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貸款
生產和銷售
劇情介紹
幕後制作
相關評論
人物解構
獲獎記錄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中國電影片名
晴朗的夏日
英語電影名稱
晴朗的夏日
電影類型
愛情/情節
壹部電影的長度(根據放映時間)
237分鐘/德國:185分鐘(柏林電影節)/日本:188分鐘
國家/地區
香港、臺灣省
對話語言
普通話、上海話和臺語。
顏色
顏色
等級
瑞典:11(未評級)
[編輯此段]學分
主管
楊德昌·楊德昌
劇作家
萊唐明萊唐明
楊德昌·楊德昌
楊順清·楊順清
嚴鴻亞(鴻鴻)
執行者
張...小思(張震)飾演張震。
張國柱·張國柱...父親父親。
楊靜怡·楊靜怡...小明(劉誌明)
金燕玲·金燕玲...母親(金老師)
王琄·王娟...大姐。
漢斯·張·張寒...哥哥。
姜秀瓊江秀情...二姐(張瓊)二姐
萊雲帆萊雲帆...妹妹妹妹。
楊順清·楊順清...山東山東
蘇克萬尼...瘋狂小神經(沈靜)
馮國強·馮國強...小豬
徐明徐明...王(姓氏)
陳湘琪陳.....小博士的未婚夫(飾演陳)
吳妝妝屋...
黃誌贊黃誌贊...貓王(貓王)(貓王)(如王啟贊)
柯玉倫柯宇綸...飛機(季飛)(如柯宇倫)。
譚誌剛譚誌剛...馬
張明鑫·張明鑫...褲子(明鑫)
林宏明
生產者
詹宏誌詹宏誌...執行制片人
於楊.....制片人(如余)
蒙太奇
陳博文
[編輯本段]生產和發行
生產
楊德昌電影有限公司
打印格式
35毫米
寬度
35毫米寬屏幕系統
制作公司
國際通信機構(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Agency)
簡·鮑爾弗電影有限公司[英國]
楊& amp他的黑幫電影制作人
發行公司
電影放映〔日本〕.....(日本)
發布日期
加拿大
加拿大
1991 9月9日...(多倫多電影節)
德國
德國
1992年2月20日...(柏林國際電影節)
法國
法國
1992年4月22日
瑞典
瑞典
1992 65438+2月25日
不列顛,英國
英國
1993三月12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這部電影是根據20世紀60年代初臺北的真實事件改編的。60年代初的臺灣省,似乎壹切都是灰色的,渾濁的空氣中有壹股陰森的味道。失落和絕望的感覺籠罩著這座城市。來自四面八方的外省人帶著濃重的口音在這個城市忙碌著,比如山東話、上海話、蘇北話、四川話。隨軍逃到臺灣省的家族成員組成了壹個小村莊,叫做“家族村”。在這樣壹個城市裏,、小明、、、小貓王、飛機、滑頭、小胡、小翠...他們長大了,出來混幫派,“小公園幫”,“家村幫217”。
在臺北,初四,建國中學夜部的壹個男生,是壹個在學校幫派對立之外的好學生。父親是守法公務員,母親是小學代課。他於1949年從大陸移居臺北。家裏有五個孩子,姐姐為了幫父母承擔家庭負擔,放棄了出國的願望;和小思壹樣,二哥沈默寡言;三姐是虔誠的基督徒,謙遜而有耐心;張震是家裏的第四個孩子,所以他被稱為老四。家裏最小的妹妹是個長得很快的小女孩。
小思與家境不幸的女孩小明十分投緣,並暗戀著他。“小公園幫”的老大哈尼也愛上了小明。小明的父親早逝,母親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她過早成熟,同時又在和幾個男生玩雜耍。數學考試,因為油嘴滑舌的抄襲,四年級被打了大分。哈尼回到臺北,讓小思好好照顧小明。
