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研究IT在國防中的成長,預估未來的成長路徑。

研究IT在國防中的成長,預估未來的成長路徑。

中國軍事信息技術與國防工業發展。

中國軍隊正在進行C4ISR(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和情報)革命,其特點是從光纖、衛星、微波和保密高頻無線電向數字保密通信轉變。轉型的速度和深度不能用傳統的國防工業改革來解釋。其實這些變化都是從壹個叫“數字鐵三角”的模型開始的。鐵三角的三個頂點分別是:商業信息技術公司、政府研發機構和投資部門、軍方。連接三個頂點的邊是政府和軍事研究機構長期以來的重要業務關系。

這種數字鐵三角關系類似於日本的國家技術戰略,由政府高層組織協調並提供重要資金,但也包含了民營企業市場化、動態化、快速化、面向國際市場的特點。中國壹直在嘗試自己的技術戰略,但它在信息技術和造船業的成功可能會促使它將信息產業融入全球的研究、開發和生產,而不是僅僅依靠自己的技術實力。

數字鐵三角標誌著通信發展軍事戰略取得重要進展。在以前的模式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的中國電子系統工程公司(CESEC)等公司以名義公司的身份為軍隊建設商業網絡和獲取技術。相比之下,華為等私營公司代表了新興的數字鐵三角模式,軍方、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為這些公司提供資金和人員。這些公司獲得最大限度的信用貸款,即政府863計劃的研發資金,並積極尋求占領全球市場。軍方作為受益客戶和研究夥伴從中受益。

中國的大多數信息技術和電子公司都是商業公司。與傳統國防工業相比,新興信息技術公司沒有效率低下的國有大型國防工業的制度負擔:人力過剩、工業基礎設施陳舊、資金匱乏、先進技術匱乏。然而,信息技術公司在不同的地方建立了新的設施,雇用了有能力的高科技人員。公司員工受到市場激勵機制和股份分紅的激勵,可以引進國外最新技術。

通過數字鐵三角機制,陸軍支持利用私營企業開展軍事研究,因為它們比軍工企業更有能力從事軍事技術研究,這使得陸軍成為企業的研發夥伴和新產品的特殊用戶。文明是數字鐵三角核心的真正轉換機制,因為它引入了商業和逐利動機,提高了中國的整體技術水平,間接有利於軍隊的信息技術水平。兩個重要的技術趨勢進壹步促進了這種合作:首先,商用現成設備,如計算機網絡交換機和路由器,越來越多地用於軍事通信。第二,中國作為全球集成電路產品生產國的地位提高,使中國軍隊能夠使用先進的微電子設備,這是先進的軍用傳感器和武器系統的核心。

在上述兩種趨勢中,商用成品,尤其是通信設備的商用成品,使中國陸軍盡快盈利,表現為軍用光纖計算機網絡的擴大。相比之下,微電子技術的發展要慢壹些,因為微電子元器件的設計壹般是針對特定的軍事用途,無法直接受益於全球的商業產品。但與此同時,中國商用半導體制造技術日益先進,為陸軍提供了必要的生產能力,有利於在保密的國內環境下實現陸軍的設計理念。

雖然數字鐵三角在壹些重要的信息技術領域使中國軍隊受益匪淺,但其作戰性能並不確定。例如,安全通信的實現可能會提高軍事通信的安全性,但除非在軍事沖突中進行測試,否則無法絕對確定該系統在真實作戰環境中的性能。

信息技術部與中國國防現代化:壹種新模式

信息技術與國防現代化的關系。

信息技術被視為未來戰爭的核心,有時也被貼上軍事革命的標簽。中國軍隊在理論和實踐上都表現出對軍事改革的極大興趣,以便制定不對稱戰略,應對與臺灣省、美國及其盟友可能發生的沖突所帶來的挑戰。在理論上,中國學者出版了大量關於中國軍事改革和影響的著作,這些著作日益與軍隊正在進行的理論革命相結合,並迅速推動技術研發。在實踐中,中國軍事改革的首要任務是C4ISR基礎設施的整體現代化。陸軍從莫爾斯電碼、高頻無線電通信到光纜、數字微波、衛星通信的快速發展,提高了陸軍的作戰和通信安全,為實現與未來常規武器的合成提供了前景。

