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38課:
1.中國已知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生活在約1.7萬年前,發現於雲南省元謀縣)。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會不會制造工具。
3.北京人:發現於北京周口店龍骨山,距今約70萬年。北京人還保留著猿類的壹些特征;使用粗糙的石器,使用自然火,群居生活。
4.穴居人:發現於大約18000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古龍。山頂洞人的外貌與現代人基本相同;使用錘打石器,但掌握了拋光和鉆孔技術;使用人工火;用骨針縫衣服;他們生活的集體是壹個由血緣關系團結起來的氏族。
第二課:
1,木瀆原住民:位於約7000年前的長江流域,反映了長江流域原始農耕景觀的原始居住遺址。中國是世界上第壹個通過耕地來種植水稻的國家。住幹欄房,挖井,養牲畜,打獵,打魚;能制作陶器和簡單的玉器,原始樂器。
2.半坡原始居民:大約五六千年前位於黃河流域,反映了黃河流域原始農耕景觀的原始居民遺址。磨盤工具已用於種植小米,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小米的國家。住在半地下室的房子裏;制作彩陶;飼養動物,使用弓箭,狩獵和捕魚;已經會紡織、織布、做衣服了。
第三課:
1,黃帝和顏地是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兩個著名的部落首領,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後來,黃帝和顏地結盟,打敗了蚩尤。從此兩個部落結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日後的華夏民族。
2.黃帝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黃帝也被稱為“人類的始祖”。
3.堯舜與禹的“退位”。這種民主的挑選部落聯盟首領的方法在歷史上被稱為“退位”。
第四課:
1,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王朝。中國開始進入奴隸社會時期。
2.禹死後,其子齊繼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世襲制取代了讓位制。
3.夏朝的建立標誌著中國早期國家的出現。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壓迫奴隸和平民的工具。
4.由於夏朝最後壹個國王桀的暴政,商湯滅了夏朝,夏朝滅亡,商朝建立。
5.商朝也被稱為殷朝。因為商朝國王盤庚遷殷後,商朝的統治區域不斷擴大,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壹個大國。
6.由於商朝最後壹個國王商周的暴政,武王被伐,商朝滅亡了。後來,周武王建立了以鶴嘴鋤為首都的西周。
7.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這是西周成為強國的主要原因。西周的等級制度:(皇帝→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
統治階級(被統治階級)
第五課:
1.原始社會末期,中國出現了青銅器。商朝是中國青銅文化的輝煌時期。其中著名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世界上迄今出土最大的青銅器)和泗陽方尊。
2.成都平原上有壹種獨特的青銅文化,稱為三星堆文化。
3.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4.夏商周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奴隸是主要的勞動力,過著悲慘的生活。
第六課:
公元前770年1年,東遷羅,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
2.春秋時期的主要霸主是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
3.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第壹個霸主。(以管仲為丞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
4.春秋時期楚晉爭霸最激烈。其中就有城濮之戰。
5.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三族分晉:趙、魏、韓)
6.戰國時期著名的戰役:桂陵之戰、馬嶺之戰、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秦國和趙國發生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抵擋不住秦軍的進攻了。
第七課:
1.春秋時期,中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到了戰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範圍擴大了。
2.牛耕教最遲在春秋末期出現在中國,戰國時期在牛耕進壹步普及。牛耕是中國農業發展史上的壹次革命。
3.都江堰:由戰國時期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遊修建,是舉世聞名的防洪灌溉工程,兩千多年來造福人類,因此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4.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
★改革內容: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制,允許自由買賣;(2)獎勵耕田;③建立縣制。
★變法的意義:通過變法,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末期最繁榮的封建國家。
4.戰國時期,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時期。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已經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
第八課:
1,人物的演變:
甲骨文(商代)→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帛書(戰國)→小篆和隸書(秦朝)。
