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資料是地質勘探開發工程資料和地質研究信息的記錄。地質學家在野外勘探中獲得的地質資料,室內實驗獲得的資料以及收集的前人研究成果,都要求使用者能夠先閱讀上述資料,然後對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對原始資料進行加工,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歸納分類,使之系統化,再進行綜合推理,建立理性認識。基礎理論研究者可以增加積累,或者從中發現壹些東西。在地質找礦領域,地質學家可以發現構造和圈閉,確定產生礦床的可能性,研究儲量規模,為資源勘探和礦產開發服務。對於地質災害防治專家來說,通過對相關地區地質資料的研究,可以判斷地層基礎,查明斷層情況,預測災害的發生,提供災害預警。
如何才能充分發揮隱藏在已知地質數據中的有價值的信息?
首先,要有相關的專業知識。了解地質工作程序,了解勘探開發相關流程對應的信息和數據。了解常規地質資料和相關技術術語。比如,學地球物理的能看懂時間剖面,學地質的能看懂地質圖,學測井的能看懂各種測井曲線顯示的含義。
其次,學會使用相關軟件。如相關的數據解釋和處理軟件,懂得處理和解釋獲得結果的過程,從中發現缺陷或亮點。如果想在圖形庫中看到地質圖,要學會使用圖形庫系統軟件,比如MapGIS軟件。
第三,學會使用相關工具。如果妳想打開地球物理數據的磁帶,妳應該會操作地震數據的磁帶閱讀器。
地質資料自產生以來就具有壹定的價值。不同的讀者在閱讀地質資料後,由於知識積累和基礎深厚程度不同,產生的效果和思維傾向也不同。
技術人員能否收集和發現所需的地質資料也是壹種能力。如果妳連收集相關資料的方法都不知道,到哪裏去找妳需要的資料,哪裏談得上地質資料的利用?
看到具體材料後能否確認有用是壹個水平,體現的是閱讀水平和理解水平。
是壹個機會,確認有用之後能不能用,用了之後會有什麽樣的效果。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如果妳不註意它,它就會溜走。機會在於人的把握。
同樣的地質數據,被不同的人使用,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有時會產生用戶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完全違背初衷。造成不同利用效果的因素很多,除了數據本身的價值效應,還與用戶的層次和素質的多樣性有關,與難以清晰理解和把握數據中隱含的信息有關。
玉雕師有壹雙雪亮的眼睛。他看到玉石材料,壹眼就能看出材料的本來面目和隱藏的本質,再用本質稍加雕琢,就會產生別人想不到的優秀作品。高級技術人員壹般都是使用地質資料的專家,在閱讀中能發現資料中的瑕疵和其使用的價值點。但是,讀者把真實的反映當成瑕疵,或者把真實當成瑕疵而不屑壹顧,都是不可原諒的。“當真為假,亦為真”,假信息視為真,找不到真信息,導致真信息不被接受。在這個誤讀信息的“前提”上做出的決定以及相應的探索開發行為可想而知。
在地礦行業,“江湖”在使用數據上經常出現問題,有時是對識別信息的誤解,有時是在閱讀和使用過程中的輕率或斷章取義。在人的壹生中,生活可以是“湊合”的,也可以是“精致”的,但在地質資料的使用中,沒有“湊合”,只有“精致”,因為它屬於嚴謹的地質學科領域。本來就是完整有機的復合信息,不能只截取片段為我所用。同樣,由於讀者的經歷不同,水平不同,即使是高水平的技術人員,也存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的現象,對同壹份材料所反映的信息也有不同的解讀,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和看法,這是由讀者的知識素養和知識的多樣性決定的。
至於有些“用戶”,誤解了數據中信息的含義,引用了,卻打對了,這叫“狗屎運”。我們不否認在生活中可能會出現,但是在地質礦產領域非常少見。反而在數據利用上有很多“連鎖效應”。最早反映出來的地質信息,往往會在被讀取的過程中引發壹系列的解讀和不可控的連續發現。不要指望僥幸,要不斷提高自己識別和理解地質資料中所包含信息的能力。由於地質資料所包含的信息及其效應並不是唯壹的、線性的、不可避免的,它會產生正效應,而如果地質資料使用不當,也會產生與使用者目的相反的“負效應”。其“負面效應”當然是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和寶貴的時間。
越來越多的現代技術和相關設備用於地質勘探,越來越好。如物探、化探、地質鉆探、實驗測試等技術和相應的設備,準確識別機器設備輸出的信息,這樣我們的判斷才能正確。壹名合格的地質科學家不可能精通地質科學的所有學科,但應要求他閱讀自己工作和業務範圍內的相關專業技術資料,不斷積累和升華自己的閱讀能力,才能發現地質資料中所蘊含的價值。當然,多學科技術人員應該是閱讀和使用地質資料的專家。
