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為什麽三峽把最美的風景給了湖北宜昌?

為什麽三峽把最美的風景給了湖北宜昌?

-風,風景和文字-

宜昌長江的故事

關於長江塑造的城市,生來就是大開大合的。山川的浪漫碰撞,給宜昌留下了壯美的風景,也塑造了宜昌人浪漫開放的性格。經歷過戰亂,看慣了風雨的宜昌,作為長江的咽喉,卻能留住最美的煙火。

宜昌是湖北最富有的城市之壹。

高崖噴濺,江河溪流,各種地貌在宜昌交替,交織出壹幅美麗壯闊的畫卷。

磅礴的長江水從唐古拉山奔湧而出,大踏步向前,穿過四川、重慶,跨過連綿的巫山,形成了“中國最值得壹看的景觀”——渝鄂交界的三峽。

所謂三峽,是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其中最長、最陡、最雄偉的西陵峽位於湖北宜昌。

▲宜昌地理位置。制圖/辣椒粉

宜昌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地處鄂西山區和漢江平原的過渡地帶。高低差別很大,起伏的線條把宜昌裝點得很有節奏感。

穿城而過的長江在宜昌傾瀉而下,留下了“萬仞山,千尺水”的壯麗景觀,也賦予了宜昌豪邁的氣勢。也是在宜昌,長江中下遊的界限已經劃分得很清楚了。

除此之外,雄偉險峻的山谷、流淌千裏的長江、宜昌的浪漫邂逅,也碰撞出壹種水力發電的新能源。

1970年,為緩解華中地區工業用電緊張,國家機關將目光投向了坡度陡、落差大的長江三峽出口南津關。南津關位於宜昌市西部,這裏峽長谷深。它不僅水資源豐富,而且是天然的優良壩址。因此,中國萬裏長江第壹壩——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已提上日程。

經過18年,1988年,整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徹底完工。二江、大江兩座電廠分別建設,多年平均發電量1、41億千瓦時,不僅滿足湖北省用電需求,還可將富余電流輸送到湖南、河南等地。

▲三峽大壩船閘及兩側輸電塔。攝影/黃雪鋒

作為三峽水利工程的壹部分,葛洲壩水利工程的修建,使長江上遊水位提高了20多米,有效改善了三峽險惡的航道,從此“高峽變平湖”。到2006年,距離葛洲壩38公裏的三峽水電站也完工了。從此,“千裏江陵壹日還”,“輕舟過萬重山”不再只是李白的浪漫幻想。

李白並不是第壹個對宜昌抱有浪漫幻想的人。

在宜昌,山川的碰撞不僅創造了水利能量,也塑造了壯美的自然景觀。面對極端奇特的自然景觀,生活在宜昌的古人難免會對腳下這片土地產生美好的想象。

在想象的加持下,住在峽谷深處的下老溪是大禹之父,龍鎖鎮;黃牛巖上壹個神人牽著壹頭神牛的自然畫面,是黃牛巖幫助玉開峽的印記。神女峰,在巫山東側,是十二龍神被消滅後,女神姚姬的化身。

代代相傳的神話傳說賦予了宜昌人輝煌的品格。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丹陽(今宜昌)人屈原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

在他的作品中,既有“乘龍步履蹣跚,駱駝高沖天”的豪邁;還有“心抑郁憂,絕不會嘆而增傷”的苦悶;既有“碧雲穿白衣”的無畏,又有“我心亦善,雖死未悔”的堅定。"

有理想有信念的屈原,在仕途之路上並不順利。追求完美與美好的他,成為官場中“孤獨”與“寂寞”的異類,最終因理想主義的幻滅而投汨羅江自盡。

宜昌乃至全國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忠厚老實的聖人,千百年來都把屈原與端午節聯系在壹起。每年五月初五,屈原逝世,號角齊鳴,鼓聲陣陣,人們遊過江來招魂,自發紀念這位可愛可敬的詩人。

也許是受屈原精神的感召,愛國和犧牲的基因鐫刻在宜昌人的血液裏。西漢初,達汗王朝的政權並不穩固,西域邊境經常遭到匈奴的入侵。在當時的情況下,和解是維護邊境和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但在當時中原王朝的刻板印象中,匈奴是食獸飲血的象征。因此,面對匈奴人呼韓邪單於的提議,整個西漢宮中沒有壹個人回答。念及邊陲百姓飽受戰亂之苦,在皇宮裏老死不相往來的悲慘結局,祖籍秭歸、宜昌、屈原的王昭君挺身而出,自告奮勇北上嫁匈奴。

自昭君出塞以來,中匈關系穩定了半個世紀。“邊城封閉,牛馬狂野,第三世界無犬吠,李殊忘戰。”所以很多人認為王昭君的貢獻可以和漢朝名將霍去病相提並論。

東漢末年,隨著中原王朝的衰落,政權中心逐漸向南方轉移。作為長江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宜昌的戰略重要性逐漸凸顯。

