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天宮壹號有什麽歷史意義?急!急!急!

天宮壹號有什麽歷史意義?急!急!急!

9月28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宣布,天宮壹號擬於29日21: 16時至21: 31時在窗口前方發射。舉世矚目的天宮壹號即將進入太空。正如壹些外國媒體評論的那樣,中國人已經朝著實現完全載人航天飛行能力邁出了非凡的壹步。

與美蘇曾經發射的空間站相比,將作為小型空間實驗室的中國天宮壹號目標飛行器是個“小人”。天宮壹號重8.5噸,而美國1973年發射的天空實驗室重80噸,蘇聯1986年發射的空間站“和平”號核心艙也有20噸,更不用說目前450多噸的國際空間站了。但這個“小頭”含義豐富,影響深遠,難怪引起全球關註和熱議。

蓄勢待發的天宮壹號,肩負著為中國2020年左右建成空間站奠定技術基礎的重任。美國著名太空政策專家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約翰?Logsdon說:“這是中國在10年後建造更大空間站的第壹步。”

對於中國人來說,“天宮壹號”的意義更加重大,它讓中國人的飛天夢不斷延伸和拓展。英國《每日電訊報》文章指出,它代表了中國日益宏大的國家雄心和科技理想。

“天宮壹號”無疑將創造中國多個第壹,意義深遠。這也就不難理解人們對“天宮壹號”發射的期待了。

航天強國的常識是,空間站是載人航天發展的必由之路。載人航天和空間站建設與無人航天有很大不同。為了保證人身安全,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技術要求更高。在載人航天工程中,建造空間站是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技術體現。

需要清醒認識的是,與美俄等國相比,中國的空間站技術還處於起步階段。天宮壹號的發射只是中國努力縮小差距的開始。路透社報道稱,從技術角度看,即使天宮壹號作為技術試驗平臺獲得成功,它與神舟八號的交會對接也只是模仿了美國和蘇聯40年前的做法。

“天宮壹號”成為又壹個標誌,表明中國可以通過幾十年經濟繁榮的財富積累,集中精力發展航天事業,開始縮小曾經只有少數國家掌握的技術領域的差距。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Logsdon認為,天宮壹號的發射是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穩步推進的結果;據日本《產經新聞》報道,中國希望掌握航天器的交會對接技術,如果成功,中國的航天事業將邁上新的臺階。

“我們從哪裏來,要去哪裏?”空間站的建設不僅是民族自豪感的體現,也是全人類探索未知太空的使命。很多在地球上做不到的事情,需要在空間站上完成。天宮壹號除了作為目標飛行器進行空間對接訓練外,還將作為空間實驗室開展科研活動。“天宮壹號”及其後續項目也需要找到好的科學項目,為人類認識世界做出新的發現做出貢獻。

無限的太空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探索太空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中國應該為人類探索太空做出自己的貢獻。中國航天技術的進壹步發展造福了全世界。

“天宮壹號”成為又壹個標誌,表明中國可以通過幾十年經濟繁榮的財富積累,集中精力發展航天事業,開始縮小曾經只有少數國家掌握的技術領域的差距。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Logsdon認為,天宮壹號的發射是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穩步推進的結果。據日本《產經新聞》報道,中國希望掌握航天器的交會對接技術,如果成功,中國的航天事業將邁上新的臺階。

“我們從哪裏來,要去哪裏?”空間站的建設不僅是民族自豪感的體現,也是全人類探索未知太空的使命。很多在地球上做不到的事情,需要在空間站上完成。天宮壹號除了作為目標飛行器進行空間對接訓練外,還將作為空間實驗室開展科研活動。“天宮壹號”及其後續項目也需要找到好的科學項目,為人類認識世界做出新的發現做出貢獻。

無限的太空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探索太空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中國應該為人類探索太空做出自己的貢獻。中國航天技術的進壹步發展造福了全世界。(新華網楊軍)

航天專家詳解“天宮壹號”

“天宮壹號”效果圖。

讀者對即將發射的天宮壹號有很多疑問。對此,多位專家進行了解讀。

它能飛多快多遠?

——音速20倍以上。

北航博士、航天任務與控制高級工程師徐明解釋說,飛船的速度大約是每秒7000米,而音速是每秒340米。也就是說,作為壹個航天器,天宮壹號的速度大致是音速的20倍以上。但它不能飛得太遠。從目前的燃料來看,我們只能待在地球附近。

和空間站有多大區別?

