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從地質文化視角推進北京世界城市建設

從地質文化視角推進北京世界城市建設

路金波

(北京地質調查研究院北京102206)

北京是世界上少有的有山、有平原、有盆地的城市,兩座山(燕山和太行山)在這裏交匯,兩個古人類工程(長城和大運河)在這裏交匯。目前,北京有1處世界地質公園和6處世界文化遺產。建議將溫榆河-大運河作為北京未來發展的中線。

關鍵詞:地質文化世界城市溫榆河長城與大運河的交匯點——京杭大運河規劃中線

北京有1處世界地質公園和6處世界文化遺產。歷史上京杭大運河、元大都、明北京對世界影響深遠,都與北京的地質背景有關。北京世界文化遺產地和世界地質公園分布見圖1。

圖1北京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分布圖

北京位於北緯40°,東經116。是世界上少有的燕山山脈與太行山交匯、長城與大運河交匯兩大人類古工程的地方,是少有的盆地、山地、平原並存的城市,是少有的鐵礦、煤礦、地熱能並存的城市。最高峰門頭溝區的東靈山海拔2303米,最低的通州區柴長屯海拔8米,高差2295米。西山產煤,北山產鐵,盆地和平起源。最明顯的地學特征是理查德·威利斯描述的山麓“北京灣”。“北京灣”的東南口是永定河、溫榆河、潮白河形成的北京平原。永定河從西山流出,潮白河從北山流出,中間的溫榆河是西北山區分水嶺的水系形成的。

1對地質文化概念的理解

地球有46億年的歷史,人類(以非洲乍得的圖邁為例)最多有700萬年的歷史。人類文明史只有5000年,人類歷史與地球歷史之比大約為零,太短了。所以必須把人類文化納入地球書來解讀,地質書和人類文化的關系就叫地質文化。

地質文化研究地質與文化的關系,這種關系的核心是地質現象對人類心理的美好作用。美是人類特有的感覺。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裸體的歷史比穿衣的歷史要長得多。以古希臘為代表的裸體藝術已經出現,人類享受自己的器官已經很久了。文學作品幾乎是人類自畫像的描述,地質景觀的擬人化是地質文化研究的對象。人類進入文明後,成就了孔子所說的:智者樂水,仁者樂水。喜歡山川是欣賞男人美的結果,喜歡江湖是欣賞女人美的結果,喜歡植被是古人欣賞毛發的物化,喜歡洞穴是對人類最早家園的依戀。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對山水和諧之美的贊美。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浪,千古風流人物”,是對人類在社會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禮贊。

以地質為基礎,以文化為目標,以美學為對象,推進北京世界城市建設,是北京地質文化學科建設的具體體現。

建議成立地質文化研究會,宣傳46億年地球歷史在5000年人類歷史中的作用,從現代地質學角度推廣中國古代科學著作(如《山海經》、朱、徐霞客遊記);從地質學角度入手研究四大經典小說(如黛玉為碳質頁巖,桃園結義位於涿州,拒馬河洪泛扇漫帶,水簾洞為溶洞,化石類由巖溶石灰巖搬運);突出名山大川的地質科普內容(泰山為太古宙變質巖,黃山為燕山花崗巖,峨眉為玄武巖),建立中國特色的地質公園(丹霞地貌、丫蛋地貌、桂林喀斯特)。

北京是中國地質文化的搖籃。

北京是中國地質文化的搖籃,誕生了中國特有的地質術語,如“震旦系”、“燕山運動”。培養了兩位總理(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翁和中國總理),造就了影響青年的地質學家楊,豎起了中國科技界的壹面旗幟,走出了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地質文化影響了中華民國的締造者。1921 9月29日,年滿28歲的同誌給住在北京三眼井胡同的楊寫信,申請加入中國少年學會。楊研究馬蘭黃土,劃分周口店猿人遺址沈積物(①-⑩層),當時是“少年中國學會常務理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們指引了中國地質工作的方向。1950 2月17日,毛澤東訪問蘇聯,在莫斯科接見中國留蘇學生代表,並題詞:“發展礦業”。

長城和大運河,兩個古老的線性人類工程,在北京相遇。

長城長約6000公裏,是世界上最長的墻,它沿緯度方向分布在中國北部的山區。京杭大運河長約1794公裏。它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沿著中國東部的平原分布。兩大項目壹旦在北京相遇,體現了剛柔並濟之美,增添了北京作為世界城市的內涵。

3.1長城

沿緯度方向,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約6000公裏,橫跨中國北方七個省、市、自治區。它是世界上最長的人造墻,體現了陽剛之美。1987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3.2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沿經度分布在中國東部的兩個城市、四個省份,全長約1794公裏,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它是世界上最長、最古老的人工運河,體現了女性美。盡管大運河尚未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但這並不能掩蓋它對世界文化的影響。

