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微信還沒普及。那時候男生女生還在用QQ空間。如果妳看到壹個女生壹天發七八個悲傷的故事,那十有八九是她的感情有了新的動態。
回想起來,還挺青春的。
這麽多年過去了,智能手機和更多的即時通訊軟件讓人們無限拉近了距離。那些以前用QQ空間和漢族人聊天的小姑娘,現在都轉用微信朋友圈了。
之前有個女生來問我。她說在朋友聚會上認識了壹個喜歡的男生,讓朋友上了微信號後壹個多星期沒聊天了。
“我想卷起壹個能引起他註意的朋友圈,然後借機和他說話。妳覺得可行嗎?”
我問她準備發什麽,她說想發壹張自己看書的照片,既能彰顯顏值又能看起來有點文藝。
我想了壹會兒我自己的微信通訊錄加了近千個好友。如果回憶壹下最近朋友圈哪個女生拍的照片,哪個女生又示愛了,應該是完全沒有記憶了。
我突然想到,其實學生時代天天掛在嘴邊的女生,沒幾個能把自己喜歡的東西都評論出來的。
於是我回復她:“妳最好告訴他妳最近在看什麽書,然後和他聊聊。”
我給男生女生都做過情感咨詢。
加我好友後,壹般男生會在50個字以內表達自己來訪的目的,比如“我單身20年了,不知道怎麽和女生交流,希望能得到壹些建議”,或者“我最近喜歡上壹個女生,但是她有男朋友了。我還有機會嗎?”我經常需要引導他們說出更多的細節,這樣我才能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但是女生經常會給我講壹個很長的故事,從她們之前的感情經歷,到她們是怎麽認識男生的,現在在哪裏,甚至還會附上聊天記錄的大截圖,讓我不得不花壹點時間從她們的敘述中提取有效信息。
有壹次,壹個女生花了半個多小時給我講她和壹個曖昧對象曖昧了幾個月的故事後,突然說:“我說完就不覺得那麽委屈了,我好像知道該怎麽做了。謝謝大家。”
.....我實際上沒有時間告訴她任何事情。
根據這種差異,我也能看出大部分女生都有很強的傾訴和表達的欲望。這也是為什麽各大網絡論壇和微博中女性用戶普遍多於男性的原因。
女生習慣利用壹切機會表達自己,包括經營自己的朋友圈。
我的微信聯系人男女都有,有些確實不怎麽用朋友圈。這些男生的朋友圈要麽幾乎空白,要麽轉發壹些工作相關的內容。
但我幾乎看不到哪個女生不使用朋友圈——即使她們的朋友圈比較少,也能看出她們刻意清空或者精心挑選了幾個。
更多的女生每天更新朋友圈三到五次。
而這些女生幾乎都堅信,所有的微信聯系人都會看到並關註自己的朋友圈。
女生的朋友圈是她們的家和跑道,裏面充滿了她們最精致的生活和最好看的照片,還有女生的深情。
但我還是想告訴女生壹個事實:很有可能男生在剛加妳的時候,會簡單瀏覽壹下妳最近幾天的朋友圈狀態,然後可能兩三天就刷不到壹次朋友圈了。他根本看不到妳發的東西。
如果妳喜歡的男生愛上了網絡,朋友圈更新快,他會更容易看到妳的狀態。如果他自己的朋友圈是空的,九種情況下他根本不會玩這個。
我同意《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中提到的,對於男人來說,會間歇性地出現壹個“洞穴區”。對他們來說,最安全、最舒服的時刻就是躲在壹個不受幹擾的“洞穴”裏,在裏面慢慢得到治愈和平靜。
這就決定了男性的情感傾向其實比女性更內向。他們的情緒可能會在遊戲、運動甚至工作中發泄。我見過無數女生因為失戀喝醉,但沒見過男人借酒鬧事。
他們的生活不習慣被放在某個平臺上供人展覽。同樣,他們也不容易適應在公共平臺上與女生進行情感交流——即使朋友圈的隱私保護比QQ空間好。
他和妳在朋友圈的互動永遠不會比妳們私下的交流好。
所以,女生在想利用朋友圈輔助廖涵之前,壹定要搞清楚壹個大的戰略方向:妳可以在朋友圈適當的展示自己的生活,發壹些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暗示自己單身。但是朋友圈永遠不應該是妳的主戰場。
廖漢最應該做的就是多聊天,甚至多見面。
最後,它讓壹個女生想起了戀愛時常見的誤區——過早地將戀愛狀態下的情緒代入曖昧甚至曖昧之前的狀態。
妳發了壹張自拍,男朋友誇了妳幾句,誇了妳幾句。這是明擺著的示愛。妳覺得幸福,快樂,甜蜜,妳值得擁有。
但如果妳的曖昧對象連曖昧的狀態都沒有,只是壹個和妳認識很久的男生給妳壹個贊——不要太急於甜言蜜語,可能沒什麽意思。
總有壹些女生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的情緒控制能力和共情能力相對欠缺,很容易被擡上去。
調情的本質就是制造對方的情緒波動。妳的情緒不穩定。怎樣才能主動打動對方?
同時也是這樣的女生最容易被曖昧傷害。當男生剛把網撒寬,女生就認為自己進入了戀愛的前兆。到最後發現壹切都是海市蜃樓,再回頭看那些被誇過的“甜甜圈”,卻只嘗到了失落的苦澀。
被他贊的朋友圈叫甜甜圈。
但是,高糖高熱的甜甜圈畢竟不是健康食品。試試就好,不要太沈迷於壹時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