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dayoo.com 2005年9月來源:廣州日報。
今天是第三個世界預防自殺日。大多數打算自殺的人都承受著各種痛苦。那麽,減輕痛苦能讓壹個人遠離自殺,恢復心理健康嗎?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陳祉妍博士說,答案是否定的。我們處於痛苦之中,我們的第壹反應是減輕痛苦和逃離痛苦。但是,痛苦本身其實只是壹種信號,只是告訴我們問題已經發生了,應該去改變。如果妳只是試圖減少痛苦,回避痛苦,妳就是在回避問題本身,不利於靈魂的成長。
這和肉體上的痛苦是壹樣的。當我們肚子疼的時候,醫生往往不建議先吃止痛藥,因為這樣會讓身體麻木,讓醫生很難察覺內臟哪裏發生了變化,從而無法開始治療。心理痛苦的意思是壹樣的。
陳祉妍說,每壹種心理痛苦都是有意義的。減少痛苦,避免痛苦的方法有無數種,但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壹種:直面痛苦,知道痛苦的意義,明白問題的根源,並從中成長。
武漢著名心理治療師曾奇峰說“心靈註定在創傷中前行”,就是這個道理。
從6月第壹期11吵架後看心理醫生,到今天10世界預防自殺日,已經整整三個月了。
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裏,我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因為我收到了太多的求助信,我無法壹壹回復,甚至無法幫助讀者找到壹個適合他們的心理醫生,因為中國的心理咨詢行業還遠遠不發達。而且,有些讀者自己也沒錢找心理醫生。
在這個過程中,我壹直在和很多心理學家思考和探討,如何幫助讀者提升心理健康,什麽樣的理念和建議能讓更多的人自助。
最後,我發現了三句話:
第壹,接受心理問題,帶著自己的心理問題積極生活;
第二,敞開心扉,尋找身邊的“業余心理醫生”;
第三,理解別人,自己當好“業余心理醫生”。文/武誌紅
疼痛只是心理問題的征兆。
直面問題可以減少痛苦
首先我想強調壹點:永遠不要認為妳的問題是獨壹無二的,永遠不要認為妳是最不幸的。其實我談過的幾乎每個人,包括我身邊的親戚朋友,都在壹定程度上存在各種心理問題。其實我們都是帶著心理問題活著的。不同的是,有的人在心理問題上越來越抑郁,有的人卻可以帶著心理問題積極生活。
比如數學家納斯(電影《美麗心靈》中主人公的原型),年輕時就患有精神分裂癥,壹直沒有徹底治愈。他被幻覺和妄想所困擾,但他帶著癥狀生活和思考,並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獎。
要區分痛苦和問題,我們可以想辦法減輕痛苦,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有勇氣面對問題。
太多的痛苦往往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麽痛苦,太多的痛苦直接導致我們逃避痛苦,害怕痛苦...最後忽略了問題本身,急於消除痛苦,導致了壹系列的心理問題。帶著心理問題生活,首先要改變壹些習慣性的錯誤觀念,了解痛苦和問題的關系。
誤解之壹:“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我跟異性說話都會臉紅。每次面對異性都覺得臉上火辣辣的,要逃跑。我看別人都那麽淡定,為什麽只有我這樣?”
“口吃折磨死我了。我試過各種方法來治療口吃,但仍然沒有效果。因為口吃,我壹次次羞辱自己,每次都想死。看到別人說的很流利,我又羨慕又嫉妒。為什麽他們那麽安逸,我卻那麽不幸?”
“我是大學生。小時候因為壹次意外,弄斷了壹個小手指。從那以後我就特別自卑,覺得自己是個殘疾人。在大學裏,我非常擔心別人會看到我的殘疾,所以我總是把手放在口袋裏。每次我不得不把手拿出來的時候,我的心都會怦怦直跳...我的壹生將毀在這根小指頭上。”
“我失戀了,看著別人成雙成對地走在壹起,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每個人的心理問題都有壹大批“同齡人”。然而,人們往往看不到這壹點,認為他們的痛苦是獨特的。他們總是感嘆“為什麽不幸的是我”,無限擴大自己的問題,把它當成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動用壹切資源去糾正。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有心理問題的人認為自己的問題是洪水猛獸,不敢暴露,但同時又把自己的問題封閉起來。久而久之,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口吃的人都會這樣。很多口吃者壹開始都把自己當成最不幸的人,但是壹旦接觸到口吃群體,發現這麽多人和自己壹樣不幸,痛苦就減少了壹半。
各種社交恐懼癥患者也是如此。臉紅恐懼癥人認為自己在世界上是孤獨的,見到人就臉紅;恐眼癥患者認為自己是世界上唯壹有“臟眼睛”的人,不敢看別人...但事實上,有很多人都有這些問題。治療師治療社交恐懼癥患者時,第壹步往往是給他們看別人的病例。當他們發現這麽多人有和他壹樣的問題時,痛苦就減少了壹半。
無論多麽奇怪的心理問題,基本上都能找到大量相似的人。沒有人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總有別人和妳壹樣不幸,甚至更不幸。
“我們的幸福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從這個角度講是有道理的。再不幸的人,找到同樣不幸的人,總會有尋親的感覺。
誤解2:“痛苦都是因為現在”
有恐懼、恐慌、憤怒、焦慮、悲傷等負面情緒,我們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這時候想想“為什麽”也無妨。
壹個27歲的女生寫道,她只談過壹次戀愛,分手後再也不敢談戀愛,因為“我害怕失去,我害怕那種坐在雲上突然跌到谷底的感覺,我害怕。”
無數人在戀愛中分手,但大多數後來都開始了新的戀情。為什麽這個女生會“太害怕”而不敢再談戀愛?
