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老師在群裏批評家長的教育沒有管好孩子,沒有輔導孩子。妳怎麽想呢?

老師在群裏批評家長的教育沒有管好孩子,沒有輔導孩子。妳怎麽想呢?

看了題主的投訴,作為壹名老教師,我首先代表這位老師道歉。

首先我們要澄清,老師沒有權利指責或命令家長。壹個理性的老師不應該用這樣的語氣和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待家長,但這並不意味著老師不能和家長溝通。現在教育中的風氣有些不好,主要是老師給學生留了很多作業。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的作業要寫到晚上十壹二點。而且家長還要陪著孩子,檢查批改學生的作業。最後家長簽字後作業完成。還有更嚴重的情況:據某名校家長說,他的孩子才十壹二歲。他只在晚上做作業,把右手的中指和食指磨到握筆的那壹邊。這種趨勢看似很流行,基本上是城市之間建立的潛規則。父母累了,父母敢怒不敢言。而且教育部壹再重申要減輕學生負擔,現在負擔越來越重。為什麽?兩個字:成績。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老師唯壹的辦法就是多寫多練,加強記憶。加作業類別,自己改不了還得靠父母。學校內部也有嚴格的考核和評級制度。老師只能在科目上拿高分,不能低分。如果妳賠錢,妳的聲譽也會受到影響。這壹切都是逼出來的。

再說家長這邊,其實大部分家長和老師的配合還是比較積極的。嚴格按照老師的指示去做,因為他們是被同壹個目標聯系在壹起的,老師的專業水平也比較好,聽老師的是對的。問題只出在個別家長身上。由於孩子配合不好,要麽調皮,要麽懶惰,完成任務的能力跟不上,牽連到父母。老師急了,說話有點直接,惹得家長抱怨。

回過頭來,讓我們想壹想:老師到底在為誰著急?妳可以想象壹下:班裏五六十個同學,壹個家長發壹條短信要多久?盡管如此,也不能掩蓋老師說話不得體。

其實在現在的教育體制下,學校、老師、學生、家長哪個不累?

從老師發的信息來看,並沒有老師批評家長的意圖。最多是期望家長參與教育管理孩子的工作。

學生首先是家長的孩子,然後才是老師的學生。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是教育孩子的第壹責任人。不要以為把孩子交給學校就是老師的全部任務。家長壹定要時刻關註孩子在校期間的學習和生活表現,隨時與老師溝通,發現問題及時與老師探討教育方法。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才能促進孩子的正常成長。

對於在群裏跟老師提出的壹些問題,家長不必太blx。他們要坐對位置,認為老師是針對自己的。如果壹個家長總是這樣想,那也說明他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有問題,是家長自己沒有完成教育任務,或者是教育方法有問題。老師不能提醒他嗎?

從題主轉發的信息來看,老師並沒有點名批評壹位家長,只是指出班上部分學生家長沒有督促孩子學習,連基本的作業都無法完成。老師比家長還著急,家長卻怪老師。真的很不厚道。

教育由三大支柱組成: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壹支柱,是壹切教育的基礎。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壹責任人,是孩子的終身老師。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從受孕的那壹刻開始的。孩子從出生到社會的整個成長階段,都需要學習生活的技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良好的品德。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責任。父母是壹切教育的開始,家庭教育也是壹切社會教育孩子的開始。學校教育是教育的第二支柱,是幫助學生從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的教育機構和場所。

老師和家長最好的關系是合作關系。有效的家校溝通需要發揮自己的力量,幫助老師和孩子互相增加好的印象分,可以增進老師和孩子的關系。家長壹定要積極、及時、有效的與老師溝通,不要因為妳不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真實情況而錯過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

老師這麽做家長覺得不舒服是因為老師說的有道理,無法反駁,但是被指責的時候又覺得很不舒服。

其實可以理解,老師和家長的目的都是壹樣的,就是幫助孩子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學習技能。

但是老師面對的學生比較多,有時候會為孩子不夠努力而焦慮,但又無力壹壹輔導,所以特別希望家長配合。

而家長則認為教學是老師的責任,知識的教授屬於老師的工作,他們只負責養育孩子的生活。另外,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往往幫不上忙,要求高,沒有耐心,容易導致親子矛盾。所以,父母寧可放手,也不要增加挑戰。

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溝通,很難理解老師的用心和辛苦,也很難如實表示配合。可以和老師交流,互相配合,達到家校教育的和諧配合。

另外,家長要多學習,多走進家長的課堂,多聽課,多看書,學會如何和孩子好好溝通,如果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的話。

感謝提問的朋友,也希望有更多的老師和家長朋友參與討論。結果不重要,討論的過程對大家都有利。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腦子裏第壹次出現了兩個字八個字:家校教育,家長教師合作。有幾種具體的觀點:

首先,這是壹個負責任的老師。如妳所見,它保存了很長時間。好像試過很多方法,但效果甚微。所以,如果妳是家長,班上有這樣的老師,壹定要呼籲其他家長多配合。

其次,這些話發在群裏的效果應該不太理想。估計該看的沒看到,不該看的可能混在壹起。有的心疼老師,有的理解老師,有的...建議老師有這樣的苦惱,可以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

最後,我會親自把這個問題提交給學校。家長應該如何配合學校,尤其是與學習有關的問題,學校要通過家長會、家長會等形式徹底告訴家長。壹個積極向上的學校領導班子是不會把這樣的問題留給老師的。當然,有時候有些事情,到底是家長該做還是學校該做,個人家長可能有點不清楚,可以請外腦告訴家長。

