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做幾場演講的短短幾天裏,我發現中國大陸的家長比臺灣省的家長更熱衷於購買各種兒童發展輔助設備,也更積極地送孩子去參加“大腦開發”的培訓班。
中國大陸的兒童雜誌上有大幅廣告,鼓勵父母壹出生就把孩子放在地板上,每個月訓練壹些新的能力,威脅父母不這樣做就輸在起點。那些廣告大肆宣揚提高孩子聽力、視力和智力的好處,但不僅沒有提到實驗證據在哪裏,而且費用非常昂貴,讓我心驚肉跳。
我們無法想象中國大陸會出現大腦開發熱潮。壹位出租車司機告訴我,他的女兒學過古箏、英語、珠算、奧數...她參加了所有可以參加的課程。雖然女兒才10歲,但已經花了十幾萬人民幣。我問他值不值得。他說:“我不知道!如果別人做愛,我們也必須做。反正多學點也無妨。」
多學點真的沒壞處嗎?妳不能通過鼓勵來鼓勵孩子。大自然設定的大腦發育程序是有其道理的。不能隨便“催熟”,強迫兩個月大的寶寶爬,這是有害的——孩子的骨頭還沒變硬呢!
大腦的發育沒有好壞之分。妳不能總是測試孩子的智力有沒有增長。智力的發展是緩慢的。所謂“成熟”是理所當然的,不能操之過急。全世界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但父母必須具備大腦發育的基本知識,以免反而害了孩子。
嬰兒出生時,大腦已經有了他壹生所需的神經細胞,就像女人的卵巢在出生時就有了她壹生所需的卵子壹樣。大腦有用有棄,用得多的神經回路聯系緊密,不用的會被修剪掉,但大多數學前班都誤解了* * *,以為* * *越多越好。
最好的玩具是同齡玩伴引用的證據,這是壹個經典的實驗:將在暗室中長大的1小鼠與只有許多玩具的10小鼠進行比較,看它們大腦發育的差異,發現單獨長大的小鼠神經連接稀疏。但是,我們的孩子不可能獨自在屋子裏成長,所以這個實驗並不適用於人類,只是說明了外界對大腦的重要性。
其實只要有同伴壹起玩,和外界接觸,大腦就能正常發育,因為最好的玩具是同齡的玩伴,而不是昂貴的玩具,所以只要壹個孩子在正常的環境中成長,被照顧,有孩子壹起玩,他的大腦就會正常發育。
兒童的天職是玩耍。那麽,嬰兒是否應該盡早訓練聽力和視力呢?寶寶的聽力早在胚胎7個月就已經完成,根本不需要特殊訓練;天天保持* * *對他沒好處。湖北有個農婦,懷孕七八個月的時候把擴音器放在肚子上,每天不停地給胎兒播放英文錄音。結果胎兒出生後重聽。不用說,當然是因為聽覺神經受損。
至於視力,嬰兒剛出生時近視,300度左右,在媽媽抱著吃奶的時候,只能看清楚手肘到臉20厘米的距離。但他視力不好的原因是神經纖維外面包的髓鞘還沒有完成。當調節晶狀體的神經纖維在1歲半左右發育成熟時,他的視力就會正常,不需要任何特殊訓練。
我們爭取的是終點,而不是起點雜誌上發表的“提高嬰兒智力”的課程,而且大多沒有實驗證據。在臺灣省和中國大陸,為了讓父母放心,不管孩子是否需要,都把他們送到補習班和才藝班,這是壹種普遍現象。這其實是不對的。
孩子的天職是遊戲。神經科學家在他們的大腦中看到了終身學習的神經機制。沒有輸在起點這種事。人生是壹場馬拉松,我們是在為終點而戰,而不是起點。遊戲不僅是學習的敵人,也是學習的好夥伴。遊戲有助於孩子們發展想象力和領導能力。畢竟做人比讀書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不是嗎?
