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巖溶地貌1。溝壑和石芽
巖溶槽是指沿巖石表面和裂隙流動的地表水對巖石不斷溶蝕和侵蝕而形成的巖石槽;石芽指的是溝壑之間凸出的石脊,實際上是溝壑形成過程中的殘留物。雲南石林是發育良好的高大石芽群,其形成條件是層厚、質純、產狀平緩、垂直節理稀疏、氣候環境濕熱。
2.天坑和豎井
主要是由於巖溶地面不斷凹陷,形成漏鬥狀圓形凹陷或豎井狀孔洞,在我國重慶、川南等地分布廣泛。它們形成於陡坡兩側和窪地、盆地底部。因為流水沿著巖石的裂縫強烈侵蝕,所以天坑或豎井有幾十到幾百米深。
3.溶解的窪地和山谷
溶溶窪地是壹種封閉的喀斯特窪地,範圍廣,近似圓形,周圍多為低山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澇,旱季易幹。面積從半平方公裏到十多平方公裏。溶蝕谷是溶蝕窪地進壹步擴大或整合形成的,受構造影響較大,面積較廣。壹般幾十平方公裏到幾百平方公裏,呈平面條狀分布,長幾十公裏,底部平坦。比如廣西都安有壹個溶谷,寬壹公裏,長十公裏。這種喀斯特地形在我國雲貴高原廣泛分布,當地人稱之為“壩子”。
4.幹谷
幹谷是喀斯特地區地表徑流消失後遺留下來的山谷。其形成原因是某段河水沿河底的豎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徑流。這種地表徑流變成地下徑流的現象叫做潛流。還有壹個原因,就是河道切割拉直的結果。這種地貌類型常見於華北和東北。
5.峰林、峰叢、孤峰、天生橋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天下”。中國廣西省風景獨特,喀斯特是形成這壹天然屏障的主要原因。
峰簇是由可溶巖石強烈溶解形成的峰的集合。峰林是由峰叢進壹步演化形成的。當然,在新構造運動的作用下,峰林會隨著地殼的上升而轉化為峰叢。峰頂呈錐、塔、柱等尖形,表面有石芽和巖溶溝,峰間常有溶洞和豎井。峰叢地貌可以說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館。
谷峰是喀斯特地區孤立的石灰巖山峰,需要地殼長期穩定,沒有太多的地質運動。奇特美麗的桂林山水會告訴妳對大自然的熱愛。
天生橋是可溶巖下部被流水溶解而形成的拱形地貌。
6.地表鈣華堆積
這是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花、石灰華壩和喀斯特春花。
瀑布水華是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突然增大,內力減小,水中二氧化碳逸出,形成瀑布水華。中國貴州著名的黃果樹瀑布就屬於這種。
石灰華壩的形成是含有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有大量CaCO3的地下滲透巖溶水,經過壹定距離的地下徑流,以泉水的形式排出地表。隨著水溫的升高、水流速度的加快和大量藻類的作用,形成了大量的鈣華沈積。石灰華含有許多雜質和許多不同的元素,並且受到水生植物的影響,使石灰華呈現出許多顏色。這種地貌在中國四川第壹代黃龍寺分布廣泛,黃龍寺旅遊業的發展可以說與這種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密切相關。
喀斯特春花是壹種泉水,其中溶解有大量的CaCO3,從地表湧出。由於溫度的升高和壓力的降低,CaCO3在泉口形成鈣華沈積,長期的堆積使春花形成不同的形狀,這也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美麗景色。這種喀斯特地貌在中國雲南很常見。地下巖溶1。喀斯特洞穴概況
喀斯特洞穴是地下水沿可溶巖石裂隙溶解膨脹形成的地下洞穴,規模不等,可容納1000人以上。洞內有許多奇特的景觀,如石筍、石柱、鐘乳石和石簾。太小了,連壹個人都過不去。洞穴是水溶解、流水侵蝕和重力長期作用的結果。洞穴景觀在中國廣泛分布於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省。
2.溶解的地貌-石鍋和側溝
如果溶洞頂部的某個局部地方受到強烈的湍流,隨著水壓的增大,溶蝕能力增強,這些地方的溶蝕大於周圍,從而形成向頂側凹的弧面。這種地貌叫石鍋。側溝是指溶洞側壁在水溶作用下形成洞向凹陷的槽狀地貌。這兩種喀斯特地貌在喀斯特洞穴中十分常見。
3.堆積地貌
堆積地貌是喀斯特洞穴景觀的精髓,在西南喀斯特洞穴中可以領略神奇的洞穴世界。重力水的堆積是溶洞堆積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有大量可溶巖石的水滴從洞頂間歇落下,不斷堆積,從而形成五彩斑斕的鐘乳石、石筍、石柱、石簾、緣石堤等。
鐘乳石是壹種倒錐形的喀斯特堆積物,大的可達數米,小的只有幾厘米。主要是巖溶水沿洞頂微小裂隙滲出,在滴水處不斷沈澱而產生的。它與洞頂緊密相連,不斷延伸至洞底。
石筍是從洞底向上延伸的巖溶沈積物,主要是巖溶水滴落到洞底不斷沈積的產物。它相對於鐘乳石生長,壹般以竹筍、塔和球果的形式出現。
鐘乳石和石筍的橫截面都是同心圓。
鐘乳石和石筍相對生長,逐漸結合成壹個整體。隨著巖溶水的不斷沈積,它們逐漸形成粗大的石柱。
石幕是巖溶水以薄膜形式沿洞壁流動過程中CaCO3逐漸沈積的產物,壹般呈片狀、層狀,有彎曲的流線,高度數十米,十分壯觀。
邊緣石墻是指溶洞底部兩側的巖墻狀堆積物,高幾厘米至幾十厘米,呈弧形,呈階梯狀。
此外,洞內還有許多奇形怪狀的景觀,有的像荷花,有的像樹枝伸展,還有壹些石葡萄、石珊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