北運河上遊稱為溫榆河系,即發源於十三陵盆地的東沙河、官溝的北沙河、寨口的南沙河和玉泉山的清河。在地質上,它位於潮白河沖積扇和永定河沖積扇的交匯處。兩個沖積扇的溢流帶,水資源豐富,成就了京杭大運河的最北段,也是大運河的起點。

北京是第壹個擁有世界地質公園的首都城市。

2006年9月17日,在英國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舉行的第二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房山成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成員,使北京成為世界上第壹個擁有“世界地質公園”的首都城市。

房山世界地質公園與門頭溝、石景山、海澱、昌平壹起,被稱為中國地質工作的搖籃。1867年,美國學者Pumpely R .發表了第壹篇關於中國地質的論文[1],1882年,德國學者李希霍芬F.V .提出了“震旦系”地層的名稱[2]。1918,瑞典J.G.Andersson發現周口店公園,1929,12,裴文中在周口店洞穴碎屑堆積物中發現第壹個完整的北京人頭骨。

地質公園北部大石河流域有百花山-百草盤公園、連勝山公園和石花洞公園。歌曲《沒有* * *生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誕生在大石河源頭的商湯村。大石河北岸煤層上方是侏羅紀火山巖構成的亞高山草甸景觀百花山-百草盤公園,大石河北岸煤層下方是北方罕見的喀斯特小盆地景觀——勝連山公園。石花洞公園內有溶洞,溶洞最多(8層),裂隙滲水沈積的石盾最多(200多個),為世界之最。毛細滲透水沈積的石毛(銀狐)很少見,滴水沈積的石筍有明顯的重疊關系和微層理,流水沈積的石旗很美,池水沈積的月乳石很發育,有石灰華覆蓋的唐代碑刻,《水鏡註》中記載有洞和水洞[3]。

地質公園南部拒馬河流域有白石山公園、野三坡公園、杜詩公園和雲居寺-方上山公園。拒馬河源頭的白石山公園發育大理巖峰叢,野三坡公園發育喀斯特峽谷,杜詩公園發育華北最典型的房山地貌(新近紀石林與第四紀喀斯特陡壁的結合)[4]。石門花崗巖體的熱變質作用烘烤了高莊的漢白玉,成為故宮、明清陵墓和黃嘉圓森林中唯壹的石區。焙白雲居寺——方上山公園所在的戴雲,故有雲水洞、雲居寺之名[5]。

5北京世界文化遺產的地質背景

目前,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包括長城、故宮、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頤和園、天壇和十三陵。挖掘這些遺產的旅遊地學背景,對北京建設世界城市具有深遠意義。

5.1長城(北京段)

長城北京段東起金山嶺,中間穿越慕田峪,西至八達嶺。地質構造撐起長城,體現陽剛之美,是長城沿線(北京段)最壯觀的。

爬上金山,妳會發現長城內外的山川都是東西向的。長城腳下的沈積巖、長城南側的火山巖和古北口侵入巖也呈東西向延伸,因為這壹帶是印支期東西向構造帶的組成部分。

慕田峪長城呈西北-東南走向,1.5億年前形成的長方形閃長巖體使東南長城平緩。穿越16敵臺後,1.2億年前形成的霧迷山組矽質條帶狀白雲巖使長城腳下的巖石變得陡峭,到達牛叫,高差500米。

八達嶺海拔1015米。它的地質背景是花崗巖雜巖,巖石上的長城最為雄偉。八達嶺地區為中生代燕山期侵入巖,包括120個侵入體,出露面積540.45平方公裏。八達嶺城關拐角處的巖壁上,壹條基幹堤順山而下,宛如壹條巨龍,故名“青龍橋”。

長城隨著火成巖沿緯度方向起伏,實現了自然與人類工程的完美統壹。

5.2紫禁城

故宮是北京市區的中心,稱為紫禁城。建於明朝永樂四至十八年(1406-1420),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故宮的名字來源於天上的紫紫星壇,體現了天子在中的思想。故宮西鄰中南海,南臨通惠河。它建於元代的高梁河陽,位於永定河沖積扇的中部。

5.3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壹個園區,體現了人類最早的家園,從65438到0987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洞穴沿馬家溝組石灰巖走向發育,在裴文中和賈蘭坡分別發現3個猿人頭骨。周口店猿人的發現,結束了自19年底荷蘭軍醫E.Dubois發現爪哇猿人以來,關於猿人是人還是猿的爭論,確立了猿人在人類進化史上的地位。

5.4頤和園

頤和園以萬壽山為中心,占地2.9平方公裏,其中湖泊面積約占3/4,體現了剛柔相濟。1998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萬壽山的景觀巖石是紅廟嶺組的硬砂巖,形成於2.4億年前的二疊紀,形成了萬壽山的山色。