洪蘭老師教妳:孩子成功的秘密錄音帶不如當壹個嬰兒出生,他的眼睛在操場上睜開時學到的東西。在社交場合,他的大腦活動最快,神經元也最活躍。
壹位讀者寫道:因為她家附近沒有美語幼兒園,所以她給孩子創造了美語環境,孩子壹出生就給她聽英語磁帶。坐好後,讓她看英語視頻。
然而現在好不容易兩歲半了,孩子還是不會說英語。她想知道為什麽。這是壹個好問題。相信很多家長也有這種疑惑:為什麽花了很多錢買了壹堆英語磁帶和視頻,效果卻不是立竿見影?
從愛之臂發展而來的智慧,關註語言學習中的“互動”。需要壹個真正有血有肉的人親自和孩子對話,孩子的腦子才會動。正如英國諺語所說,“智慧不是在機器熔爐中鍛煉出來的,而是從溫暖和愛的懷抱中培養出來的。”(智能不是由機器的復雜部分開發出來的,而是由熱情可愛的人開發出來的。)」
在社交場合,大腦運動最快的人是群居動物,我們的大腦是壹個“社交大腦”,不斷尋求與他人的互動,並從這種互動中了解他人的動機,學習自己的應對策略。任何與生存有關的信息,無論大小,都會立即儲存在大腦中,學習壹次——因為基因告訴我們,大自然可能不會給我們第二次機會。實驗表明,受虐兒童比普通兒童能快20毫秒察覺到別人臉上的憤怒表情,因為他們的大腦要立刻做出“戰鬥或逃跑”的決定,只要遲到,就有可能喪命。範仲淹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從某種角度來說正是他的意思:生活在憂患中的人,在重大變故發生時,更有警覺性,更有機會逃脫。
嬰兒壹出生,眼睛壹睜開,就開始學習。在社交場合,他的大腦活動最快,神經元也最活躍。他不斷學習聲音和意義的聯系,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為什麽這個人說這個詞的時候表情和動作是這個樣子?這些信息和我的生存有關系嗎?
* * *,人類最原始的學習其實是對人際關系的學習,因為人際關系的結構就是嬰兒社會的結構,孩子學習的是A和B的關系,B和C的關系,如果B是C的弟弟,C會打我,那麽B搶我的玩具,我就讓著他,否則我就挨打。語言就是在這種關系到生存的互動中學會的,所以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學外語最快。
很多人誤以為給孩子的越多,孩子的大腦發育越快。這是不對的。太多是不夠的,太多或太少都不好。成年人不可能壹直給孩子聽英語或者音樂,因為孩子的大腦需要時間來消化和整理所學的東西。過多的信息,尤其是快速運動感官的* * *最有可能讓孩子以後變得多動。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壹項研究發現,10個月的嬰兒每看1小時電視,到7歲時多動癥的概率增加10%。
不要讓孩子在噪音下成長,噪音特別討厭,還會升血壓。比如法蘭克福機場是歐洲最繁忙的機場,平均每分鐘有1架飛機起降。科學家發現,住在法蘭克福機場附近的孩子智商相對較低,因為他們是整個社區的孩子,所以不可能有遺傳關系,所以懷疑是因為噪音。為了確定這種現象,他們在美國中部的芝加哥機場調查了附近兒童的智商,那裏平均每分鐘都有壹架飛機起飛和降落,結果發現是壹樣的。
科學家確定這壹現象後,他們做了動物實驗來找出原因。他們讓老鼠在89分貝的白噪聲(20到20000赫茲的頻率總和)的環境中成長。果不其然,他們發現在噪音環境中長大的老鼠學習速度很慢,大腦和神經之間的聯系也很稀疏。
自然暴露在語言環境中,說明孩子不可能壹直暴露在聲音中。臺灣有不法商人向中國大陸兒童出售24小時播放的音樂唱片。很多家長花很多錢去買。他們真的愛他,但傷害了他。
家長不必擔心孩子的第二語言習得。只要讓他們在青春期前接觸到那個語言環境,自然就會學會。為了孩子的未來,首先要學會的是與人相處,而不是語言有多流利。
