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河南文化

河南文化

河南是元代以前中國歷史的核心地區。在中國第壹個世襲王朝——夏朝建立,到清朝滅亡的4000多年裏,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金、後漢、後周、遼朝、北宋、南宋、金、北宋。河南是中國古都數量最多、最密集的地區。自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王朝——夏朝定都河南以來,它孕育了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商丘、南陽、濮陽、許昌、新鄭、淮陽等中國古都。朝代都城簡介三皇五帝(黃三之首)隋人族,出生並定居商丘,創造了中華文明;

伏(黃三之壹),定都與淮陽、周口休戚;

朱(炎帝,之壹),建都,葬於商丘柘城縣;

葛,生於商丘寧陵、許昌長葛,發明樂舞;

黃帝(軒轅黃帝,五帝之首)誕生並建都於鄭州新鄭。

顓頊,定都商丘,後遷至濮陽,葬於此;

帝嚳(即高辛家族)誕生,建都,葬於商丘。在第壹個歷史朝代夏朝,中國多次遷都。主要都城有:真題(今洛陽偃師)、陽城(今鄭州登封)、商丘、倫(今夏邑、商丘)、老丘(今開封陳留)、西河(今湯陰西河)。商朝多次遷都,主要都城有:南渤(今商丘虞城縣固戍鎮)、(今商丘梁園區)、錫伯(今洛陽偃師)、蕭(今鄭州商城)、殷(今安陽殷墟)、(今鶴壁淇縣)。西周時,周成王建都洛陽。洛陽是東周的首都。東漢建都洛陽,南都南陽。東漢末年遷都許昌。曹魏定都洛陽。西晉都城洛陽。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隋朝建立洛陽作為它的東方首都。楊迪遷都洛陽。唐朝定都洛陽。唐末遷都洛陽。吳周定都洛陽,改洛陽為神都。在此期間,侯亮·侯亮定都開封,並遷都洛陽。洛陽是後唐的首都。洛陽是金末金初的都城,後遷至開封。開封,後漢的首都。開封是後周的首都。遼代契丹滅亡後,金在開封改名遼,定都開封。北宋首都開封。設南京商丘,西京洛陽。南宋都城商丘。金代後期,遷都開封和商丘。1932年,民國遷都洛陽。中原文化不僅是壹個歷史概念,也是壹個空間概念。根據中原文化內容的特點,大致可以概括為河洛文化、漢字文化、姓氏文化、根文化、三商文化、禮儀文化、中醫文化、詩歌文化、武俠文化、戲曲文化、史前文化、龍文化、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名人文化、英雄文化、農耕文化、商業文化、科技文化、醫學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中原文化是以中原為基礎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約6000年至公元前約3000年的中國新石器時代。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

河洛文化是指中國古代河洛地區的文化。河洛地區是指黃河中遊潼關—鄭州段的南岸,洛水、沂水、嵩山壹帶,包括水影上遊的登封,壹般包括北緯34°至35°,東經110°之間的地區,即今天的豫西地區。

龍文化:龍是智慧、勇氣、吉祥和尊嚴的象征。河南是龍的故鄉。被譽為人類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天的周口淮陽創造了龍圖騰,實現了古代眾多部落的第壹次大融合。被稱為人類另壹個祖先的黃帝,為了團結黃河流域各部落的思想和精神,在今天的新鄭用龍作為新部落的圖騰。今天,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這就是他們來的原因。距今6400年的濮陽龍邦是中國最早的龍圖像,被考古界譽為“中國的壹條龍”。中國第壹個都城偃師二裏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至少在3700年前就被學者命名為“龍”,等等。

漢字文化:漢字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誌,對朝鮮、韓國、日本等國的文字文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四千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是壹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出現和每壹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地區。黃帝時代在倉頡造字,出土於安陽甲骨文。上蔡人李斯,幫助秦始皇“寫同壹個劇本”,制定了寫《小傳》的標準。漯河人許慎編纂了世界上第壹部字典,總結了漢字的生成規律,統壹了詞義分析。他在家鄉完成了《說文解字》;標準化字體“宋體”產生於河南開封,活字印刷也是在這裏發明的。

姓氏文化:中國人的姓氏與中原有著密切的聯系,無論是起源還是大量的衍生。中國姓氏大典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有1.834個起源於河南。在當今排名前300的姓氏中,有171根在河南,排名前100的姓氏中,有78根在河南。無論是以李、王、張、為代表的中國四大姓氏,還是以林、陳、鄭、連、黃為代表的南方姓氏,其根源都是壹樣的。河南舉辦姓氏文化節,主題為“所有姓氏同根,所有案例同源”。姓氏文化是河南特有的文化現象。

農耕文化:農業最早出現在中原地區。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許多特色農耕技術和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相關遺存中出土了許多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實物證據。