教師無權在任何場合以任何形式批評家長。別說是為了家長,就連對學生的管理都不能簡單粗暴。不管是學生的錯,還是家長的錯,老師要做的是理性和感性。

目前學校很多老師在與家長的溝通和對學生的管理上是不恰當的。這是當前非常突出的社會問題。

不是任何老師都能當班主任的。老師壹定要理清與家長和學生的關系。家長不是老師的學生,家長和老師是平等的。老師可以管理學生,但管理學生要以愛為基礎。

妳好!我是@教育探索。針對“老師在群裏批評家長沒有教育管理好孩子,沒有輔導好孩子”的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看了老師在群裏發的消息,不禁感慨:寧可得罪別人,也不要“冷眼皺眉”。現在有這種責任感的老師真的越來越少了。

我也是老師。幼兒園的孩子雖然不需要考試,但是壹般都會寄壹些簡單的作業回家。幾個孩子交的作業真的看不懂,不是空白就是塗鴉。告訴孩子多次無效後,我告訴家長,如果家長幾次不重視,老師就跟著他。

這個世界上真正希望妳的孩子優秀的人只有兩種。壹個是家長,壹個是老師。

上面這位老師表現出來的,充滿了“恨鐵不成鋼”的焦慮。學齡兒童很難理解“書是給自己看的”這個道理,只是認為“書是給父母看的”,讀書考試是壹種“任務”和“壓力”。

如果家長不配合老師的工作,不理會孩子的作業,那麽孩子就會認為讀書是壹件很隨意的事情,以後取得好成績,考上好學校的可能性很低。

這位老師應該沒有工作太久,所以他滿懷抱負,希望每個學生都能在他的教育下成為有用的人。但對於老教師來說,這種情況已經司空見慣,他們不會冒險在群裏發這樣的信息。

所以,敢於在群裏發布這樣的信息,需要很大的責任和勇氣。

沒有壹個父母不是“盼望兒子成功”和“盼望女兒成功”。為什麽有些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學習?可能他家有錢,覺得學習沒用。也許他的孩子是留守兒童,家裏只有老人照顧,父母無法監督孩子的作業。這就需要老師私下和家長溝通。對於那些認為學習無用的家長,老師不要幻想說服他們改變看法。他們的孩子可以做作業,也可以不做。老師也要往下看。

對於留守兒童,老師可以多關註,多關心孩子,多幫助孩子,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將來,孩子們會感謝妳的。

以上是我的看法。請留下評論和我討論。

在我看來,老師在群裏發的信息——文字並不粗糙。老師是個恨鐵不成鋼的“仇人”,所以群裏的語氣有些過了,但確實呈現出來了。

01

蓮兒老師的案例我們班也有兩個孩子,是作業的常客“老賴”。有多少天是在孩子的作業中度過的。

作業的作用是鞏固和練習白天的知識。沒有這個環節,業績肯定會大受影響。

許多家長積極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壹發現問題就及時解決,或者找老師咨詢討論。

而這些“老賴”,即使老師電話通知家長,主動反映問題,他們還是置之不理,或者置之不理,或者幹脆推給導師。

老師不忍心忽視,唯壹能采取的辦法就是在白天的空余時間給孩子補上,比如接下來的上課時間,午飯後,課外活動等等。這壹招在低年級和中年級還可以,但是到了高年級,白天安排緊湊,各科學習難度加大,課業增加,根本進不去。

所以我壹方面擔心這些孩子和別人的差距越來越大,壹方面又對家庭教育的缺失印象深刻。所以老師會在群裏“恨鐵不成鋼”。

02

“家長不配合老師管理,讓孩子不做作業,錯誤堆積如山。孩子不想學,就不學。父母還需要做什麽?……"

認為教育是學校和老師的事,這是家長對教育的壹部分誤解。

正確的觀念:教育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學校和家庭各有工作重點。當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家長和老師的配合越好,孩子的表現就越好!

03

在題目中,老師批評了家長。雖然他態度有點硬,語氣有點沖,但“良藥苦口利於病”的說法還是有道理的。

作為父母,他們連孩子的作業都不問。習慣培養,“孩子的第壹任老師”,家庭教育呢?

孩子還小可以理解,但是父母呢?因為家長的責任不到位,孩子失去了教育的“保險”,很可惜,很可悲,很可嘆。

總結:我也會有壹句“粗話”:孩子真的不是老師的孩子,是妳的孩子;妳的孩子終究不是妳的,是他自己的。所以無論是學習還是教育,都要靠家庭和個人的實踐,老師只能盡力幫忙。

首先,老師的做法肯定是欠考慮的。

其次,家長也要有教育管理孩子的義務。如果他們做得不好,肯定有需要改正的錯誤。

兩者在壹起,學校裏老師負責各種教育,家庭裏家長負責各種教育。他們之間當然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老師和家長是壹個級別的,他們的關系是平等的,成年人需要面子,所以老師沒有權利批評家長,更沒有權利在其他家長面前批評。

老師和家長可以溝通,可以提出建議和意見,但老師無權批評同座壹個成年人的家長。

況且在管理和輔導孩子方面,老師的方法和技巧肯定比家長更合理,所以處於能力強的位置。為了我們共同的讓孩子變得更好的目標,老師是否應該分享家長的資源,把自己好的方法和想法分享給缺乏技能的家長朋友?這就是家校合作的良性關系。

希望我們老師和家長的合作能夠更加合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