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為什麽中原諸侯國在春秋爭霸中越來越被動?

為什麽中原諸侯國在春秋爭霸中越來越被動?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高度文明,開發較早,地形、氣候、水土條件非常有利於農耕文明的發展壯大。而且,鄭,這個春秋時期各國中最早的霸主,地處中原。但隨著春秋時代歷史的發展,中原各國在爭霸的過程中越來越被動,最後由壹流國家淪為二三流弱國。原因是我還是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個方面來分析。

春秋爭霸初期的國家

1.自然地理地形上,中原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開闊,無險可守,不利於軍事防禦。春秋時期是戰車戰鬥的鼎盛時期,只有在平原地區使用戰車,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這為中原各國頻繁的戰爭和軍事災難埋下了禍根。後人的論述中也提到了這壹弊端:如在新版二十四史論中的“魯疆域論”中,是這樣寫的:“(魯)其地平,無山川限之,無魚鹽之利則饒沃,故春秋末期常畏齊而附晉;尤其是君臣之弱,其地當聚。靠規則固是不夠的,靠進攻取勝也是不夠的。”《論宋朝疆域》:“周朝諸侯眾多,各有其地,故無心!既然三監作孽,武庚造反,周公推翻武庚,封魏子於宋,當時不就懲罰他了嗎?吳庚國地處京師,有蒙門太行之危。其人易激,其地易撼,而商丘是四面平地,近東之都。將來子子孫孫雖不得安寧,卻也操心不起。”

水路運輸有利於中原地區的貿易發展。

在地理上,中原位於東亞大陸的核心。地理上,地處四戰之地,四面受敵。就是孫子兵法中所謂的“蜿蜒之地”。周邊列強北上、南下、東進、西進都要經過中原。從軍事上看,地理上,齊秦和楚謹都會經過這裏,中原所有的諸侯國根本沒有優勢。事實證明,中原地區作為英雄的必爭之地,確實戰亂頻仍。春秋時期,幾次由中原周邊國家發起的、改變他國地位的爭霸戰爭,都發生在中原地區:洪水之戰發生在宋邊境;鄢陵、城濮、太之戰發生在鄭國境內。

從農業耕作條件來看,中原地區比周邊地區優越得多:當地氣候溫暖濕潤,適宜人們居住和農作物生長;黃淮海平原和汝潁谷的丘陵坡地肥沃松軟,易於耕種。古代豫東、魯西南平原低濕,湖泊沼澤密布。比較有名的,如朱蒙、巨野、雷霞、迎澤,不勝枚舉。湖沼附近的植被有利於采集、漁獵活動的開展,可以作為農業生產的補充。

今天的古巨野澤遺跡。

根據宋傑老師在《春秋時期中國政治勢力分布情況及大國崛起的地理原因》中的分析,中原西部和中部河流眾多,與黃河、吉水、淮河等其他水道交織,也是發展航運和灌溉的理想之地。例如,宋代的陶是壹個以水運聞名的貿易樞紐。由於當地有許多優越的條件,自和周公東征以來,來自西方的征服民族周氏逐漸占領了這片肥沃的土地,而原來的土著民族東夷和殷人則被他們驅逐和統治。正如楊伯鈞先生所說:“姬姓封國多在古代黃土層或沖積地帶,是當時農業生產上最好或較好的土地。”

再加上地處中原的地理位置,在經濟活動方面,中原的華夏國不僅有“重農”的歷史傳統,手工業發展水平也很高,很多產品都是遠近聞名。移動到它的位置並且能夠變好。洛陽地勢平坦,交通便利,與曹、宋的陶器並稱“天下第壹”。這兩個地方和鄭都是交通要沖,道路交匯,是西方國家和部落進行貿易的必經之地。

春秋時期的國家貨幣

然而,頻繁的戰爭極大地影響了中原國家的農業生產和商業運作。春秋時期,軍隊征服其他國家時,會從敵國的田地裏采集糧食和草,作為補充補給。壹方面緩解了我方後勤的壓力,另壹方面打擊了敵方的士氣,正如孫子所說:“所以,殺敵者怒;占敵人便宜的人得到貨物。車戰十輛以上,獎勵第壹輛,獎勵壹個標。”所以,要想讓士兵拼死壹戰,必須要有憤怒和鼓勵。要讓士兵敢於奪取敵人的軍需品,就必須用繳獲的財物獎勵他們。所以在車戰中,誰搶到十輛以上的戰車,誰先搶到戰車,誰就有獎勵。繳獲的戰車要立即插上我們的旗幟,編入我們的隊伍。)

