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年(公元1215)建立元太祖,治所在谷城縣(今河北進賢縣城關),轄谷城壹縣。元太宗十年(公元1238年),許多軍民戶從州內撤離,建立了鼓城。元朝統壹第二年(公元1261),重新升為錦州,仍由谷城管轄,轄谷城、安平、饒陽、武強四郡。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錦州升為直隸州,轄無極、槁城兩縣。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錦州改為散州。民國三年(公元1914),棄錦州,改進賢。
楊家營鄉:駐地楊家營,位於縣城東南17.5km處,東鄰辛集市。
楊家營:原名劉士莊,元二十年(1360),紅巾軍建城,名南營。後來因為首領姓楊,改名為楊家營。
馬芳營:原名衛石莊,元二十年(1360),紅巾軍定名為西營,後改為陸家營。
古城村:西漢臨平縣。厚生省臨平縣。因其地屬谷城縣管轄,故名谷城村。後來“鼓”改成了“古”。
董家莊:傳說古代北京建在這裏。壹個老人天不亮就在村外撿糞,聽到蓋房子的聲音和人們說話的聲音。老漢大吃壹驚,學了個雞鳴,忙不叠這事,把村子當成了假養雞場。明代改為賈莊。西有壹家莊,故名董家莊。
西家莊:沒有
大沙莊:村子建於明初的壹個大沙灘上,故名。
小沙莊:明初村建在沙灘上。因為東邊有大沙莊,所以叫小沙莊。
尹家莊:清代因尹創建,故名。
成珈瑩:沒有
趙家莊:無
東四呂鄉:位於東四呂存縣城東南6公裏處。
董:永樂村有壹座明代的寺廟。根據它的位置,它被命名為董。後“呂”縮寫為“魯”。
北寺:原與東寺陸合為壹體,村北端的壹部分於1961獨立建成,故名。
西寺:明朝永樂村有壹座寺廟。按位置分,叫西寺,簡稱西寺。
安家莊:建於明朝以前。因安姓多,故名。
小石家莊:明朝永樂年間,該縣龍華村壹個姓石的三口之家遷居至此。因為村子小,所以得名。
仁義:相傳明初滹沱河在此急轉彎,狀如鉤,名鉤灣,又名灣。村民捐款修廟後,改名仁義村。
馬坊:明朝洪武年間,此地為軍馬場。山西省洪洞縣的拆遷戶在這裏建了壹個村子,命名為馬坊村。以下簡稱馬方。
蘇生:沒有。
新豐:原名顧爾莊,清末改稱顧爾村,1965改為新豐。
董家莊:明代,因董家而得名。國民時期並入東四路,1962分出。
段家莊:duang明朝從山西遷到這個村子,因此得名。
王家莊:元朝時,王、郝、李三人壹同遷居於此,結為兄弟,以王為長兄,以其姓為村名。
崔家莊:建於明朝以前,崔是壹個大家族,因此得名。
趙圩鄉:駐地趙圩村,位於縣城西南4公裏,西鄰濠城。轄12個行政村。
趙魏:南北朝至唐代,趙、魏為郡內兩大姓氏。這個村莊是唐朝大臣魏徵的故鄉,因此得名趙薇。
龐標:龐趙和鐘表業原本是兩個自然村,鐘表業是唐代魏徵的另壹個產業。民國23年(1934)合並而得名。
孫家莊:因孫氏建村而得名。
東子城:原與西子城為壹村,名子城。為隋代李安平縣官職。經過分析,分為東、西紫城。後來“紫”字簡化為“子”。
西子成:沒有
古蒂:原為北古蒂的壹個村莊,建於明朝以前。因為它位於滹沱河畔,所以得名古蒂,以示垂直堤防之意。在明朝鄭德時期,滹沱河改道,也被稱為老堤,代表著大堤的舊址。後分為南北兩村,改南為北。後“顧”簡寫為“顧”。它是這個縣的最高點。
