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覺生長模型接受了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以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和現代生理學研究成果為基礎,研究胎兒和新生兒的大腦形態、功能、感覺和能力。結果如下:
新生兒(0 ~ 1月)腦形態和功能現狀
(壹)大腦形態學
新生嬰兒的大腦發育迅速,出生時體重已達350 ~ 400克,是成人的25%。此時體重只占成人的5%。之後第壹年腦重增長最快,6個月時達到700-800g,占成人腦重的50%,而孩子的體重直到10歲才達到成人的50%。可以看出,嬰兒的大腦發育大大超過了身體發育的速度。嬰兒腦重的發育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內部腦結構的發育和成熟,與大腦皮層區的發育密切相關。新生兒大腦兩個半球的表面積已經達到成人大腦的42%。其中,新生兒的聯合皮質——頂葉下部和額葉分別相當於成人的4%和1%,皮質的投射區已經分化。它與皮質下結構的接觸系統也是最先成熟的。此外,新生嬰兒大腦中的基本感覺運動通路已經成熟,但腦白質尚未成熟,因此腦白質和灰質的界限並不明確。
(2)大腦功能
新生嬰兒大腦皮層的網狀激活系統和功能就是他當時的大腦功能。
1、網狀激活系統:網狀激活系統能使新生嬰兒短時間醒來,它能將來自聽覺、視覺、觸覺或任何其他感覺器官的刺激信息傳播到整個皮層而不是某個感覺中樞,它還參與調節嬰兒身體和內臟器官的所有運動。
2.大腦皮層:嬰兒大腦按照其遺傳結構的順序發育。即根據頭尾原理和遠近原理,大腦皮層中控制頭部和軀幹運動的那些部分先發育,而與肢體控制相關的那些部分發育較晚。其中控制上肢的皮質部分比控制下肢的皮質部分發育早。所以,嬰兒總是先動動頭,能擡頭,然後才能坐起來爬,最後才能直立行走。3歲以後,寶寶的大腦皮層與小腦相連,實現對精細動作的控制。
新生嬰兒的大腦半球及其皮層不能正常發揮功能,同時由於其神經纖維大多沒有髓鞘,不能很好地傳導和區分神經興奮,皮層中的興奮處於彌散狀態。所以只要接觸到新生兒身體的任何壹個部位,都會引起頭、手、腳的運動。另外,他的腦細胞比較弱,容易疲勞。很多刺激對他們來說太強烈了,所以他得處於保護性睡眠狀態。他每天白天黑夜平均只醒4個小時。
寶寶出生後,腦幹和中腦是大腦中生長最快的區域。它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無條件反射,如消化、呼吸和排泄。所以新生嬰兒的行為主要是由皮層下控制,而不是皮層。在脊髓和腦下中樞的控制下,他的行為主要表現為無條件反射。發現新生兒有40多種無條件反射。壹般有20種。
(1)瞳孔反射:出生5分鐘後,當強光照射在他身上時,瞳孔會縮小。
(2)眨眼反射:遇到強光時眨眼,保護眼睛不受刺激。如果妳碰到他的眼皮,妳會眨眼。
(3)角膜反射:觸摸他的角膜,他的眼瞼就會閉合。
(4)吸吮反射:觸摸他的嘴唇,甚至觸摸他面部的某些部位,都可以引起吸吮動作。這種反射後來逐漸消失。
(5)巴賓斯基反射:用鈍的織針刺激腳底,腳趾會分開,大拇指會擡起。這種反射直到出生後6個月才消失。
(6)浪漫反射:觸摸他的手掌會引起他的抓握動作。這種握法非常牢固,妳甚至可以舉起嬰兒。直到出生後第二個月,這種反射才消失。
(7)落枕反射:又稱“擊劍反射”。意思是當新生兒的頭轉向壹側時,把轉向壹側的手臂伸出來,另壹只手臂彎曲,就像擊劍壹樣。他喜歡轉的那壹面,壹般可以預示他以後用手的習慣。這種反射可以讓寶寶獲得更好的哺乳姿勢。
