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經典戰役
在世界發展史上,20世紀是戰役發展最重要的裏程碑,人類戰爭逐漸從機械化走向高科技和信息化。作為戰爭的壹部分,戰爭也從陸地和海洋走向天空和太空,從有形的戰場走向無形的空間。無數的戰役、空戰、海戰、登陸戰,形成了現代戰爭的主旋律。經過無數次戰鬥,他們有力地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回顧了世界近代史。
第十:第二次抗美援朝運動
抗美援朝戰爭是世界歷史上唯壹壹場以兩個國家的力量打敗“聯合國軍”的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最經典的戰役是第二次戰役。首戰之後,“聯合國軍”不甘失敗,很快集中5個軍20多萬兵力在東西線上發起總攻,企圖挽回敗局。壹戰後,誌願軍決定“誘敵深入,關門打狗。”當“聯合國軍”進入清江川以北地區時,遭到誌願軍的反擊,消滅了壹個敵人,切斷了它的退路。隨後,在中朝軍民的夾擊下,“聯合國軍”再次遭受重創,不得不退守三八線以南。誌願軍乘勝追擊,立即收復平壤。東線第9兵團也在長津湖地區發起反攻,給美軍三個師以毀滅性打擊,先後收復了鹹興、元山、元山。在人民軍的配合下,誌願軍連續作戰40多天,殲滅“聯合國軍”36000余人,第二次戰役大獲全勝。這壹仗不僅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全部地區(除襄陽外),而且解放了三八線以南的延安、翁津半島,迫使“聯合國軍”轉入防禦,從根本上扭轉了半島格局。
第九次: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是1990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盟軍對伊拉克發動的大規模武裝入侵。其目的是恢復科索沃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但實際上是對伊拉克的武裝入侵。在這場戰爭中,美軍首次大量使用高科技武器,采取了陸、海、空、天、電全方位協同作戰的戰略體系,從縱深包圍到重點打擊。它們極大地展示了現代戰爭的優勢,是最現代化的地面戰鬥,給現代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帶來了許多啟示,對現代戰爭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第八:科索沃空襲戰
科索沃空襲是1999年3月24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斯拉夫發動的空襲。在此期間,北約* * *出動了3.8萬架飛機,發射和投擲了約2.3萬枚炸彈和導彈,精確制導武器占35%。科索沃空襲是經典的航空兵和導彈聯合攻擊,是典型的高技術和低技術“不對稱戰爭”。內政部總部內的總統府、廣播電臺、電視臺、鐵路、橋梁都被精確打擊,在精確制導下被摧毀。整個戰役以遠程和高空打擊為主,主導了戰爭進程,是現代戰爭的典範。最終北約以零戰鬥傷亡重創南斯拉夫,對現代國際戰略格局和軍事理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七:中途島海戰
中途島海戰是二戰後期美軍空襲日本後,日軍為奪取美軍基地中途島而發動的海戰。為此日軍出動了包括8艘航母戰鬥艦在內的200多艘各型艦艇,由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指揮。戰前美軍破解了日軍秘密電報,導致日軍的作戰意圖被美軍控制。在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上將的指揮下,美軍在中途島附近秘密伏擊了日本海軍。在這場戰爭中,美軍以損失壹艘航母為代價,擊沈了四艘日軍重型主力航母。經過這場戰爭,美軍徹底扭轉了太平洋戰爭的格局,結束了日本海軍長期占據海上優勢的局面,使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逐漸失去主動權,戰局出現了有利於盟軍的局面。
第六:諾曼底登陸戰
