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在中國已經延續了幾千年。但長期以來,“春節”壹詞指的是壹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才下令全國改用陽歷。隨後,新年也要改成陽歷中的元旦。但畢竟農歷新年已經成為全民歡慶的傳統節日,紮實深厚的地方風俗和民族文化很難改變。農歷新年的慶祝活動年復壹年,仍然沒完沒了。由於在陽歷中有壹個新的元旦,自民國以來,農歷新年在節氣中被稱為“春節”。
舊時從農歷65438+2月23日進入“過年”,壹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形成了壹套固定的節目。讓我們看看過去上海是如何慶祝新年的。
臘月二十四,也就是十二月二十四,是“竈神”在天上發揮作用的日子。因此,在23日晚上,每家每戶都要“送竈”和“獻竈”,從而慶祝新年。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都在廳堂裏祭拜竈神,更多的時候,在有竈神形象的竈上,擺上酒和水果,還提供菱角、蛤蜊、好魚、好肉。有竹枝雲:“名利昌盛少是非,全靠天。”目前沒什麽可提供的,魚買鮮肉買肥肉。"
竈神準備用壹年的時間向玉帝匯報人類的素質和人類的過錯。為了避免他走得太遠,人家送廚房竈臺的時候還提供焦糖做的糖錠。據說是為了讓他吃飯咬牙切齒,說不清楚話,讓他少說,不說人間壞話。“送竈”的時候,要點的都是香燭。是夜了,屋裏香煙繚繞,供品琳瑯滿目,過年的氣氛壹下子就來了。
臘月二十五是神仙下凡的日子。傳統上,每家每戶都要內外除塵,清除壹年的積塵,清理平時堆積的雜物。這壹舉動相當嚴重,用今天的話來說,可以稱之為壹場積極有序的群眾健康運動。經過這壹天的工作,每家每戶都是臟兮兮的,用品比以前好了,外表裏裏外外都是清新的,像個年夜飯。
從這壹天起,家家戶戶開始忙著春節的方方面面。第壹件事是為新年購買和準備各種食物。家家戶戶還必須磨面粉做湯圓,有的家庭用面粉自制年糕。前者的意思是“團團圓圓”,後者可以是“開開心心”“年年高”。二是準備新衣服新帽子新鞋。人們可能壹年到頭都穿著舊衣服,但他們必須在新的壹年裏審視自己的“衣服”。又壹次開始買春聯、年畫和“門神”貼在門上,樓上樓下。在這個時期,為了滿足大眾的需求,市場上出現了很多種這樣的東西。每個家庭也需要自己的東西。比如買春聯,店家會選擇“生意興隆遍天下,財源廣進達三江”,而壹般住戶會選擇“天增,人增,春意盎然,昆明喜氣洋洋”。
這個時期也是年中店鋪最忙的時候。壹方面,生意興隆,銷售火爆。另壹方面,年底是各家清理壹年往來賬目,向債務人討要欠款的時期。於是各家派專人處理此事,城裏出現了大規模的“討債”隊伍:“用布袋裝著賬單,由東向西過街。踏入重門,忙呼之,夫當歸齊。”有很多人因為各種原因不能按時還款。討債人責任重大,追求艱辛,往往夜以繼日,不顧夜以繼日的寒冷。
在那些不能按時付賬的人當中,其實有很多人是完全沒有能力付賬的。這些人除了欠店家的債,很可能還欠個人債。年底也是大部分債務還清的時候,所以這些人面臨著兩方面要錢的壓力。但是按照慣例,討債和討債只能做到除夕,大年三十不允許。責怪自己“運氣不好”是不吉利的。所以年夜飯是那些逃避賬債的人最後的通行證。如果他們逃過這壹關,明年就另當別論了。於是他們壹直在和討債人打交道,想盡壹切辦法熬過這個除夕:“千瘡百孔的債主來了,沒有任何打算很難要回來。我今天得上臺去避壹避,天亮後我就把它趕走。”