(8)莫羅反射:又稱“跳躍反射”,是新生嬰兒對突然刺激(如噪音或把他放在嬰兒床裏)的反應。此時新生嬰兒雙臂伸直,手指張開,背部伸展或彎曲,頭向後仰,雙腿伸直。這種反映以後會逐漸消失。
(9)行走反射:托住新生兒的腋窩,讓他直立起來,輕輕按壓他壹只腳的腳背,他就會成功地將左右腳先後擡起,像是在行走。之後行走反射會逐漸消失。
(10)遊泳反射:胎兒在母親的子宮裏就有這種反射。出生後放入水中,它不怕水,能把進入嘴裏的水吐出來,瞬間浸入水中也不會被水嗆到。
(11)生根反射:用手指觸碰他的臉頰或嘴唇周圍,會讓妳用嘴去尋找。哺乳前生根反射較強,之後逐漸消失。
(12)肘關節反射:如果妳打肱二頭肌的肌腱,他的手會彎曲,手肘會輕微彎曲。
(13)膝蓋彈跳反射:他的小腿在碰到股四頭肌腱時會伸直。
(14)跟腱反射:如果妳擊中跟腱,他的腳會向足底側彎曲。
(15)腹部皮膚反射:臍部以上的腹部皮膚被撓時,上腹部肌肉會收縮;撓臍部水平的腹部皮膚會使腹部的肌肉收縮;擦肚臍以下腹部皮膚,小腹肌肉收縮。
(16)睪丸提拉反射:在大腿內側皮膚上搔抓,向上提拉睪丸。
(17)平衡反射:幫他坐直,脖子會抖,但不會受傷。壹旦入座,當他的大頭直立時,如果他的頭向前倒,他就會糾正,變成向後倒;反之,會矯正前傾。
(18)回避反射:他會縮頭或後仰、眨眼或側身,以避開迎面而來的物體或影像。
(19)身體運動反射:大部分新生嬰兒會吮吸手。此外,它們在最初的幾天裏表現出各種形式的運動。比如他面部動作很多,能做出很多奇怪的表情,眼睛轉來轉去,但是轉動很不協調。在最初幾天,他經常瞇著眼睛,有時閉上壹只眼睛。三周後,眼睛的不協調運動就會消失。當他從嬰兒期的枷鎖中解脫出來,躺在床上的時候,他會伸懶腰,腳會像自行車壹樣活動,上肢也會活動。
(20)定向反射:新生嬰兒出生時能聽到聲音。它會做出反應,顯示眼睛的運動,這是在雙耳兩側的噪音方向。
(21)哭反射:剛出生的嬰兒壹出生就哭,這是他的第壹次呼吸。從此,哭成了他與外界交流的信號。饑餓、潮濕、寒冷、疼痛、疾病等生理因素都會導致他哭泣。隨著成長,除了生理因素,要求別人陪伴、逗樂、感動的需求都是通過哭來表達的。
(22)多種防禦反射:新生嬰兒也有多種防禦反射,如蜷縮反射;而灰塵進入眼睛就會流淚;刺激鼻腔可引起噴嚏;喉氣管受刺激會咳嗽;胃裏空氣太多會溢奶打嗝;消化不良和壹些疾病會引起嘔吐;在鼻子旁邊放壹個刺激性氣味,他會把頭轉向另壹邊,表現出躲避能力;把他放在肚子上,他會盡力擡起頭,然後把臉扭向壹邊;拍拍他的壹條腿,他的腿就會縮回去了。如果他掙不到,他的另壹只腳就會來幫忙,以此類推。
新生嬰兒還具有多種旨在尋求、消化和吸收食物的營養反射:如食物攝入可引起唾液分泌、咀嚼、吞咽運動、胃腸分泌和運動;直腸滿了,大便就會排出;膀胱裏的尿滿時排尿的反射。
新生嬰兒也有“預充足行為”(也稱“視覺誘發充足行為”)。當他們看到壹個物體時,他們會產生相應的伸手動作。但由於缺乏協調能力,他不會根據抓握物體的反饋來調整自己的伸手動作,並不總是能成功地達到物體。
此外,新生嬰兒具有“同步模仿”母親伸舌的能力,到新生兒末期,就能模仿成人面部表情。
無條件反射在新生嬰兒早期具有維持生存、防禦危險和探索外界刺激信息的功能。隨著新生兒大腦皮層的發育,皮層控制著身體的運動、感知、思維、言語等區域的進壹步發育。三個月大的寶寶,無條件反射有73種。條件反射也是在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不斷形成的。
