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用冷水洗妳的鼻子
壹年四季都提倡用冷水洗鼻子,尤其是早上洗臉的時候。可以改善鼻粘膜和血液循環,增強鼻子對天氣的適應能力,預防感冒等呼吸道疾病。
第二,鼻內按摩
將拇指和食指分別放在左右鼻腔內,輕輕下拉中鼻軟骨數次。這種方法既能增加鼻粘膜的抗病能力,預防感冒和鼻炎,又能滋潤鼻腔,保持粘膜濕度正常。牽拉鼻中隔軟骨也有利於防治萎縮性鼻炎。
第三,外部按摩
用左手或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鼻根兩側,上下拉動12次。這樣拉鼻子可以促進鼻粘膜的循環,有利於正常鼻粘膜液的分泌。這種方法還可以促進粘膜上皮細胞的纖毛擺動,將混在鼻腔分泌物中的灰塵和細菌從咽喉排出。
第四,蒸汽熏蒸
可以在杯子裏裝熱水,吸入蒸汽,改善鼻腔的濕度和血液供應,加強鼻腔功能。國外認為這種方法也能治愈流感,稱為“鼻加熱器”,每天兩次,每次半小時,間隔2小時,可殺滅流感病毒。
五、中醫鼻塞
取野菊花,用蜂蜜蒸。蒸熟後研磨成細粉,加入蜂蜜調勻。使用時,取少許塗於鼻腔,壹日三次。野菊花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對流感病毒溶血性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第六,避免挖鼻孔
如果鼻孔發癢或不幹凈,可以用棉簽蘸溫水沖洗鼻腔,而不是用手指挖,以免損傷鼻粘膜,引起炎癥。另外,妳不應該剪鼻毛。
鼻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位,可以凈化吸入的空氣,調節其溫度和濕度。它是最重要的嗅覺器官,也可以輔助發音。
鼻子包括外鼻、鼻腔和鼻旁竇(竇)。鼻子的骨骼由上部和側面的軟骨組成。在鼻腔的上方、後方和兩側,被左右四對副鼻竇所包圍。鼻腔和鼻竇位於前顱窩、中顱窩、口腔和眼眶之間,僅由壹層薄薄的骨板隔開。因此,嚴重的鼻部創傷可伴有其周圍結構的創傷,鼻部疾病也可擴散至鄰近器官。
首先是外鼻
外鼻是指從面部突出的部分,由骨骼和軟骨組成【圖:外鼻軟骨】作為支架,覆蓋著皮膚。外鼻形似三棱錐,從面部中央突出,易受外傷。
上端較窄,最上部位於兩眼之間,稱為鼻根。
下端突出的部分叫鼻尖。
中央隆起的部分叫鼻梁,鼻梁兩側是鼻背。
鼻尖兩側向外凸出的部分稱為鼻翼。
鼻尖和鼻翼處皮膚較厚,皮脂腺和汗腺豐富,與深層皮下組織和軟骨膜緊密相連,易發生癤腫。因此,當炎癥發生時,局部腫脹壓迫神經末梢,可引起劇烈疼痛。
鼻骨:左右成對,中線相連,與額骨的鼻端相連形成鼻額縫,外緣與左右上頜骨的額突相連,鼻骨脊與後面的篩骨中板相連,下緣與鼻外側軟骨有軟組織相連。上窄下粗,下寬下細,容易因外傷和鞍鼻而骨折。由於血管豐富,骨折復位後容易愈合。
血管:外鼻的靜脈主要通過內眥靜脈和面靜脈流入頸內外靜脈。由於內眥靜脈通過上、下眼靜脈與顱內海綿竇相通,面靜脈沒有瓣膜,血液可以上下移動,如果鼻部或上唇(稱危三角)患了疔瘡,很可能引起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
第二,鼻腔
鼻腔是兩個側顱骨之間的空腔,以骨性鼻腔和軟骨為基礎,表面襯有粘膜和皮膚。鼻腔是壹個上窄下寬的不規則狹長腔,前後徑大於左右兩側。它開始於前鼻孔,結束於後鼻孔,通向鼻咽。鼻腔被鼻中隔分為左右兩腔,前腔通過鼻孔與外界相通,後腔通過後鼻孔與咽腔相通。每個鼻腔可分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兩部分。
鼻前庭是指鼻翼圍成的擴大的空間,內表面襯有皮膚,具有滯留和吸入灰塵的功能。再加上皮膚與軟骨膜貼得很緊,所以癤腫的時候,疼痛劇烈。鼻前庭的前部相當於鼻尖的內角,有壹個向外凸出的凹陷,稱為鼻前庭隱窩,也往往是癤子和痤瘡發生的地方。
