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質旅遊
地質旅遊活動從18世紀開始萌芽,最近30年才發展起來,成為壹種重要的新型旅遊。人們對地質旅遊的認識還很模糊。迄今為止,國際上還沒有壹個統壹明確的地質旅遊概念,各國學者對地質旅遊的解釋也不盡相同。公認的地質旅遊定義主要來自於Hose(1995)在90年代中期提出的地質旅遊定義。他認為,地質旅遊是壹種為學生、遊客和臨時休閑娛樂者提供超越普通藝術欣賞的美感的體驗,可以通過專業的講解和優質的服務獲得遺產地的地質和地理知識。在1997中,美國國家地理和旅遊工業聯合會提出了具有不同含義的“地質旅遊”壹詞,認為地質旅遊是旅遊的壹種,是保持和改善壹個地方的環境、文化、藝術、遺產和當地居民良好生活的地理特征的旅遊活動。這壹含義得到壹些學者的認可,但也受到許多學者的質疑,他們認為這並沒有充分體現自然、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只是壹種地理旅遊,這是混淆了地質旅遊,與世界其他地區完全不同步。Stueve等人(2002)認為,地質旅遊關註的是保護目的地的地理特征——將某個地方的整個人類和自然與其他地方區分開來的特征,地質旅遊不僅包括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和環境問題,還包括對當地社區旅遊、個體經濟和生活方式的影響。紐森和道林(2006)對地質旅遊的定義與斯圖維不同。他們認為,地質旅遊是地質學、地貌學和相關自然資源如景觀、地形學、化石、巖石和礦物與旅遊業的混合,並強調了解這些正在或已經創造的特征的過程。Stokes等人(2003)認為,地質旅遊是可持續旅遊的新興市場,其重點是保持和改善旅遊目的地的地質特征。因此,地質旅遊壹旦建立,在保持目的地獨立個性的同時,為遊客提供美好的旅遊體驗。Tongkul(2006)將地質旅遊定義為基於旅遊教育的地質遺產資源利用。James和Hose(2008)認為地質旅遊是壹種特別有益的旅遊形式,主要關註地質和景觀形態學。Dowling(2009)認為五個關鍵原則對地質旅遊非常重要,即地質旅遊基於地質基礎(即基於地質遺產)、可持續(經濟上可行、增強社區和增加地質多樣性)、教育(通過地質解釋實現)、當地利益和提高旅遊滿意度。2008年8月在澳大利亞弗裏曼特爾召開的首屆世界地質旅遊大會宣言認為,地質旅遊具有很強的教育元素,向公眾傳遞地球科學知識,加強了人類與地球的聯系,使人們開始感知地球無生命的景觀。人們很大程度上是被這種無生命的元素所吸引而進行地質旅遊的,所以地質旅遊就是要保護重要的地質特征,並在保護中得到極好的開發和展示。
國內學者夏書芳(1987)認為,地質旅遊不同於觀光遊覽、接觸民俗、購買土特產、寫遊記等普通旅遊,而是以旅遊的方式學習專業知識的科學旅遊。地質旅行的目的是了解沿途的地貌特征,沿途的地層時代,山川河流的來龍去脈,沿途的礦產資源,生物和人類活動與礦藏的關系,沿途的經濟地理與地質的關系,景點與地質的關系,從文物和考古資料中了解地質事件。陳安澤(2006)提出地質旅遊與旅遊地學密切相關,是旅遊地理學、旅遊地質學與相關旅遊資源的調查、評價、開發和保護相結合的產物。莊守強(2006)認為地質旅遊是從地質學的角度對人們旅遊觀光活動的新認識、新定位和新組合。因此,地質旅遊雖然與地質學密切相關,但其本質屬於旅遊。認為地質旅遊是壹種與地質密切相關的旅遊活動,它以地質為基礎,僅來源於地質。它以其趣味性、知識性、參與性、環保性等特點優於其他種類的旅遊,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等等。陳暉(2009)認為地質旅遊是指以與地質體直接相關的人類活動遺跡為主要旅遊資源的壹種主題旅遊,地質旅遊是以遊覽具有觀賞和科研價值的地質景觀為目的的旅遊活動。
壹般來說,地質旅遊就是參觀考察壹系列地質遺跡和地質地貌(地理特征和景觀);壹種生態旅遊和可持續旅遊,使人們了解相關的科學知識,如地質和地理。
2.地質遺址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過程中,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而形成、發展和遺留下來的地質自然遺產。地質遺跡是地質旅遊的基礎。
地質遺跡是歷史文化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科學研究和文化學術價值。自然遺跡與人文景觀的融合,極具旅遊價值。開展以地質遺跡和地質景觀為核心內容的地質旅遊活動,對宣傳地球科學知識和保護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地質遺跡的主要類型包括:具有重大觀賞和科研價值的地質景觀;具有重要價值的地質剖面和構造特征;具有重要價值的古人類遺址和化石遺跡;具有特殊價值的礦物和巖石及其典型產地;具有特殊意義的水資源;典型地質災害遺跡等。壹個地質遺跡可能是壹個景觀、壹組地貌、壹個單壹地貌、壹個巖石露頭、壹個化石群或壹個單壹化石。地質遺跡不僅是地質作用創造並留下的自然遺產之壹,還具有科學、旅遊、科普和環境教育、促進經濟發展等多種價值。因此,這是壹種獨特的自然資源。
保護地質遺跡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客觀要求。為了保護地質遺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了保護地質遺跡世界地質公園網絡系統,並計劃未來有500個世界地質公園成員加入該系統。此外,對於那些代表地球演化歷史重要階段、重要地質作用、生物進化過程和人類與自然環境關系的傑出範例,或具有獨特、罕見或奇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罕見自然美景的地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評審將這些地區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如中國九寨溝的圓錐形喀斯特地貌和壯觀的瀑布,黃龍的石灰巖構造、瀑布和溫泉以及武陵源的3000多處。德國保存完好的梅塞爾坑化石遺址,集中體現了生活在5700萬年至3600萬年前始新世的哺乳動物化石。意大利伊索萊奧利(伊奧利亞群島)的火山地貌;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中的峽谷及其水平層次分明的巖層,黃石國家公園中的火山湖和間歇泉,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中莫納羅亞火山和基拉韋厄火山夢幻般的煙霧和噴湧的巖漿;加拿大阿爾伯塔省恐龍省立公園的圓柱、山峰和重疊的彩色巖層形成了奇特的荒地形態和大量的恐龍化石。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Riversleigh/Naracote)埋藏著大量的哺乳動物化石。這些世界遺產地中的地質遺跡是地球演化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地質現象,表現出壹定地質歷史時期重要的地質活動特征。