中原小國很容易成為大國的糧倉。

所以孫子提出:“以糧為國,因糧為敵,則能以糧為軍。”如果非要打持久戰的消耗戰,就要“為敵吃壹分鐘,為我20分鐘;避壹石,當我二十石”,意思是必須解決敵國的糧草問題。從敵國得到壹分糧食相當於我們從我國離開時得到二十分鐘,在當地得到壹石飼料相當於我們從我國離開時得到二十石。因此,中原國家農業生產的自然地理優勢有時難以有效發揮,優越的自然條件未必有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墨子通過討論中原物產與楚國物產的差異,拯救了宋朝。

另外,中原各國的物產也不壹定像中原周邊國家那麽豐富。由於中原地區不臨海,地理單元相對簡單,地形變化不大,經緯度跨度小,所以中原地區的礦產、植被帶、動植物種類都不如周邊國家豐富。而且中原地區國家眾多,種類並不豐富的自然資源分布到各個國家,各個國家自然資源的數量和種類自然就少了。這種殘酷的現實在墨子關於拯救宋國的論述中壹目了然:“荊之地五千裏,宋之地五百裏,與文選同;荊有雲夢,犀麋鹿滿,江漢魚甲魚鯰魚天下富,宋所謂無雉兔鯰魚也壞。荊有長宋,,南有,宋無長木,猶美短褐。”

2.與中原周邊地區相比,人文地理上的原生之地並不缺乏活力,中原正統的華夏人也在此時精力充沛,激情生成。

魯茲是壹個著名的保衛國家的勇士。

雖然後人常用“正威之聲”來指代頹廢之聲,但中原的民風並不頹廢。地處第四次世界大戰之地的中原,長期受到戰爭的威脅,民風也很蓬勃。《漢書·地理誌》記載魏喜壯士,以勇為先。《史記·仲尼列傳》記載:“為樸大夫,辭孔子。子曰:‘普多壯士,難治。但是,我對妳說:禮貌和尊重可以勇敢;寬而正,可與鷂式相比;要恭敬心平氣和,可以舉報。“因為菩提勇者多,英雄惜英雄,英雄重英雄。孔子教導魯茲要以尊重和全面的禮貌對待勇士,以治理好溥儀。

鄭地處四戰之地。春秋初期的常年征戰和軍事改革,使鄭擁有了壹支強大的步兵隊伍——弟子軍。弟子由士和人組成。“士”是武士,是貴族階層中最低的階層,文武雙全。至於普通人,壹般三季務農,壹季表演武術,四季舉行狩獵談武藝。每三年壹次。萬壹發生戰爭,士兵被征召入伍。至於國家平時的常備軍,大概就是勇士吧。從《詩經》中的兔子丁香可以看出鄭燦士兵的風采:

圖哲

拍攝地圖

在男女愛情方面,國風的很多詩詞無疑都是深情男女的真情流露。《史記·列傳》說鄭西征“危於土,居於谷,男女欲聚,故俗也。”鄭國男女有* * *春遊的習俗,春遊期間不乏男女性交。所以有人說《詩經》中的鄭風是第壹個。“魏之地,桑樹所阻,男女欲聚,故稱鄭魏之聲。”此外,《詩經·馬丁》有十章,專門講陳國的風俗。當地人民相信女巫和鬼魂,喜歡唱歌跳舞,甚至“冬天死,夏天死”。陳果還有長女在家當“巫醫”的習俗,在家主持巫醫的祭祀活動。雖然五兒沒有結婚,但他們可以自由選擇伴侶,享受男女關系。

《詩經》中的情詩

鄭在古代對有過負面評價的聲音。

《漢書·地理誌》說:“吳雜聞陳之歌,曰:‘國若亡,何以為之!’春秋時期鄭的聲音常被等同於亡國之聲。事實上,不僅在鄭魏,在齊、楚、秦等國,性開放的程度在男女關系中都有很大的自由度,這與我們印象中的男女“施與受而不親,禮也”大相徑庭。月下相逢的美女,愛勇士的少女,待戰的癡情女子,直截了當的求愛,大膽的告白,都是我們民族本色的表現。

雲夢湖

雖然有壹群浪漫、有激情、有血性、高度文明的國民,但中原諸國的戰略形勢卻由主動滑向被動,這既有文化上的原因,也有地理上的劣勢。中原各國主要是厭倦了保守的文化傳統和有限的戰略空間,最終沒能站在春秋時代歷史進步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