由於幫派之爭,哈尼只身前往對抗“家村幫”,被對方老大山東推到火車車輪下。小四參與圍剿“家村幫”為哈尼報仇,山東被殺。
小思的父親因涉嫌政治被迫寫懺悔材料並被解職、迫害,近乎神經質;母親受牽連,免教。小四因為沖撞學校被勒令退學轉到日部。
小明的母親去馬司令家幫助她,馬司令的兒子小馬是小思的朋友,壹個畸形早熟的少年,小明同情小馬。
家裏和學校發生的事情讓小思不堪忍受,小明和馬驍的交往讓小思陷入友情和愛情的矛盾,他和馬驍吵了起來。在牯嶺街的舊書市場,小思見到了小明,再次向她表白,但小明斷然拒絕。失去控制的小思連續捅了小明7刀,小明當場死亡。小思被捕並被判處16年監禁。
貓王錄制了他的英文歌《陽光燦爛的夏天》並送給了小思,但卻被警察扔進了垃圾桶。
[編輯本段]幕後制作
青春是壹個無理數。
晴朗的夏日。
創作緣起:更亮的夏日——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而我飛過的天空,是紅色的河岸。
壹個關於年輕人殘酷行為的故事
自“臺灣新電影”以來,壹些年輕的創作者用影像詮釋了臺灣省,如侯孝賢的《悲情之城》和楊德昌的《明媚的夏日》。前者以壹個家族的興衰,描繪臺灣省人歷史命運的悲涼;後者通過壹個社會案例,準確而冷靜地呈現了20世紀60年代蒼白而壓抑的臺灣省。楊德昌從親身經歷的角度創造了壹個真實的時代,讓大家回到過去,深深咀嚼“時間”和“記憶”的味道,而《更明亮的夏日》作為未能成長的祭品,獻給難忘的殘酷青春。
早年的孤獨影響了他的電影觀。
楊德昌出生於上海,1947。他壹歲時隨父母去了臺灣。楊德昌經常提到,他父母那壹代大陸人都因為戰爭離開了家鄉,沒有祖傳的財產。楊德昌認為他們“都有非常獨立的個性”。
楊德昌認為他們是“中國傳統社會中非常特殊的壹代”事實上,他們不僅經歷了戰爭,而且性格獨立。更重要的是,這些來到中國的家庭“基本上沒有親人,也沒有人民最嚴密的組織,所以他們與社會的關系壹直很獨立,沒有中國傳統社會的結構,當然也就沒有這種束縛;所以我現在和別人交往,基本上保持著很單純的關系;比如應對,我還是不能熟練應對長輩;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因為家庭組織太簡單了。”楊德昌電影對現代社會的疏離感可能與他早年簡單而近乎孤獨的人際關系有關。
電影經驗來源於漫畫經驗。
楊德昌最初的電影經歷和靈感應該來自漫畫經歷。他曾說:“電影永遠是最貴的,漫畫就少很多,打球就像呼吸空氣壹樣自由。那時候老師和家長總覺得這是消磨時間的消遣。我今天仍然不能認同這種觀點,因為這種消遣和麻將最大的區別在於,在這些行為中總有壹種夢想,壹種向往,壹種對另壹個更美好世界存在的信心。”這段話證明了《希望》或《牯嶺街》中的少年,在孤獨未知的私人世界裏,有著同樣單純的夢想,夾雜著對某些愛好的熱愛和迷戀。他說自己後來創作漫畫時,“感覺觸動故事的地方和以前不壹樣了,會從更悲劇的角度去做。當我遇到壹些生活中想不通的事情時,我會傾向於多愁善感,這些都是不太大眾的感受。”
用電影致敬青春
楊德昌堅信“青春是壹種品質,而不是數量。壹旦擁有,就永遠不會失去”。《小四》的故事根據楊德昌學生時代的校友毛武的真實事件改編。毛武是建國中學夜校的初二學生。因女友拒絕,他於6月19615日晚來到牯嶺街與女友協商。如果協商不成,他又捅了她7刀,導致女友當場死亡。事件發生後,在臺灣省內引起轟動,報刊用“不良少年情殺”四個字概括事件。