解放軍報1997發表的壹篇文章描述了中國信息技術革命的總體工作原理:壹是模擬技術向數字技術的轉變;第二,從電纜到光纜的轉變;三是機械電子開關向程控開關的轉變;第四,從單壹功能終端向多功能終端的轉變;第五,單任務網絡向多任務網絡的轉化;第六,從人工操作到自動化和智能化網絡管理的轉變。2000年,軍事改革戰略中加入了壹些創新原則,體現了中國信息技術產業的不斷成熟:壹是靜態通信技術向移動通信技術轉變;二是地空通信技術向空間通信技術轉變;第三,保證通信技術向指揮控制技術和信息戰技術的轉變;第四,窄帶通信網絡向寬帶通信網絡轉變;第五,區域或跨區域通信網絡轉變為全球通信網絡;第六,把專業化的軍事通信網改造成由專網和公網組成的網絡;第七,軍事通信網向軍事信息網的轉變。

如此宏大的創新計劃,只有通過政府高層、政府產業基地和研發機構的特別努力才能實現。在政治上,中國領導人壹直認識到軍用C4ISR系統現代化的重要性。前國家領導人* * *同誌壹直強調“電子系統對經濟建設和國防通信至關重要”。在總結1991年海灣戰爭的經驗時,* *進壹步論證“軍用電子系統對政府安全意義重大,必須放在首位”。但在海灣戰爭期間,中國國防工業的電子部門並沒有生產出與西方國家相當的最先進或相對先進的設備,中國的商業信息技術部門也基本不存在。

信息技術國防工業部門

中國的信息技術部門正在推進中國C4ISR的現代化。盡管中國的信息技術產業是以商業為導向的,但它的成功得到了政府研發機構的支持,包括那些與國防工業和軍事單位有關的機構。從這個意義上說,信息技術領域,尤其是那些向軍隊供應C4ISR成品設備和相關產品的企業,應該算是中國新興的國防工業領域,但這些企業與傳統的國防工業有很大的不同。

中國傳統的國防工業由彈藥、航空、航天、造船、核武器、電子產品等軍工部門組成。經過25年的國防工業改革(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軍工部門已經轉變為壹個企業,負責向國內和國際市場銷售民用和軍用產品。多年來,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國防科工委)壹直是壹個軍事實體,協調軍隊和國防工業企業之間的研究、開發和采購關系。1998改革後,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成為負責管理和控制國防工業的地方機構。

信息技術產業系統的生命力

分析信息技術產業板塊的生命力,首先要把信息技術產業板塊的國防部分分為兩類。第壹類是為軍方提供路由器、交換機、計算機等商業信息技術系統的子部門。這類公司主要包括華為、中興、大唐、巨龍公司和武漢研究院等。這些公司是從政府研究所分離出來的私營企業。他們采用美國、日本和臺灣省的成功模式,通過更低的勞動力成本、更好的服務和研發再投資建立跨國公司,進入國外市場,占領國際市場。這種模式在中國其他工業領域聞所未聞。2000年,中國4740億美元的對外貿易中有22.9%(約6543.8+0085億美元)與電子產品有關,預計2005年這壹份額將增至2600億至2700億美元。

第二類信息技術產業是那些商業可行性低的子行業,包括雷達和特種武器子系統專用國防電子系統的開發商。構成這壹類的科研院所以及與之相關聯的商業名義公司,更像是傳統的國防工業,它們有著同樣的體制問題:不能像商業企業那樣輕易開發市場,因為國防電子部門無法通過市場獲得最新的商業技能和技術。他們也不具備商業企業那樣誘人的出口活力,因為中國的國防電子產品無法與西方產品競爭。近年來,全球集成電路生產轉移到中國,使其獲得了接近最新技術的設施和生產技術,並使國防電子部門獲得了與電信部門壹樣的活力。

利用國內信息技術市場獲取國外最新技術的巨大吸引力,中國的信息技術公司、政府研發機構、研發基金項目、軍方形成有效的數字鐵三角,將主要的政府資源與商業部門的活力結合起來,使得壹些部門,尤其是以商業成品為中心的部門獲得成功。中國將這種數字鐵三角模式作為其他國防工業改革的典範。雖然國防電子部門的技術發展不深入也不全面,但在壹些重要領域取得了積極成果,如半導體和其他現代國防電子核心產品。