1977期間,華東某礦產單位鉆探蘇北蘇X井,井深4037米。測井項目是當時的全套內容,即電阻率曲線、聲波、感應、中子伽馬、密度、井徑、自然電位。3826 ~ 3835米為阜壹段底部塊狀砂巖。鉆井過程中,該井段無油氣顯示,測井曲線表現為典型的水層響應,當時測井解釋為水層。同樣的構造,還是在蘇北,1990又鉆了壹口井,用3700數控測井儀進行了全套數控測井,也看到了阜壹段底塊砂巖。曲線顯示水層特征,測井解釋仍為水層。1998在該區塊的另壹個地理位置又打了壹口井,富壹段底部砂巖依然存在。測井和電測井都是水層,當時初步認定為水層。後來在這壹層取水樣時,意外發現了氣泡,促使對該結構的舊數據進行了復核。技術人員利用密度-中子曲線反交會法結合電阻率曲線對該區測井資料進行了重新解釋,並對原水層進行了校正。對比該區塊鉆遇的3口井的地層後,認為原有的常規測井解釋手段無法解釋該氣藏。經過測井專家的反復研究,摸索出了特殊水層的氣藏規律,並利用該規律對老井資料進行了反演,取得了阜壹段氣藏的突破。
國務院1999發布的地勘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是面向企業的地勘單位的方案。原地質礦產部下屬的地質隊進行了改制,單位逐步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企業型經濟實體。當時地質勘探預算1998不變(不含壹次性補貼),商業化後作為地質勘探隊的流動資金劃撥給企業。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探單位,根據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地勘單位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投入大幅下降,由人均撥款向項目撥款轉變。改革會把地勘隊搞死。地質隊裏的精英們紛紛從地質資料中求生存。
雲南某區域地質調查隊動員專業技術人員從自己的1: 1萬、1: 20萬、1: 5萬區域地質調查資料中尋找出路,在沈睡的地質資料中發現了金、鉛鋅、銅、錫礦的線索。轉制後,區域地質調查隊成為礦山企業。該地區的調查隊也在元江圖中發現了紅寶石信息,經實地調查確認,上報地質局和國家主管部門,並得到批準。元江紅寶石成為當時中國第壹個紅寶石礦。現在已經建成了壹個大型企業。
華東地區的地質學家從油氣地質資料中讀取其他礦產信息,開發了“江蘇三大鹽礦”和壹個中等規模的CO2氣田。
地質資料本身就是寶藏,就看我們能不能把寶藏“找”出來。對地質礦產感興趣的年輕人應該學會在地質資料中尋找寶藏。
用戶借閱地質資料時,壹般有以下要求:
首先是獲得合法的閱讀程序。《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第十九條規定,國家檔案館保存的檔案,壹般自形成之日起向社會開放30年。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檔案向社會開放的期限為30年以下,涉及國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的檔案以及其他到期不宜開放的檔案的開放期限可以超過30年。開放地質檔案,公民可憑居民身份證查閱地質資料。
《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由國家資助的地質工作形成的公益性地質資料,應當自匯交之日起90日內向社會公開,並向全社會免費提供使用。閱讀這些公開的地質資料壹般需要居民身份證或借書證。沒有開放的地質資料,壹般只提供給企業內部使用,需要有介紹信和系統內相關級別的居民身份證。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需要相應的介紹信、審批手續,並可能收取相應的“資料費”。
第二,註重知識產權保護。地質資料的產出只能通過地質工作量的投入來獲得,尤其是研究成果具有知識產權。學會保護和尊重地質資料所有者的知識產權。不要非法買賣、非法傳播產權不屬於妳的地質資料,防止不必要的法律糾紛。
三是嚴守商業秘密和國家秘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地礦工作與經濟利益密切相關。投資者獲得的地質資料屬於商業秘密,未經許可,使用者不得利用其謀取利益。某地質工程師利用工作之便,將大量不屬於自己的單井資料傾倒在國外,非法獲取不屬於自己的利益,被查處十余年。地質資料使用者代表本單位外出采集地質資料的,除需提供本單位的介紹信和身份證明外,還需接收單位對采集的資料簽署《保密承諾書》。收集和使用地質圖、重力圖、地形圖等的人員。,屬於國家秘密範疇,不能違反國家保密法。
保密承諾書編號:
第四,要遵守閱讀紀律和借閱制度,保護資料的完整性和完整性。比如,讀者不能在閱覽室大聲喧嘩,不能在電子文檔上做標記、批註、撕頁或惡意篡改,不能在閱覽室喝水、吃零食。未經批準,電子文本不得復制、抄錄或復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