北固堤:原為有北固堤的村落,建於明朝以前。因為它位於滹沱河畔,所以得名古蒂,以示垂直堤防之意。在明朝鄭德時期,滹沱河改道,也被稱為老堤,代表著大堤的舊址。後分為南北兩村,改南為北。後“顧”簡寫為“顧”。它是這個縣的最高點。
高團:沒有。
趙八莊:沒有
如家寨:相傳明朝靖南之戰時,有八名姓如的士兵在河南幽州麝香寨定居,故名。
婁底:相傳明朝以前,婁兄弟定居,開墾土地,將耕種之地命名為“婁底”。後人取樓奠基之意,改稱婁底。
:相傳明朝永樂年間,邵從洪洞縣遷來東瀛村。與此同時,壹個邵姓從河南邵家莊遷到東營西,取名西營。這兩個營同姓,叫做邵莊。
東卓宿鄉:駐地東卓宿村,位於縣城東10公裏處,東鄰辛集圩排、新樂頭鄉,橋營公路穿南北。轄15個行政村。
董卓蘇:沒有。
西卓蘇:沒有。
東石村:沒有。
西石村:沒有。
北白潭:明朝永樂年間,南、北白潭成為村落,原名仁化裏。後來由於滹沱河泛濫,部分居民南遷。改名南白潭。剩下的居民把村子的名字改成了北白潭。
南白潭:明朝永樂年間,南、北白潭成為村落,原名仁化裏。後來由於滹沱河泛濫,部分居民南遷。改名南白潭。剩下的居民把村子的名字改成了北白潭。
南彭家莊:相傳原名霍家莊。到了元代,彭姓遷入,人口逐漸增多,於是改名為南彭家莊。
北彭家莊:明初的北莊。永樂年間,彭姓遷入,人口逐漸增多。清代改為北彭家莊。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以此為據點,活動範圍在進賢縣東北。
前屯:沒有。
後屯:沒有。
侯儒林:據說原名錢家店,村西有壹座聖堂。因為讀書人多,改名儒林村。明代,有個趙時宇在村南建了壹個新村,取名前儒林;原來的儒林村改名為後儒林。清代前後儒林曾被稱為“玉林村”,後來又分為後儒林和前儒林。
千儒林:相傳原名錢家店,村西有聖祠。因為讀書人多,所以改名為儒林村。明代,有個趙時宇在村南建了壹個新村,取名前儒林;原來的儒林村改名為後儒林。清代前後儒林曾被稱為“玉林村”,後來又分為後儒林和前儒林。
冰封河頭:清光緒《金州誌》記載,西漢初年二年,劉秀被王朗追。“他到下曲陽時,傳聞背後有王郎冰,到滹沱河時,官員也說‘河水流,無船相助’。這出戲讓王霸看了,惡霸怕驚世駭俗,也就是狡黠地說了壹句‘堅冰足以渡’。之前去過河邊,河冰已經結合,是穿越。我沒騎完,冰就解決了。”因此,它被命名為冰凍河頭。
北尹家莊:清康熙三年(1664),村壹戶姓尹的人家遷到本村,取名為北尹家莊。
南天:沒有
周家莊鄉:駐地周家莊村,位於縣城東4.5公裏,轄6個自然村(分農工商聯合公司10管理站)。
周家莊:明初周名簡村,故名。
劉金莊:(第壹站)原來是兩個自然村:東劉家莊和金家莊。民國時期,為了便於嘉寶的建立,兩村合並,稱為劉金莊。
南王家莊:(第七站)無。
北王家莊:(第六站)無。
東張家莊:(第八站)無。
北品盤:村名由來見東品盤(分九站、十站兩個行政單位)。
蘇東鄉:位於縣城東北5公裏的東張村,轄3個行政村。
蘇東:蘇東原名蘇東村,蘇村原名蘇茜村,都是由蘇星修建,並因其所在位置而得名。相傳,王郎將劉秀逐出西漢時,劉曾以第二寨為營。後來,蘇東村改名為蘇東,蘇茜村改名為蘇東村。
蘇村:蘇村原名村,原名村,兩村均因蘇氏而建,並因其所在位置而得名。相傳,王郎將劉秀逐出西漢時,劉曾以第二寨為營。後來,蘇東村改名為蘇東,蘇茜村改名為蘇東村。
