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溝通是主要的,但其實做比說更重要。我給妳準備的心理咨詢比說話更重要,希望能幫到妳。
很多心理咨詢的初學者和尋求者,往往對心理學和心理咨詢有各種各樣的誤解。這些誤解會把他們引入壹個錯誤的方向,影響他們的深造,或者找不到合適的咨詢師,對他們的時間、機會、金錢造成損失。
作者是壹名工作多年的心理咨詢師,經歷過這個過程。在此,我想總結壹下自己的經驗,談談心理咨詢有哪些認知誤區。
第壹,我認為高學歷的心理醫生必須具備過硬的心理咨詢技能。
心理學是壹門非常龐大的學科,心理咨詢技術只是心理學的壹小部分。高校心理學系研究心理學理論的內容。大部分心理學教授和博士,包括歐美留學回來的心理學碩士和博士,對心理咨詢技術接觸很少。他們擅長研究學術問題,不做心理咨詢。優秀的心理咨詢技術少之又少。
如果心理求助者找到了這些專家教授,估計也得不到什麽有效的幫助,因為人家不是壹開始就這麽做的。我認識壹個心理學博士,是海歸。他說,這麽多年,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看老鼠的腦電圖,但他並沒有專門研究過心理咨詢,所以使用起來肯定不熟練。
第二,我覺得只要我是心理咨詢師,就壹定能幫到自己。
在心理咨詢行業,“隔行如隔山”是普遍現象。大量的心理咨詢專家都是流派專家,熟悉精神分析、認知領悟、家庭治療、沙盤、繪畫、形象對話理論。他們在訓練上沒有問題,但是否擅長解決某壹類心理問題,就要看他們是否熟悉這個領域。
也有很多專家是心理學作家,擅長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各種社會現象,但不擅長解決問題。難怪很多外人覺得奇怪:為什麽解決問題還挺有道理的?
精神分析理論中有壹句話:害怕蜘蛛的人對孩子非常嚴格,因為他們有壹個嚴厲的母親。很多人聽了,拍著大腿說:“那倒是!說到我們的心裏去了!”但如果妳知道,妳應該知道。妳仍然害怕蜘蛛。只有用行為療法脫敏,才能真正擺脫對蜘蛛的恐懼。然而,進行行為治療與了解恐懼的原因無關。
柬埔寨的貧困兒童缺乏食物和營養,經常成群結隊地去地裏挖狼蛛吃,補充營養。狼蛛的毒性很大,壹口甚至可以致死,但它們從小接觸蜘蛛,早已習慣脫敏,根本沒有恐懼心理。
第三,認為咨詢治療是“隱形的”,不註重技術細節。
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規律;不同的法律必然有不同的解決方法。但為什麽很多咨詢師認為“大道無形”?他們使用壹種技術來接待所有的來訪者。最常見的就是和來訪者聊天,沒有任何技術,只是陪伴和接受。很多來訪者聊了聊,他們的困惑減輕了,癥狀緩解了,於是認為他們的治療技術是“隱形的”。
這種所謂的技術,不需要任何技術,也使用技術,這就是羅傑斯的人本主義技術。只要和來訪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給來訪者壹個安全溫暖的環境,讓來訪者傾訴和發泄,給他支持和鼓勵,讓別人的心理能量自由流動,他的思維就會逐漸清晰,他的偏頗認知就會改變,壹些心理癥狀的強度就會減輕。
建立安全感,緩解或減輕來訪者的焦慮,是心理咨詢的第壹步。這是基本步驟,而不是“隱形大道”。
這種方法對有輕度心理問題的來訪者有幫助;狀態偏難,就難有成效。對於強迫癥、軀體化障礙、習得性失眠,這種單壹的交流作用不大。對各種不良習慣、愛好、煙癮、酒癮、賭博都沒有影響。
被狗咬,被蛇咬,出過車禍,怕車等等,這種單身恐懼癥說了也沒用。有人說可以找到煙酒賭博背後的驅動力,但是找到它和解決問題還是兩回事。
也有人認為,心理咨詢的“無形大道”和“簡單易行”是性格因素。西方稱之為人格魅力,東方稱之為氣場。所以應該忽略技術,重視個性培養。的確,大師有很強的氣場。有時他們會講課,但還沒來得及開口,就有人坐在旁邊,感覺身體和心理癥狀都在緩解。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培養出這種人格魅力。畢竟高手很少。而且,壹旦離開了主人的光環,幫助者的癥狀還是會恢復的。所以咨詢技術還是最基礎的東西,不可忽視。
最早的心理咨詢來源於宗教。很多人很迷茫,去教堂和寺廟傾訴祈禱。牧師、寺廟主持人等人也讓求道者傾吐憤怒,不提供心理解決技巧。
第四,以心理學派的理念為真理,以咨詢治療的過程為破案。
這也是新手容易犯的錯誤。還是因為他長時間停留在單壹流派,思維不夠開放。
很多學校對心理問題有很多假設。精神分析認為,心理問題是潛意識沖突和童年創傷,尤其是性傷害;認知行為學派認為是認知偏差;家庭治療被認為是壹個家庭問題...諸如此類。這些假設可以作為參考的指導性建議,但不能視為真理,更不能作為“有罪推定”的壹種方式。
心理現象有時候就像壹個小女孩,從任何角度去解讀和分析都是有道理的。但是有意義,有效果,完全不壹樣。