壹些地質遺跡也是歷史文化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科學研究和文化學術價值。世界自然文化雙重遺產就是這類地質遺跡和人文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比如中國的黃山、泰山、武夷山、峨眉山、樂山大佛,英國的StKilda。南非的Khahlamba/Drakensberg公園,土耳其的Hierapolis-Pamukkale,馬裏的Bandiagara(多戈斯之地)懸崖,自然遺跡豐富,主要是地質遺跡,還有當地人民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這種相互融合是吸引遊客的重要資源要素,因此具有巨大的旅遊價值。
地質遺跡是地質旅遊的基礎。地質遺跡不僅給地球帶來壯麗非凡的景觀,也為地球未來的變化指明了前景。它們對遊客來說更多的是壹種直接的審美印象。
3.地質公園
“地質公園”是自然公園的壹種,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地質公園計劃”可行性研究中創造的新名詞。地質公園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自然屬性、較高審美觀賞價值和壹定規模及分布範圍的地質遺跡為主體,融合其他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獨特自然區域。它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觀光遊覽、度假休閑、保健療養、文化娛樂的高科學品位場所,而且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和地質科學研究與普及基地。是壹個具有特殊地質意義和珍稀優美景觀特征的自然保護區,是該地區地質歷史、地質事件和形成過程的典型代表。
地質公園包含重要的地質遺跡和地質景觀,是開展地質旅遊的主要場所。地質公園中“地質”的內涵是指它所包含的地質遺跡,遺跡必須以自然狀態存在。正是它的“地質遺跡”內容,使地質公園區別於其他類型的公園,並顯示出它具有科學研究的價值。地質公園的“公園”特征說明了地質公園的社會作用及其經濟和美學價值。地質公園作為壹種廣義的公園,除了具有滿足人們享受、休閑和戶外娛樂的功能外,還具有自身的特點,這主要是由其地質遺跡的內容所決定的。因此,地質公園不僅是人們開展壹般旅遊活動的場所,也是地質旅遊傳承地質文化、探索地球秘密、宣傳地球科學知識的重要基地。
世界上許多國家正在建立和發展地質公園。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先後建立了1500多個國家地質公園或國家公園。其中,我國從2006年開始建立國家地質公園,5438+0,至今已有1,82個國家地質公園。歐洲地質公園網絡(EGN)成立於2000年,當時只有四個成員。到2010年4月,已經發展成為壹個擁有37個成員,覆蓋歐洲15個國家的網絡體系。2002年,教科文組織原地研究部(現為生態和地理部)提議建立壹個地質公園網絡,即全球地質公園網絡(GGN)。自2004年以來,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正式吸收了來自中國和歐洲的25個成員,到2010,10,網絡* * *成員已達77個,分布在全球24個國家。目前,世界上已基本形成了世界地質公園、洲際地質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三級網絡體系。
二、地質旅遊與旅遊地質的關系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已經成為很多人的高層次需求,旅遊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從傳統的風景旅遊,到後來的民族、民俗、古建築的文化旅遊,再到最近的工業旅遊、農業生態旅遊,旅遊的範圍越來越廣泛。顯然,內容多樣的地質旅遊屬於旅遊家族的壹個分支,在這個分支中,它與景觀旅遊、民族民俗旅遊、工業農業旅遊處於同壹層次。
旅遊地質學不壹樣。雖然是由旅遊和地質組成,但屬於地質學。目前國內旅遊地質學教材有:陳安澤、陸(1991)主編的《旅遊地質學概論》,陸景剛主編的《旅遊地質學》(2003),楊、主編的《旅遊地質學》(2006),新主編的《旅遊地質學》(2006)。本文主要闡述了旅遊地質資源的分類和特征,重點介紹了具有旅遊開發價值的地質遺跡景觀的形成過程和最終表現特征。所以從理論上講,旅遊地質學是從旅遊的角度去認識和研究地質學,所以它與水文地質學、構造地質學、礦產地質學並列,其本質是地質學。旅遊地質最基本的單元應該是各種類型的地質點,如安徽淮南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的三葉蟲化石和寒武-震旦系地質界線,山東棗莊熊耳山-抱犢崮國家地質公園的不整合面和天青石礦床。
壹般來說,地質旅遊屬於旅遊的範疇,是壹種與地質密切相關的旅遊活動。它是壹種集趣味性、知識性、參與性和環保性於壹體的生態旅遊和可持續旅遊。而旅遊地質學則屬於地質學的範疇,是研究和服務於旅遊活動中地質知識普及的邊緣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