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的繪畫世界》是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第壹冊第二課的內容,教學對象是小學四年級學生。它是課本上制圖知識的延伸,並貫穿於以後的整個制圖知識教學中。是學生順利、快速操作和使用制圖的基礎之壹,也是學生形成“了解熟悉—掌握技能—綜合應用”的合理知識鏈的必要環節。教材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壹些常用工具的基本用法,掌握“繪畫工具箱”中前七種繪畫工具的名稱和用法。重點是掌握運用繪畫、噴槍、畫筆、選色等工具對封閉圖形進行色彩處理的方法。色彩是小學生接受美術教育後最感興趣的東西。它包含了很多感性和理性的內容,比如黃色象征寧靜,綠色象征生命,藍色象征高貴。豐富的色彩既能美化畫面,又能讓人感受到理性美的熏陶。尤其是學生在學習了計算機繪圖的基本操作要領後,學習興趣被極大激發,學習熱情空前高漲,表達欲極強。新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學生的需求是我們教學的動力。基於此,我設計了這門課,旨在進壹步讓學生掌握繪圖功能的使用,培養學生的自我創新能力,從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感,拓展“奇畫”的豐富內涵——美麗的色彩不僅有自然風光,更有人性之德,讓學生受到美的教育。所以這門課是集美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為壹體的繪畫知識教學提升課。
就內容而言,對於已經掌握了壹定繪圖操作技能的四年級學生來說並不難,也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東西。因此,在課堂上,我們只需要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將重點放在較難的知識上,讓學生通過學習交流共同討論解決或老師給予適當的個別指導幫助解決。
二,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熟悉繪圖功能的基本操作,掌握圖形色彩處理的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
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自我創新和小組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在不斷的嘗試中展現自我,啟發自我,體驗成功,激發好奇心,在不斷的探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繪畫工具箱”中前七種繪畫工具的名稱和用法。
難點:對“怪畫世界”豐富內涵的理解、體驗和表達
第四,闡述了教學方法
本課程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是“任務驅動法”和“創設情境法”。
信息技術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和技能的教學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務”為重點。因此,本課程采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主題式教學模式。通過學生所接受的美術教育和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整合),創設電子美術展(創設情境法),設置任務,讓學生學以致用,自己動手,有機結合畫圖的各種操作(任務驅動法),以任務驅動的方式查漏補缺,使教學內容合理自然流動。在教學中,啟發和誘導貫穿始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註意調節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快樂學習,使課堂生動、有趣、高效。
五、學習方法指導
這節課教的學習方法是“接受任務——思考討論——合作練習”。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從知識灌輸的對象轉變為信息處理的主體。因此,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巧妙地設計學生通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實現知識的遷移、遷移和整合。
第六,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和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壹)創設情境,激情投入
(二)循序漸進,引導學習標準。
(3)總結並完成施工。
詳細闡述
(壹)創設情境,激情投入
先展示壹個精美的電子展覽場景(壹個場景可以用FLASH模擬)。同學們壹定會通過自己已有的生活經歷來發表自己的評論,體會到電子展中的作品是多麽的豐富多彩。最後老師抓住機會提出任務:學生自己選圖,註意工具的使用。
這個環節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創設美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用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境中主動接受任務,從而享受學習。同時復習已經掌握的操作技能,為後期的教學打下基礎。
(二)循序漸進,引導學習標準。
這壹環節分為兩個層次:
第壹級:
1,學生選擇畫圖工具畫畫,老師巡回指導。
2.交流和評估學生的作品。教師肯定學生的成績,總結過渡。
第二個層次:
1,老師指出圖片內容不豐富,結合學生德育,集體討論,引導拓展“怪畫世界”的含義——充分發揮想象力,展現自我風采。
2.制定整合美育、德育和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和任務:創造壹幅反映自己個性的圖畫。對屏幕設計的要求(如內容、配色等。)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來解決。技術問題可以通過小組討論,找老師幫忙解決。
3.集體討論、交流、評價。
這個環節是課堂的重點部分,所以(1)我以任務驅動的方式整合了美術、思想品德、信息技術三個學科。任務是課堂的“導火索”。教師通過課程整合的優勢拋出壹個又壹個任務,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從而促使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自主創新,達到熟練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同時利用同樣是信息技術特有的優越有效的激勵制度,為任務驅動法註入另壹種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創造熱情。
(3)總結並完成施工。
(1)同學們交流學習心得,互相評價,互相幫助。
(2)教師幫助學生丟失科學知識,進行總結。
為了檢驗和促進每個學生達到預期目標,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是必要和有效的。目的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完成真正的知識建構。
七。設計構思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註意了以下幾個思路:
1,學科融合的問題。本課程集美術、信息技術、思想品德於壹體,註重信息技術教育知識的內在整合。
2.說和練相結合。就內容而言,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有趣的,所以我們只需要在課堂上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專註難懂的知識。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快樂學習,通過各種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自我創新等)獲取信息、掌握操作。).
4.情景驅動和任務驅動相結合。每壹個任務拋出時,都創設了許多恰當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不知不覺地主動接受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