數字鐵三角:國防采購的新模式

戰略和政策。

國家科技發展戰略、高層協調,以及五年計劃、863計劃等政府科技預算項目的資金支持,推動了數字鐵三角的形成。支撐這個鐵三角的戰略,來自於鄧小平16方針,國防工業改革要實行“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民擁軍”。這壹政策要求改變國防工業體制,使高技術成果的評判標準不僅在於實現國防利益,還在於實現商業化和產業化。雖然壹些傳統國防工業,如彈藥工業,實施了這壹戰略,實現了軍品向民品的轉換(從坦克到卡車或民用炸藥),但壹些新技術領域(如路由器)並不具備大規模的先存工業基礎,這使得信息技術部門繞過了大量的制度缺陷。

此外,修訂信息技術發展戰略,將重點放在技術發展而不是工業生產上,也有助於實現數字鐵三角。1986,國家要求軍隊的科技機構為政府的經濟建設提供支持,因為在政府科技的基礎上發展軍事科技比較容易,而不是在軍事科技的基礎上發展政府科技。1989期間,在軍民兩用技術研究的基礎上,政府號召軍用技術民用化研究,研發機構商業化。為此,國務院制定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1990-2000-2010),建議采取必要措施,消除現有的體制障礙,促進轉化進程。因為技術的互換性,信息技術部門被置於獨特的地位,政府的研發基礎部門從民用經濟和軍事采購的利益出發被商業化。

數字鐵三角的三個頂點

第壹個頂點:商業信息技術公司。中國最重要的兩家信息技術公司是電信設備和電子設備公司。最主要的電信設備公司是華為、大唐、中興、巨龍,都是獨立的民營企業。而且很多電子設備公司都是以商業為導向的綜合型公司,比如中國電子公司。電信設備公司起源於政府和軍隊現有的通信研發機構。這種接觸為雙方人員交流、政府組織的研發設備商業化、商業研發設備軍事化提供了渠道。

華為深圳技術公司成立於1988。華為壹直與中國軍方保持著深厚的聯系,中國軍方扮演著多重角色,既是華為的重要客戶,也是研發夥伴。目前,華為是中國最大、發展最快、最重要的電信設備制造商,也是全球10家電信設備制造商之壹,擁有22000名員工。公司銷售額從1996年的3.5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30億美元。其主要產品包括交換系統、智能網、無線數據通信、同步數字系統傳輸網、無線電、數據通信和寬帶綜合數字業務(B-ISDN)、電源和光纖系統。根據公司的消息,對軍事用戶的銷售僅占年銷售額的65,438+0%。雖然這個數字可能會減少,但至少意味著每年向軍方提供價值3000萬美元的裝備和服務。

中興通訊起源於中國航天工業集團公司第691號電子設備廠。2000年,中興通訊的收入為102億人民幣。2000年,該公司雇用了65,438+100,000多名專業人員,其中86%以上具有大學文憑,300人具有博士和博士後職稱,2,000人具有碩士學位。2000年,中興占據了國內電信市場30%的份額,其中交換機和存儲服務器市場占20%。其交換機、視頻會議系統、智能網絡和其他新產品銷往東南亞、拉丁美洲和北美、東歐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未來,中興通訊將專註於移動通信技術的研究,開發GSM900和CDMA設備。

大唐公司最初成立於1993,其前身是中國通信技術學院(CATT)。大唐雇傭了4600名員工。和華為壹樣,大唐也在自己的研發上投入了巨資。它與西門子公司合作開發了符合中國標準和時分同步碼分多址的第三代移動電話系統。大唐公司以交換機供應商起家,現在轉向數據通信和傳統數據設備的開發。大唐最主要的產品是SP30交換機,其同步數字系統和密集波分復用(DWDM)產品已經在國內市場占據了份額。未來大唐將進軍ATM市場,在其核心交換機產品中加入信息處理功能。