毛武的同學楊德昌對這種概括頗為“苦澀”。多年後,他在用《夏日更亮》為該案“哀悼”時說:“我最感興趣的不是毛武的身世,也不是他為什麽殺人,而是那種環境下很可能發生這種事。我的出發點基本就是那個時候,對我們這壹代人來說很重要。我們這壹代人當時上初中,註定現在是社會的中流砥柱。50年的環境可能會提升妳的人格,削弱妳的野心。那個時代有很多線索讓我們看清現在的時代。這是我拍這部電影的最大動力。”在楊德昌看來,1960年代的臺灣省是壹個“奇怪”的時代,也是壹個“被刻意忽略的時代”(引自該片宣傳資料),所以這起命案不僅是壹起孤立的暴力案件,更是壹場集體悲劇。
用虔誠支持大片拍攝
從之前的《海邊的壹天》(1983)、《青梅竹馬》(1985)、《恐怖分子》(1986)、《現代都市三部曲》到《更亮的夏日》(191)。這部電影被打上了比以往作品更復雜的情感關系的烙印。有92個場景需要修改和重建。影片演員90人,預算從654.38+03萬擴大到2700萬。
在楊德昌的創作生涯中,很少有如此龐大的作品結構,尤其是在現實主義的時代下功夫。應該說沒有創作者自身的成長經歷和真摯的感情是無法完成的。
該片拍完後參加了第28屆臺灣省金馬獎,《更亮的夏日》獲得最佳影片獎,擊敗了兩部同樣出色的港片《阮》和《阿飛正傳》。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經典評論
犀利的現代感與青春特質的真實結合;壹首悲傷的青春之歌,壹場夾雜著少年最初懵懂的美劇;展現壹種與夜、血、貓王歌聲相關的別樣青春。
《更明亮的夏日》是壹部以青春為載體的電影,它所蘊含的少年罪是邊緣的、自覺的;沒有毒品,沒有性,沒有經歷,但有不成熟的愛需要成熟;沒有足夠酷、足夠性感的故事和鏡頭,甚至不是壹部關於“成長”或“墮落”甚至“改變”的電影。導演楊德昌只是從壹個小四的生活中畫了壹段,很流暢,但就是在這種輕松的敘事中,壹切都以他拿刀刺向女友小明而告終,小四最終走向了極端,他的青春也在牯嶺大街終結。
在影片中,楊德昌設計的是壹種現實的殘酷,壹種針爆氣球時的瞬間停頓,壹種懸在半空中的赤裸裸的血腥理想。所以當他以另壹種方式展開這個臺灣省60年代的社會圖景時,所有人都被那個灰暗絕望的時代震驚了。
楊德昌可能不是故事中的任何角色,但這是他成長的時代和深受其影響的氛圍。於是,他通過光影的魔力,重新審視和檢討,政治、文化、性、對等的壓抑和尋求突破的掙紮,仿佛在重構的世界裏活了過來。
媒體評論
電影中的四年級有壹個楊德昌本人的投影。小思對20世紀60年代臺灣社會的看法僅僅代表了楊德昌本人的看法,而小思父親經歷的白色恐怖也是楊德昌本人想要傳達的政治信息。本片中不時出現的油罐車,正是以上比喻。影片中的美國流行歌曲和少年黑幫舉行的舞會顯示出臺灣省在60年代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影片中的大部分情節都發生在夜晚,主角就像是處在壹個愚昧的黑暗時代,處在壹個黑暗的社會。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部電影,導演的意圖可能更明顯。
——香港明報周刊
楊德昌經常在非常遙遠的距離上處理壹個完全物化的社會中的人際冷漠,但在這部電影中,出現了大量天真但不冷漠的青少年。通過過去的60年代,楊德昌投射出壹種對過去無法再見到的純粹的向往,而片中四年級學生所持有的道德要求和純粹夢想,被走向利益世界的社會壹次次摧毀,成為時代的祭品。此時,“少年殺人”已經演變為“時代殺人”,“每個人都是恐怖分子”的主題再次出現,而小思只是壹個被推到暴力極端的受害者。
——焦雄屏,著名影評人
《更明亮的夏日》的敘事手法嚴厲含蓄,電影語言豐富深刻,以復雜的結構和開放的結局表現出強烈的精神分析色彩和表達強度。導演楊德昌用嫻熟而密集的技巧將不同性格、不同社會和家庭背景的青少年串聯起來,縱橫交錯,實現了內容和結構的平衡。影片疏離壓抑,深入城市文化心態核心。與之前的電影相比,更加老練成熟。