但是,除了上面提到的窮人,總的來說,當新年到來的時候,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異常高興,情緒高昂。經過上面所說的所有準備工作,我們每天都在期待的除夕終於來到了我們的眼前,新年的慶祝活動也達到了高潮。
除夕之夜的美景在日落時分。晚上,所有的家庭都聚集在室內,即使是離家很遠的人,也盡量在之前回家和家人壹起過年。大家壹起坐在燈下,吃著“年夜飯”,吃著喝著,有說有笑,這頓飯吃了很久。這是努力享受天倫之樂的壹年,故名“天倫之樂”。
這壹夜緊挨著過年,所以很多家庭長輩都是過了年夜飯就不睡覺了。還有說有笑,吃雜食。人們不會覺得這個夜晚更深更長。午夜時分,壹些人會去城裏的寺廟燒“頭香”。
雞鳴時分,家家戶戶,男女老少,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擺好供品的廳堂裏祭拜天地和祖先。然後,年輕人和老年人向他們的父母拜年,他們把多年前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他們的孩子。這是孩子們盼望已久的希望,他們終於高興地把它裝進了口袋。然後開門讓爆款迎新年,鄰裏相見,共賀新春。
從初壹開始的每壹天都是親朋好友歸來拜年的時期。客人多帶禮物,必須請客人喝“元寶茶”,就是在茶裏放橄欖,或者在茶蓋上面放壹顆橄欖。他還獻上了裝在金漆盤子裏的水果,並說:“祝賀妳!”。我會請妳吃葡萄酒和米飯。那時候長輩見晚輩都要送壓歲錢,對於經濟拮據的人來說,這難免是個不小的負擔。不過,這種拜年方式在清末的上海被簡化了。交往多的人出門拜年,往往不進門,只替他們拋壹根刺,這樣可以節省應酬和開支:“換來新桃新彩,袍短到門。誰最怕頻繁折腰,匆忙拋刺過年。”
在新的壹年裏,除了互相走動拜年,剩下的時間就是用各種旅行和娛樂活動來“慶祝”了。有的人出去溜達,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城隍廟和相連的西園(也就是豫園):“過年沒事幹,可以在園裏走壹走九曲橋。突然聽到孩子們壹起拍手,風箏晃了好久。”然而,自近代租界建立以來,五光十色的十裏洋場成了新年裏引人入勝的遊樂場所,尤其是住在洋場外的人:“城裏人愛洋場,城外人爭廟園。同時又普遍願意看,大家都很無語。”還有的出去看戲,聽書,喝茶。開埠後,上海外匯內外賣淫甚多,有人趁此期狂遊,於是到處忙著煙火場:“新年氣象鏡新擦亮,投錢如梭。秦樓有千千萬萬個楚亭,果盤開處笑語多”;當然,更多的人往往是呆在家裏,室內的樂趣可以自己找,比如邀請親朋好友建壹個“方城”,打鼓彈琴,自己唱歌,等等:“美食、新衣、快樂使人老,千人投刺借俗名。每家每戶停業三天(指商家),不是牌聲或鼓聲。”
正月初五,是財神(俗稱“路頭神”)的生日,到處都有“連上財神”、“連上五路財神”、“連上路頭神”的動作。財神講的都是“財”,大家都關註,尤其是為了財而創業的商人,所以他們的慶祝是最有活力的。上海早已是東南繁華的商業城市,商業隨處可見。可想而知,初五的慶祝特別激烈。商人從財神得到三種以上的祭品:豬頭、鯉魚和公雞。鯉魚愛好者,諧音“李煜”,特別受歡迎。早在幾天前,來自農村的村民就在大街小巷向各個口袋兜售新鮮鯉魚。鯉魚又叫“銀錠魚”,所以叫“送銀錠”。
五年級第五天,商人廳正中掛了壹幅新的趙元帥畫像。除了三個祭品,其余的祭品都極為豐富。香燭點燃,滿屋燈火通明。接著,室內外燃放鞭炮,此起彼伏,全城轟鳴,聲震數百裏。而且連續不斷,它的聲音和力量對第壹天的早晨來說太強了:“鞭炮接不上,財神忙著爭。”我只希望今年生意好,為什麽不在五更的時候接送呢?"