昆明湖底部為奧陶系馬家溝組灰巖含水層。當被萬壽山二疊系紅廟嶺組砂巖阻擋時,容易形成泉水,形成昆明湖的湖光。

1996 65438+2月28日,昆明湖240年來首次清淤。通過取樣研究,得知昆明湖始於3500年前,3000年前穩定成湖,水生植物開始大量繁殖。它屬於1750年前的壹個天然湖泊。湖區開挖於1750,形成了今天的景觀。湖的面積和深度增加了1倍,湖區變成了人工湖[6]。

5.5天壇

天壇體現了中國人的宇宙觀,從65438年到0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天壇位於北京市東南部,位於永定河洪積扇溢出帶。地下水流速減緩,水源豐富,溢出地表。所以天壇東邊形成了龍潭湖,北邊形成了老舍筆下的龍須溝,西邊建了立交橋。濕地般的地質環境,為天人合壹的天壇建設創造了難得的自然條件。

5.6明十三陵

明清皇家陵寢是中國明清兩代皇帝建造的文物建築,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生死觀。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靈獸說,十三陵背面是玄武巖,盆地南部紅泥溝的龍虎臺(中更新世黃土)是朱雀,西邊的臥虎山是白虎,東邊的龍山是青龍。東邊的龍山是元谷玉龍山組的命名地,形成了突出的龍脊。1934年,張文友在龍山東坡灰巖中發現三葉蟲化石,並以此灰巖為寒武系底部,建立了華北第壹個顯生宙地層——昌平組[7]。西邊臥虎山的巖石是元谷吳語密山組的白雲巖,其中含有大量矽質條帶。風化後,白雲石呈現白色條紋,看起來像虎皮紋。

古代北京曾是壹座世界城市的證據

有三個證據證明北京在古代曾經是壹個世界城市,即凱爾波羅描述的元朝大都市,鄭和下西洋以北京為首都傳播中國文化,哥倫布第壹次下西洋給中國北京帶來國書。

凱爾波羅描述的6.1元大都

在《馬可·波羅遊記》第二卷中,元朝大部分地區被稱為康巴魯(突厥、蒙古、皇城)。書中詳細描述了元朝的宮殿、園林、城市、商業、人口、紙幣、石炭紀和天文學,使元朝成為東西方歷史上最輝煌的世界城市[8]。

6.2鄭和下西洋以北京為首都傳播中國文化。

明朝永樂皇帝把北京定為首都,命名為“北京”。從永樂三年(1405七月11)到宣德八年(1433),鄭和七下西洋,先後到達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裏、暹羅、阿丹、古裏。

永樂皇帝和航海家鄭和是世界大航海的先驅,他的首都被命名為“北京”。鄭和船隊下西洋,加強了明初中國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系,表明當時北京對亞非的影響很大。

6.3哥倫布第壹次下西洋,帶著國書去了中國和北京。

哥倫布認為從歐洲向西可以到達東方的中國。在西班牙國王的支持下,他四次遠航(1492-1504)到達美洲大陸,誤以為是印度,從而形成了“印第安人”的錯誤名稱。

西班牙巴塞羅那阿拉貢皇家檔案館中的拉丁文手稿包括兩個文件:1492年發行的Salvoconductos和La Carta de Comendatica。通行證上寫著:“我們將派遣由哥倫布率領的三艘快船,通過海路航行到印度的各個地區……”。皇家介紹信上寫道:“壹些臣民和來自妳們國家的其他人已經了解到……”以下正是《馬可波羅遊記》所說的中國,是哥倫布對西班牙王室反復宣傳“大汗契丹”。所以皇家介紹信就是哥倫布在航海日記中所說的給中國大汗的“國書”。

根據年代考證,筆者認為這位中國可汗就是明朝弘治皇帝朱祐樘,也就是葬在十三陵泰陵的明孝宗皇帝,說明明朝中期北京對歐洲的影響很大。

7.關於將溫榆河-大運河作為未來發展中心的建議

構成北京發展的地學元素是“北京灣”和“溫榆河-大運河”。北京自古以來就是沿著南北中軸線建設的。北京要建設世界城市,就要以地學為背景,落實科學發展觀。未來如果以溫榆河-大運河為發展中心,壹方面可以保護西部古都風貌,發展東部新經濟區;另壹方面,依托華北平原,整合環渤海經濟區。向西可連接歐亞大陸,向東可溝通太平洋周邊多個國家,將北京建設成為發展空間廣闊的世界城市。

參考

拉斐爾·彭佩利。中國、蒙古和日本的地質研究[J].1867

[2]李希霍芬·費迪南德·馮。中國[M]。柏林:迪特裏希·賴默出版社

[3]李道元。朱(卷十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197

呂金波,等.北京西山巖溶洞系統的形成及其與新構造運動的關系[J].地質通報2010,29 (4): 502 ~ 509

呂金波。北京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巖溶景觀特征[J].城市地質2007,2 (3): 26 ~ 30

黃等。頤和園昆明湖3500多年來的沈積物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張文友。中國北方震旦系與寒武系的界線[J].國立北京研究院學報1935,6 (2)

[8]凱爾·波羅《馬可·波羅遊記》[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