——網友黃
楊德昌的“青春”或許是壹種哲學,似乎並沒有隨著20世紀60年代而消失。在楊後來的電影《壹個接壹個》中,雖然是成人故事,但有壹個少年將女友刺進監獄的場景。也許楊是想說,60年代的壹些天真爛漫的孩子長大了,但他們成熟之後,在當今世界,青春的故事總會上演。作為壹個少年,入世後身體是在自省,還是
與不合理的世俗世界進行徹底的鬥爭是楊德昌的命題,時代和個人可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評論員余哈雷
[編輯本段]人物解構
不是偶然的。
“小公園”幫和“217”家族幫的矛盾構成了影片的主框架。作為故事的主要敘事對象,小思起初徘徊在各種鬥爭的邊緣,基本上處於觀望狀態。在各種力量的作用下,他壹步步被動地卷入矛盾的核心,直至成為最後的兇手。這個故事其實就幾句話:建中夜部初中生小思愛上了“小公園”老板Honey的女朋友小明,但是Honey並沒有阻止他,而是單獨和他聊了起來,十分投機。不久蜂蜜被“217”家族村幫老大山東伏擊,死在車輪下。小思因頂撞校醫被開除,他的父親也因所謂的“政治問題”被隔離審查。唯壹能給小思帶來希望的小明求助於他的鐵哥們小馬,憤怒的小思壹時沖動用刀殺死了小明。然而,楊德昌是壹個雄心勃勃的藝術家。他不滿足於用線性的方式描述壹個少年犯罪的偶然事件。而是以此為借口,刺進社會的心臟,血腥地刻畫了60年代轉型時期臺灣省的社會面貌,從而形成了影片的另壹個主框架,即從大陸退到臺灣省的老壹代和在臺灣省土生土長的下壹代。楊德昌不是唯壹壹個有能力表達這壹母題的臺灣電影人,但只有楊德昌能拍出既熱情又犀利又冷酷的苦澀味道。在侯孝賢的鏡頭下,壹定比血腥更深刻,因為侯孝賢的電影是本土化的、成人化的,就像楊德昌的“敏銳的現代感”和青春特質,即使是小思父親這樣的中年知識分子,也表現出近乎幼稚的固執和率真。
小思的兄弟姐妹們
我總覺得楊德昌不是在用膠片拍戲,而是在用放大鏡冷靜地觀察,所有的細節都被最大程度地展現出來,而他自己卻還躲在暗處。他很少使用煽情的特寫和背景音樂,幾乎沒有暴露的年輕人的愛情和青春的渲染,只是靜靜地填充零碎的鏡頭。入世後姐姐的青春壹片光明。她漂亮的長裙,流利的英語,戴手表的姿勢,父母訓斥弟妹的語氣,就像她媽媽在上海的青春。二哥的青春混亂壓抑,在家裏總是處於被忽視被懲罰的地位。在臺球室閑逛也可以解釋為他內心渴望被接受和認可。三姐把年輕時的信仰獻給了上帝。她的聲音總是低沈而平靜,但最終,她得知小思殺人時歇斯底裏的尖叫充滿了對上帝的憤怒和絕望。小姐姐衣服上的扣子總是掉,裙子總是太短。那是她迅速成長的青春。
小四
對於四年級的他來說,周圍的壹切都是殘酷的。家庭,守法的父親突然陷入困境,壹個完整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學校裏,官僚的學科主任(最惡心的老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朋友,最鐵桿的朋友之壹,小馬其實和女朋友小明挺好的。這壹切都是任何壹個年輕人都無法企及的,所以他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來對抗這個世界。小明很聰明。她死前說了最後壹句話。
好:“我就跟這個世界壹樣,不會為妳改變!”“妳想改變世界,妳不改變自己,好吧,去死吧。於是,小思撞上了這個世界上充斥著各種遊戲規則的銅墻鐵壁,或者說這些銅墻鐵壁擠壓出了他的每壹寸生存空間,把他活活壓死。