3.單側腦:人腦左右半球功能不同,左半球在語言、文字方面有優勢,邏輯思維優於右半球;右半球具有圖形材料、視覺思維和情感信息處理功能的優勢。發現在新生兒階段,可以觀察到壹定程度的大腦單側性,說明兩個半球在功能上可能存在量的差異,而不是質的差異。後來隨著嬰兒大腦的逐漸發育成熟,這種單邊主義傾向逐漸明顯,最終導致兩個半球的功能發生質的區別。
新生嬰兒(0 ~ 1個月)的情感現狀
下面詳細描述新生嬰兒(0 ~ 1個月)各種感官的現狀。
1,聽覺:剛出生的嬰兒在出生時就能聽到聲音,能對聲音進行空間定位,能分辨各種聲音的細微差別,並會做出“同步”反應:剛出生壹兩天的嬰兒隨著大人說話的變化,表現出手、胳膊或嘴唇等身體部位的相應動作,出生壹周內就能學會並記住自己的名字(當然,大多數嬰兒只叫媽媽的名字。但是,由於他的耳朵裏充滿了羊水,歐幾裏德管沒有充滿空氣,鼓膜的隔膜幾乎完全被腫脹的黏膜覆蓋,嬰兒在出生後的兩到三天內對聲音的敏感度不高,這就在短時間內削弱了外界刺激信息對新生嬰兒大腦的大量沖擊。隨著他大腦中知識結構的發展,他處理外界刺激信息的能力不斷加強。到兩個月左右,羊水完全消失,不再阻礙聲音信息的輸入。
2、視力:出生後幾個小時,剛出生的寶寶第壹次睜開眼睛就開始對光有反應。他喜歡看明亮明亮的東西,能區分明暗和簡單明亮的顏色。而且,所有移動的物體都能引起他無意的註意。剛出生的幾天,新生嬰兒眼睛的運動非常不協調,眼球左右轉動,經常斜視,有時還會睜壹只眼閉壹只眼。眼睛不協調的運動要過兩三個星期才會自然消失。過了近壹個月,他的眼睛可以聚焦了,也漸漸註意了。他喜歡選擇看鮮艷的顏色和移動的物體。同時,他可以區分三維和平面物體,甚至在用壹只眼睛觀看時。出生到兩個月前的寶寶,因為視覺調節能力低,只能看20厘米以外的物體,太遠太近都看不清楚。這就阻礙了大量信息的進入,因為大量信息快速進入壹個處理能力脆弱的大腦是不利的。因此,新生嬰兒視覺能力的發展符合人腦對信息處理的需求。
3、觸覺:新生嬰兒對皮膚和觸覺的敏感度很高,最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腳底、額頭、眼皮等。大多數新生嬰兒都有吮吸小手指和腳趾的動作,觸覺感覺非常奇妙。他會津津有味地吮吸。對於壹個剛出生的嬰兒來說,他能清楚地分辨出母親的胸部、乳頭和其他皮膚的區別;嬰兒身上壹個細小的皺紋,或者衣服上壹條厚厚的縫,都會引起他的反應;他還能分辨出媽媽的奶嘴和奶瓶橡皮頭的硬度;水、盆、毛巾、大人的手等豐富的觸覺刺激信息都能被他壹壹接受和分辨。
4.溫度覺:新生嬰兒對溫度刺激的敏感度不高,但仍超過視覺敏感度。他對溫度不敏感,洗澡要防止水溫過高傷害他;天氣轉涼要註意保暖。
5.味覺:胎兒的味覺在六個月時已經成熟,最發達的味覺是在出生時。研究證實,新生兒和兒童的味蕾分布比成人廣得多,他們能分辨不同的味道。Steiner用酸甜苦辣溶液和蒸餾水作為四種刺激,研究了出生1小時內未接受任何味覺刺激的嬰兒對3-7天的新生兒、早產兒和正常嬰兒、正常嬰兒和無腦兒的反應,發現這四種不同的味覺刺激會導致上述嬰兒的面部表情不同。甜味會使剛出生的寶寶嘴巴後縮,面部肌肉放松(好像在微笑);酸味會導致嘴唇突出或撅嘴;苦味會讓他低著嘴或者拱著嘴;蒸餾水只是使他沒有表情地快速吞咽。可見,剛出生的嬰兒天生就有味覺,而且相當敏銳。人類的味覺系統在嬰兒期和兒童期最發達,然後逐漸衰退。
6.嗅覺:妊娠末期,胎兒已有初步的嗅覺反應能力,已開始感受嗅覺刺激,能大致分辨不同的氣味。我出生後0到24小時就已經有嗅覺反應了。比如喜歡好聞的氣味,討厭或“回避”不愉快的嗅覺刺激並有全身運動、踢腿、呼吸變化等。他不僅能分辨不同的氣味,而且具有嗅覺的習慣化和適應,能建立食物條件反射,具有初步的嗅覺空間定位能力。