聚龍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於1995年3月,由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中國郵電工業總公司共同出資組建。2000年,公司擁有65,438+0,000名研發人員,其中85%具有研究生學歷,註冊資本5.5億元人民幣,總資產30億元人民幣。聚龍公司每年將利潤的10%再投入研發。公司最重要的產品是自行開發的HJD-04商用電話交換機。除了HJD-04交換機,巨龍還生產路由器,連接器,發射機,移動,網絡和數字通信設備,同步數字系列和密集波分復用系統,無線電本地環路系統,高速以太網交換機和電話系統。未來,聚龍公司計劃開發ATM系統、信息處理和寬帶產品、高速路由器、合成接入服務器、專用小交換機系統、無線接入產品、智能網絡管理系統和光纖交換機。

中國的電信設備公司不僅成為國內市場上的小制造商,而且成為本地區乃至世界上具有競爭力的公司。他們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這些公司的領導表現出了專業精神,招聘了大量的高級人才,並為他們提供了豐厚的薪酬和優良的工作環境。該公司將成本保持在較低水平,這使得設備價格比世界水平低30%。他們為國內運營商提供優質服務。而這些公司從地方政府、銀行、外企、國防工業機構,以及地方和軍隊的信息技術研發機構都受益匪淺。

第二個高峰:政府研發機構。中國軍民兩用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由科技領導小組協調,該小組由負責科技事務的政治局成員領導。該小組包括壹些重要的部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技部,中國科學院,解放軍總裝備部,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等。軍事項目的研究和發展由總裝備部和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的科學技術委員會協調。然而,中國的大量科學技術研究具有軍事意義。除了制定軍用和軍民兩用技術的長期研究和發展計劃外,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還制定民用高技術的發展戰略。科技部下屬的專門領域委員會負責核武器、造船、飛機開發和電子(包括計算機和信息技術)設備開發,還有專門小組負責C3(指揮、控制和通信)技術。

在信息技術領域,政府信息領導小組(SILSG)壹般由負責通信和電子事務的政治局成員領導。這個組織是中國政府中最強大的信息組織。政府信息領導小組作為機構間協調小組,負責制定宏觀政策,調解政府機構間的司法糾紛。政府信息領導小組的政策由信息產業部執行,信息產業部是在原負責計算機軟硬件的電子工業部和原負責郵電服務的郵電部的基礎上成立的,編號為1998。信息產業部負責管理信息產業,規範信息市場,制定技術標準,制定通信、多媒體、廣播、衛星通信和互聯網等領域的政策。

另壹個負責信息技術和電子設備研究,特別是軍事研究的協調機構是電子科學院(ESA)。在國防電子裝備工業方面,電子科學院下屬的軍工基礎局可以與軍工企業協調信息技術和電子研究。信息產業部電子產品局負責制定各種標準,促進對外貿易。電子科學院預研基金是國防八大計劃之壹。

信息產業部下屬的原電子工業部和郵電部下屬的研究所與軍隊及其信息技術研究機構保持著長期聯系,在業務上隸屬於中國電子公司(CEC)及其下屬的國家進出口公司、中國電子進出口公司和中國電子貿易集團公司。

在信息產業部的研究所中,五十四所是最重要的從事軍事研究的研究所之壹。主要開展通信與監測技術研究,包括微波中繼通信、無線電通信、分散通信、衛星通信、衛星廣播接入、遙感、遙感勘測、探測、通信電子對抗、情報與偵察。該所研制了中國第壹座全數字衛星通信地面站、第壹座大型船載衛星通信站、第壹個區域防空通信網和第壹臺衛星監測設備。

每個國防工業公司都有壹個或多個信息技術研究所或電子研究所,它們與軍事或民用公司在通信和微電子領域進行合作。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第303研究所負責半導體設備的研制。中國北方工業公司203、206、212研究所負責研制計算機、雷達軟件等新產品的電子設備。第504和506空間研究所進行通信和數據管理系統研究,第771研究所負責微電子研究。中國船舶重工公司709所進行計算機和軟件研究,716所研制自動化系統,724所研究雷達。

在中國陸軍的研究所中,56所研制計算機系統,61所研制指揮自動化系統和C3I系統。第62研究所進行通信設備、計算機和指揮自動化設備的研發。原63所進行微波和加密設備的研究。上述某研究所研制了衛星通信相控陣天線,以達到移動通信的目的,提高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