壹般來說,這可以追溯到童年。這種不敢再談戀愛的女生,童年時就有嚴重的分離焦慮。比如父母很小的時候就離開她很久了。甚至有壹個家長走了之後,他就再也沒有回來過。這種嚴重的分離焦慮最後變成了壹種無意識,深埋在她的心裏。分手復活了她的無意識,再次誘發了她嚴重的分離焦慮。所以,她寧願麻木也不願意發生任何親密關系。
戀愛中的苦大部分都與童年的分離焦慮有關。在痛苦的時候,不要只是沈浸在痛苦中,或者通過尋找刺激來減輕或者麻木自己的痛苦,而是要思考“我為什麽這麽痛苦?我小時候重復過什麽經歷?”
壹對姐妹,在同壹所大學讀書。姐姐談戀愛後割腕自殺,她發誓再也不談戀愛了。她真的堅持下來了,四十多歲還單身。
表面上看,姐姐可能太內疚了,但同時又認同姐姐,討厭那個男人,討厭所有作為姐姐的男人。然而,如果妳回到童年,妳就能明白是怎麽回事了:
他們的父親辜負了他們的母親,在有了第三者後和母親離婚,離開了他們。當時,他們4歲和2歲的孩子正處於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父親的離開讓他們產生了嚴重的分離焦慮,他們壹早就埋下了對男人的懷疑和憤怒。妹妹年紀小,更重要的是自卑。我姐大兩歲,更重要的是仇恨。
很多人在戀愛的時候都會分手,但是我妹妹割腕自殺是因為分手在她2歲的時候激起了她父親離開帶來的絕望。姐姐之所以討厭所有的男人,不僅僅是因為姐姐的經歷,更是因為她早已把對男人的仇恨埋在了心底。而妹子的事件恰恰又壹次印證了這種仇恨是“合理”的。
對於27歲的姑娘和姐妹倆來說,他們的邏輯似乎是合理的,因為成年後的經歷重復了童年的災難。
但是,如果他們能仔細想想自己的恐懼和憤怒是從哪裏來的,他們就會明白,他們的恐懼和憤怒是基於有限的生活經驗,是不合理的。
誤區三:“千方百計減少痛苦”
孔子說,人的認知能力分四個層次:“生而有知者,天下也;學而知之者,其次;從困難中學習,其次;如果妳被困住了不學,人民就是下壹個。“以前我覺得他的話很美,很有道理,但在我365,438+0年的有限生命中,至今沒有遇到壹個真正的‘天生的知人’,我認識的心理學家都是‘苦學’的。
比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傑斯,因為提出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治療、* *情感、無條件積極關註等概念,被心理治療界視為最有貢獻的心理治療師。他對醫患關系的論述更加精彩,醫患關系成為他的治療理論的精髓。然而,在羅傑斯成為心理學家之前,他總是非常自閉,他的妻子是他第壹個真正的朋友。他為此痛苦,認真思考人際關系,終於找到了愛的真諦,“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從此,他比大多數人更理解和接受任何人。
再比如日本心理學家森田正馬,他的“順其自然,量力而行”的森田療法已經成為強迫癥、社交恐懼癥等精神疾病非常流行且有效的療法,而他本人在大學時就是壹個嚴重的神經癥患者。
再比如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他的戀母情結、童年創傷、無意識都成了理解人性的關鍵,而他自己就是壹個有嚴重戀母情結的孩子。
再比如國內著名的口吃矯正專家平,他自己也曾經是壹個嚴重的口吃者。他在進行自我治療時,形成了壹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不斷顛覆我對孔子四分法的迷信。現在,我堅信美國心理學家帕克的說法,“逃避問題的傾向及其內心的情感痛苦是所有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
我們想逃避痛苦,但痛苦背後的問題只是我們的壹部分,我們壹刻也逃避不了。所謂逃避,不過是用各種自欺欺人的方式扭曲我們對問題的認識,從而減少我們的痛苦。我們以為看不見它們,但事實上它們仍然是我們的尾巴。
而那些正視自己痛苦和背後問題的人,每壹次痛苦都促進了他們的成長。
陳祉妍博士說,疼痛既是信號,也是機會。痛苦告訴我們“妳應該改變”,勇敢面對痛苦的人也最容易抓住這個機會讓自己的人性成長。
記住,單純的逃避痛苦,必然導致自欺欺人。直面問題本身會讓妳成長。
誤解4:“我可以控制自己的壹切”
我們常常認為自己可以控制壹切,這是導致強迫癥、社交恐懼癥、口吃的直接原因。
壹個年輕人在信中寫道:
“我是壹個脫離社會就業六年的普通人,但我壹直希望自己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績!雖然現在情況還過得去,但是我想要更多!我對自己也有壹定的了解。總結過去的幾年,我意識到自己在性格上還不夠成熟!
