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麽。每個職場人都希望找到自己的職場定位,然後在這個領域深挖,最終成為這個領域的大牛。但是很多人連自己適合做什麽都不知道。以下是壹些答案。
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麽。1 1,通過行業/職位/自身的組合。
既然做出錯誤選擇的根本原因在於信息不對稱,那麽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多的收集信息來幫助我們判斷,減少犯錯的概率。
所以大家在進行職業定位之前,要盡可能多的通過百度、聽課、看書或者付費咨詢來學習。
1.哪些行業發展前景好?
2.有哪些職位?
3.崗位的具體工作內容是什麽?
比如我想了解互聯網行業,我就會了解。
1,近2-3年互聯網行業發展(收集各種行業報告)
2.互聯網巨頭有哪些?他們有什麽特點?妳有什麽產品?
3.除了巨頭,還有其他值得關註的公司嗎?
4.互聯網行業有哪些工作?(百度/招聘網站收集)
5.崗位的具體工作內容是什麽?(百度搜索/閱讀/付費咨詢相關行業)
6.相應職位的薪資水平如何?發展前景如何?(從招聘網站了解)
我了解外部信息後,需要結合自身情況考慮。
1我的價值觀是什麽?
2.我的天賦是什麽?
3.我過去的經歷是什麽?
從外到內了解後,最優定位當然是三者的交集(既是好行業,也是好崗位,而且與自身特點相匹配)。
但是,這種工作畢竟是少之又少,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需要選擇,問自己:如果我只能選擇三個因素中的兩個,我會怎麽選擇?
職業定位不是選擇壹切,而是學會放棄。
2.這個行業有先發優勢。
很多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是因為他總是執著於“我壹定要找壹份自己喜歡的工作”
其實用是否喜歡作為衡量標準靠譜嗎?答案不靠譜。
因為妳的喜好隨著妳的經歷而改變,所以妳現在喜歡的不壹定是妳真正喜歡的。
比如妳現在喜歡在Tik Tok做操作,因為妳刷了三個月的視頻,感覺挺有意思的。但是妳可能三個月就厭倦了,然後就不愛做抖音音視頻運營了。
如果妳因為這個原因在Tik Tok找了壹份工作,幾個月後妳會覺得很無聊,然後妳就會辭職,另找壹份所謂的“妳喜歡的工作”,這樣只會導致頻繁跳槽的無盡循環。
偏好是動態的,厭惡是相對恒定的。找工作的時候要問問自己不喜歡什麽樣的工作。
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說:“很多人整天問我,10年後會有什麽變化。我更關心的是10年後什麽不會變。”
我們的價值觀幾乎不會改變,價值觀可以幫助我們判斷哪些工作是互斥的,哪些工作是我們絕對不想做的。
比如我大學的專業是計算機,對口應該是碼農。但是我生性外向,喜歡和人打交道。所以,在碼農的工作中,單純的在電腦上打代碼,對我來說是很痛苦的。
所以從這個價值來看,我不會去接觸任何壹種壹個人默默完成的作品。
至於我是否喜歡現在的工作?我不知道,但我至少有資格說我不討厭。因為我從畢業到現在已經在快消行業的營銷崗位上工作了五年。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沒有從事過其他行業,所以不能說我喜歡,但這並不妨礙我的工作樂趣,因為我知道,只要不找壹份我討厭的工作,我做了就可能喜歡。
找工作,知道自己不喜歡做什麽,比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麽更重要。
3.不了解行業/崗位/自己怎麽辦?
還有壹些人,反正什麽都不知道,既不知道自己是什麽行業,什麽職位,甚至連自己的性格特點都不知道。他們如何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很簡單:不要矯情,找最接近錢的工作就好。
既然妳什麽都不懂,沒有具體的技能,那就像壹張白紙。那我們就找壹個工資相對比較好的職位。畢竟工作很重要的壹部分原因是為了賺錢,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
比如妳打開招聘網站,看到三份工作。
1,金融銷售-平均月薪8000。
2.新媒體運營——平均月薪6000元。
3.快消品營銷——平均月薪7000元。
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麽。
在職場中,很容易出現這樣的現象:
很多人工作幾年後,覺得自己工作平庸,隨時面臨被淘汰的風險;而有的人工作不到壹年就能獨當壹面,成為團隊領導。
其實很多時候,這是壹個人是否在自己的優勢領域工作造成的。
在國際九型人格職業測試中,人的職業性格分為九種類型,每種類型都有自己的優勢。
在自己的強項上工作,更容易拔尖;而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工作,雖然可以做的很好,但是很難做到拔尖。
比如讓壹個理性的人去做學術或者技術,成就的概率會比藝術大很多。
如果妳還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裏,我建議妳做壹個9型人格的專業測試,這是目前美國斯坦福推薦的最權威的職業測試方法之壹(網上專業版很難找,可以去我的微信微信官方賬號“蕭薔職場理論”測試壹下,這是9型人格官方授權的)。
9型性格測試不壹定能給妳完全的建議,但是可以讓妳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優勢,然後結合起來找到壹些有利的職業方向。
比如產品經理,對壹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溝通能力要求很高,比較適合5高智商的人格;
項目管理需要壹個人的領導力,溝通協調能力,情商,非常適合3號成就或8號領導的高人格的人。
如果妳能在職場中發揮自己的長處,妳很容易做出超出常人的成績,甚至達到頂尖水平。
另外,關於個人優勢,推薦另壹本書《現在,發現妳的優勢》。標題空著就可以看了。
第二,定位自己的行業方向
任何事物都有周期,我們這個行業也是如此。
比如傳統的PC電腦,通訊行業,建築行業,在中國都是非常成熟的。很多早在90年代就進入這個行業的人,早已實現了財富自由。但如果此時他們選擇再次進入,紅利已經消失,增長速度會慢很多。
其實這是因為行業已經到了成熟期甚至衰退期,增長速度放緩,對人才的需求自然會下降,留給新人的機會就少了。
在壹些剛剛處於成長階段的行業,很容易獲得壹些行業的“紅利”,使得個人競爭力和財富快速增長。(比如人工智能、物聯網等行業已經到了成長期。)
很多傳統行業的前輩都喜歡告訴後輩,他們那些年是如何努力才走到現在的位置和財富。
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他們同時代的人,已經進入這個行業並堅持下來的人,其實都做得很好。
因為這是行業發展帶來的紅利,跟個人努力的關系其實沒那麽大。
所以我建議妳盡量找壹個目前正在崛起(未來也可能崛起)的行業,然後想辦法去這個行業,這樣才能最大化自己的成長。
事業上升,就沒時間迷茫了吧?
