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第七,浙江教育出版社理科復習大綱

第七,浙江教育出版社理科復習大綱

七年級科學總復習大綱。

第壹章

1.人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感官。皮膚具有觸覺、痛覺、冷熱覺等感覺功能。

2.手指指尖的觸覺神經末梢相對集中(盲人讀盲文),手背熱敏神經較多(測試溫度)。

3.嗅覺的形成:氣味經過鼻腔,刺激嗅覺神經末梢,嗅覺神經將氣味傳遞到大腦的嗅覺神經中樞(嗅覺中樞容易疲勞),從而形成嗅覺。

聽覺的形成:聲波經過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動)→聽小骨(聲音放大)→耳蝸(興奮)→聽神經→大腦神經中樞,最終在大腦中形成聽覺。

4.舌頭表面布滿味蕾(由味覺細胞和味覺神經組成),對液體物質特別敏感。

人有四種基本口味:酸、甜、苦、鹹(註:不辣)。如果它們同時出現,就會產生壹種混雜的味道。

5.產生聲音的條件:振動;聲音傳播的條件:中等;聲音傳播方式:聲波。

6.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傳播(從慢到快)。在15℃時,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但在真空(無介質)中無法傳播。聲音的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溫度上升65438±0℃,每秒傳播距離增加0.6米。

7.耳朵可分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聽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和內耳(前庭、耳蝸、半規管)。其中前庭和半規管是位置感受器,保持身體平衡。

8 8.P11+0詢問結論:根據聲音到達雙耳的時間差,辨別聲源的方向和位置。(雙耳效應)

9.頻率:物體在壹秒鐘內振動的次數。單位:赫茲

10.聲音的三個要素:

音調:聲音的等級。音調與頻率有關:頻率越大,音調越大;頻率越低,音調越低。

音量:聲音的強度。響度與距離和振幅有關:振幅越大,距離越近,響度越大;

振幅越小,距離越遠,響度越小。

音色:區分不同的聲音。

11.防止噪音的方法:防止噪音產生,阻斷傳播途徑,防止噪音進入耳朵。

12.光源:正在發光的物體,可分為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

13.光(光通過的路線和方向):用帶箭頭的直線表示。

14.光在同壹同質物質(空氣、水、玻璃)中直線傳播,真空中最大傳播速度為3х105 km/s,光年(距離單位)表示光在壹年中傳播的距離。

太陽光(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單色光(可見光)組成的多色光,而紅外線、紫外線是不可見光。

15.物體的顏色是由物體表面反射(不透明物質)或透射(透明物質)的色光決定的。

判斷依據:白色能反射所有顏色的光,壹個物體反射相同顏色的光,吸收不同顏色的光。如果物體不反射任何顏色的光,物體就是黑色的——註意:不同的光下物體的顏色是不壹樣的!

16.光的反射:當壹束光照射到物體表面時,壹部分光會改變原來的傳播方向而反射回來。有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兩者都遵循光的反射規律。

光反射定律:光反射時,入射光、反射光、法線在同壹平面;反射光和入射光分別位於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註意:反射角隨著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所以應該說反射角等於入射角;入射角和反射角是指入射光、反射光和法線之間的夾角;光路是可逆的。

17.光的折射定律:光折射時,折射光、入射光、法線在同壹平面;折射光和入射光分別位於法線兩側;————————(空中角度最大)

當光線從空氣中斜入水(玻璃)時,入射角大於折射角。

光線從水(玻璃)斜入空氣時,入射角小於折射角。

18.平面鏡的成像特點:虛像(虛線表示);圖像和物體大小相等;圖像和物體到鏡子的距離相等(連線垂直於鏡子);反方向——以鏡面為對稱。

19.平面鏡的應用:可以形成虛像;改變光傳播的方向(潛望鏡)。

20.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性質和光路圖——區別:凸面鏡(發散)和凹面鏡(會聚)。

凸透鏡可以聚光,有兩個焦點(F1,F2)。焦點到鏡頭中心的距離稱為焦距(F)。

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有兩個虛焦點(F1,F2)。焦點到鏡頭中心的距離稱為焦距(F)。

21.凸透鏡成像定律:(物距u: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像距v:從圖像到凸透鏡的距離)

物距U像距V像的性質應用(P24)

倒置或直立的實像或虛像被放大或縮小。

U & gt2ff & ltV & lt2f倒置實像縮小照相機

U = 2fv =反轉實像大小相等/

f & ltU & lt2fV & gt2f倒置實像放大幻燈機和投影儀

U = f nothing/

U & ltf/垂直虛像放大鏡

22.眼球由壁(角膜、鞏膜、虹膜、視網膜)和內容物(晶狀體、玻璃體)-P31組成。角膜、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構成了眼睛的屈光系統(相當於凸透鏡)。