最主要的問題是我經常不能集中精力去想我想想的事情,在思考的時候容易走神。結果我的效率很低。我想問妳:怎樣才能集中思想?"
壹位年輕的母親寫道:
“我很愛我的孩子,但是我曾經有過掐死他的想法。天哪,我怎麽會這麽想?我壹定是瘋了。所以,我盡力壓抑這種想法,但現在它越來越頻繁地冒出來。我現在連孩子都不敢抱,怕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這個年輕人和這個母親的問題有些相似。他們都認為他們可以控制壹切。當壹個年輕人偶爾分心時,他認為這會嚴重影響他的追求。年輕媽媽認為,如果愛孩子,就永遠不能有“想掐死孩子”的想法。
他們都有絕對的想法。人們經常犯這樣的錯誤,卻沒有意識到我們最多只能控制自己的意識,但意識只是心理能量的冰山壹角,大量的潛意識都在我們的控制之下。它們不可避免地會不時浮出水面。我們不希望他們出現,這只是壹個不切實際的要求。
潛意識的特點是,我們越是想控制它,越是控制不了它,它的活動就會越頻繁。比如,年輕的母親拼命壓抑自己無意識的想要勒死孩子的想法,這種想法會越來越頻繁地出現。
壹個人的潛力是無限的,但壹個人的意識能直接控制的範圍是有限的。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這壹點,不要總是和潛意識過不去,對偶爾出現的走神、壞念頭等問題也不必較真。否則,它們將成為真正的問題。
誤區5:“沒有它,壹切都沒問題。”
很多時候,當我們專註於問題的時候,它就會成為我們拒絕成長的替罪羊。
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個斷了壹個小指的大學生,他最後的論斷是“他的壹生就毀在這個小指上”。
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可以做壹個基本的假設。如果他有這個小手指,他的生活會不會壹切都好?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壹個大學生高考前壹只耳朵失聰,這並不妨礙他考上名牌大學。但進入大學後,他發現自己因為聽力缺陷,無法在公共場合與人自由交流。於是,他開始把自己關起來。很快,他喜歡上了壹個女孩,女孩對他很好,但他認為耳朵的缺陷讓他配不上她,於是在感情中壹次次的逃避。
因為反復的感情創傷,他最終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逃到了網絡世界,整天玩電子遊戲。
當時他以為沒有這個耳朵問題,他的世界就完全不壹樣了。
然而,他的耳朵後來被治愈了。這個時候他發現他還是面臨很多問題,他還是抑郁,他還是自閉...最後他明白了,耳朵問題只是個“替罪羊”,成長是需要勇氣的,但他缺乏成長的勇氣。於是,耳朵成了他偷懶的自然理由。當他的耳朵被治愈後,他只是缺少壹個身體缺陷,但其他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有的男生會拿身材矮小當替罪羊,不肯長大;有些女生會拿醜當替罪羊,不肯長大。他們把自己所有的問題都歸咎於自己的壹個缺陷,常常幻想“如果……壹切都好”。
但是有些同樣矮的男生和同樣醜的女生,卻有活下去的勇氣,而且活得很成功。壹些高大帥氣的男生和壹些漂亮的女生也找到了各種替罪羊,拒絕長大。
妳最在意的缺陷是什麽?妳想想,它成了妳的替罪羊了嗎?