詩歌文化:河南是中國文學的發源地。在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河南的作品有100多首,占三分之壹。歷史上有“漢魏文章半洛陽”之說,左思《三都賦》創造了“洛陽紙貴”的佳話。河南有唐代三大詩人中的兩位,“詩聖”杜甫,“詩妖”白居易。著名的作家包括蔡文姬、潘安、謝靈運、江淹、韓愈、劉禹錫、元稹、李賀和李商隱。

商業文化:中國的商人、商品和商業起源於商丘,中原地區出現了中國商業文化的許多第壹。夏商丘人王海是第壹個用牛車拉貨到很遠的地方做生意的人,被譽為商業的鼻祖。河南浚縣第壹儒商子貢,不僅為官,而且善於經商致富。第壹個熱心公益事業,被後人稱為“商聖”的南陽人,在幫助越王勾踐滅吳並施展才華經商後,悄然隱退。第壹個愛國商人,新鄭人高閑,在他做生意的路上遇到了秦始皇的入侵,並以十五頭牛為代價讓秦軍退休。中國歷史上第壹批職業商人誕生於西周時期的洛陽。政府頒布的第壹部保護商人利益的法規誕生於春秋時期的新鄭。以“城門簽”為代表的最早的關稅征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商丘。第壹個有戰略思想的工業商人是東周洛陽的白圭,第壹個商業理論家是東周商丘的計然,第壹個商人訴訟條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新鄭。北宋汴京(今開封)又是壹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國際大都市,人口超過1.5萬。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這壹盛況的真實寫照。清代龔義康的百萬身家,書寫了“富不過十二代,四百年不敗”的商業神話。

思想文化: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國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河南淮陽表演八卦,後來的周文王在河南安陽友利城監獄寫出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易經》。周公在《禮樂制·洛邑》中建立了壹套法律法規體系來教育人際關系。列子在此講學,做弟子。

科技文化:四大發明,構思發明於中原。安陽“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東漢杜氏發展的“水排”爆破技術,比歐洲早了1000多年。中國最早的國畫《鱷魚石斧陶罐》距今已有6000年歷史,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67件不可移動文物之首。“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享譽海內外,代表了歷史上制瓷技術的最高水平。南陽“柯生”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西方早1700年。創立了“渾天理論”。唐代僧人及其隨行人員不僅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時器,還提出了“恒星自行運動”的觀點,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早1000年。

中醫文化:中原醫學文化以整體治療思想、多角度觀察病理、獨特的治療技術、和諧的用藥方法著稱。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國粹。黃帝被後人公認為中醫的創始人,中醫文化起源和發展於中原。南陽人張仲景被尊為“醫聖”,其《傷寒論》是中醫瑰寶,享譽海內外。

武術文化:武術文化也叫功夫文化。中原武術文化天下第壹。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文化的又壹重要流派,由溫縣陳家溝人陳創立。

民俗文化:白家驛、白家飯是河南的民俗文化之壹。百家衣是壹種嬰兒服裝,由100個家庭貢獻的布片縫制而成,故名百家衣。

軍事思想文化:河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軍事中心,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戰爭和戰役不計其數,政治軍事思想文化豐富。祖籍南陽的魯商(姜子牙、)所著《劉韜》反映了商周時期的軍事思想。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南陽人)輔佐越王勾踐滅吳(薪嘗膽),提出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戰略觀:持利與天者,安身與人者,節物與地者。靈活多變的戰術觀:陰用在後,陽用在先;近則用柔,遠則用剛。富國強民的國防觀:有準備就能打仗,有準備就能應對困難。春秋戰國時期鬼谷子的縱橫之術(縱橫思想的代表),其弟子蘇秦、張儀以縱橫連橫之術指導秦統壹中國;漢初三傑,著名謀士、政治家張亮繼承了黃石公的“三觀”(黃石公的三觀);三國時期,南陽賢人諸葛亮在年輕時就提出了“天下三分”的戰略決策,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民族英雄嶽飛率領的嶽家軍所向披靡,阻止了的南下,打擊了金的侵略。晉軍嘆道:“撼山易,撼嶽家軍難。”他傑出的軍事戰略戰術體現在他著名的藝術著作《嶽武穆之書》中。河南省當地居民的方言主要是中原官話和晉語。

中原官話是河南省的主要方言,狹義的河南話是指中原官話。中原官話以河南省為中心,以河南話為代表,覆蓋中國北方390個市縣。中原官話方言有15個,其中河南話有9個,分別是沿河、鄭愷、安新、羅松、路楠、羅翔、宓尚、新浜、汾河。

晉語分布在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主要屬於晉語韓信片,以安陽方言為代表。晉語區的城市有: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濟源太行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