固有鼻腔是指鼻前庭後面的部分,內壁是鼻中隔。
固有鼻腔通過鼻後孔與咽部相連,其形狀與骨性鼻腔基本相同,由骨和軟骨覆蓋粘膜構成。每個鼻腔有四個壁:上、下、內和外。上壁(頂)相對較窄,毗鄰顱前窩,由鼻骨、額骨、篩篩板和蝶骨組成。篩板篩孔被嗅神經穿透,下壁(底)為口頂,由硬腭構成。內側壁是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軟骨組成。鼻中隔偏向壹側,特別是左側。
鼻中隔前下部粘膜內有豐富的血管匯聚和吻合叢,稱為李氏動脈區或克氏針靜脈叢。大約90%的鼻出血(鼻出血)都發生在這裏,臨床上稱為出血易發區。
外壁結構復雜,由鼻骨額突、淚骨、篩骨、腭骨垂直部和蝶骨翼突組成。【如圖:鼻腔側壁(鼻甲切除術)】
在外側壁上有三個突出的長骨碎片,呈階梯狀排列,略呈貝殼狀,覆蓋有粘膜,稱為鼻甲。鼻甲自上而下分別稱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每塊鼻甲下方的間隙分別稱為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上鼻甲後面的隱窩叫做蝶骨隱窩。鼻甲和鼻中隔之間的間隙被稱為共同鼻道。中鼻甲切除後,中鼻道中部可見壹凹向上的弧形裂,稱為半月裂,裂上方圓形枕狀突起稱為篩泡。
中上鼻道和蝶骨隱窩有鼻竇開口,下鼻道有鼻淚管開口。
頂壁:非常狹窄,呈圓頂狀,與前顱窩僅由篩骨垂直板隔開。篩板薄而脆,外傷後易骨折,是鼻外科手術的危險區域。
底壁:硬腭的鼻表面,與口腔分開。
正常鼻粘膜按其性質可分為嗅覺部分和呼吸部分。嗅粘膜覆蓋在上鼻甲及其對面的鼻中隔,呈淡黃色或淡黃色,內含嗅細胞,能感受氣味的刺激。剩下的覆蓋著粉紅色的呼吸道黏膜,富含毛細血管和粘液腺,上皮有纖毛,可以凈化空氣,提高吸入空氣的溫度和濕度。
鼻腔呼吸區纖毛柱狀細胞表面有豐富的微絨毛,粘膜下層有豐富的粘液腺、漿液腺和杯狀細胞,可分泌大量粘液和漿液,起到調節空氣中濕度的作用。
鼻呼吸區黏膜面積較大,其固有的上、中、下鼻甲及相應的三個鼻道也增加了黏膜與空氣的接觸面積,黏膜下毛細血管豐富。當冷空氣進入鼻腔時,鼻道的鼻甲和黏膜下血管像散熱器壹樣使其升溫。據測試,0℃的冷空氣通過鼻、咽進入肺部,溫度可升至36℃,基本接近人體正常體溫。可見鼻腔對冷空氣有明顯的加溫作用。
第三,副鼻竇(竇)
鼻竇是鼻腔周圍以及顱骨和面部骨骼中的含氣腔,也稱為鼻旁竇。副鼻竇由襯有粘膜的骨性副鼻竇表面組成,粘膜通過每個鼻竇的開口與鼻粘膜連續。副鼻竇在發音中起作用,還可以幫助調節吸入空氣的溫度和濕度。由於鼻腔和鼻竇的黏膜是連續的,鼻腔炎癥可引起鼻竇炎癥。
壹般有四對,分別是上頜竇、篩竇、額竇、蝶竇。鼻竇的大小和形狀是不同的,經常有發育變異。鼻竇中的粘膜與鼻腔中的粘膜是連續的,每個鼻竇都有壹個與鼻牙相通的竇口。根據解剖位置和竇口的位置,鼻竇可分為兩組:前組包括上頜竇、前篩竇和額竇,它們都通向中鼻道。後組鼻竇包括後篩竇和蝶竇,前者通向上鼻道,後者通向蝶骨隱窩。所以,如果在前鼻內窺鏡檢查時發現中鼻道有膿,就知道是前組鼻竇炎引起的,後組的膿在鼻竇發炎時積聚在嗅裂內。如果采用後鼻內窺鏡,可在上鼻道或嗅裂後段發現膿液,對臨床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
四對副鼻竇中,上頜竇最大,位於上頜骨,上壁為眶下壁,較薄。上頜竇炎或腫瘤發生時,常可破壞骨質,侵犯眼眶。下壁鄰近上頜磨牙和骨薄的牙根,因此牙根感染常蔓延至上頜竇;眶下孔以下前壁較薄,是手術時切開上頜竇的地方。內側壁是鼻腔的外側壁,與中下鼻道相鄰。下鼻道前上部骨質較薄,在此處做上頜竇穿刺。上頜竇在半月裂孔的後面是開放的。由於開口位置較高,上頜竇發炎化膿時引流不暢,容易造成竇內積膿。額竇在半月裂孔的前端開口。篩竇通向中上鼻道。蝶竇通向蝶骨篩骨隱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