父母,配偶,朋友...
找壹個妳身邊的“心理醫生”。
我們似乎總是在這個或下壹個拐角處迎面遇到生活的困難。但是,我們似乎總有辦法在困境中平衡自己的心理,然後按照自己的選擇繼續生活下去。有時候是因為時間,有時候是因為找到了自己的出口。事實上,這不僅僅是壹個困境。即使每天面對平靜,我們還是需要自己的發泄渠道,需要傾訴。
心理學家就是潛移默化影響妳的人。他或她會仔細傾聽妳描述的困難或需求,並提供壹些建議。這些建議就像明亮的燈光,指引妳從迷茫的人生中找到出路。即使妳不需要答案,妳只是需要壹個願意讓妳發泄情緒的人,作為心理醫生和他(她)談過之後,妳會感到釋然。
但是現實渠道的缺乏,讓每個人都有心理醫生幾乎成了壹種奢望。縱觀我們的生活,大多數人都沒有壹個正規的心理醫生,但很多人卻找到了另類的方法,讓身邊的人成為自己的“心理醫生”。
雙親
孟夢習慣於告訴她的父母她所擔心的事情。父母很開明,即使不認同她的想法,也很少幹涉她的決定。孟夢說,“雖然我有很多朋友,但我不能把我所有的‘心理垃圾’都倒在別人身上。而且大家年齡差不多,煩惱也差不多。”因此,孟夢覺得和父母交談是最舒服的。畢竟他們才是最能包容自己的人。
點評:生活中很多人無法像做夢壹樣告訴父母自己在擔心什麽,因為代溝還是很常見的。即使父母的人生閱歷比我們豐富,但他們的解題思路和接受的觀念總是和我們不壹樣,往往要帶著滿肚子的教條離開。而且,我們常常害怕父母會擔心我們。
愛
從同學到戀人,和老婆認識10年了。陳余覺得她的妻子已經是她的親戚和朋友了。幾乎每天,他們都會互相講述白天遇到的趣事。遇到不開心的事,他更願意在老婆面前抱怨。他認為男人在別人面前要時刻保持自己的形象,這樣在老婆面前就不用那麽勉強了。即使有時候妻子被他的抱怨煩到不理他,他還是願意告訴她。
點評:很多人會認為陳余是幸運的,因為他的愛人是他最親近的人。但往往是因為親密,才會造成溝通障礙。不像戀愛時,進入老夫老妻的階段,妳可能很難向他(她)描述自己軟弱無序的心情。或許是因為妳們太過親近太久,彼此都失去了探究彼此心中秘密的興趣。而且,太忙,沒心情,壹些不方便說的事情,都可能是說話的障礙。
朋友
說大學最大的收獲是認識了現在的朋友葉。兩人性格互補,月悲觀敏感,葉堅強樂觀有見地。每次遇到解不開的心結,總會對著樹葉說。如今,他們雖然分開了,但仍然幾乎每天都通電話。
點評:朋友是我們最容易找到安慰的港灣,也是我們經常求助的人。但是有時候每天和朋友壹起吃飯聊天,只是為了好玩,突然就聊壹些有深度的東西,怕會嚇到他們。有時候,上帝不管,就把身邊的朋友送到外地。事實上,我們不允許自己總是向朋友抱怨。如果沒完沒了地聊下去,再深的朋友,遲早也會厭倦無休止的瑣事。
陌生人
蕭藝有許多他從未見過的網友,其中許多人關系很好。她從來不害怕向他們提及任何事情,也許是因為在外人看來,她每次總能或多或少地從他們那裏收集到壹些客觀的意見。但是,她說她永遠不可能也不願意和這些網友見面。她寧願相信他們在現實中不存在。
點評:和陌生人說話往往沒有心理負擔。大家不認識對大家都有好處。我們不再需要維護自己苦心經營的正面形象,可以開誠布公,無所顧忌。但是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人把握不好這個尺度,把自己打造成現代的“祥林嫂”。
兒童和寵物
冬兒有壹只天真的小狗。自從有了這只小狗,冬兒養成了和它說話的習慣,尤其是在它不開心的時候。冬兒說她認為這只狗能理解她。有時候,她壹哭,小狗就會舔他的手。和小狗聊過之後,她會覺得輕松很多。
點評:小孩寵物弱。個人價值的實現除了在競爭中取勝,某種程度上還來自於被需要的感覺。孩子或者寵物是妳的心理醫生,不代表妳會和他們說話。妳只是在和他們相處的過程中獲得了被需要的感覺,從而緩解了自己的精神壓力。但同時,把寵物或孩子作為傾訴的對象,容易產生自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