東張村:相傳為唐代張所建。因位於郝城縣張村以東而得名。
陳家莊鄉:位於縣城東北12.5km處,位於陳家莊村,東鄰辛集市仁慈鄉,轄8個行政村。
陳家莊:因陳家建村而得名。
廟頭:唐朝貞觀年間,陳家莊有壹座大廟,此村位於大廟東端,故名。
磐石:相傳有兄弟二人,由我縣彭光遷居至此,以示壹去不復返之決心,故名。
閆村:明朝永樂年間,閆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此村,取名閆村。
董留章:沒有
灘:明代滹沱河泛濫,沖積地為灘。水被抽空後,人們搬到海灘上建造村莊,因此得名。
塔魯:清代有兩個自然村,南塔魯,北塔魯。清末,西塔魯被分割為三個村莊。23年,並入壹村。名字是塔魯。
大王:相傳東漢時劉秀曾在此捕魚,故村名“大王”,後改為大王。
田村鄉:位於縣東北部,位於田村,東與辛集市小辛莊鄉接壤,北與深澤縣耿莊鄉、西河鄉接壤。距縣城14.5km,轄9個行政村。
田村:沒有
倪安:沒有
王喜:沒有。
王貝:它原本是王楠的壹個村莊,名叫王貝。清朝康熙年間,滹沱河泛濫,村子被沖成南北王、王貝貝兩段。民國23年後,他們被統稱為王貝。民國29年,分裂。34年,改為王楠和王貝。
王楠:它原本是王楠的壹個村莊,名叫王貝。清朝康熙年間,滹沱河泛濫,村子被沖成南北王、王貝貝兩段。民國23年後,他們被統稱為王貝。民國29年,分裂。34年,改為王楠和王貝。
常穎:相傳金、宋交戰時,經常在此屯兵,故名。
龐村:因龐而得名。該村明萬歷年間鑄鐘上記載龐氏。
曹東:它原本是曹喜的壹個村莊。相傳,古時候這裏的駐地信署是海關駐地,名為千甲寨。這種疾病在村子裏流行,所以人們無法生存,所以他們逃到了這裏定居。逃到村東的定居者向東逃,逃到村西又向西逃,進而演變為東曹、西曹。
曹喜:它最初和曹東是同壹個村莊。相傳,古時候這裏的駐地信署是海關駐地,名為千甲寨。這種疾病在村子裏流行,所以人們無法生存,所以他們逃到了這裏定居。逃到村東的定居者,東逃西逃,西逃西逃,後來演變為東曹、西曹。
胡愛書鄉:駐地胡愛書村,位於縣城以北6公裏,轄12個行政村。
槐花:明代以前,這裏有壹座古塔,故名。
向秋:民國《晉縣誌》上說:“北齊左光祿大夫魏壽葬於此,名曰向秋”。到了清代,又分為前者和後者。合並後,更名為向秋。
北趙家莊:明朝年間,趙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取名趙家莊。在清朝,它被分為兩個村莊:趙倩村和後趙村。清朝末年,這裏還叫北趙家莊。
尼瑪:相傳這個村子和附近的壹些村子曾經統稱為錢家店。南宋初,趙構兵敗而逃,他的馬被遊牧民族射傷。這時,壹位老人獻上了壹匹馬,趙構向南飛奔過河,來到了錢家店村的白龍寺。他下馬去廟裏拜,看見壹匹泥馬滴著水。仔細看了看老人供奉的馬,沖出了廟,騎的馬不見了。為了報答寶馬的恩情,白龍寺改為白馬寺,村子改為泥馬。
周村:明朝永樂年間,周、從山西洪洞縣遷至此村,故名。
南白水:據說這裏原來是滹沱河路,有白水。東漢初,幾個家族定居河南,故名。後河北白水(今蒂奇鄉)等村統稱錢家店。明代分為南、北白水。
肖鵬:它曾經屬於數千家商店。明初天災人禍,兵荒馬亂,成為無人之地。山西洪洞縣彭、賀、劉三姓後,先搭茅草棚禦寒,故名棚子。後彭氏從多,改稱。小張曾名於清代,後更名為肖鵬。