我國有考證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今天的農歷也叫“夏歷”。商朝歷法壹年分為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閏年1個月。戰國時期,人們壹年測二十四節氣。
3.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壹位著名的醫生。他總結的“四診”壹直被中醫沿用。
4.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他的代表作是《離騷》。
5.春秋戰國時期,“鐘鼓樂”盛行。
第九課:
1,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孔子的主要思想是:提出“仁”的學說,提倡“德治”;因材施教,謙虛好學,“溫故而知新”。他的言論被弟子們編入了《論語》。
2.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它的主要思想是:任何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兩面可以互相轉化。他的理論記載在《道德經》中。
3.孟子——儒家。主要思想:①反對壹切戰爭;(2)要求統治者以“仁政”治理國家;(3)提出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4.韓非子——法家。主張改革,主張法治,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5、孫武——軍事家。孫子兵法。
第65438課
1.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再也抵擋不住秦軍的進攻,秦國統壹六國已成不可抗拒的事實。
2.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秦朝。(前221年——前207年,都城在鹹陽)
3.秦始皇為鞏固統壹所采取的措施:①建立了壹套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設丞相邱,並在中央設禦史大夫壹職;在地方實行縣制。(2)、統壹文字(篆書、隸書)、貨幣(統壹使用圓方孔錢)、度量衡。(3)為了加強思想控制,實行“焚書坑儒”。④北築長城,南築靈渠。(秦始皇命令大將蒙恬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修築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長城。)
第65438課
1,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包括:①徭役和重兵役;(2)重稅;③刑法是殘酷的;④秦二世的暴政。
2.公元前209年,陳勝和光武在大澤鄉發動起義。但是失敗了。陳勝和光武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激勵了後世數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酷的統治。
3.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戰中,項羽以少勝多擊敗了秦軍的主力。與此同時,劉邦進逼鹹陽,秦朝滅亡了。
4.秦朝滅亡後,項羽和劉邦爭奪皇位長達四年,史稱“楚漢之爭”。
5.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是漢高祖。
第65438課
1,漢高祖及其後繼者漢文帝、漢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和兵役負擔,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
2.漢文帝和漢景帝重視農業生產,社會相對穩定,人民富裕。歷史上把這壹時期的統治稱為“文化和風景的統治”。
3.西漢最強盛的時期是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時期,西漢實現了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的大統壹。
原因:漢景帝後期經濟繁榮;漢武帝才華橫溢,善於用人。
措施:①政治:重視人才;頒布保護令以削弱諸侯國的權力。②思想: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在長安設置國子監,大力推行儒家教育。(3)統壹鑄錢鹽鐵官營。
第65438課
漢武帝曾經派人治理黃河。東漢明帝命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修河。
2.是東漢的杜氏發明了水筏,這是壹種水力鼓風煉鐵的工具。這項技術比歐洲早了1000多年。
第65438課
1,秦漢時期,匈奴第壹次統壹蒙古草原的首領是——冒頓。此後,匈奴的勢力不斷壯大,進入鼎盛時期。
2.漢武帝在位期間,國力強盛,組織了強大的騎兵部隊,對匈奴發動大規模反擊,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
3.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和霍去病去打匈奴,從此匈奴無力對抗西漢。
4.西漢時期,昭君離開要塞,與呼韓邪單於結婚。他們為中匈兩國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65438課
1,西域——指今甘肅玉門關、陽關以西,即今新疆及更遠的地方。
2.公元前138年,張騫第壹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聯合大月氏,反擊匈奴。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掌管西域事務。
4.絲綢之路的路線:從長安到河西走廊,現在在新疆,運到西亞,再到歐洲。
5.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166年,大秦派遣使節訪問東漢政府,這是歐洲國家與中國的第壹次直接接觸。(大秦,中國對古羅馬的古稱)
第65438課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出現在我國西漢早期。
2.在紙發明之前,中國通常使用竹簡和帛作為書寫材料。
3.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後人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壹大貢獻。
4.東漢時期寫的數學名著《九章算術》。
5.東漢的張衡制造了壹種可以確定地震方向的儀器,叫做地動儀。這是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器。