政府研究基金項目。政府的五年計劃和863計劃中的研發基金促進了政府研發部門和商業信息技術部門的合作。對於商業公司來說,政府研發資金使其能夠進行高成本的研發工作,並作為壹種補貼形式,將資金轉移到銷售和生產上。

第壹個資金來源:五年計劃。政府對企業最重要的支持是政府的科技研發基金項目,五年規劃中的關鍵技術項目在科技基金體系中處於最高地位。2000年7月,國務院批準了中國科學院12高技術重大專項的研究建議,包括高速信息網絡和超級計算機。研發目標包括開發0.18至0.25微米之間的集成電路、第三代移動蜂窩電話系統、光纖通信和網絡接入技術。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術必須是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第二個資金來源:國防基金項目。我國目前至少有八個國防基金項目,包括國防863計劃、國防科工委973計劃、軍工型號項目、國防科技預研基金、國防重點實驗室開放項目基金、國防科技預研計劃項目、裝備技術基礎項目、國家電子科學院預研基金。

第三個頂點:軍事信息技術。中國早期的信息技術和通信設施由軍隊控制。新中國成立後,王鎮等軍隊高級將領先後擔任郵電部部長。到目前為止,中國軍隊仍然通過軍事信息技術研究所、通信基礎設施、帶寬和頻率的特殊所有權以及與商業信息技術公司的關系,保持著對電信領域的參與。

毛澤東時代後的軍隊與信息技術和電子工業的關系經歷了兩個階段。第壹類基本上是通信網絡及其服務的商業化。中國的軍隊不僅使用商業技術來建設軍事網絡,而且通過建設和運營這些網絡來產生收入。而且這種建設本身就吸引外國公司尋求合資參與,願意轉讓技術。總參謀部中國電子系統工程公司和其他軍事系統合成器與民用和軍用研究機構保持工作關系,以便傳播軍用研發項目的技術。軍工企業從65438轉型到0998後,軍隊進入第二階段。盡管壹些商業電信建設仍通過關聯公司進行,但中國軍方已公開采用數字鐵三角模式,向面向全球的公司提供資金、研發支持,以換取特殊用戶身份。

第壹階段:電信設施的擴張階段。在1998之前,軍事商業最活躍的部門是電信。從1988開始,軍方開始利用其有限的內部專用通信網絡向當地客戶提供商業服務。起初,軍隊向個人和商業公司出租電話線,並將其連接到交換機上。後來,它逐漸利用地線和高級移動模擬電話系統(AMPS)蜂窩網絡中的過剩容量來獲得商業利益。

同時,軍方使用自己的帶寬頻譜。陸軍控制的帶寬頻譜在800MHz以上,也是移動蜂窩通信的最佳頻段。為了從軍用廣播帶寬中獲利,原郵電部中國電信公司與總參通信部中國電子系統工程公司在1995成立合資公司。中國電子系統工程公司是中國軍事通信的關鍵部門。其業務包括移動通信、保密電話幹線、計算機網絡、加密、微波通信、計算機應用和專用軍用C4ISR系統。該公司負責設計、合成和運營軍事通信和計算機網絡。它開發應用軟件,並與總參謀部負責C4ISR、微波和加密的研究所保持密切聯系。

從中國軍事帶寬壟斷中分離出來的第二個項目是移動無線尋呼業務。例如,在廣州的十大尋呼機公司中,有三家公司由空軍、廣東軍分區和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的壹個附屬機構控制。空軍的這家公司叫廣州八壹通信集團,1994年商用無線尋呼業務用戶達到65438+萬。

解放軍投資並獲得商業利益的第三大項目是光纜。中國軍隊部署大量人力鋪設全國大部分光纖幹線,並獲得經濟獎勵和部分幹線光纖使用權。軍隊還鋪設特殊光纜,其中壹些用於商業目的。

第二階段:從廠商到數字鐵三角客戶。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末停止直接參與商業通信網絡的建設。1998年7月22日,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 * *同誌要求解散軍事商業公司。此後,軍方將該商業公司移交給政府。