7、疼痛、口渴、饑餓:剛出生的寶寶對疼痛的敏感性並不顯著,更強的疼痛刺激會使他啼哭。但是,口渴和饑餓是相當發達的,是維持生命最原始最重要的感情。當剛出生的嬰兒又渴又餓時,它會通過啼哭來引起人們的註意。
8.動覺和位置感:動覺也叫運動感,是指對妳身體各部分的位置、運動和肌肉張力的感覺。位置感是指對自己身體在空間位置的感覺。人即使閉上眼睛,也知道自己是站著、坐著還是躺著,知道自己的手、腳、身體、頭、脖子的位置,知道自己的動作和狀態。這些都是動覺感知完成的。
動覺感受器被稱為本體感受器,位於肌肉組織、肌腱、韌帶和關節中。運動分析器的皮質中樞位於中央前回。它接收各種本體論的刺激,並把它們彼此聯系起來,並與來自其他分析者的刺激聯系起來,從而實現嚴格定義的運動。
動覺與其他感覺相關,並形成各種復合感覺或能力的基礎。例如,它與觸覺或氣壓感相聯系,形成區分物體特征的觸覺氣壓感,如硬度、凸度、光滑度或粗糙度。視覺觀察物體距離和大小的能力,是眼球內外的肌肉運動與視覺聯系形成的。
新生嬰兒較弱,主要運動能力僅限於上面提到的無條件反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新生嬰兒的動覺敏感度低。胎兒時期的運動,新生嬰兒的無條件反射運動,出生時的第壹聲啼哭都會留下痕跡,成為以後發展的基礎。
位置感知必須依賴於動覺系統和前庭系統的密切配合。前庭系統包括半規管和前庭器官的卵圓囊,位於內耳,與聽覺無關,但與平衡感有關,負責感覺頭部的位置和運動。位置感也需要空間知覺的發展,空間知覺是在嬰兒和母親的懷抱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9.平衡感:平衡感反映了身體運動的速度和方向,對判斷和維持人體的姿勢非常重要。平衡感依賴於內耳的前庭器官,半規管和橢圓囊。新生兒的平衡反射表明人的平衡感發展較早。
10,各種感官的協調能力:剛出生的嬰兒具有協調各種感官的能力。研究證實,新生嬰兒具有視聽協調能力,實驗是在連續的“搖晃聲”下進行的。實驗中,嬰兒處於可以自由旋轉頭部的位置,聲音刺激應該在頭部兩側。實驗結果表明,在大多數實驗中,所有新生嬰兒都能將頭轉向聲源。
麥克法拉尼在嬰兒2-7天大的時候,在嬰兒頭部兩側各放壹個幹凈的胸罩和嬰兒母親的胸罩,然後觀察和統計嬰兒頭部轉動的方向和次數。結果顯示,總體而言,嬰兒明顯更喜歡母親的胸罩,轉頭次數也更多。另壹方面,2天的新生兒對胸罩的反應沒有顯著差異。6天大的新生嬰兒明顯偏愛媽媽的胸罩;且在8 ~ 10天最為明顯。麥克法拉尼認為,2-4天的嬰兒可以識別氣味的差異,但在這個實驗中,他們不會通過轉頭來表現出來。
很多實驗證實,嬰兒喜歡好聞的氣味,對“惡心”的氣味采取“回避”行動。以上實驗均證明新生嬰兒具有嗅覺空間定位和嗅覺反應的能力,並能協調運動和視覺反應。
新生嬰兒天生具有許多與觸覺相關的反射:吮吸反射、防禦反射、抓握反射、“前足行為”和母子依戀,這些都是觸覺和其他感官協調的例子。在新生嬰兒原始的多感覺協調能力的基礎上,他的知覺和各種條件反射很快發展起來。
新生兒能力的現狀(0 ~ 65,438+0個月)
主要是註意力、活動性、言語和情緒控制。
1,註意力的能力:新生嬰兒無意的註意力已經顯露出來。例如,回避反射和定向反射就是例子。新生嬰兒有意註意的時間很短,所以上述嬰兒明顯偏愛母親胸罩的實驗應該是有意的。