6.漢代名醫華佗、張仲景。華佗擅長外科,做了全身麻藥“麻沸散”,還編了壹套體操叫“五禽戲”。張仲景寫了《傷寒論》。後人尊稱他為“醫聖”。
第65438課
1.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中原。
2.本土宗教是道教。崛起於東漢。創始人之壹是張玲。我被尊稱為“王座上的老先生”。
3.西漢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寫了《史記》。《史記》是中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的歷史事件。
4.秦漢藝術的傑出代表是轟動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第65438課
1.為曹操統壹北方奠定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200年曹操以少勝多擊敗袁紹)。
2.奠定三國形成基礎的戰役是赤壁之戰(208年,孫權、劉備以少勝多擊敗曹操)。
3.三國鼎立正式形成的標誌是吳國的建立。
國家建立了,首都毀滅了。
魏220年曹丕洛陽266年,吳偉建立西晉王朝。
蜀221劉備成都263,為魏所滅。
222年,孫權建立事業280年,為西晉所滅。
第65438課
1和266年,司馬燕建立了西晉王朝,定都洛陽。280年,西晉統壹全國。316西晉被匈奴滅。
2.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建立了東晉王朝。4世紀後期,北秦前統治者苻堅統壹了黃河流域。
3.383年,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役是泗水之戰。(先秦-東晉)
第二十課
1.是鮮卑人建立了北魏政權。
2.北魏於439年統壹了黃河流域。
3.北魏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
4.孝文帝是我國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他順應民族融合的歷史潮流,進行改革。改革的內容有:①學習語文;2改穿漢服;(3)改漢姓(皇族由拓跋改姓袁);④與漢族通婚;⑤采納漢族的官制和法令;⑥學習漢族禮儀。
第265438課
南朝祖沖之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是世界上第壹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七位的人,比歐洲早1000多年。
2.北朝的賈思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農學家。他寫了《齊姚敏書》,這是中國第壹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
3.北魏的李道元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他寫的《水鏡筆記》是壹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
第二十二課
1,中國文字的演變: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2.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代表作是《蘭亭序》,被後人稱為“書聖”。
3.顧愷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大畫家。代表作品有《女史真圖》、《洛神賦圖》。
4.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是北朝兩個著名的石窟。
生物
第壹單元生物學和生物圈
▲生物特性:1、生物生命需要營養2、生物能量可以呼吸3、生物能量可以排泄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量可以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5、生物能量可以生長繁殖6、它是由細胞組成的(病毒除外)。
▲調查的壹般方法
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記錄調查情況,整理分析調查結果,撰寫調查報告。
生物的分類(根據形態結構:動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根據用途:農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園。
▲生物圈的範圍:(大氣底層:飛鳥、昆蟲、細菌等。;大部分水圈:海拔150米範圍內的水層;巖石圈的表面:它是所有陸地生物的“立足點”
生物圈為生物提供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壹定的生存空間。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照、水分、溫度等。
▲光對鼠女生活影響的實驗P15
▲詢問流程:1、提出問題2、做出假設3、制定計劃4、實施計劃5、得出結論6、表達與溝通。
▲對照實驗(P15)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生物之間最常見的關系是捕食、競爭、合作和寄生。
▲生物適應和對環境的影響
現在每壹種生物都有適應其生存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P19
對環境的生物效應:植物蒸騰作用可以調節空氣濕度,植物枯葉、枯枝腐爛後可以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可以改良土壤,蚯蚓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氣性。
▲生態系統的概念:在壹定區域內,生物和環境形成的統壹整體稱為生態系統。壹片森林,壹片農田,壹片草原,壹個湖泊,都可以看作壹個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的構成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
▲植物是生態系統的生產者,動物是生態系統的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的分解者。
▲食物鏈和食物網:
食物鏈始於生產者,止於消費者,是不被其他動物捕食的“最高”動物。
▲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物質和能量流動。
有毒物質沿著食物鏈積累(富集)。