23.視覺的形成:物體反射的光線經過折射系統,在視網膜上形成圖像,通過視神經進入大腦形成視覺。

24.眼病:近視(戴凹透鏡)、遠視(戴凸透鏡)、色盲。

25.電磁波包括: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

26.人獲取和處理信息的方式:外界事物→感覺器官(傳感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大腦)→傳出神經→效應器。

第二章

27.機械運動:物體空間位置的變化。

28.機械能:動能(運動物體所擁有的能量)和勢能(物體被擡起或變形時所擁有的能量)。

29.參照物:選擇作為判斷物體運動和靜止狀態標準的物體。選擇不同的參考物體,對同壹物體運動的描述也不同(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30.運動(按運動路線):曲線運動和直線運動(按速度有無變化):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31.速度:單位時間內走過的距離(意思:表示物體的速度)

32.V=S/ t ( S=V t t =S/V)

33.1m/s = 3.6km/h1m/s含義:物體在1s內通過的距離為1m。

34.力的作用:力可以使壹個物體變形;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速度和方向)。

3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時產生,同時消失)。測量工具:測力計(實驗室常用的彈簧秤)。彈簧秤的工作原理:力可以使物體變形(力越大,彈簧秤拉伸的時間越長)。

36.力的單位:牛頓(N),符號:N。

3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點(改變壹個元素會改變效果)可以用力的圖示(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註:不要忘記標註單位線段以表示力度)

38.重力:物體因地球引力而受到的力(施力物體:地球;作用點:重心),方向:垂直向下(應用:重垂線,水平),大小與質量成正比[G= m g (m= G/g g = G/m)]

G=9.8 N/kg:質量為1 kg的物體重力為9.8 N。

39.相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物體會產生摩擦力,摩擦力與物體相對運動和相對運動的趨勢相反。(固體、液體、氣體都會產生摩擦力。)

40.增加有利摩擦力的方法:增加壓力;增加接觸面的粗糙度,變滾動為滑動。

減少有害摩擦的方法:減少壓力;降低接觸面粗糙度,變滑動為滾動,添加潤滑劑。

41.牛頓第壹定律:當所有物體不受外力影響時,它們將保持靜止狀態;原運動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42.慣性:所有物體都具有保持其原始運動狀態(速度、運動方向)的特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固體、液體、氣體、運動或靜止的物體都有慣性)

43.兩個力的平衡:如果壹個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那麽這兩個力是平衡的。兩個力平衡的條件:同壹事物,同壹直線,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知道壹個力爭取另壹個力,判斷兩個力是否平衡)

結論:如果物體不受外力或兩個力的平衡,就會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如果壹個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就不會受到外力或兩個力的平衡。

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44.動物的壹生經歷出生、成長、發育、繁殖、死亡等成長期,這些成長期構成了動物的生命周期。

45.變形記:變形記:兩棲動物(青蛙)

完全變態: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受精卵:蝴蝶、蒼蠅、蚊子、蜜蜂。

不完全變態:受精卵→幼蟲→成蟲→受精卵:蝗蟲、螳螂、蟋蟀。

46.精子和卵子(生殖細胞)結合產生受精卵(新生命的起點)的過程稱為受精。

47.男性生殖系統:睪丸(最重要的生殖器官,產生精子)、輸精管、精囊和前列腺。

48.女性生殖系統:卵巢(最重要的生殖器官,產生卵子)、輸卵管(受精部位)、子宮(胚胎發育部位)和陰道。

49.母親和胎兒通過胎盤和臍帶交換物質(營養物質和氧氣)。

50.第壹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區別。

(青春期最大的變化是生殖器官的發育成熟,男性以遺精為標誌;女性月經)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異。男:聲音低沈,喉結突出,胡須長;

女:聲音高,盆骨寬,乳房發達。

51.青春期特征:①第二性征;②生殖器官的發育和成熟;③內臟功能日益健全。

52.有性生殖:精子和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並產生新個體的壹種生殖方式。

53.受精方法:體內受精(昆蟲、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體外受精(魚類、兩棲動物)。

54.胚胎發育模式:胎生(哺乳動物);產卵(昆蟲、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胎生的(假胎生)(鯊魚,毒蛇)。