壹位來訪者告訴我,她曾向壹位著名的咨詢師求助,堅稱自己的問題來自“童年創傷”,並要求她每次都回憶自己童年時所遭受的痛苦。他實在想不起來發生了什麽,輔導員就叫她“抗”“防”,抗回憶。她希望輔導員改變方式,對方不改。無奈,她只能選擇離開,後悔砸了壹筆昂貴的錢。
五、認為心理咨詢要治本,輕視治標。
有的學校認為應該徹底根治來訪者,有的學校認為治標不治本就夠了。這是壹個關於治療目標的爭論,沒有對錯。
從心理保健和心理健康的標準來看,只要消除了疼痛和疾病的癥狀,人的生活穩定了,能很好地適應社會,治療就結束了;但也有壹些心理學派設定了更高的目標:去除各種不良習慣,改變認知偏差,治愈童年創傷,調整潛意識沖突,進行更深層次的自我探索和整合,探索自己未來的道路,整合和成熟自己的人格,等等。這需要很長時間。
事實上,從精神疾病的優先順序來看,如果求助者非常痛苦,癥狀嚴重,有自殺傾向,甚至多次自殺未遂,必須先治標,優先藥物治療;如果癥狀不嚴重,來訪者對心理學感興趣,又有足夠的資金和時間,自然可以慢慢成長人格。
如果咨詢師在這兩個方向上犯了錯誤,來訪者出現了嚴重的失眠、軀體化疼痛、抑郁和強迫性焦慮,咨詢師也說要慢慢調整,結果壹定是來訪者的離開。這個輔導員被認為是騙子。
精神病能徹底治愈,永不復發嗎?早期的壹些心理學教授認為心臟病來自心臟,從心臟得到藥物。只要繼續進行心理治療,就會完全治愈,不會復發。但隨著現代醫學技術,尤其是腦成像技術和神經生化技術的發展,發現許多心理疾病都有明顯的腦器質性病變。這樣,很多心理疾病就無法徹底治愈,只能將癥狀消除到相對穩定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易感人格”。
在壓力刺激的交互作用下,這類群體更容易患上和復發某些精神疾病。即使經過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也能穩定在較好的狀態,無法與抗壓能力強的群體抗衡。普通人再怎麽鍛煉,也比不過奧運冠軍的體能。當然,不同個體的免疫力差異很大,不能壹概而論。
寫了這麽多,最終目的是幫助來訪者找到合適的咨詢師,所以我提出壹個具體的建議:區分專業領域。
對於婚戀問題、人際關系問題、抑郁、焦慮、強迫等,要找熟悉各自領域的咨詢師。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規則,需要咨詢師長期積累經驗,沒有誰能得天下。
壹些尋求幫助的人更復雜,可能需要在許多方面壹起工作。咨詢顧問熟悉多少技校是他自己的事。關鍵是他們要能根據具體問題來整合使用這些技術。什麽都熟悉,經驗豐富的專家是不存在的。
拓展:心理咨詢的方法
第壹,聽的方法
傾聽法是指咨詢師認真耐心地傾聽來訪者的技巧,包括聽和看。聽就是聽,見證就是觀察來訪者的肢體語言,從而傾聽他們的聲音。在與來訪者的交談中,咨詢師主要是聽,而不是說;咨詢師和來訪者的關系不是師生關系,而是朋友關系。咨詢師要和來訪者平等相處,熱情接待。要做到這壹點,妳必須傾聽。交談時,咨詢師和來訪者要保持適當的距離,這是壹種心理距離,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咨詢師在聽來訪者說話時,既不能壹直盯著別人看,也不能壹直忽視別人。在傾聽的過程中,咨詢師要不時有壹個簡短的反應來鼓勵對方說下去,比如“嗯”“是這樣嗎?”等等,表現出妳在關註他的發言。在聽對方講話時,咨詢師自身的情緒和肢體語言也要適應對方。如果對方高興,咨詢師要表示高興;當對方難過時,咨詢師要表現出沈重。傾聽時,咨詢師身體要微微前傾,並不時適當點頭。總之,聽的關鍵是用心聽。
二、移情法
同理心意味著能夠體驗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像妳自己的精神世界壹樣,理解和分擔來訪者的精神負荷。比如壹位來訪者在課堂上談到自己當眾受辱時說:“我當時氣得真想拿刀捅死他,不想活了。”咨詢師可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妳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妳是不是覺得這件事對妳傷害太大了?”
第三,認知方法
認知法,又稱ABCDE理論,是指事件A的發生,由於B的想法,產生了心理障礙C的後果。如果通過心理咨詢把B的想法改成D(新想法),就會有E的新後果,C的心理障礙就消除了。這種改變認知結構的方法就是認知方法。這種方法也可以稱為“講解開導”法,接近於日常的個體思想教育。
四、位移法
移位法是指壹個人的目標已經落空,心理受到嚴重傷害的壹種方法。如果他的目標可以轉移,他的痛苦就可以改變。比如孔子在事業上屢遭失敗後寫了《春秋》,司馬遷入獄後寫了《史記》,張海迪截癱靠自己努力讀書。如果來訪者是因為高考失利而痛苦,咨詢師可以移動他的目標,可以建議他去讀中專、職校或者職業。如果他想上大學,還不如去電大或者職工大學。如果他還是上不了大學,為什麽不去普通的全日制大學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