——主要是音階不同。

《國際空間》雜誌副總編輯龐之浩表示,嚴格來說,天宮壹號只是壹個簡單的空間實驗室。它和空間站的區別不僅是規模,還有壽命。它的壽命只有兩年,宇航員也只能短期駐紮。其他空間站壽命可以達到5到10年,甚至更長,宇航員壹次在軌時間超過100天。二是空間實驗室空間小,接口少,沒有擴展能力。而且需要的燃料和補給要壹次性集中起來,其他空間站可以用貨船定期補給。“天宮壹號”的主要目的是突破交會對接技術,為未來空間站的建設進行技術實驗。

為什麽它的壽命只有兩年?

-沒有必要增加成本。

龐之浩說,決定空間站壽命的因素很多,主要是資金和材料技術。其次,在外太空高輻射、高溫差等惡劣環境條件下,構成空間站的部件壽命有限。天宮壹號的壽命是根據實驗任務設計的。中國可以在兩年內完成無人和載人交會對接實驗,因此沒有必要發射壽命更長的實驗飛行器,以免增加成本。兩年後,它可能在指令的控制下墜入大海。

交會對接的難度有多大?

——相當於在每秒7.8公裏的狂奔中準確“接吻”。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學院教授焦維新表示,交會對接要突破三大難點:壹是位置控制,二是速度控制,三是姿態控制。但這兩個航天器距離地面300多公裏,運行速度非常高,基本上是第壹宇宙速度(7.8公裏/秒)。很難實現誤差最小的精確控制。

會受到太空垃圾的影響嗎?

——妳只有通過預測才能及時避免。

焦維新說,目前有大量的空間碎片,對航天器威脅很大,但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控制方法。“天宮壹號”沒有專門的防撞措施,需要監測大碎片的分布,對大碎片的運動狀態做出預測,以便及時規避。綜合羊城晚報、北京晨報等。

天宮壹號設計壽命兩年,要完成四大任務。

近期將陸續發射“天宮壹號”和“神舟八號”,實施首次空間交會對接。空間實驗系統副總設計師白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介紹了天宮壹號的情況和主要任務。他指出,天宮壹號是壹個全新的載人航天系統,已經在軌飛行了很長時間。

白說,天宮壹號是中國全新的載人航天系統。原來飛船是短期飛行,飛行幾天就要返回地球。天宮壹號是長期在軌飛行,要完成多次交會對接任務,與多個航天器交會對接,然後完成相關實驗任務。現在計劃天宮壹號飛行兩年,分別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交會對接,完成整個交會對接任務。

天宮壹號的主要任務有四個:壹是配合飛船完成交會對接,這是天宮壹號的主要任務。二是天宮壹號將完成飛船與天宮壹號組合體的控制和管理。對接後,天宮壹號將對組合體進行完全控制,包括姿態和軌道控制,以及對艙內大氣環境的統壹控制,包括溫度、濕度、艙壓、氧氣,也就是載人環境將由天宮壹號控制。三是開展相關實驗,主要包括幾類:第壹類是空間科學實驗,包括空間物質探索和對地觀測實驗;第二類是太空醫學實驗,是為了將來建造空間站,如果宇航員長期停留而進行的;第三種是再生式生命保障實驗,是為未來空間站進行實驗,比如廢物的再利用,也是為空間站打基礎;第四類是對空間站的技術驗證。現在空間站建立了,後面還要建立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天宮壹號肩負著為未來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奠定基礎,進行技術驗證的使命。(白)據

天宮壹號給航天員建了壹個什麽樣的家?

隨著天宮壹號目標飛行器飛向浩瀚太空,航天員將在太空有壹個新家。天宮壹號已經在太空兩年了,準備迎接宇航員留在飛船裏。航天員要在裏面工作、生活、進行科學實驗,所以這個家“家具”很多,功能豐富。

太空訓練設備

未來航天員將在天宮壹號長期駐留。長時間在失重環境下飛行,會出現肌肉萎縮、骨質流失等癥狀,這就需要航天員通過太空鍛煉來保持身體健康。所以天宮壹號第壹次帶來了太空鍛煉器材,比如鍛煉下肢肌肉的專用自行車,鍛煉肩背部肌肉的拉力器。下體負壓缸負責對航天員下體施加負壓,促使其血液流向下體,改變失重環境下血液向頭部轉移的情況。這些都是目前國際空間站普遍使用的失重防護鍛煉設備。

航天醫學實驗設備

為了探索航天員在太空長期停留的醫學變化和防護措施,天宮壹號裝載了許多空間醫學實驗設備。如質量測量儀,可以在失重狀態下稱量人體質量,反映航天員在飛行過程中的體重變化;骨質流失對策儀器研究如何通過對宇航員施加外力來對抗太空飛行導致的骨質流失。同時還有壹些用於研究失重狀態下細胞變化規律、人的心理變化規律、艙內氣體取樣分析的裝置。這些研究設備是專門為特殊的空間環境研制的,涉及航天醫學、生物學、物理學、電子技術、工程學等諸多學科。與神舟系列任務相比,天宮壹號的實驗設備和項目大大增加,航天員的工作量也相應增加。

