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名人打卡地”火爆
從事服裝行業的北京女孩小昭熱衷於旅遊。她和幾個朋友喜歡“走開”。去壹個地方之前,她沒怎麽做旅行攻略。往往到了目的地,她就去Tik Tok等短視頻平臺搜索與旅遊目的地相關的熱門視頻,然後壹起愉快地“打卡”,或欣賞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或感受奇妙的歷史文化風情,或品嘗令人垂涎的當地特色美食。“拍照、拍短視頻、發朋友圈、抖音,是旅行中的必做之事。”
近年來,社交網絡的興起改變了很多人的出行習慣。無論是傳統景區還是新地標,壹旦有了“網絡名人”的標簽,就會吸引遊客拍照或拍視頻“打卡”。
近日,人民日報人民文化旅遊研究院等發布了全國文化旅遊“網絡名人打卡地”20大價值推薦榜,從關註度、美譽度、專家評價三個維度推薦優質旅遊資源。入選的20個“網絡名人打卡地”有以下特點:壹是必須有美感,滿足遊客對攝影的需求,如櫻花大道、茶卡鹽湖、東極島等;其次,可以突出個性,滿足遊客展示品味的需求,如成都的廊橋;此外,它還可以提供不同的旅遊體驗,以滿足遊客的新鮮感和參與感,如廈門海景地鐵和Xi安永興坊“保齡球酒”。
“‘網絡名人打卡地’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新媒體傳播方式。”天津大學建築設計規劃研究院文化旅遊中心總規劃師徐鳳文表示,人們對網絡名人場景參與和傳播的需求,已經從傳統的對城市的看法,轉變為對具體城市場景的體驗。
現在越來越多的遊客發布短視頻,交流旅遊攻略和經驗。業內人士指出,短視頻已成為重要的傳播和表達工具,調動了遊客記錄和發現城市魅力的熱情。究其原因,首先是因為旅遊短視頻更直觀、更豐富、更有故事性、娛樂性,更能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在遊客拍攝的短視頻中,景點和美食往往更接地氣,可以近距離欣賞壹座城市。此外,朋友們喜歡去“打卡的地方”,他們也去做壹張卡片,以壹種全新的方式相互聯系,這也是壹種新的社交形式。
“鏡頭”成就網絡名人城。
如今,壹個“網絡名人打卡地”就是壹座火起來的城市,已經成為常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的《美麗城市指數白皮書:短視頻與城市繁榮的關系》顯示,短視頻上與城市出行相關的內容不僅可以線上引流,還可以帶動線下“種草”。超過80%的Tik Tok用戶表示,他們會“打卡”,因為他們喜歡特定城市、景點和商圈的短視頻。
在新媒體傳播趨勢下,備受年輕消費者青睞的“網絡名人打卡地”在提升文化旅遊品牌知名度方面潛力巨大。為此,各地紛紛推出相關措施,激活和推廣文化旅遊資源。例如,北京市近日推出“首屆北京網紅打卡選址”活動,市民可通過網絡參與推薦和投票,助力自己的京式“網絡名人”;昆明推出“文化旅遊打卡地”推廣活動,鼓勵市民和遊客探索城市新地標;重慶舉辦“陽光文化陽光風景”推介活動,借助社交媒體平臺展示“山水之城”的“顏值”和“氣質”。
壹些城市通過新興媒體平臺被年輕人重新認識。其中,短視頻成為打造城市新名片的重要場景,為“鏡頭”打造網絡名人城市開辟了新的可能。例如,自2065438+2009年7月以來,Xi安大唐城景區根據Xi安城市吉祥物“唐寶”和“唐牛”設計了兩個“不倒翁”的街頭行為藝術表演,很快“真不倒翁”皮卡陳的表演開始走紅。在Tik Tok,主題為“不倒翁小姐”的視頻已經播放了27.7億次。對此,中國經濟改革學會互聯網與新經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南初心表示,與傳統的城市地標相比,這樣的旅遊場景更加現代、平易近人、有文化氣息,受到年輕壹代的青睞。這種基於特色IP的城市“打卡”行為,不僅帶來了流量爆炸,激活了當地的旅遊經濟,也使景區形象人格化、年輕化,為文化旅遊產業註入了新動能。
然而,現實中也有壹些地區盲目跟風。比如不顧自身個性和特點,照搬引進不倒翁表演、玻璃棧道、天鏡、燈光秀等“打卡”元素。“盲目追逐網絡的實時效果,出位,出其不意,壹定要註意防範!尤其要防止壹哄而上、照搬照抄、名不副實。”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基因,要塑造自己獨特的形象和氣質。
完全“變現”流量
日前,某平臺發布的《2020中國潮經濟100強網絡名人城市》從網絡人氣指數、直播指數、潮生活指數、產業發展指數、印象指數五個維度衡量了壹座城市的“網絡名人度”。排名前10的網絡名人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成都、Xi安、長沙、南京、重慶。專家指出,網絡名人城市的高人氣其實是城市文化底蘊、經濟實力、人口規模甚至科技進步等壹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網絡名人城市不僅僅是在網絡上流行的城市。壹個網絡名人城市要想長期紅下去,保持流量,必須形成高質量的發展模式。”業內人士認為,在“註意力經濟”時代,如何將線上流量轉化為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最終吸引人群湧入,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是城市打造“線上名人標簽”的終極目標。
在智谷趨勢首席研究員黃漢成看來,只有通過互聯網流量聚集起來的人,比如花錢的遊客,或者是來定居的人才,網絡名人才能算是壹個城市。“網絡名人效應”不容小覷,比如近年來重慶旅遊熱走在前列,僅2019就有6.57億人次到重慶旅遊,實現旅遊總收入5734億元。
對此,金表示,要想把線上流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紅利,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要到位,在城市發展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在旅遊的升級方面,要做更細致的工作。通過新技術、新管理、新運營的系統建設,不斷增強遊客的體驗感、參與感和融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