▲生態系統有壹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總的來說,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是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是有壹定限度的,超過限度就會被破壞。)
例如,為了防止鳥類吃草籽,實驗區用網覆蓋。結果發現網罩裏的草的葉子幾乎被蟲子吃光了,而沒有網罩的地方草長得很好。原因是食物鏈被破壞,導致生態系統失衡。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人類活動對環境的許多影響是全球性的。
▲生態系統的類型p29
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生物圈是壹個統壹的整體p30
(充實)教材p26;教材p27頁1;註意DDT p31的例子;第p33頁生物圈2號
生物的生存依賴於環境,以各種方式適應環境,影響環境。
第二單元有機體和細胞
▲顯微鏡的結構
鏡座:穩定鏡體;
鏡柱:支撐鏡柱上方的部分;
鏡臂:持鏡的部分;
載物臺:放置載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壹個透光孔,兩側有壹個平板夾,用於固定被觀察物體。
快門:上面有大小不壹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孔可以與透光孔對準。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度。
鏡子:可以旋轉使光線通過透光孔向上反射。它的兩面是不同的:光強高時用平面鏡,光強低時用凹面鏡。
鏡筒:上端安裝目鏡,下端安裝轉換器,轉換器上安裝物鏡,後部安裝調焦螺絲。
準焦螺絲:粗準焦螺絲(鏡筒旋轉時升降較大);微調焦螺絲(鏡筒旋轉時升降幅度大)。
旋轉方向與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旋轉準焦螺絲,鏡筒下降;反之,就會上升。
▲顯微鏡P37-39的使用
▲觀察到的物體圖像與實際圖像相反。註意,幻燈片的移動方向與視野中物體圖像的移動方向相反。
▲放大倍數=物鏡倍數x目鏡倍數
▲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要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這樣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將其加工成載玻片標本。
▲觀察植物細胞:實驗過程P42-44
▲切片、塗抹、裱P42的區別
▲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植物細胞圖P45)
細胞壁:支持,保護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質:液體和流動的。細胞質中有液泡,許多物質(如糖)溶解在液泡中的細胞液中。
細胞核:儲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葉綠體:光合作用的場所,
液泡:細胞液
▲口腔上皮細胞實驗觀察P47
▲動物細胞的結構(動物細胞圖P48)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核:儲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細胞質:液體和流動的。
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相似:都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
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區別在於植物細胞有細胞壁和液泡,而動物細胞沒有。
▲細胞生命需要物質和能量。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細胞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統壹體。細胞分裂產生新的細胞。
▲細胞中的物質
有機物(通常含有碳和可燃物):糖類、脂類、蛋白質和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無機物(壹般無碳):水、無機物、氧氣等。這些是小分子。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的物質進入,廢物排出。註意課本第52頁的圖片叫什麽。
▲細胞內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光合作用是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並產生氧氣的過程。線粒體:它執行呼吸作用,是細胞中的“動力工廠”和“發動機”。
這兩者是相關的:兩者都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
兩者的區別在於葉綠體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
線粒體分解有機物,釋放儲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供細胞利用。
▲動植物細胞都有線粒體。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遺傳信息存在於細胞核中。
(多莉的例子p55;P57最後壹段;P57第1頁)
▲ DNA,細胞核中遺傳信息的載體
DNA的結構就像壹個螺旋梯。
▲基因是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DNA片段。
▲DNA和蛋白質構成染色體。
不同的生物個體有完全不同的染色體形狀和數量。
同壹物種的個體在形態上保持壹定數量的染色體。
▲染色體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體的數量要保持恒定,否則會出現嚴重的遺傳病。
▲細胞的控制中樞是細胞核。
▲細胞分裂產生新的細胞。
▲生物體從小的成長是因為細胞分裂和細胞生長。
▲細胞分裂
1,染色體復制
2.原子核分為兩個相等的原子核。
3.細胞質分為兩部分。
4.植物細胞:在原始細胞中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有益與有害。
▲病毒的種類
根據宿主不同: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噬菌體)
▲病毒結構: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
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結構簡單,單細胞或多細胞個體,根、莖、葉等器官不分化;細胞內有葉綠體,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它們大多數生活在水中。