對孩子來說,和其他孩子壹起玩遊戲比看英語視頻更重要。已故科幻作家邁克爾·克萊頓(MichaelCrichton)在《侏羅紀公園》說過,“生活會找到自己的路”,孩子們會找到自己的交流方式。在1970年代,壹群聾啞學生在尼加拉瓜幼兒園自己發明了手語,這就是壹個最好的例子。所以家長不必太過擔心,只要順其自然,孩子自然會有用。
洪蘭老師教妳:孩子成功的秘密。仔細發掘孩子的天賦。有人認為,只要父母不壓制孩子,就沒必要刻意發掘孩子的天賦,因為天賦是小時候發現不了的;嚴長壽總裁在美國運通當小弟的時候,他不可能知道自己有壹天會成為星級酒店的總裁。只要他做好每壹項工作,把握好機會,跌倒了爬起來也壹定會成功。這段話我不太贊同。敬業是“態度”而不是“才華”。態度和天賦是兩回事。誰也不知道他以後會怎麽樣,但只要努力,不管天賦如何,他都有機會成功。專註的態度是成功的基礎,不應該與天賦混淆。
那麽,有天賦這種東西嗎?就實驗數據來看,是有的。人確實有聰明才智,連動物都有。長期做動物實驗的人都知道,雖然是同壹種動物,但存在個體差異。有些動物學得很快,而有些學得很慢。即使是同壹種動物,學習不同的作業也有差異,這不符合他天生的能力。
生活是天賦和機遇的互動。有人說,“大部分人都是通才,人才很少”。這句話表面上看似有道理,但表象不代表內在機理,不能說沒有天賦。許多看似多面手的人只是沒有機會發展他們獨特的能力。
眾所周知,有些人有壹雙巧手,可以做到壹絲不茍的手藝。有些人雖然努力,但是不行就不行。大腦會不斷改變內部神經連接,以應對外部需求。如果壹種能力不被使用,它會在青春期後減弱或消失。
壹項實驗發現,壹些幼兒園的孩子有“直覺圖像記憶”。在給他們看了30秒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圖片後,他們可以說出“微笑貓”的尾巴上有幾個環。但是進入學校後,這種能力會逐漸消失,因為大腦資源有限。上學後,資源將用於學習普通話算術。
壹般來說,孩子喜歡做他覺得容易,能給他帶來成就感的事情。如果壹個孩子有絕對的音感,他學音樂會比別人容易。如果有學習音樂的環境,那麽正反饋會讓他最終成為壹個音樂人。
能力是用得越多,發展越好。人生之路,是天賦與機緣的互動。有天賦就壹定要看機會。妳不能隨便否認天賦的存在。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能力。“我生來就是有用的”是真的,所以家長不要懷疑。如果有機會把這種能力發揮出來,使用的過程會讓掌管這種能力的大腦塊變大,讓這種能力越來越好。
另壹方面,再有天賦的孩子,如果從小就被逼著只做壹件事,比如鋼琴家郎朗或者網球天王阿加西,只要堅持練習,總有壹天會成功的。就像柳宗元的油販,油從銅錢的孔裏穿過,不會弄臟,因為他壹輩子都在賣油,他的大腦已經熟悉了這個工作,變成了壹個自動化的過程。
大腦是可以訓練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大腦沒有天生的特長。唯壹的問題是:為了父母的虛榮心培養壹個天才,讓孩子壹輩子不快樂,值得嗎?阿加西從4歲開始就被父親逼著每天打2500個球。這種訓練讓他成為了網球之王,但也讓他討厭上了網球。朗朗還用手撞墻自殘,甚至差點把父親推下陽臺。我們不知道他們是否天生就有音樂和網球天賦,但實驗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每天只做壹件事,我們就能做好。