55.無性生殖:壹種生殖方式,新的個體直接從母體中誕生,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分裂繁殖(草履蟲,變形蟲)和出芽繁殖(水螅)

56.種子的基本結構:種皮和胚。胚由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組成。胚是新植物的幼蟲。

57.種子(根據有無胚乳):胚乳種子(營養在胚乳)和胚乳種子(營養在子葉);

按子葉數量分:單子葉和雙子葉。

58.種子發芽的外部條件:充足的水、空氣、適宜的溫度(二者缺壹不可)。

59.花的結構(p97)-主要結構:雄蕊和雌蕊。

授粉(花粉從花藥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自花授粉;異花授粉(蟲媒花、風媒花);人工授粉。

60.無性繁殖:孢子繁殖;營養繁殖(主要):生根、壓條、扡插、嫁接。

第四章

61.地球自轉(地球繞軸自轉),特點是自西向東旋轉,北極上方看為逆時針方向;它在南極上空看起來是順時針的。周期:約24小時(1天)。效果:晝夜交替的現象;太陽在西方升起和落下。

地球(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公轉特點是由西向東轉,地軸傾斜指向北極星。周期:約365.2422天(1年)。效果:四季變化;晝夜長度的變化;極端晝夜現象;日食現象

62.終結者線:晨線,夜晚到白天的分界線(白晝線);白天和黑夜的分界線(日落線)。

63.當地時間:時間隨經度變化。(東早西晚)

64.時區:將世界分成24個區域,每個時區的經度為150。

65.時區:壹個時區中央子午線的當地時間,以及整個時區統壹使用的標準時間。本初子午線是中間時區,經度1800是東西十二區,時區相同,日期不同。國際國際日期變更線:壹天的開始。

註意:時區壹般用在現實生活中。“北京時間”為東八區時區(當地時間1200 e);“北京時間”是當地時間1160E;東西12區以經度1800為中央經度,時區相同,日期相差1天。

時區的計算:東加西減;日期的計算:東減西加

66.太陽高度(角度):陽光和地面之間的角度。(太陽在直緯度的高度是900,向兩邊逐漸降低。)

日變化:中午最高,黎明最低——地球自轉。

季節變化:夏高冬低——地球的公轉。

關系:桿影隨著太陽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太陽高度越高,桿影越短)

67.節氣劃分的依據(北半球):四季循環。

春分(3月21):赤道00是全球晝夜等長。

夏季至日(6月22日):北回歸線23.50N,晝長夜短(白天最長)。

北極圈及其北部地區(北緯66.50度以北的地區)白天極多。

秋分(9月23日):赤道00是全球晝夜等長。

冬季至日(65438+2月22日):南回歸線23.50S,晝長夜短(夜最長)。

南極圈及其北部地區(66.50S以南地區)白天極度。

直射陽光在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赤道上的晝夜壹年四季長度相同(直射陽光在哪個半球長)。

68.根據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的多少(從低緯度到高緯度逐漸減少),以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分為五個熱區:

北方寒區:(66.50N—900N)——極端晝夜熱量最少。

北溫帶: (北緯23.50度—66.50度)

熱區:(23.50° n-23.50° s)-太陽的直接熱量最多。

南溫帶:(23.50度-66.50度)

南方寒區:(66.50s-900s)-有極端晝夜,熱量最少。

69.歷法:農歷:根據月亮相位變化的周期。

公歷(最常用):基於地球公轉周期的軌道。

-公歷(年、月、日和周)

陰陽歷:以月亮相位變化的周期為基礎,結合地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

-農歷(年、月、日和節氣)

71.地球內部結構(由內向外):地核(內陸地核、外國地核);地幔(下地幔,上地幔);外殼。軟流圈位於上地幔。巖石圈:軟流圈上部(地殼頂部和上地幔)分為六大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均為海洋)。六個板塊漂浮在軟流圈上,不斷碰撞開裂(地殼變化的主要原因),形成海溝、海嶺和巨大的山脈(邊界),所以板塊邊界(地殼活動最頻繁的地方)到處都是火山和地震。火山和地震的分布:環太平洋地區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區。

72.陸地表面地形由山脈、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組成,是內力(火山和地震)和外力(風和流水)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在使地面不平中起主要作用;外力使地面變平。

人們用等高線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表示。

73.火山:由火山錐、火山口和巖漿通道組成。

火山爆發:氣體、火山灰和熔巖流。

火山的壞處:破壞交通,淹沒農田,引發火災,危及人類生命;

火山的優點:火山灰可以為農田提供有機肥,火山口富含礦物質,提供溫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