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潘威廉的個人經歷。

潘威廉的個人經歷。

老潘年輕的時候在美國空軍。退役後,在25歲時,他遇到了蘇珊(中國的名字是李淑勤),壹個在臺灣省出生和長大的美國女孩。他們的媒人可以說是“中國”,因為兩人都熱愛中國,壹見鐘情。婚後,他們有兩個兒子,取名“中美合資”,分別是神農和馬修。1989 65438+10月,我接受廈門大學MBA中心的邀請,帶著家人來到中國。

兩次被授予“福建省優秀外國專家”稱號,9月被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授予“友誼獎”,1993,9月被授予“廈門市榮譽市民”,1999。

潘教授壹家到廈時,神農三歲,馬修才六個月,妻子成了全職媽媽。每到假期,他們幾乎都回美國探親。老潘說,家庭教育在美國同樣重要。然而,自從兩個兒子出生後,他們就被分床睡了。在廈大80多平米的套房裏,有壹間專門的兒童房。那張雙層床是兩個兒子的“窩”。這是壹個美麗多彩的童話世界。

那張雙木床是老潘自己做的。他還會繡花,出版的書裏的漫畫也是他做的。這個“能工巧匠”自然不會忽視對兩個兒子“動手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在他的家裏,有許多兒童小制作,老潘自豪地稱之為兒子們的“傑作”。老潘家的下面,有壹個小小的兒童樂園,裏面有假山,有人工瀑布,有童話人物。三個竹梯架在壹棵洋槐樹上,用壹些木板做成空中小屋。在機艙的出口處,壹個滑梯是由鍍鋅板制成的。還有用舊輪胎做的秋千,還有雙杠和吊環。關鍵是這壹切都是他們全家人做的。每個人都有想法,工作是集體完成的。在老潘的帶動下,孩子們從小就養成了愛手的習慣。雨傘壞了,他們自己修理。他們用礦泉水瓶蓋做了壹串風鈴掛在陽臺上...

在老潘的榜樣下,兩個小洋鬼子把中國當成了“中國人”。這個美國教授,寫過兩次入黨申請書,廈大男女老少都認識。人們都稱他為“外國雷鋒”和“外國勞動模範”。剛到廈大時,他主動提出把每月400元的工資和剩下的錢捐給閩西失學兒童。14年後,他的愛不變。希望工程實施後,他還給西藏寄去了2400元錢...比爾說,不管發生什麽,大家都會壹起參與,壹切都是“希望”工程。這就是公益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常,他不是簡單地對兩個孩子說教,而是用行動告訴他們如何做壹個好人。節假日,他經常帶著家人去海邊撿“白色垃圾”。這幾年,壹家人從南方的海南、北方的內蒙古、西部的西藏驅車五萬多公裏,走遍中國,為的是讓孩子們更多地了解中國,希望孩子們看到中國的遼闊和美麗,看到壹些地方的貧窮和落後,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最瘋狂的壹次旅行是他家80天開了3500公裏。為此,他還改裝了15座位的豐田面包車,給兩個兒子壹張“書桌”,記錄他們的旅行。在漫長、快樂、艱辛的旅途中,壹家人不斷宣傳環保,帶領兒子為藏區當地人民“掃地”...

目前兩個兒子都出得風生水起,比老潘還高。他們是英俊的男孩。老大喜歡留長發,老二喜歡剪平頭。他們有自己的個性。前者好,後者皮。每天老大神農6點起床,老二馬修7點半起床。他們的“作業”是壹天花四到五個小時學習美國通用教材,通過網絡遠程教學與美國老師壹對壹學習。但是學費很高,比老潘工資還高。學琴也有兩個固定的時間。馬修有時會偷懶,比如他會把壹個小時做成“59分鐘”。

對於近年來國內掀起的“青年留學生”熱潮,潘教授認為最好先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他說中國離美國不遠。有人為他兩個在中國長大的兒子感到惋惜,但他不這麽認為。他反而慶幸“美國種子”在中國的陽光雨露下“茁壯成長”了,對此他很滿意,也很自豪。

這位外國人也非常重視他的兩個兒子的“美國精神”的鍛造,其中之壹就是冒險精神。2002年5月,神農馬修和廈門壹位五十多歲的美國商人,用膠合板釘和錘子錘打了幾天,終於造出了壹艘四米多長的帆船。壹天下午,他們高興地把船運到了海邊。五點半左右,他們穿上救生衣,自己下水航行。在離岸邊700米處,由於強風和駕駛不當,船傾覆了...幸好有漁船經過,神農馬修先被救了...

如果換了中國的父親,他可能會焦慮不安,罵罵咧咧,驚慌失措,但他卻如此淡定幽默地和兒子“嘮嘮叨叨”,讓我大開眼界。他說,安全教育很重要,比如教他們穿救生衣,但鼓勵孩子冒險也不可或缺。

至於性教育,老潘更是得心應手。自稱“妻管嚴”的洋鬼子脫口而出:“給他們買本書。”其實幾年前,他就買過關於性教育的視頻和書籍,和兩個兒子壹起看。非常放松和自然。“這就像看壹場高爾夫球賽。”不要讓孩子覺得有什麽神秘的或者不可告人的東西。他說,愛情是成長中美好的陽光雨露,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最重要的是身體健康,所以最後會遇到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