10年前的張震不像今天春景和臥虎藏龍裏的帥哥,但那張清純的臉在我看來更豐滿,更有表現力。三言兩語就把四年級的性格發展特點表現出來了,沈默、固執、在現實中不斷碰壁直至絕望,含蓄而深刻。小思的形象並沒有因為他的沈默而變得軟弱,而是變得堅強。他始終不肯放棄自己的信念,寧願被學校記過,被學校開除也不認錯,寧願毀了自己也不允許小明這麽“沒出息”。大家的註意力壹般都集中在他殺死小明的中心情節上,但我們也不要忽視另外兩個角色——父親和蜜糖對他的影響。和四年級壹樣,父親在大環境下的性格發展也很飽滿。在幾乎相同的校紀辦公室場景中,觀眾清晰地看到了導演刻意安排的強烈反差。從影片的論證到後來的被動的諾諾,這位具有青春活力的知識分子最終被殘酷的現實徹底打敗。那個鼓勵孩子“相信自己的未來可以由自己的努力決定”的父親,在四年級的精神世界裏轟然倒塌,只剩下Honey的精神支撐。我經常想,在小思的心目中,小明和蜜糖到底是不是真愛。聽起來很可笑。他在認識Honey之前就喜歡上了小龍鳴,但是Honey短暫的壹生無疑給了他巨大的沖擊。整部電影的基調很現實,但是劇中沒有太多看點的Honey卻增添了壹份理想主義的色彩。藍海軍服務下的“小公園”老板,帥氣又孤獨。他近乎愚蠢地獨自談判,結果丟掉了年輕的生命,只為了像《戰爭與和平》中“獨自擋住拿破侖的老人”那樣去打那些打不起來的東西。正是這種看似不值得的死亡激發了小思強大的生命力。他第壹次勇敢地向心愛的女孩表白,“我永遠不會離開妳!””影片高潮時,他甚至發出了“現在,我是蜜糖”的聲音。當他拔刀刺向小明的時候,他覺得自己是在用醜陋的現實世界和蜜汁爭奪小明。
小明
被殺的小明是壹個很復雜的人物,楊德昌給她套上的東西已經遠遠超過了少女的負荷。與母親相依為命,她對殘酷現實的理解遠比壹個四年級學生透徹。她貧窮、動蕩、依賴他人,始終處於不穩定的不安全感中,這讓小明體現出矛盾的美感,既有壹個女孩的天真羞澀,又有壹個成熟女人的冷酷無情。妳可以說她水性楊花,喜歡身邊每壹個追她的男生,但是看了第二遍,我覺得對不起她的程度甚至超過了我對四年級的感覺。如果說,小明是他在小學四年級由明轉暗的青春裏最後的亮色;然後,在小明已經暗淡的青春裏,四年級是她唯壹的亮色,這唯壹的亮星是她自己熄滅的。相對於第四家庭的熱鬧、溫馨和相對穩定的氛圍,小明和媽媽總是擔心明天住在哪裏。她媽媽曾經悲傷地說:“妳壹定要快點長大。”這種沈重的期待和惡劣的生活環境剝奪了她真正享受青春的權利。她在最簡單的年紀就很快被這個世界同化了,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她甚至比第四任父親還要成熟衰老。另壹方面,小明的眉宇間依然閃耀著純凈的光芒。事實上,她是如此迫切地需要被理解和尊重,所以小思是她心中最親近、最溫暖的人。但最終,她背叛了小思,也就是背叛了她自己,向更強大的現實世界妥協。
青春?青春!
小思最終用匕首殺死了小明,並被判處15年監禁。小貓拿著自己錄好的磁帶去看他,卻被警衛扔進了垃圾箱。小貓在空中低聲模仿貓王的歌曲,“今晚妳寂寞嗎?今晚妳想我嗎?”稚嫩的歌聲,是他們單純認真的青春。我怎能不為青春的逝去而哭泣?在楊德昌的熱血青年時代,誰能停止哭泣?
[編輯此段]獲獎記錄
第2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原創劇本。
第四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
第36屆亞太電影節最佳電影獎
第38屆電影旬報電影獎最佳外國導演。
第四屆中國時報晚報電影獎,評審團商業放映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