那麽如何找到這些行業呢?
壹方面,密切關註新聞中壹些行業的支撐和重要性(比如關註壹些領導人的重要講話,真的有很多機會)。
另壹方面,智聯招聘每年都會發布壹些專業的行業報告,從中基本可以了解市場上壹些行業的情況。
基於這些報告,我們可以對整個行業有壹個大致的了解,然後在此基礎上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
第三,確定自己的職業定位(細分行業/公司/職位)
在壹個大行業,如何確定自己的小方向?
1,確定目標行業後,可以結合第壹項中的個人優勢選擇切入崗位。
比如妳擅長溝通、談判、團隊管理,建議妳從非技術崗位做起;
如果擅長邏輯思維和技術研究,可以考慮新行業的技術崗位;
2、根據是否屬於核心業務來確定職位。
壹般來說,壹個公司的工作崗位可以分為服務型、業務型、支持型工作崗位等等。
比如行政、人力資源、財務等崗位,在壹個公司裏屬於專業領域的,都是輔助崗位。雖然也很重要,但不涉及具體業務,增長速度比業務類崗位慢。
核心業務崗位,如營銷、成長、研發等,在公司業務發展時容易大規模擴張,升職加薪非常快。
所以我個人建議大家在選擇職位的時候,結合1和2,選擇壹個既能發揮自己優勢又能保證自己有不錯收入的。
在選擇職位的時候,我可以教妳壹個衡量的方法:
用表格列出妳選擇工作時看重的主要因素:
列出所有因素後,給不同的工作打分,最後得出壹個總分(負分表示妳很難接受),這樣妳就可以輕松計算出不同工作在妳心目中的權重。
當然,這些分數只是妳自己的主觀評價,比如公司前景,個人成長,這些都需要第二條的壹些信息作為補充。
四、不斷學習——入行——深耕細作,尋找機會
當妳知道自己想做什麽的時候,對妳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投簡歷面試,而是學習。
(當然,應屆畢業生可以嘗試投資非技術崗位。)
但是很多工作,尤其是技術開發,市場營銷,人力資源,,,其實都是有壹定門檻的。如果想零經驗直接入行,只有兩條路:
1,花時間簡要了解壹個行業,成為實習生,打雜起步;
這個方法的前提是妳對這個行業有基本的了解,公司也願意帶妳。
好處是門檻比較低,可以接觸到關於這個崗位的東西。缺點是基本都是打零工,但是掌握不了崗位的核心內容,成長慢。
2、通過壹段時間的學習(或培訓或通過導師),直接進入行業,野蠻生長;
我更推薦這種方式,因為它長得更快。
首先妳是直接學的,妳有壹定的基礎,工作的內容是可以掌握的。其次,學習後妳能拿到的工資也更高,個人權限會比實習生多,個人成長速度更快。
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麽。3 1.如何找到自己的興趣?
當今社會,不是360行,而是300、3000甚至30000行。有很多職業我們連聽都沒聽說過,不知道有沒有興趣。所以如果妳想找壹個感興趣的領域,有三個小貼士:
首先,嘗試和體驗更多的職位。並且在這個崗位上拿到60分,而不是隨便離職壹兩天,因為對壹個行業沒有深入的了解是無法判斷自己是否有興趣的。
第二,我們需要找到壹些專業人士來幫助我們。比如去找壹些職業規劃師。去壹些專業的評測。因為現在我們能想到的每壹個崗位都有大量的人在研究,所以我們可以直接用錢來換取他們的成果,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用錢來換取別人的經驗是最高效的方式。
當然,以上兩種方法都是輔助我們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尋求妳內心真實的想法。
第三,這需要我們多問自己問題,挖掘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想法。比如妳跟父母說妳不想回家當老師,可能是因為妳覺得這份工作比較穩定。感覺它的工作性質是重復的,感覺壹眼就能看到自己的晚年,就不想幹了。
但是當妳知道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可能性。我們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妳可以在業余時間做設計,畫畫,寫文章,做壹些其他的兼職,來提高自己的業余生活。這個時候,如果妳再想想教師這個職業,可能會覺得沒那麽無聊。
2.如何發現自己擅長什麽?
想找到自己的好領域,就要多聽聽周圍人的意見,多聽聽別人的反饋。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時候我們可能在某壹方面更突出,但我們自己並不知道。
比如我經常去壹些業內的沙龍,然後在這個聚會裏積極的表達自己。當聚會即將結束時,我向周圍的人征求意見和建議。比如和同事領導搞好關系,經常讓他們對妳的工作和個人表現進行壹些反饋。這樣過了很久,我們就很容易找到自己擅長的東西了。
總之,無論我們是在尋找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還是自己擅長的領域,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問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壹切外在的工具都只是為了輔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