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什麽是講座?
那麽,講座是什麽?說課是教師口頭表達具體課題的教學思路和理論依據的壹種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活動,即在備課的基礎上,教師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講述自己的教學設計,然後由聽者進行點評,以達到相互交流和提高的目的。我們在講課的實踐中認識到,這個定義是不全面的。根據我們的理解,講座可以針對壹個特定的主題、觀點或問題。因此,我們認為,講課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思想和理論依據,針對某壹觀點、問題或特定話題的口頭表達。簡單來說,講課其實就是講妳怎麽教,為什麽要這樣教。
二、講座的意義
講座活動有很多好處。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根據我們的實踐和理解,講座活動有以下意義:
1,講座有利於提高教研活動的有效性。
以前教研活動壹般停留在最後幾節課,然後請幾個人評課。課堂上老師完全處於被動地位。上課的老師不壹定能理解老師的意圖。因此,教學和研究的有效性較低。通過講課,讓老師們說說自己的教學意圖,處理教材的方法和目的,讓老師們更好的理解怎麽教,為什麽要這樣教。從而使教研主題更加明確,重點更加突出,提高了教研活動的有效性。此外,還可以通過某壹主題的講座,統壹思想認識,探索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2.說課有助於提高教師的備課質量。
我們查了很多老師的備課筆記,總體來說老師們備課都很認真。而我們的老師只是單純的準備怎麽教,很少有人會去思考為什麽要這麽準備。備課缺乏理論基礎,導致備課質量不高。可以通過講座活動引導教師思考。思考為什麽要這樣教,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教師的備課質量。
3.說課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通過授課,教師可以進壹步明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理清教學思路。這樣才能克服教學中缺乏重點、訓練不到位等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說課有利於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壹方面,教學要求教師具備壹定的理論素養,促使教師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提高理論水平。另壹方面,教學要求教師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教學思想和理念,無形中提高了教師的組織表達能力和自身素質。
5.講座沒有時間和地點的限制。
聽課等教研活動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講課就不壹樣了,可以完全不受這些限制,人多可以,人少也可以。時間可長可短,很靈活。
三、講課的類型、方式和方法:
1.講座的類型很多,根據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點。
按學科分:語文講座、數學講座、音體美講座等。按用途:演示講座、教研講座、考核講座等。但總的來說,講座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實踐講座,另壹類是理論講座。實踐講座是關於特定主題的講座。理論講座是某種理論觀點的講座。
2.講課的方式有很多,主要包括:
1.陳述:以露頭語言為媒介,輔以板書、教具的使用、操作等手段,根據準備好的內容告訴聽眾;
2.呈現:主要通過教具(器械)、板書、繪畫等方式。,輔以語言解釋;
3、陳述:演講者和聽者以對話的方式進行交流。
4.論論點:演講者和聽眾通過討論、討論和辯論的方式談論同壹個問題。
第四,講座的內容
講課的內容是講課的關鍵。不同的講座類型,內容自然不同。這也是我們近年來研究的主要問題。
根據我們的實踐,實踐講座應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談教材主要是對教材的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課表,教具的準備等。這些可以簡單說,目的是讓聽者知道妳要講的課的內容。
2.談教學方法,就是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談妳準備采用什麽樣的教學方法。這應該是總的思路。
3.演講過程這是講座的重點。就說說妳準備怎麽安排教學過程,為什麽。總的來說,我們要明確自己教學中的幾個關鍵環節。如學科教學、常規訓練、重點訓練、課堂實踐、作業布置、板書設計等。在幾個過程中,要特別註意明確自己教學設計的依據。這也是講座和教案交換的區別。理論課和實踐課是有區別的。實踐講座側重於教學的過程和基礎,理論講座側重於自己的觀點。壹般來說,理論講座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理論型觀點講座是針對某個理論觀點的講座,首先要把自己的觀點講清楚。對什麽是贊成什麽是反對采取明確的立場。
2.案例理論要用實際案例來證明。講課時引用恰當生動的例子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是重點。
