經細胞不會打亂這種特定的排列,這也是為什麽人壹旦學會騎自行車,就再也不會忘記的原因。當然,學起來並不容易。③童年信息。因為小時候的“記憶”不多,神經元的排列不會受到很大的幹擾,所以它的組合也不容易“忘記”。這也是為什麽老人們記得自己年輕的時候,卻忘記了最近發生的事情。受到強烈刺激後,自然大腦反應異常強烈,這種記憶不容易忘記。另外,根據最新的科研成果(不壹定準確),人類的記憶可能與壹種叫做“蛋白質橋”的結構有關,這裏就不用我介紹了。

說完了記憶對支配神經組織的信息的判斷功能,我們再回到神經。神經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產生了壹些定向運動的規律。壹個神經細胞的共同體,正在進行著某種固定有序的傳遞和組織,在所謂的“知識已經開啟”之後,形成壹種合理的邏輯思維。比如壹個剛出生的孩子不知道“1+1=?”首先,他不知道每個字符代表什麽。其次,他不知道如何處理和計算這些信息。直到他學會並記住了字符串的含義,他才能夠輸入正確的信息。其次,神經元需要有序地移動來處理這個問題。通過教學和訓練,他的神經細胞通過刺激形成了有序排列、傳遞和組織的能力。這個過程應該說屬於“機械學習”的過程,也就是“死記硬背”,毫無意義。只需寫下“1+1=2”。這樣,下次他遇到同樣的信息輸入,神經細胞就會按照壹定的“程序”進行傳輸,得出“2”的結論。還有可能是“形象記憶”的功勞,把問題形象化,也就是把邏輯信號轉化為形象信號,也有助於問題的處理。其實數學計算是壹個“編程”的過程。我們記下十以內的加減乘除運算。再大的數字,也可以簡化成十個以內的運算,仍然使用神經細胞進行傳導處理,可以解決更多的問題。從人腦的結構來看,人的運算速度應該比計算機快很多,但為什麽不是呢?在我看來,不是神經細胞的傳輸速率不夠,而是輸入機制、組織和篩選機制有問題,因為神經細胞的傳輸能力很強,比計算機強很多,人眼等器官只能在指定的時間向大腦輸入極其有限的信息,阻礙了接下來的處理。計算機可以通過USB和網絡寬帶傳輸大容量信息。接下來是組織和篩選機構,因為人的神經細胞傳遞組織是混亂的,很難有效的組織起來,而且即使相應的神經細胞組織起來,也很難快速篩選出來(因為結果要和記憶核對比較)。而壹些非凡的人(我想大家都聽說過)可以進行快速運算,而不是在電腦下。我不認為這些人的計算速度比普通人快,但他們大腦神經元的組織能力和篩選能力比普通人更有效。算術完了,再來說說人分析問題的能力。不知道妳剛開始學政治歷史的時候有沒有發現那些意思和分析特別難背?但是後來我覺得學這些概念應該是比較容易的,而且我有壹定的分析能力,可以綜合分析問題。這是為什麽呢?因為通過記憶,我們的神經元產生了壹系列排列、組合、傳遞的規則。我們輸入特定的信息後,這些神經元受到刺激後會按照壹定的方式進行排列組合,從而產生我們需要的“理論分析”的結果。同理,人背東西也是這樣。二、創造能力以下是創造能力。人為什麽要創造?這也是人和電腦最大的區別。根據上面的分析,這個問題就簡單多了。因為神經元的定向障礙和不規則運動。導致“信息量”很大。比如我們應該澆花,但是我們忘記了,有時候它會突然提醒我們,大腦根據壹些與澆花相關的剩余排列傳輸隨機組合,恰好提取了關於這件事的信息,我們也“突然想起來了”。當然,這種結合也可能是環境刺激的。當我們存儲某壹信息時,我們經常需要使用其他信息。當我們需要創作的時候,我們需要利用信息之間的聯系來進行操作。剛開始學作文的時候,我們學的是“壹句話作文”,壹篇作文只有壹句話。因為當時我們的整體把握能力不強,信息存儲量太小,信息之間的聯系還不清晰,還停留在簡單的層面。因此,無法從整體上把握和構思壹篇長文,容易“跑題”。後來,我們可以寫更長的篇幅,因為我們已經積累了壹定的量。寫作的時候,通過壹個中心思想,開始和各方面溝通。此時,腦神經細胞受到相關信息(記憶)的刺激,以無序的方式排列組合,然後被過濾器有效提取。與中樞相關的信息被提取出來,進壹步交給神經細胞,根據這個框架內已有的信息進行自由組合和排列。最後,把信息組織成語言,總結成文章。和語言能力,我們將在下面詳細討論。總的來說,創作應該是這樣壹個過程。對於具體情況,可以結合上面討論的具體分析。有些“廢話”比如,“不想當廚師的士兵不是好裁縫。”第壹次看到這句話,妳可能會笑。