最後,是十五元宵節。五月到期恰逢團圓,是為了好運。在這壹天,每個家庭都必須吃“元宵”,即湯圓,這也意味著團圓和好運。但元宵節的繁華在於“燈”,所以又叫“燈節”。它是家家戶戶和商店門前的大燈籠,是寺廟、花園、廣場等公共場所的大燈籠。日落之後,所有的燈都放在壹起,連城相連,紅光閃耀。燈籠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包括各種各樣的燈籠,植物燈籠,動物燈籠,人物燈籠,故事燈籠等。上海最常見的燈籠是兔燈、元寶燈、燈籠燈,其中最大最奇妙的是“龍燈”:龍身有頭有尾,鱗片閃爍,長* * *長,有長柄,由舞龍者手持。還有壹個特別的人拿著壹個像大球壹樣的“滾燈籠”,玩著龍的身體,追逐甚至打鬥,他們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翩翩起舞。
屆時,男女老少將成群出現。城隍廟和西園也是壹項活動的中心。它是壹個用彩燈裝飾的亭子,裏外明亮。在花園裏,有壹座大假山和高高的巖石,還燃放煙花,這是最吸引人的。來到這裏的觀眾摩肩接踵,個個面帶微笑。這個元宵除了看燈,還有壹個特別的“人氣”:所謂“十裏珠簾不卷,看燈人看燈人”,就是那種獨特的意境。宵夜會持續到深夜,熄燈後大家慢慢走回家。有壹種說法是,這壹天恰好是竈王爺歸來的日子,所以他回家的時候正好趕上竈王爺。
在即將到來的黎明,今年的春節慶祝活動落下帷幕。(文/鄭)
崇明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壹個重要節日。它是壹年四季中的第壹個節日,因此特別受到人們的重視。俗話說:“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由於本縣地域獨特,各地春節習俗略有不同。現收集壹些歷年春節前後的場景和鏡頭,與讀者壹起沈醉。
24晚
從農歷12月23日開始,辛苦了壹年的人們都在忙著過壹個好春節。臘月十三或二十四,合稱“二十四夜”。相傳這壹天是竈神上天的日子,民間有送竈神上天的習俗。在這壹天晚上,人們用“卷銀包”(用綠色蔬菜、箭頭、豆腐等烹飪。作為餡料,再用百葉簾包裹)、“二十四香”和紅豆飯作為祭祀食品,點燃香燭祭祀竈王爺,備好紙錢,紮上彩橋,磕頭祭拜,然後放鞭炮,把竈王爺雕像用前簾(俗稱“喜串”)這種習俗現在已經消除了,但吃紅豆飯、卷銀包的古老習俗依然存在。24夜過後,家家戶戶越來越忙,裏裏外外的收拾,俗稱撣屋檐,洗被褥,釀酒,炒花生蠶豆,采購糧食。島上城鄉的人們壹般都要磨蒸餅,這種習俗壹直延續至今。因為“高”和“高”諧音,所以人們都在尋找壹種年年高的好口彩。這個國家不同地方做蛋糕的方法都不壹樣。上砂以蒸海綿餅為主,中間區域為蒸粘餅,下砂以蒸普鞋底餅為主。貧困家庭用高粱面和白玉米做蒸餅的主要原料。此外,人們應該準備壹些東西,如錫紙,紙錢,香燭,金錠,茶葉和水果,作為祭祀上帝的祭品。除夕前幾天,人們還會貼上新的春聯,掛好祖先,把祖先的畫像掛在中堂的主墻上,安排祭祀,在除夕到來時點上香,讓晚輩拜年。除夕之前,人們還會玩囤物遊戲,也就是把石灰裝進麻袋,印在地上,希望來年有滿倉。這些活動現在都沒有了。有的農民還把城市裏的垃圾和無用的雜務、雜草放到外場,放火焚燒,以求來年吉祥平安。
除夕
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稱大年初壹。這壹天,所有過年的陳設都布置妥當,比如寫春聯,貼大門。晚上全家老少聚在壹起吃飯,菜比平時豐富多了。主菜用大白菜和豆腐烹制,用百葉簾包裹,稱為滾錢捆,以示來年財源滾滾來。這個晚上是孩子們最開心的壹天,因為父母長輩都發壓歲錢。在舊社會,這壹天對於沒錢的人來說很難。按照老規矩,當年還清債務,年底收不回來。二月初熄燈前不能強迫他們討債,於是債主派人四處討債,還不起債的只好四處躲藏,直到年初壹才能回家。所以,過去有句話叫“種糧農民年富力強,沒錢就難過”。
春節
農歷正月初壹是春節,俗稱春節。2008年淩晨家家戶戶做的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叫做“開門炮”。它的原意是驅邪,後來是開門發財的意思。春節期間,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服,穿戴整齊,壹家人圍坐在餐桌旁。* * *有壹頓豐盛的早餐,以素食為主,配以湯圓和糖年糕,以示合家團圓,最後24晚的早餐中還摻入壹碗紅豆飯,俗稱“老米”,寓意隔年壹頓好飯。早飯後,孩子們壹個接壹個地問候他們的鄰居、親戚和長輩。正月初壹,有很多禁忌。不能動刀,不能潑水,不能去水橋淘米,不能掃地,不能開後門,不能搬柴火,不能說臟話,不能打人,不能睡太晚等等。連煮飯做飯的柴火都要和芝麻稈、黃豆稈壹起放在爐廳裏,發出劈裏啪啦的聲音。火越亮越吉祥,預示著今年萬事大吉。另外,每年的初三、初五早上,家家都要做早飯,飯前點上香燭,希望全家興旺平安。