2.運動能力:兒童的運動能力標誌著肌肉和神經系統的發育,與心理智力的發展密切相關。剛出生的嬰兒較弱,主要運動能力僅限於上述的無條件反射,但運動能力發展較快。比如媽媽在哺乳的時候,總是采取雙臂橫抱,讓寶寶仰臥的姿勢。他會很快形成條件反射,知道這個姿勢和哺乳有關,會把頭鉆到媽媽懷裏找乳頭。雖然他仍然不能控制周圍的頭部運動,而且仰臥姿勢左右不對稱,但到了壹個月,他被扶起來坐直了,頭也能直立片刻。
3.言語能力:幼兒言語能力的發展標誌著發音器官的發育、神經系統的發育和知識結構內語音概括能力的發展。新生嬰兒的聽覺系統已經發育成熟,獲得聲音刺激信息是言語能力發展的前提。嬰兒在出生時就可以在空間定位聲音,根據聲音的頻率、強度、持續時間和速度來區分聲音的細微差別,並在壹周內學會記住自己的名字。他的呼吸器官也發育成熟。新生嬰兒產生的氣流是語音發音的驅動力。而新生嬰兒的喉嚨是由薄薄的軟骨構成的,比成人高出三個頸椎。會厭軟骨和膈肌的位置也比較高,膈肌不夠發達。所以新生嬰兒會發喉音,不會發音節音,所以不會說話。另外,口腔、鼻腔、咽腔是聲音的三個“* * *盒子”,對聲帶發出的聲音有放大和打磨作用。寶寶的這些部位比較窄,比較矮,所以發育受到嚴重的影響和制約。除了喉音,啼哭也是新生嬰兒最早的發音,因為啼哭無意識地練習發音器官,為言語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
4.情緒和情緒控制能力:情緒是指與人的身體需要(如飲食、防寒、性愛、運動、休息等生存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有關的體驗。情緒是由情感發展而來的,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適合人的需要和社會要求的體驗。
任何能滿足人的需求的東西都會引起積極的體驗,比如快樂、滿足、尊重和愛。任何不能滿足人的需求或者違背人的意圖的事情,都會引起負面的體驗,比如憤怒、悲傷、仇恨、恐懼、羞恥、後悔、痛苦。
人是萬物之靈,由於文明的發展已經遠離了動物界。但是,人還是有感情的動物。情緒幾乎參與了所有人的心理活動,所有人的心理活動都容易受到情緒和情感的影響,或者反過來說,所有的心理活動都容易引起情緒和情感的變化。而且情緒總是伴隨著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腺活動的壹定變化,與人的健康密切相關。比如,人在回憶已故親人時,會感到悲傷,即心理活動引起情緒反應;孩子開心地唱著壹首悲傷的、含淚的歌,這是心理活動受情緒影響的例子;聽到這首歌的成年人很有感觸,他們會感到壓抑,不開心或者生氣。
同樣的外部客觀刺激信息作用於不同的個體,產生不同的情緒變化。上世紀60年代,壹部電影《壹江春水向東流》引起了全國範圍的轟動,因為很多成年人都有過悲傷的經歷,電影主角的命運引起了轟動。但作為當時的孩子,我看完之後並沒有任何情緒反應,這說明每個人的知識結構在情緒體驗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同樣的外界客觀刺激信息作用於同壹個體,在個體情緒和情感的影響下,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反應。比如,壹個愛幹凈的媽媽,平時下班回家看到孩子把家裏弄得亂七八糟,只會嘮叨幾句;現在工作上遇到煩心事,壹回家就撒氣,罵孩子。每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我們都能聽到很多因為瑣事引發家庭暴力的故事,也是這個原因。“人開心就開心”,看到食物食欲會大大增加;反之,面對悲傷,食物就會索然無味。