外國公司的角色、資本和技術

通過向中國信息技術領域的商業公司註入技術、資本和技能,外國公司為數字鐵三角提供了有力的幫助。外國信息技術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並不容易。雖然中國政府控制的機構願意購買大量國外設備,但入世前的監管環境限制了外國公司的經營或提供服務,中國在商業競爭中偏向國內企業。這樣,外國公司不得不與中國國內公司建立技術合作,通過投資國內研發機構和合資實驗室來獲得在中國的市場準入。例如,華為與朗訊、摩托羅拉、英特爾、IBM等公司達成了技術合作協議並建立了實驗室。壹些跨國公司甚至同意轉讓源代碼等核心技術,以獲得市場地位。例如,愛立信同意將CDMA蜂窩技術的源代碼轉讓給中國的合作夥伴。為了加快公安部實驗室對其反病毒產品的審批,網絡解決方案公司向公安部移交了300種計算機病毒。

2003年7月,中國宣布,包括至少三家美國公司在內的50多家信息技術公司結成聯盟,以加強其在中國國防市場的地位,因為中國軍隊通過政府采購改革了采購制度。原總裝備部部長李上將出席了聯盟成立儀式。12家公司向部隊捐贈了服務器、個人電腦、交換機和路由器等信息技術產品。該公司代表承諾幫助為軍隊培訓信息技術人員,並提高軍隊對該行業的認識。該聯盟的成立由中國信息產業部下屬的電子科技情報研究所和計算機世界傳媒集團主持,並得到了總裝備部、信息產業部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的批準。

外國技術轉讓使政府部門和公司更加獨立於外國資本和技術。這就是中外分析人士所說的新發展模式:合作、學習、掌握、自主發展、替代、自主創新、全球競爭。在信息技術和電信的子行業中,這種自我維持的道路已經取代了老式和風險較大的國防工業模式。

數字鐵三角的綜合影響

對其他國防工業部門的影響

電信和微電子設備子行業在政府指導和促進商業活力下,找到了改善中國民用和軍用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成功模式。但是,信息技術部的成功模式能否適用於其他不太成功的國防工業部門,還是壹個問題。

據調查,從國內公司采購軍事信息技術設備,使總裝備部學到了許多關於簽訂合同、競爭和招標的知識,總裝備部也鼓勵采購人員將這些經驗應用到傳統的國防工業采購中。事實上,制造技術和技能向商業造船工業的轉移,結合1998國防工業的改革,對海軍建設的步伐和質量有積極的影響。但考慮到信息技術部門和傳統國防工業部門的獨特優勢,尤其是落後的航空部門,不夠敏捷和動態,在傳統國防工業中應用所有這些經驗會受到限制。

目前,大多數分析師認為,維持“社會穩定”這壹政府的最高目標已經影響到了整個國防工業的重大改革,因為這些改革無疑將導致公司痛苦的合並、裁員或破產。因此,壹旦國防工業分析人員在所有部門討論類似的體制問題,他們在分析所有部門的改革進展時必須面對不同的進展。

對軍事現代化的影響

過去,中國軍隊飽受信息技術短缺和老化之苦,嚴重影響了軍隊傳輸和處理大量信息的能力以及各軍區部隊的協調能力,從而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通信問題是1979越南戰爭中中國損失慘重的主要原因。通過1991的海灣戰爭,中國軍隊充分認識到了基於信息技術的C4ISR所發揮的關鍵作用,以及這些技術對於確保盟軍擊敗壹支由大量蘇中裝備武裝起來的部隊的重要性。

為了克服缺點,中國陸軍開始實施壹項資金充足的計劃來更新C4ISR基礎設施。當初現代化的壹個重要目標就是從國外獲得先進的通信設備,通過“跨越式”提高部隊的能力。中國每年從朗訊、諾基亞、愛立信等公司購買價值約6543.8+05億至200億美元的通信設備。在微電子領域,中國迅速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重要設計和生產基地,為中國軍隊獲取傳感器和武器系統的先進集成電路提供了安全供應。通過引入先進的安全通信基礎設施,中國軍隊在通信和作戰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信息傳輸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傳感器領域,中國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例如,中國開始部署新的北鬥導航衛星、東方紅四號通信衛星和相控陣雷達。

。。。。。。詳情請見網站/user 2/QQ 6794/archives/2006/98164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