人造“地球”環境

人類要想在太空長期停留,就必須努力創造壹個適合人類生存的小環境。除了保持適當的溫度、濕度、壓力、氧氣等常規環境,“天宮”還配備了控制微生物和微量有害氣體的特殊“武器”。人體是微生物的來源,代謝的皮屑以浮塵的形式存在於空氣中,微生物控制裝置可以在短時間內高效過濾凈化。此外,艙內設備和非金屬材料會釋放少量有害氣體,對航天員健康不利。有害氣體凈化裝置可以在航天員進入天宮壹號之前,有效去除數十種有害氣體,提前開始運行。此外,宇航員呼吸和出汗產生的水蒸氣也由冷凝水收集裝置定時自動收集。

用於回收廢物的回收設備。

神舟飛船過去是攜帶消耗性資源的,航天員衣食住行所需的物資都是從地面攜帶,而天宮壹號首次帶來了廢舊回收設備,準備驗證回收技術。電解制氧機可以把純水變成氧氣,動力水氣分離器可以把航天員的尿液分離出來。未來空間站上的尿變水、氧氣再生等技術都與此密切相關。當這些技術成熟後,將大大減少地面補給,實現尿液、體液和有害氣體的循環利用。

男女宇航員的服裝

這壹次,宇航員的藍色睡袋繡有祥雲。與“神七”睡袋相比,重量明顯減輕,材料具有阻燃、防靜電、重量輕、彈性可調等特點。天宮壹號還為航天員準備了保暖內衣、保暖褲、運動襪、運動服、短褲。這些衣服的設計比較特別,主要是考慮到空間工作實驗的特殊需要,比如有的衣服上有電纜口,有的口袋用來放置輻射表。由於天宮壹號長期處於無人低壓運行,會加速服裝材料的老化,科研人員在地面做了大量的低壓儲存試驗,用專業設備拉衣服,保證其抗拉強度和撕裂強度合格。

航天食品

現在,壹些太空食品已經隨天宮壹號進入太空,包括蔬菜、肉類、水果和補液湯,但這些都不能食用,只是實驗品。真正可食用的太空食品,還得等航天員用飛船把它帶上天。實驗中使用的太空食品未來將隨對接的載人飛船返回地面,研究人員要觀察它們在天上停留很長時間後會發生什麽。這些食品包裝不僅包含成品菜肴,還包含沈澱的蛋白質、脂肪、澱粉和其他成分。

據太空食品專家陳斌介紹,太空輻射、艙內溫度變化和其他因素都可能影響食物。他們把同壹批太空食品存放在地面上進行對比研究。未來,伴隨航天員前往天宮壹號的太空食品種類將會非常豐富,也更加符合航天員的口味。

醫療衛生監督設備

航天員在天上的呼吸、心率、血壓、體溫,都影響著地面飛行控制人員的神經。天宮壹號攜帶了更加新穎豐富的醫學監測設備,用於采集航天員的生理數據,為航天員的醫學健康維護提供技術支持。比如航天員攜帶的心電設備,可以24小時連續記錄心電數據,而且不受測控弧段的限制。宇航員在蹬自行車鍛煉時會戴上特制的面罩,收集並記錄呼出和吸入的氣體流量和氧氣濃度,然後傳輸到地面進行分析。測量血壓的設備與地面袖帶不同。心電電極連接到胸部,血氧和脈搏波傳感器戴在手指上。對心電信號和脈搏波信號進行分析處理,計算出心率、血壓和血氧飽和度等生理參數。

消防部隊

天宮壹號裝有滅火裝置。如果火勢較小,使用消防濕巾,手套形狀的,可以抓住各處的火焰。不僅耐高溫,而且絕緣性能好,因為大部分空間火災都是電纜引起的。

滅火器只在火災嚴重時使用。使用時,航天員戴上防毒面具,按下滅火器上的按鈕,噴出的滅火劑會將著火點與周圍的氧氣隔離。(孫海榮)