自然發展,就能成為有用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能力,如果用對了地方就是天才。我不贊成家長送孩子去上很多才藝班,因為真的沒必要;父母要對孩子有信心,要知道每個人都有天賦。只要他們發展順利,就壹定會成功。父母不用擔心孩子的天賦在哪裏。他會告訴妳他想做什麽,因為我之前說過,人都喜歡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洪蘭老師教導妳:不要讓妳的孩子害怕失敗。“害怕失敗”之所以難以擺脫,是因為恐懼癥患者不敢再次嘗試;他不知道讓他害怕的事情已經過去了。
在親戚朋友的飯局上,幼兒園中班的媽媽抱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了”。都是爭強好勝,不管重要不重要,只要輸了就會哭扁,有的甚至因為怕輸不敢打遊戲。別人頻頻點頭,說明她的孩子也有這樣的問題。如果在幼兒園,只能贏,不能輸。人生還有這麽長的路要走。妳怎麽能去呢?這些媽媽壹直強調:“告訴孩子輸贏無所謂。”我不知道為什麽孩子們不聽。
本來,輸贏是兵家常有的事。美國的父母會讓孩子從小少打棒球,因為美國人認為打球就像打仗,輸贏是常事。從小就讓孩子習慣遊戲的輸贏,讓他們知道:“這壹局輸了,最多哭壹場,下壹局可能又贏了。”等妳習慣了,就不會管那麽多了。臺灣省的孩子是在公寓裏長大的,沒有經歷過這種“軍人套路”,所以既不習慣失敗,也不能接受失敗。
如果妳在軍事上贏了或輸了,妳知道妳得到了什麽或失去了什麽。那麽為什麽幼兒園的孩子對贏有那麽大的期待,非要贏呢?社會自古以來就是“勝者為王,敗者為敵”,成功的人錦上添花,失敗的人雪上加霜。當壹個孩子看到太多的勝利者,壹直享受著這份榮耀,並且親身經歷過這份榮耀,這份記憶就烙在了他的腦海裏,他覺得自己壹定要贏。
紀曉嵐曾在《讀魏草堂筆記》中告誡我們:“成功不可操之過急,失敗也不可操之過急。”可惜大部分成年人做不到這壹點。但是,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方式。孩子壹旦從父母對別人的批評中得知失敗者會被看不起,自然會因為恐懼而被父母看不起,被別人嘲笑,從而不敢嘗試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不要過分強調成功的獎勵,更不要在孩子面前嘲笑那些失敗的人。不要讓孩子覺得失敗就像從天堂掉到地獄,加深他們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信念。
即使他們是神,他們也不總是贏。中國家長特別看重分數:高分意味著成功,成功的人受到老師的表揚,受到家長的青睞;成績低就是* * *傻逼,老師家長對他視而不見。這種屈辱感只要遇到壹次,就會深深地烙印在孩子的心裏,成為壹種對失敗的恐懼。“害怕失敗”之所以難以擺脫,是因為恐懼癥患者不敢再次嘗試;他不知道讓他害怕的東西已經不在了,所以恐懼壹直都在。
最近的研究發現,兒童行為的偏差可以通過鍛煉來糾正。運動不僅僅是鍛煉,它給孩子帶來的生活教育比身體素質更重要。很遺憾,我們從來沒有關註過體育。雖然學術研究早就知道運動與智力和情緒發展有關,但人們還是習慣於貶低“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運動員。經過深思熟慮,沒有比體育比賽更好的教育孩子面對挫折的方法了,尤其是球類等團隊比賽,讓孩子知道:“我好不壹定贏,但必須全隊都好。”這難道不是社會競爭的正確態度嗎?
孩子小的時候崇拜父母,視父母為神。對於壹個爭強好勝的孩子,父母不妨告訴他自己過去的挫折,讓他看到:“就算是神,也不壹定能贏。”在生活中,不要過分贊揚和貶低勝利。最重要的是利用遊戲的機會,讓孩子看到今天輸了,明天太陽還會升起,改天,還有東山再起的可能。人生沒有永遠的失敗者,有了更多的輸贏經驗,孩子自然可以擺脫自己的心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