總之,情感伴隨著生活,與人類社會的各種矛盾緊密相連。雖然每個個體的情緒強度不同(每個個體的情緒反差不同。現實生活中,由於情緒過度,情緒支配理智,情感悲劇甚至情感犯罪等極端事件時有發生。但是,每個人從原始的情緒發展到從生理需要發展到哭,發展到控制自己情緒和情感的能力(即適當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的能力),都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新生嬰兒的第壹聲啼哭是他的第壹次呼吸。之後無論他渴、餓、痛、冷等生理刺激,他都會無條件的哭。這些早期的哭喊沒有感情成分。但是,只有經過多次情緒體驗,才能建立起新的條件反射,同時使哭泣帶有原有的情緒色彩。比如他第壹次口渴的時候,信號到達下丘腦前面的口渴中樞,然後沿著遺傳路徑走,最後導致他哭。結果是引起大人的註意,解渴。重復多次後,形成條件反射,知道並“期待”哭泣後,口渴就能緩解。同樣,饑餓的解除可以強化哭泣後的“期待”,所以哭泣具有最原始的期待色彩。口渴和饑餓緩解後,新的信號會沿著遺傳路徑傳遞,產生原有的快樂和滿足的情緒。有很多東西可以產生原始的快樂,滿足情緒。吮吸甜甜的飲料,在媽媽懷裏感受舒適溫暖,傾聽媽媽的心跳,接受她的愛撫等。,都能產生原始的快樂。
同理,也容易產生憤怒、失望、恐懼、悲傷等原始情緒。比如,他會有壹種躲避迎面而來的物體的反射,同時,這種信息會傳遞到情緒中樞,產生原始的恐懼;喝苦味的飲料,聞到難聞的氣味,會產生原始的不滿。原始情緒的產生是情緒和情緒控制能力發展的第壹步。
新生兒(0 ~ 1個月)知覺組織的發展
(壹)嬰兒出生時知識結構發展的基礎
大量研究表明,新生嬰兒大腦中的知識結構並不是壹片空白。胎兒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時期感受到的壹些刺激會留下痕跡,胎兒在胎兒體內活動產生的壹些觸覺和動覺也會留下痕跡,這些都是寶寶知識結構發展的基礎。比如嬰兒哭鬧時,學者用母親懷孕時的心跳錄音放給他聽,可以讓他平靜下來,說明胎兒在子宮裏已經習慣了這種聲音,留下了記憶。所以同樣的聲音在出生後也能起到安撫的作用。許多胎教實驗也證實,胎兒是有記憶的,出生後就表現出識別能力。壹周大的嬰兒能分辨出母親的聲音。上述無條件反射是知識結構中最重要的發展基礎,是連接感受器、中樞神經細胞和效應器的獨立通訊通路。此外,新生嬰兒遺傳的情緒表達能力,如歡迎甜食和拒絕苦味,都通過基因途徑與受體、情緒中心和效應器聯系在壹起。也是知識結構發展的重要基礎。
有益的廣泛刺激
新生嬰兒大腦的兩個半球及其皮層無法正常運作。同時,由於它的大部分神經纖維沒有髓鞘,不能很好地傳導和區分神經興奮,使得皮層的興奮擴散,所以只要他身體的任何壹個部位被觸碰,都會引起他的頭、手、腳的運動。此外,新生嬰兒的網狀激活系統會將來自任何感覺器官的刺激信息傳播到整個皮層。這些廣泛存在的刺激是有益的,其結果是克服了新生嬰兒不能接受大量刺激信息的缺陷,使許多神經細胞可以共享信息刺激,促進神經細胞的發育和成熟。
知識結構的第壹次擴展
新生嬰兒依靠成熟的基因無條件反射、情緒通路和各種感覺開始認識世界的旅程。依靠、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從復雜到極端復雜的知識結構構建過程,是人類進化遺傳的漸進構建能力。
以上是“人性本善”或“先天之惡”的* * *同壹基礎。我的結論是:生命之初,沒有善惡之分,但壹切都是可以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