女宇航員預計將乘坐神舟十號進入太空,並留在天宮壹號。

女飛行員夢圓藍天。

中國女航天員有望乘坐神舟十號飛船進入太空,參與空間交會對接任務,並在天宮壹號駐留。這意味著,在未來兩年內,將有中國女航天員進入太空。

據悉是山東煙臺的。

在去年確定的中國第二批航天員中,有“兩朵金花”壹直備受關註,但至今未露面。據了解,兩名入選的女航天員均來自空軍運輸航空兵部隊,平均飛行時間數千小時。

據悉,將隨“神十”飛天的壹名女航天員來自山東煙臺。據媒體報道,此人名叫王亞平,80後女飛行員,參加過汶川抗震救災、北京奧運會和多次戰備演習。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原副總指揮張建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訓練標準上,男女航天員壹視同仁,不會因為是女性而降低標準。他說:“如果中國的空間實驗室有交會對接任務,很可能會有女航天員參加。屆時,我們將實現真正的“嫦娥奔月”夢想。”

“天宮”將迎來三艘飛船,交會對接,在兩年的服役期內迎來2-3名航天員。

想必“最多頂壹個”

據報道,“神舟十號”將帶兩名女宇航員上天。不過,《國際太空》雜誌執行主編、航天專家龐之浩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正常情況下,壹個女航天員第壹次飛行,最多壹個。因為任務還在探索過程中,所以壹切活動都要以安全為重”。

龐之浩認為,培養女航天員有利於未來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和航天醫學研究的發展。女航天員有自己的優勢,更有耐心,工作細致,更能適應太空的微重力環境等。,而且他們在太空飛行時會感到孤獨和寂寞。女航天員可以起到調節大氣的作用。“男女都不厭倦工作。”

他介紹,女航天員適合做壹些細致的科學實驗,比如觀察植物生長。此外,他們還很聰明,可以很好地操縱空間機械臂,並為交會對接任務做出貢獻。

女航天員是“完美”的,沒有任何瑕疵。

航天員壹般分為飛行員、任務專家和載荷專家。龐之浩指出,除了飛行專家,未來還會有任務專家。隨著我國航天器的發展,在積累了壹些載人航天的經驗後,對航天員的要求會越來越廣。以後有可能女科學家也能上去。現在,我們的航天員不僅僅是在太空中“走來走去”,還有很多任務要完成。將來中國建立了自己的空間站之後,會有大量的科學任務,任務會分很多種。比如組裝任務,包括太空行走和壹些航天器的維護。另外還會有科研任務,執行科研任務可以讓非專業的航天員上去。目前美國就是這種情況。職業宇航員屬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他們不是專業的宇航員,而是隸屬於各種科研機構和大學,其中不乏女性科學家。

載人航天對航天員的身體素質要求非常高,如慢性咽炎、鼻炎、藥物過敏、脂肪瘤、齲齒、灰指甲等。大部分人都會有這些小“瑕疵”,但對選拔航天員來說並不好,甚至是皮膚上的疤痕、嘴裏的口臭、爛腳。因為身體有異味,在狹小的飛船空間會影響同事;如果皮膚有疤痕,疤痕區域可能會在加速下出血。地面上壹個看似很小的“瑕疵”,上了太空後可能會造成很大的災難。

這壹次,很明顯,入選的兩位女航天員都經過了嚴格的生理機能和心理的全面檢查,可以說是“完美”的,沒有任何瑕疵。南京空軍454醫院壹位工作人員告訴北京科技報記者,目前我國航天員的選拔都是從空軍最優秀的飛行員中選拔。不僅身體素質要過硬,而且不能有任何病史或小病,家裏最近三代人都不能有嚴重的病史。除了排除各種影響功能的疾病和異常,還要有良好的適應特殊空間環境的能力和心理素質。

“這次選拔的女航天員顯然要經過以上所有的關卡。此外,他們還需要做婦科檢查。”工作人員說。

兩位女宇航員都已成為母親。

此前有猜測稱,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將來自參加國慶閱兵的空軍首批女殲擊機飛行員,但實際上,空軍首批女殲擊機飛行員根本沒有入圍。目前,入選的兩名女航天員均來自空軍運輸機飛行員。他們都結婚了,並且已經生了孩子。

為什麽結婚是選拔中的壹個條件?龐之浩認為,選拔航天員時,要求飛機飛行1000小時以上,最少800小時以上。要完成這個飛行時間,飛行員本人不能太年輕。把已婚生育作為選拔條件,顯然是為了避免航天飛行對女航天員生育能力的影響。

36歲進行太空行走的第壹位蘇聯女宇航員斯維特蘭娜·薩維卡(Svetlana Savicka)在38歲順利分娩。但是為了安全和保險起見,我們的女航天員都是要求已婚並且已經生育的。

“在太空失重的條件下,植物種子的基因發生了變化。在失重的情況下,基因是否發生了變異還沒有被發現。但證明不了也沒關系。”龐之浩說。因為植物基因突變後的繁殖周期很短,可能在幾代之內就能發現。但是,如果人類基因在失重狀態下發生變異,只能在幾代人之後才能被發現,這需要很長時間的觀察。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