但這是為什麽呢?因為這句話明顯不合邏輯,就是他提供的信息沒有任何聯系,讓人感到不解而發笑(見《人為什麽會笑》)。這也解釋了人類創造和思維的機制。它們是按照壹定的記憶,也就是邏輯,半有序的排列組合。寫這句話的人壹定是他的篩選裝置出現了某種故障或異常,從而“思考”出了常人想不到的東西,這也是腦細胞無序排列和組織的結果。想想看,笑話往往出人意料,讓人發笑,因為笑話提供的信息往往是人們已經根深蒂固的壹些簡單信息的固定排列,現在改變它仍然會有語言的效果,會讓人發笑。而當我們接觸到新知識的時候,尤其是老師在短時間內講了很多新知識的時候,我們會笑嗎(仔細想想)?道理應該是壹樣的。第三,語言能力,網絡和軟件翻譯語言的能力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吧!有些簡直不堪入目。這是因為計算機沒有語言能力。有些科學家說有些動物有語言能力,我認為嚴格來說並不是不正確的。因為那些動物只懂壹些簡單的詞匯,只懂壹些簡單的信息,比如“敵人”“食物”,還沒有形成完善的表達和陳述體系。這不能算語言能力。人類的語言能力是非常復雜的,在這裏我只能簡單的談談自己對其原理的看法。語言需要有符號性、規律性和邏輯性。也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學習壹門語言的時候,需要通過壹些特征來記憶,比如臺燈、鉛筆等等。然後是規律性,名詞表示事物或概念,動詞表示動作,形容詞起裝飾作用等等。最後是邏輯。壹句話,要說清楚壹個動作的執行者、事件和接受者。或者表達自己對某件事的看法,需要描述自己的想法和這件事的特點。它們是按壹定的規律組合在壹起的,這個規律就是腦細胞的固定運動模式。比如“我是人類”這句話,如果說我是人類就很別扭,但是用日語和韓語表達。對於什麽單詞應該與什麽單詞相關聯有固定的限制。當腦細胞產生信息時,符合這個限制的會被篩選掉,不符合的會被淘汰。有時候我們並沒有註意到自己,但確實我們對不同詞語的搭配在“潛意識”裏還是很清晰的。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搭配方式,計算機不理解不同語言之間不同的搭配方式和生成語言的搭配順序,導致壹些語序混亂。至於語言的具體含義,人們也有完整的理解體系。例如,沒有人知道“長”這個詞的確切含義,但如果我們說“長大”,我們就會知道說話者的意思。還有“我喜歡吃蘋果。”人們都知道“蘋果”就是蘋果的意思,如果我們說“掌上明珠”。“蘋果”成為小學生的“蘋果”之意。在谷歌翻譯工具中,apple仍然被翻譯成Apple。但在百度翻譯中,翻譯成“寶貝”,非常貼切。但是翻譯工具可以按照固定的句型正確翻譯。人的工作機制是什麽?我認為人對語言的掌握在於理解能力。人可以把他所有可能的翻譯意思都背下來,結合句子去理解,直到可以翻譯。好吧,這個“翻譯通”怎麽判斷?我認為人們可以從中獲得有效的信息。以蘋果為例。如果翻譯成apple,句子的意思是“掌上明珠”。結合記憶,眼睛裏不可能有蘋果。換句話說,眼睛和蘋果之間沒有固定的聯系,所以人們拋棄了它,代之以瞳孔。如果有聯系,人們會正確翻譯。在語言中,任何壹個所謂的句子中的成分之間的聯系總是看得見的,所以神經細胞反復做著同樣的組織傳遞,形成了固定的傳遞順序,也就是記憶。如果不符合這種記憶組合,大腦就會排斥,除非輸入正確的信息,然後按照這個順序反復排列,人們才能逐漸接受,這就成為人們學習外語和文言文的機制。詞類活用在文言文中很常見。人在閱讀時,如果按照原意翻譯不符合大腦中固有的語言結構,就會做隨機處理,壹旦某個處理符合日常語言習慣,就會被大腦采納——當然,這可能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剛學文言文的時候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壹旦妳知道了這壹點,妳就會把詞類的靈活運用寫下來,像記憶單詞的不同含義壹樣去運用。這應該能說明我們日常生活中關於思維的壹些問題。還有壹些問題需要討論。請大家多多指教,我會逐步完善的。歡迎大家提出批評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