3.函數論不是純理論的交流,而是註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因此,我們應該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明確這壹理論在教學中的作用。
口語課研究
動詞 (verb的縮寫)演講的例子
實踐講座示例:
例1我的小院子
“我家有個小院子。院子裏有許多花草樹木,壹年四季都有迷人的景色。早春時節,迎春花開出金黃色的小黃花,迎春月季花首先映入眼簾,像壹張張笑得合不攏嘴的小臉。地上長著厚厚的苔蘚,像綠色的地毯。盛夏時節,茉莉花散發出陣陣香味。海棠開著耀眼的紅花。葡萄架上的綠葉,壹片壹片,密密麻麻,層層疊疊。站在葡萄架下,可以看到壹串串即將成熟的葡萄,掛滿了像珍珠壹樣的藤蔓。深秋,黃葉從樹上落下,像跳舞的黃蝶。但是常青的葉子還是綠的,特別有活力。幾盆菊花正在盛開。隆冬時節,鵝毛般的大雪紛紛揚揚,萬物披上銀裝。”那些嬌生慣養的花草都住進了溫暖的房間,臘梅卻昂著頭,面對風雪無所畏懼。"
講座問題:1。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如何確定,如何實施這些目標?2.本單元的重點訓練是讀長句。請告訴我如何教課文中劃線的兩個長句。3.請寫出這節課的黑板設計,談談妳的設計思路。
理論講座示例:
例2:學習方法遷移是我們在教學中經常使用的壹種方法。請舉例說明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正遷移克服負遷移,提高教學效率。
例3:新課程導入的質量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請結合妳所教的學科給出壹個成功的例子和壹個失敗的例子。
例4:素質教育要在課堂上實施。在教學關系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即學生自身的發展,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給學生展示的機會。請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
例5:素質教育要在課堂上實施。在教學方法上,要體現教與學的交融,重視教與學的相互轉化。教師的教是教會學生學習,教是為學習服務,教是為了“不教”。在具體操作中,要重視課堂訓練,通過語言訓練培養學生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請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
三。講座和聽說課的評價:
衡量講座的質量,我認為應該把傳統教學的合理成分與素質教育理論結合起來。教學是壹門科學,幾千年來優秀的教學思想應該納入今天的素質教育。教學論、認知論、信息論、系統論應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合理體現。具體來說:
1.優化教學目標
(1)設定目標要全面(認知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基礎知識、學科能力、德育滲透)。
(2)設定目標要適當:要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要有“記、懂、用”的要求,不能隨意提高或降低。
(3)目標要具體:大綱中的整體性、綜合性目標要分解成本課的具體目標。教師只有具體,才有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
(4)設定目標要明確:教學目標的表達要準確、簡潔。
(5)教學重點和難點確定得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看實踐效果)
2.優化教學過程
(1)營造良好的教學啟動情境,表現在以下幾點。
引導的凝聚性、啟迪性、暗示性、生動性和創新性...
(2)符合認知規律:教學過程要體現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由個別到壹般、由感性到理性的壹般認知規律。
(3)體現師生雙邊活動:教與學是民主的、共享的、互動的。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否體現學生的主觀參與是衡量講座的主要標準,尤其是基於思考的智力參與程度。
(4)教學進度是否合適。
(5)教學應有效、創新、靈活、實用、有效。
(6)善於探索德育的切入點。
3.優化智能訓練和反饋,構建“輸出-反饋-調整-再輸出”的教學信息傳遞系統。
4.優化教學方法:
(1)板書設計合理,層次清晰,要點突出。
(2)語言訓練和流利程度。
(3)恰當、有序、互補、簡單地使用媒體,有助於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當然,講課也有壹定的局限性,因為它畢竟是“口惠而實不至”,我們看不到教師是如何即興發揮的,看不到教師是如何掌握課堂藝術的,看不到學生是如何理解知識、掌握效果和學生實際思維的過程的。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提高教師的教學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就必須把聽課與集體教研、精品課等多種形式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提高教師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