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網絡道德與網絡道德失範
互聯網的出現和快速發展正在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隨著互聯網強勢進入人們的現實生活,網絡道德也以新的姿態隨之而來。網絡道德不是脫離社會道德的社會道德概念。它是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適應新的社會生活方式或在未來長期存在的壹種道德形態,但又明顯不同於傳統道德。在網絡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凸顯間接性特征。與傳統道德不同,網絡社會的道德主要依靠輿論來規範個人行為,而是依靠網民“謹慎獨立”為特征的道德自律。“慎獨”是指人在獨處的時候,能夠遵守道德規範,在沒有任何外界監督和控制的情況下遵守道德規範。換句話說,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規範在網絡上的虛擬社會中往往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習慣和道德信仰的層面,才能更有效地規範個體網絡行為。
網絡作為壹種新的技術平臺,具有交互性、即時性、便捷性和開放性的特點。然而,它在為人們提供大量信息和便利條件的同時,也因其隱秘的特性帶來了相當大範圍的道德失範。仔細分析壹些典型案例就會發現,大多數道德失範現象往往具有深刻的商業化動機和社會經濟合理性,與網絡架構的日益社會合理化和社會自動化控制機制的同步發展,以及對未成年人和普通網民等網絡弱勢群體日益嚴重的控制和傷害有關。從微軟的霸權到網絡色情暴力、間諜軟件、廣告軟件、網上牛皮癬、侵犯隱私、網上詆毀、垃圾郵件的泛濫,往往在背後發現自動化銷售、電子商務、網絡安全和整個IT行業不斷成熟的並行軌跡。
二、大學生網絡道德失範的危害性
網絡的虛擬性、隱蔽性、無約束性等特點會助長學生的僥幸心理和放縱心理。許多學生忽視網絡文明,導致網絡道德失範,進而引發網絡犯罪,成為新的社會問題。事實上,網絡道德失範不是簡單的錯誤行為,而是當代大學生道德意識和道德心理畸形發展的具體反映。這種行為從某個角度反映了大學生內心的很多問題,危害極大。
首先,網絡道德的偏差容易導致大學生人格發展的錯位。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環境是僅次於人格的第二大因素。大學生正處於身心快速發展和自我意識分化的特殊時期,矛盾逐漸走向統壹。大學階段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再者,網絡道德的失範嚴重削弱了大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進程。社會心理學理論認為,社會化作為壹個發展過程,是壹個個體與他人不斷互動的過程,經歷了許多階段和變化。現實中,人際交往對個體社會化過程非常重要。最後,網絡道德失範導致學生素質下降,校園不穩定因素增多。
三,網絡道德失範下高校德育的發展
大學生是網絡世界中最活躍、最中堅的力量。如何探索網絡環境下有效的高校德育模式,是每壹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應該高度重視並認真思考和探討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網絡不僅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也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更新觀念,創新方法,探索兩者的最佳結合點,可能是解決網絡環境下高校德育負面影響的良方。
(壹)轉變德育觀念
面對網絡的出現和發展,我們應該及時更新觀念,認識到這是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利用網絡的開放性、互動性、時效性等特點,不僅可以及時獲得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源,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網絡交流的自由性、開放性和民主性,鼓勵學生通過網絡直接反映和表達自己的關切和興趣、情緒和煩惱,有利於我們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抓住問題的關鍵,與學生溝通,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對策,使學校德育貼近學生。
(二)道德教育體系的構建
我們在網絡環境下的道德教育也應該制度化。應摒棄那些過時、無效的規章制度,盡快制定符合高校實際的校園網絡規範和守則,明確獎懲措施,嚴懲違反上網規範的學生,將部分利用網絡實施犯罪活動的學生移交司法部門。同時,要與輿論監督機制相結合,善於利用輿論的力量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導向,讓遵守規範的人得到輿論的肯定和宣傳,反之亦然。(三)拓寬德育視野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可以讓高校的德育工作在網絡上分壹杯羹,利用網絡把大學生拉回正道。也就是所謂的為人處事,為我所用,也為我所心。壹是建立自己的網上黨校和網上團校,開設理論學習,努力增強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德育思想“進網絡”,不僅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二是鼓勵德育工作者建立個人網頁,充分利用我們的網站進行教育。通過有目的的組織,幫助壹些德育工作者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網頁,提出壹些社會問題,與熱心網友交流、對話、答疑、咨詢。三是制作生動直觀的德育教學軟件,用於德育教學。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畫面、生動活潑的三維動畫等多媒體模仿畫面,使他們仿佛置身於場景之中,其效果是傳統思想教育方法無法比擬的。四是以德育為主線策劃大學生網絡技術競賽。比如個人網站PK、個人博客“秀”、論壇招聘等活動,讓大學生有意識、有目的地獲取身心所需的營養。五是疏通師生網絡交流渠道。我們可以通過網上聊天進行網上思想政治教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滲透式”教育才有效。通過“閑聊”,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現實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答疑解惑。或者采取“在線”咨詢的方式。在網上開展信息咨詢,如學生工作信息咨詢,包括學生工作獎懲政策法規,學校重大活動的具體內容和日程安排,學校熱點話題,遵章守紀,文明禮儀等。
(四)拓展德育內容
要引導大學生文明上網、依法上網,把培養網絡道德作為個人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壹個方面。首先是網絡道德教育。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課增加了“網絡道德與文明”的內容,重點進行網絡倫理、網絡法律規範、網絡安全、網絡健康等教育。二是網絡法律法規教育。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網絡法律法規教育,讓他們了解法律法規的規定。教師也要關註這方面的動態,及時向學生傳達最新的網絡法規和管理規定。三是網絡安全和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
(五)改進德育評價的內容和方法。
教學評價是對教育效果的價值判斷,是提高教學和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高校德育評價應當對學生正確思想和行為的形成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在網絡環境下,網絡道德可以作為壹個評價指標,公平、客觀地評價壹個學生在學校的表現。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能力,21世紀的受教育者不再是只吸收大量事實信息的人。面對信息時代的嚴峻挑戰,學校必須將信息素養納入教育目標和評價體系。
總之,當今高校德育與網絡處於壹個時空,時刻面臨著網絡媒體的沖擊和挑戰。面對網絡道德的失範,我們的高校德育必須在認識到網絡發展的必然性的同時,積極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加強思想道德工作的管理,使網絡為我們所用。參考
【1】楊霞。論加強高校網絡道德建設的意義。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10)。
[2]陸博。論新時期高校網絡道德教育。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2)。
[3]陸琴。高等教育中公民道德教育的新視角。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4]許·。新時期高校德育現代化的基本特征。雲夢學報,2006,(5)。
[5]梁宏偉,王永會。論網絡環境對高校德育的影響及對策,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