▲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類的餌料,釋放出來的氧氣不僅供魚類呼吸,也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藻類的經濟意義:①海帶、紫菜、海白菜可食用;②從藻類植物中提取的碘、巖藻聚糖和瓊脂可用於工業和醫藥。
▲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離不開開水的環境。
▲苔蘚植物生長密集,植物之間的縫隙可以儲水。因此,苔蘚植物斑塊對林地和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壹定的作用。
▲苔蘚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非常敏感,在汙染嚴重的城市和工廠附近很難生存。人們利用這壹特性,將苔蘚植物作為指示植物來監測空氣汙染程度。
▲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也有運輸組織和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在於:①有些可以食用;②部分藥物可用;③有的是為了觀賞;④有些可作為優良的綠肥和飼料;⑤古代蕨類植物的遺跡,時間久了就變成了煤。
▲孢子是壹種生殖細胞。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萌發、植物生長發育、開花、結實、衰老和死亡。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包括藻類、苔蘚、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
綠色植物的生命需要水。
▲水在植物中的作用
水是細胞的組成部分。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自然姿態。
水是植物吸收和運輸物質的溶劑。
水參與植物的新陳代謝。
▲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植物不同時期需水量不同(P109)
▲水進入植物的途徑。
根系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區,這裏有大量根毛。
▲根的結構
樹皮(從外向內):韌皮部(帶篩管)和形成層;木質部(有導管)
▲運輸路線示意圖p111
導管:向上輸送水和無機鹽。
篩管:向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葉片結構實驗p 113-114;P115圖紙
表皮(分為上下表皮)、葉肉、葉脈和氣孔。
▲氣孔結構: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打開;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
氣孔白天開放,晚上關閉。
▲蒸騰的意義:
可以降低植物的溫度,使植物不會被燒傷。
是根系吸收水分,促進體內水分運輸的主要動力。
能促進溶於水的無機鹽在體內的運輸。
可以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境溫度,增加降水。促進生物圈水循環。
▲移植植物時去掉壹些葉子,減弱蒸騰作用,減少水分流失。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生產者。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天竺葵p119-120的實驗
黑暗處理:將天竺葵置於黑暗中壹夜,讓天竺葵在黑暗中運輸和消耗掉葉片中的所有澱粉。
對照實驗:用黑紙蓋住壹片葉子上下兩面的壹半。目的:做壹個對照實驗,看有光部位和無光部位是否產生澱粉。
脫色:幾個小時後,將葉子放入水中,隔離加熱。目的是使葉片中的葉綠素脫色溶解,便於觀察。
染色:用碘溶液染色
結論:澱粉遇碘變藍,可見部分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
▲光合作用的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澱粉等有機物,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叫做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本質: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澱粉)並釋放氧氣的過程。
▲光合作用的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需要,還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氧氣來源和能量來源。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用於建築的物體
為植物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細胞利用氧氣將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有機物中儲存的能量,以滿足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呼吸。
▲呼吸作用的意義:呼吸作用釋放的部分能量是植物進行各種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無機鹽的吸收、有機物的運輸等)不可缺少的驅動力。),壹部分轉化為熱量散發出去。
▲光合作用(130頁)和呼吸作用(125頁)的公式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碳氧平衡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維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呼吸作用與生產生活的關系:中耕和適時排水都是為了使空氣流通,有利於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所以在貯藏植物的種子或其他器官時,要盡量減少呼吸作用,可以通過降低溫度、減少含水量、降低氧氣濃度、增加二氧化碳濃度來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與生產生活的關系:作物的有效光合作用需要保證各種條件,尤其是光照。合理密植。讓農作物的葉子充分接受光照。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