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景觀設計是在公路技術設計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公路景觀設計的內容也與公路設施密切相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公路線形設計的美學要求
公路線形美是公路景觀的基礎。在選擇路線方案時,我們會通過仔細的踏勘,調查每條路線方案沿線的地形地貌特征,確定壹些風景控制目標(如名勝古跡、險峰怪石、美麗的海濱風光、川流不息的溪流等。),同時確定壹些必須避開的特征目標,如森林保護區、農田保護區等。,然後反復比較線路位置,充分利用這些風景資源,使沿線景觀多樣化,使高速公路巧妙地融為壹體。
公路平面線形應以曲線為主體,以更好地適應地形。此外,長直線路段容易導致司機分心,引發交通事故。豎向線形應盡量避免高填深挖,否則會嚴重破壞自然環境。最終的立體線形應盡量適應地形,與周圍景觀相協調,整體線形應連續、平滑、可預測。
線形設計完成後,借助CAD系統和地理信息對公路環境景觀進行展示和評價,並進壹步修正,獲得最佳路線設計方案。
2.結構的景觀建模
公路結構主要包括橋梁、涵洞、立交、跨線橋和擋土結構。結構是公路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設計上,既要考慮其技術經濟合理性,又要有新穎美觀的外觀,還要配合沿線其他構築物的造型,與所在地區的自然景觀和風土人情相呼應。如果景區的公路結構過於死板,往往會破壞風景。壹些成功的橋梁,如南京長江大橋、廈門海滄大橋、東莞虎門大橋等,以其特殊的歷史意義、雄偉的氣勢和優美的造型,成為壹道極其亮麗的風景。
3.路基路面景觀設計
通過合理采用路基標高和斷面造型,在必要的路段采用分離式路基,在良好的線形設計的基礎上,使公路結構能更好地適應自然地形、既有地區地形和綠化。
對於駕乘者來說,路面是占據視野的重要景觀元素。除了保證主車道與路肩的合理比例外,還可以采用不同顏色的路面材料分別修建路肩、車行道和分隔帶,既加強了公路的裝飾性,又提供了良好的視覺導向。
4.中央分隔帶綠化
中央分隔帶綠化的重要目的是遮陽防眩,引導視線;為了便於車輛安全通行,其高度和寬度必須滿足現行規範的要求。防眩光樹種的選擇是:
低(約1.5m),生長緩慢,抗性強。間距的壹般原則是通過燈的擴散角、人的動態視覺和行駛速度之間的函數關系來計算,單排間距壹般為2-3m。
地面綠化部分主要由草坪和地被植物組成。通過選擇不同葉色和花期的地被植物,分段設置,可以改變中央分隔帶的顏色,增強美化效果。
5.兩側綠化帶綠化
在公路兩側設置綠化帶,形成沿公路的綠色廊道,是重建景觀環境、防塵隔音、協調公路與周圍環境關系的有效手段。如果綠化帶占地較廣,可以設置多排、多種喬木、喬灌木、五顏六色的花木,形成壹條壯觀的綠化帶。但總的來說,在綠化帶用地有限的情況下,以單行種植為好,落葉與常綠樹間隔(5 ~ LOM),樹種要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確定。這樣觀光就不會受到間距過近造成的視覺障礙的影響,壹年四季都能看到綠色,同時還能避免單壹樹種易受病蟲害的影響。
兩側設置綠化帶時,應註意保證彎道內側和交叉口附近的能見度條件,避免發生交通事故。
6.斜坡和垂直綠化
邊坡綠化具有良好的護坡功能,對穩定路基、防止侵蝕、保持水土有直接作用。邊坡綠化要求覆蓋率高,綠期長。但由於坡面土壤為路基填土或路塹開挖後裸露的土壤,土質不適宜種植,灌溉條件差,難以養護。因此要求做好草種選擇、種植方式和前期養護。根據公路邊坡綠化的實踐,在草種選擇方面,適宜綠化的本地野生草種較為適宜,易成活,成本較低。根深的草種比根淺的草種好。在種植方式上,條播比播種好,種草比種草好,秋播比春播好。此外,近年來引進濕式噴播和客土噴播技術,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和成活率,能適應公路邊坡土質較差的特點,也能完成高陡邊坡的施工作業。垂直綠化部分主要包括泥漿護坡、擋土墻等。可在其下種植爬山虎、淩霄等攀緣植物,或在其頂上種植垂蔓,覆蓋結構,減少結構的壓迫感和粗糙感,美化道路通行能力。
7.立交、服務區、收費站景觀設計。
從景觀建築學的角度來看,立交、服務區、收費站都是景觀設計中面積最大、可塑性最強的部分,可以認為是整個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高潮。這些位置的景觀設計應從建築形式、地形特征、地方文化特色、園林布局等方面進行綜合規劃,與沿線立交和服務區風格相呼應。近年來,國內很多高速公路在這些部位的景觀設計上有很多成功的模式,風格鮮明,理念各異,內涵豐富。綜上,主要有園林式、古典式、自然式。
以上是建設網對公路環境內容的相關介紹。
更多關於標書寫作和提高中標率的信息,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