南漳裏:民國中期,南部和北部的張麗變成了壹個村莊,叫做張麗村。民國二十三年(1934),分南漳裏、北漳裏。
北張裏:民國中期,張麗南北成了壹個村,叫張麗村。民國二十三年(1934),分南漳裏、北漳裏。
錢祖祥:沒有
侯祖祥:沒有。
龍頭:建村時著名的龍頭。金、宋交戰時,金兵經常在這裏紮營,欺壓百姓。居民根據沙地旱地、風沙彌漫的特點,改名叫沙頭。金兵誤認為“群龍無首”後,他們不敢在此紮營。1981名為水龍頭。
源頭鄉:位於縣城北部,位於源頭村,距縣城4.3公裏,轄7個行政村。
元頭:明朝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人遷來,在高地上建村,都是農民,故名莊稼頭。後遷菜園子,改名元頭,後寫成元頭。
據說明朝靖南之戰,這裏人口傷亡慘重,但叛軍仍瀕臨滅絕。危急關頭,壹位老人帶來了當地特產香菜作為禮物,叛軍停止了殺戮,離開了這個村莊,因此得名。
雷震:明朝年間,雷震、陳兩大家族為躲避亂兵,在此定居,取名雷震。
北張家莊:明朝永樂年間,張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此處,位於縣城北部,故名。
於家莊:明朝永樂年間,幾戶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此村,故名。後來,於家犯了抄斬之罪,改姓許,改村名,後稱於家莊。
焦公:宋代以前,街是彎曲的,叫弓街,村名弓,後改寫為焦公。
店鋪:山西省洪洞縣遷來的居民。他們定居後,開店謀生,因村小而得名。
蒂奇鄉:位於縣城最北部,位於蒂奇村,距縣城9公裏。轄6個行政村。
蒂奇:原來滹沱河流經這裏。明初,祁三家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在河岸邊建村,取名,後改名。
關琦:北部的滹沱河。
印盒:它原本屬於壹千家商店。明朝靖南之戰後,只剩下翟、雷、顏、焦四姓,從雷震、光燦移至劉、齊,廢千店之名,獨成壹村。因地處滹沱河以南而得名。後來分成了兩個村,東溪村和西河陰村。公元23年(1934),這裏也被稱為印盒村。
龍泉谷:相傳原為東龍溝、西四馬、王家莊三村。這裏有兩口井,經常被旱澇災害淹沒,人稱“泉”。清道光年間,易風水先生稱之為龍井,說這種井如果能長生不老,就能給人長壽。後三村也叫龍泉固。這個村子以前屬於無極縣。因為在滹沱河附近,1956的七八月份河堤坍塌,整個村子都塌到河裏了。原村西邊的居民遷到河西,改稱該村。建在東岸的村莊仍叫龍泉固。同年,置進賢縣。此後,在政府的支持下,全村人向南搬遷了壹千多米,重建家園。
北白水:據說這裏原來是滹沱河路,有白水。東漢初,幾個家族定居河南,故名。後來和北白水等村合稱為錢家店。明代分為南、北白水。
後城:該縣北部較大的村莊之壹。1947 165438+10月底,朱德到這個村子總結攻克石門的經驗。
3.【span】公元1220年,晉興定四年,清源(今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清源鎮)設晉州,轄徐溝、太谷、祁縣。元代廢州仍為慶元縣。元明清都是清苑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