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康的由來:“小康”壹詞最早出現在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經典《詩經》中:“人民不勞動也可以小康。”這是“小康”壹詞第壹次出現在中國文化中。在《辭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較寬裕,可以安心生活。”2.“小康社會”的吸引力:鄧小平第壹次用“小康社會”來解釋中國的四個現代化。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實際上勾畫了中國從1980到21世紀的發展道路,不僅預測了中國發展可以實現的目標,而且確定了壹步壹步的實施步驟。十六大報告對未來20年的描述,正是基於中國發展的實際情況來具體化他的第三步計劃。3.小康社會的標準和我國現階段的小康社會水平:1991年,國家統計和計劃、財政、衛生、教育等12個部門的研究人員組成課題組,根據中央和國務院提出的小康社會內涵,確定了16基本檢測和臨時測定值。這十六項指標將小康社會的基本標準設定為:(1)人均GDP 2500元(按1980的價格和匯率計算,2500元人民幣相當於900美元);(2)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4)城鎮人均住房面積12平方米;(5)農村鋼木房屋人均使用面積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質攝入量為75g(7)城市人均鋪裝面積8平方米;(8)農村行政村通公路的比例為85%;(9)恩格爾系數50%;(10)成人識字率85%;(11)平均壽命70歲;(12)嬰兒死亡率為3.1%;(13)教育娛樂支出占比11%;(14)電視普及率為100%;(15)森林覆蓋率為15%;(16)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縣的比例為100%。用綜合評分法來衡量這十六項指標,可以大膽地向世界宣布,壹個6543.8+0.2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生活水平基本達到小康水平。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將在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4.小康水平與小康社會的區別:小康水平與小康社會有兩個區別:壹是範圍不同。根據上個世紀中國的國情,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是解決溫飽問題,提高物質文明水平。但是,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社會絕不是簡單的物質文明,還應該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第二,標準不同。如果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那麽按照這個目標,人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符合世界銀行四大類收入水平中的中上國家水平。可以肯定的是,在測試和量化整體建設進程時,不僅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統計臨界值,還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發展進程。5.全面小康:十六大報告從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四個方面明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內容。特別是包含了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要求。具體有六個“更加”:“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先進,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標準包括以下十個方面:壹是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標誌。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38+0.8萬元。第三,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8000元。第四,恩格爾系數低於40%。第五,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0平方米。六是城鎮化率達到50%。第七,家用電腦普及率20%。八是大學升學率20%。九是每千人2.8個醫生。第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達到95%以上。雜誌& gt《小康》雜誌是中共中央《求是》雜誌於2004年6月5438+10月1日創辦的中央級大型政治經濟月刊。2004年報改後,《小康》雜誌按照國際通行模式運作,發行量已覆蓋全國所有縣市。目前其發行量已達8萬多份,覆蓋全國各縣市,成為當今中國政壇的主流力量。《小康》雜誌定位為政商精英專屬讀物,小康社會全民時尚。雜誌與國內外政府機構、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的信息溝通渠道,全方位呈現中國社會建設的全部成果,成為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社會生活的綜合性權威媒體。《小康》雜誌在國內外公開發行。同時,各省省長、副省長、部長、副部長,重點省市縣書記、縣長,外國駐華使(領)館、商業機構,上市公司、民營企業500強等都是本刊的免費讀者。其他讀者主要是公務員和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小康》雜誌自出版以來,受到了國內各大媒體的特別關註,並在新浪“媒體聚焦”開設專欄轉載。2005年,《小康》雜誌獨家發布中國小康指數,用生動、感性、具體的方法宣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容。該指數壹經推出,央視等國內各大新聞媒體爭相報道,成為考察中國社會的全新指標體系和標桿。
采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