▲宜昌遠安縣鳴鳳鎮城市雕塑。攝影/魯汶

東漢末年,中央政府三足鼎立,曹魏鎮守中原,東吳占據江東,蜀漢占據巴蜀。這三股勢力的角力都落在了宜昌東側的荊州。

在這三股勢力中,蜀漢政權崛起最晚,實力最弱。赤壁之戰,以少勝多,扭轉了蜀漢的頹勢。在鼎盛時期,三國交界處的荊州大部分地區由蜀漢的關羽把守。作為荊州和蜀漢之間唯壹的水上通道,長江對蜀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荊州西側的河流宜昌,自然成為蜀國的重要城市。

▲荊州。圖/蟲創意

不過是東吳名將魯迅把宜昌的戰略地位發揮到了極致。

當關羽出兵攻打曹操藏身的襄陽、樊城時,呂蒙脫下軍裝,化裝成商人,攻打關羽駐紮的荊州三郡。蜀國還沒來得及反應,魯迅就率兵攻占了荊州西側的宜都(今宜昌宜都),切斷了與荊州的聯系,最終導致關羽失去荊州,兵敗麥城(今宜昌當陽市)。

失去荊州後,蜀當然不甘心。為了奪回荊州,公元221年,劉備“傾全國之兵75萬”討伐吳棟。魯迅做了同樣的事情,把劉備的軍隊困在狹長的長江谷道。夷陵之戰的失敗,讓漢室復辟成為劉備的壹場空夢。

然而,東吳占領宜昌的日子並不長。"王卓樓自益州下船,禦鬼已憔悴於南京城內."公元280年,宜昌失守後,吳棟被滅,三國爭霸的時代宣告結束。

經過壹千多年的穩定,宜昌在1938年再次陷入混亂。

1938 10隨著上海、南京、武漢的相繼淪陷,國民臨時政府從武漢遷至重慶,大批民族產業和人才也緊急遷入。

當時進入四川的唯壹途徑是長江水路。此時武漢已淪陷,日軍正沿長江向西南進軍。9萬噸重要戰略物資,1萬噸零散物資,加上大批軍政要員和無數難民聚集在四川門戶宜昌。

▲宜昌猇亭區長江。攝影/付丁

為了順利完成這次撤退,時任國民政府軍委水陸運輸管理委員會主任的盧作孚,專門要求交通部在渝征集木船2000艘。宜昌的漁民也沒有掉以輕心,紛紛捐出自己的木船,在碼頭上充當誌願者,幫助這次撤退。

向左滑動

▲圖1:滿載物資開往重慶的民生號貨輪;圖2:宜昌碼頭囤積的抗戰物資;圖3:1944宜昌撤退的終點站——重慶朝天門碼頭。圖形/網絡

短短40多天,滯留在宜昌的數十萬群眾已被運出,大部分戰略物資已被運走。這次“宜昌大撤退”,成功挽救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命脈和壹大批人才。嚴初陽先生把它比作“東方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當所有的喧囂都過去了,留在宜昌的,依然是滾滾長江水,還有街上輪流飄著的花。

也許在宜昌人心中,過去的壹切都不那麽重要,當下的閑適生活才是最值得關註的。

因為靠近長江,承擔著進出四川的各種物資,碼頭是宜昌人最常見的工作場所。所以宜昌人的飲食習慣也有壹些辣墩的特點。

與川渝相似,麻辣也是宜昌美食的底色。宜昌的清晨,吃起來像紅油小面。壹大早,宜昌街上的小面館在門口支起了壹口大鍋,大塊的骨頭在鍋裏上下浮動,散發著濃烈的香味。不壹會兒,門口就排起了長隊,只為等壹碗香脆的紅面條。

與川渝的紅油面不同,碗裏只有面。宜昌人煮面時,往往會撒上壹把煮熟的黃豆,再加幾片牛肉,或者加壹勺肥腸,最後淋上壹勺紅油,裝點壹碗面。

如果說壹碗熱騰騰的紅油面溫暖了宜昌人壹整個冬天,那麽在宜昌的夏天,還有涼蝦帶來的涼爽。

米漿做的涼蝦,半透明的琥珀色質地。放在紅糖水裏,它會自由飛翔,在碗裏引起輕微的波動。加入壹些鮮亮的水果塊,讓涼涼的蝦更加可愛。

宜昌的夏天,喝壹碗清涼的蝦,就是清涼的夏天。入口清涼的紅糖水,率先清腸內熱;然後光滑的蝦在牙齒和臉頰之間彈了幾下,然後頭也不回地溜進了肚子;最後甜甜的果子,順勢而為,壹舉填滿了齒頰之間的孤獨。

對於看慣了形勢的宜昌人來說,只有生活才是宜昌最好的註腳。

-結束-

當文怡·時穎

圖片編譯|陶子

地圖編輯器|辣椒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