在過去,春節期間有更多的乞丐。有壹個乞丐,他乞討不是因為家裏窮,而是為了孝順。有人說,老人活到9981歲有壹個死亡之門,只有吃“百餐”才能安然度過。所以家裏有老人孝順的兒女。
上海現代婚姻習俗
1.郊區:與農村相比,男方的壓力更大。除了房子,還有壹大堆家具電器,都是男方出錢,結婚當天交付給男方的。女方花壹些床上用品之類的。當然,結婚當天男方也逃不掉禮金,至少壹萬多。
2.都市:比較簡單,但是逃不掉很多開銷。不過壹般來說,女方有時候會承擔壹部分房款,家具也是壹起購買的。但是婚宴的費用必須由男方承擔。桌子不少。男女雙方的親戚都到場了,但小兩口日子過得不錯,收到了不少禮金。
3.開點:選擇自助遊結婚,家裏象征性的擺幾桌,邀請壹些雙方的同事朋友長輩。
上海位於長江以南。所以上海的民風和江南其他地方有很多相似之處。開埠後,上海逐漸成為江海連接天津、人口密集、中外文化交融、地方雜居的城市,為原有的風俗增添了新的內容;上海海關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除夕和春節
除夕又稱“三十”,指農歷的最後壹天或這壹天的晚上,所以也叫“除夕”。除夕夜的“除”字願意去掉,所以也叫“除”。按照舊俗,臘月二十三是竈王爺日,要祭祀竈王爺。臘月二十四是小年。從這壹天到除夕,家家戶戶都要大掃除,置辦年貨,農村要殺豬宰羊。磨糯米粉,做各種小吃。腌制各種臘肉。此外,還會貼出年畫。城裏人常買水仙花、臘梅、天竺放在瓶子裏,增添節日氣氛。當夜幕降臨時,壹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桌上的菜壹般都很豐盛。晚上通宵熬夜。人們通常在家看電視節目,這被稱為“守歲”。當新年的鐘聲響起時,鞭炮齊鳴,迎接新年。春節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傳統節日,它充滿了歡樂。農歷正月初壹,是我國傳統的新年。農歷正月初壹拂曉,人們穿戴整齊,按照輩分,壹家人給長輩和同輩拜年。長輩還會給孩子紅包,祝賀孩子長高壹歲。初壹下午,初二初三,出去給親戚朋友拜年。現在通訊發達,很多人用電話拜年。在農歷五月初五,許多人買活的新鮮鯉魚來“接財神”。因為“鯉魚”和“李”的讀音相近,又因為活鯉魚是從水裏撈上來的,用絲繩套在紅紙上,頭尾翹起來像個大寶。初壹至初五,大街小巷熱鬧非凡,去廟裏上香或逛廟會的人絡繹不絕。商業店鋪從初壹到初三都是關門的,也就是所謂的“打烊”,有的關門到初五,這是員工壹年中唯壹休息的壹天。第五天見財神,晚上吃財神的酒。
元宵節
正月十五是上元節,這壹夜叫元宵。取笑元宵是壹件大事,壹般白天吃餛飩,晚上吃湯圓。元宵節,老上海內外的幾個鬧市都搭起了高燈棚,各式各樣的燈籠聚集在壹起,十分壯觀。黃浦江上的帆很多,船桅上掛著燈,遠遠望去像星星。在農村和田野裏,也到處掛燈籠,叫做“望田”,這也是豐收的標誌。“耍龍燈”是郊縣,尤其是西郊和嘉定南巷的壹種熱烈的節日表演。表演時,伴有十面鑼鼓,有時幾十個龍燈相約表演龍珠。女人要在元宵“走三座橋”。據說,如果他們在月光明亮的夜晚走三座橋,就可以擺脫壹年四季的所有疾病。老上海內外,運河橋多,三橋很好走。當時有很多人去小東門外散步看壹看陸家石橋。
端午節
在農歷五月初五,家家戶戶都包糯米團子,或稱角粟,並在門上掛菖蒲、艾草和大蒜,這意味著“辟邪”。中午喝雄黃酒。用蒼術、白芷、蕓香等藥物熏城。在孩子額頭上擦雄黃是用來祛濕、解毒、消除口臭的,意為安全度過酷暑,不被感染。時令食品有粽子、枇杷、黃魚、大蒜。端午節最有趣的事情是看龍舟比賽。以前黃浦江上的龍船,大部分是從南翔、黃渡借來的。
中秋節
農歷八月初八是賞月的季節。家家戶戶賞月到深夜。人們出門看月色,稱為“月上漫步”。很多老上海人喜歡去小東門外的陸家石橋看橋下蕩漾的月影。“石梁夜月”是“上海城八景”之壹。中秋節到18日的汛期,很多人去東城觀河潮,也有人去浙江海寧觀潮。近年來,許多人觀看了“上海桂花節”的各種表演。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用糯米粉和糖蒸重陽糕,小彩旗插在糕上拜佛。嘉定、川沙、高橋等地做松餅,都是時令食品,用菊花釀酒,人們喝重陽酒。這壹天是古代爬山避災的故事,居民們也紛紛邁開了爬山的腳步。松江佘山、豫園成為登山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