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
被稱為江南三大名樓之壹的黃鶴樓,原位於湖北武昌佘山黃鶴磯頭。原來是辛家開的酒店。臨走前,壹個道士在墻上畫了壹只鶴,告訴它可以下來跳舞取樂。從此客人爆滿,生意興隆。過了十年,道士回來了,拿著笛子吹奏,道士踏上黃鶴,直上青天。為了紀念幫助她致富的仙女,辛的家人在她的土地上建了壹座建築,並命名為“黃鶴樓”。
葛洲壩
葛洲壩水利樞紐是舉世矚目的大型水利工程。它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出口處,南津關下2300米。距離宜昌鎮江閣樓約4000米。大壩北至江北鎮京山,南至江南獅群。它雄偉高大,氣勢非凡。全長2561m,壩頂高70m,寬30m。大壩中央有27座泄洪閘,每秒可泄110000立方米洪水。壩控流域面積654.38+0萬平方公裏,占長江流域總面積的壹半以上。
東湖
位於湖北省五常市東郊,故名東湖。水面遼闊,約33平方公裏,幾乎是杭州西湖的6倍。浩瀚碧波,晶瑩剔透。湖岸曲折,東、西、南三面山巒起伏,山巒疊翠,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整個湖的分支交錯,方向有99個彎。大湖之外,是小湖,小湖周圍,起伏若隱若現,不知盡頭在何處。東湖水陸面積* * * 87平方公裏。按自然環境可分為聽濤、磨山、雁、白馬、吹笛、羅紅六個區域。
三峽
東起香溪口,西至南津關,全長約70公裏,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壹條,以灘多、水急而聞名。整個峽谷區由高山峽谷和淺灘暗礁組成。峽中有峽,大峽蓋小峽。沙灘有沙灘,大沙灘包含小沙灘。自西向東有寶健峽、牛肝馬肝峽、孔令峽、鄧英峽四個峽區,以及清潭、泄潭、孔令峽、腰岔河等險灘。
在長江北岸,有壹堆層層疊疊的巖石,狀如壹堆厚厚的書,又有壹根上粗下尖的石柱,垂直指向江面,狀如利劍,故名。傳說諸葛亮保存著兵書和寶劍。孔令峽有空雨灘,是長江三峽的“險灘之冠”。海灘上有許多礁石。水位低的時候,江面像石林壹樣露出來,水位高了就會消失在水中,變成礁石。另外,船壹不小心就會觸礁沈沒。有人說“青灘不是灘,山脊是鬼門關。”鄧英峽,又名嶽明峽,河谷狹窄,岸壁陡峭,峰頂怪石飛舞,飛瀑在巖間。南岸的摩耶山上,矗立著四塊巖石,酷似《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
神農架
鄂西神農架山脈壹直以神奇、神秘、隱居、與世隔絕著稱。自從在那裏發現了野人的蹤跡,就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
武當山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南部。武當山最早的寺廟建於唐代。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在京修建紫禁城後,工部侍郎郭進率其原班人馬浩浩蕩蕩進入武當山,修建了7座宮殿、2座寺廟、36座寺廟、72座崖廟等建築。
以武當拳聞名的武當山,自古以來就是天下名山。它在湖北省北部,北臨秦嶺,南有巴山,連綿起伏,縱橫400多公裏。宋代書法家米芾為武當山題寫了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第壹山。作為壹個旅遊景點,武當山有三個主要特點。
神農溪
神農溪發源於神農架原始森林的雞公山。
武文赤壁
乘船順長江而下,過三峽,過宜昌,壹日千裏回江陵,便見南岸壹座山飛臨江中,猶如出鞘的利劍直指江北武林。在懸崖附近,褐色的石頭被劈開,壹米見方的漢字“赤壁”映入眼簾。這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之戰的戰場。
黃州赤壁長江北岸的黃州古城(今黃岡市)是著名的旅遊勝地,著名的黃州赤壁(又稱東坡赤壁)就在這裏。古龍中
過了古龍中的石牌坊,走上林蔭小道,就來到了漢朝丞相武侯祠。這是紀念諸葛亮的主要建築,建於清朝。武侯祠外古樹參天,翠柏翠柏,祠內庭院錯落,清雅幽靜。武侯祠大殿的木碑上刻著董的題詞“三召以國事為重,談今昔”。主廳、西廳、後廳分別陳列著諸葛亮生平簡介。在後殿,還有壹尊諸葛武侯的雕像,是人們悼念和祭祀的地方。
荊州古城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備鱷魚眼淚和關公不慎失荊州的故事。我們的第壹站是“兵家必爭之地”荊州。
秭歸屈原故裏
屈原死後,人們為他修建廟宇和墳墓,長久地敬仰和懷念他。他死於農歷五月初五,這被視為壹個節日,即端午節。在屈原的家鄉和中國南方的廣大地區有壹種習俗。這壹天,將舉行盛大的龍舟比賽。據說劃龍舟就是救屈原。人們每年端午節都吃粽子,據說也和屈原有關。起初,波羅河沿岸的人們為了祭祀屈原,就把米包成粽子扔進水裏餵魚,這樣吃飽了就不吃屈原的屍體了。後來,這種習俗傳遍了全國,甚至傳到了朝鮮、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興山明妃村
沿著美麗的香溪河,我來到了興山縣西北部的費明村,這裏是西漢王明飛昭君的故鄉。
古琴臺
古琴臺位於月湖之濱,龜山腳下。它的名字來自壹個古老而動人的傳說。據說楚國的樂師伯牙因為心情抑郁,就在這裏彈琴。樵夫在童年時偶然聽到這種深刻而美妙的音樂,非常欣賞。兩人短暫相遇後就相識了。然而,當博雅再次來到這裏時,他因病去世了,博雅非常悲傷。從此沒有人能理解他的心,於是他毀了琴,發誓再也不彈了。為了紀念這對夫婦,後人建造了壹個鋼琴平臺。古琴臺建於北宋,歷經多次破壞重建。
軍政府舊址
湖北武昌佘山南麓的閱馬廠,原是清軍騎兵的訓練場所。1905年(光緒三十壹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四年後,湖北省咨議局大樓在北端建成。
辛亥革命成功後,在這裏組織了革命軍政府。這座建築為兩層磚木結構,寬73米,深42米。門窗制作精美,墻面裝飾圖案精美。上層中間有壹座教堂式的瞭望塔,四周是矮墻。有壹尊孫中山銅像,長袍馬褂,右手戴帽,左手持杖。戰國時期的長城遺跡。
公元前5世紀末,春秋戰國之交,諸侯國並肩而立,各自稱王,爭雄,於是在自己的領土上修築城墻,抵禦敵人的入侵。據史料記載,公元前7世紀楚國在今河南、湖北壹帶修建的城墻叫方城,是中國最早修建的長城。後來齊、魏、秦、燕、趙等國也在自己的邊境上修建了高大的城墻。因為這種城墻很長,而且和壹般的城墻不壹樣,而且四周沒有封閉,所以叫長城或者長垣。各國修建的長城,從開始到結束,散落著東西方向和南北方向,與今天看到的長城並不壹致。有的已經從地上消失,有的至今還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