諾曼底登陸戰是二戰末期,以英美為主的9個盟國的先頭部隊奪取諾曼底並在法國登陸的壹場精心策劃的大規模戰役。盟軍采用了東引西進的戰術,並巧妙地運用了電子戰。登陸戰成功後,288萬盟軍湧入法國,成功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諾曼底登陸戰是二戰期間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登陸戰。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登陸戰。它的勝利宣告了歐洲戰場格局的轉變,加速了納粹德國的崩潰。同時也意味著納粹德國陷入了兩面作戰的局面,減輕了蘇德戰場上蘇軍的壓力,對蘇軍發起反擊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美軍也可以從歐洲戰場撤出,將主力投入太平洋戰場與日軍作戰,從而加快二戰的結束。
第五:英國的空戰
大不列顛空戰發生在1940年,納粹德國入侵英國,奪取制空權。目標是摧毀英國防禦工事和皇家空軍。戰爭初期,納粹德軍出動了3個航空隊,2669架戰鬥機和轟炸機,而英軍只有1200架戰鬥機和轟炸機。隨著戰爭的不斷升級,雙方出動了4000多架飛機。因為當時的英軍已經掌握了先進的雷達技術,納粹德軍始終沒有取得制空權。大不列顛空戰也是整個二戰期間規模最大的空戰,也是飛機問世以來規模最大的空戰。
第四:阿拉曼戰役
阿拉曼戰役是二戰期間北非的壹場經典戰役。1942年7月,有“沙漠之狐”之稱的隆美爾計劃發起占領埃及,進而控制蘇伊士運河的戰略企圖。前期盟軍失利,差點被德意聯軍趕出北非。後來,英軍迅速集結了8個旅,在蒙哥馬利的領導下作戰。此時英軍占優勢,空軍是德軍的5倍。坦克是德國坦克的兩倍。更有甚者,英國人破譯了德軍的密碼,詳細了解了德軍進攻的每壹個細節。隆美爾不顧壹切的進攻無異於自殺。最終,隆美爾不顧希特勒的嚴令,開始從阿拉曼撤退。這場戰爭是非洲戰場上的壹個重要轉折點。戰後,標誌著盟軍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戰爭主動權落入英國人手中,軸心國開始在北非戰場戰略撤退。
第三: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是我國的壹次大規模戰爭,是蔣介石集團為防備我軍進攻南京而組織的壹次防禦性戰爭。蔣介石在淮海地區部署了60萬重兵,後來隨著戰事的加劇,增加到80萬。我軍投入60萬兵力。在粟裕等人的指揮下,采取“吃壹個,夾壹個,看壹個”的戰術,對國軍進行分割包圍,最後,被壹壹擊潰。杜集團在徐州地區逐漸被殲滅和壓縮,最後以少勝多消滅蔣介石,取得了全面勝利。淮海戰役是近代中國最慘烈、殲敵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況最復雜的壹場戰役,被寫入許多國家的軍事教科書。此戰之後,國軍主力消失,已無力與我軍抗衡。我軍解放了長江中下遊以北的廣大地區,為國家統壹奠定了基礎。
第二: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1942年7月蘇聯和德國之間的最終決戰。納粹德軍企圖占領斯大林格勒,發動了壹場針對蘇聯的戰役,目標是切斷蘇聯的戰略補給線。前期德軍攻勢淩厲,蘇軍節節敗退,但頑強抵抗,延緩了德軍的進攻速度。寒冬讓德軍防不勝防,德軍補給困難。很多士兵餓死凍死。戰鬥力迅速下降。5438年6月+065438年+10月,蘇軍用當時最先進的喀秋莎火箭炮發起反擊。德軍損失慘重,被迫投降。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結束了德軍南部集群的進攻態勢,也使蘇軍和德軍的整體實力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是二戰東方戰場的戰略轉折點,打破了納粹德國毀滅蘇聯、稱霸世界的野心。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第壹:凡爾登-索姆河戰役。
凡爾登戰役是1916年德軍對法軍戰略樞紐凡爾登發動的重點進攻。這場戰役也被稱為“陸戰之王”。德軍進攻凡爾登,遭到英法聯軍的頑強抵抗。德法兩軍前線兵力3: 1,火炮對比7: 1。為了勝利,雙方都不斷增強實力。最終雙方* * *在戰爭中投入了153個師,1000門炮,1000架飛機。最終英法聯軍以61000人的代價取得了災難性的勝利,德軍損失65萬人。在這場戰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壹種新型武器——坦克,這在世界上也是第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