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八中吳寶剛、周鄂老師:1976七月中旬,唐山街頭賣鮮魚的突然多了起來。他們只是奇怪為什麽很少能買到多日新鮮的魚,為什麽今天有這麽多,而且價格很便宜。
“這條魚在哪裏?”“陡河水庫的。”賣魚的跟他們說這幾天怪怪的,魚特別好。這對夫婦從未想到災難即將來臨。幾天後,他們在地震中失去了壹個兒子和壹個女兒。
蔡家堡和北戴河的漁民回憶說,魚好像瘋了。7月20日左右,距離唐山不遠的沿海漁場裏,梭魚、鯰魚、鱸魚紛紛漂浮、變白,好不容易釣到了,漁民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運氣。唐山市趙各莊煤礦陳玉成:7月24日,他家兩個魚缸裏的金魚爭先恐後地躍出水面,跳出缸外。把跳下來的魚放回去,金魚尖叫起來。唐山白各莊農場四號場養魚場霍:7月25日,魚塘裏水花四濺,草魚成群結隊地跳來跳去,有的躍出水面壹尺多高。更令人驚訝的是,有些魚會倒立,倒掛在水面上,像陀螺壹樣旋轉。
唐山以南天津大沽口附近的“長湖”號油輪船員:7月27日,許多船員擠在壹旁釣魚。油輪周圍的水母突然多了起來,成群的小魚在周圍匆匆遊來遊去。放下魚鉤,壹會兒就能釣到壹百多條。壹個水手用壹根釣魚線,系了四個鉤子,但是他可以同時釣到四條魚。魚似乎在爭先恐後地咬鉤。
怪物2:飛蟲、鳥、蝙蝠失去“理智”
唐山以南天津大沽口“長湖”號油輪船員:據船員目擊,7月25日,油輪周圍的海面上空氣嘶嘶作響,壹大群深綠色翅膀的蜻蜓飛了進來,棲息在船窗、桅桿、燈光、船舷上,密密麻麻,壹動不動,沒有壹只飛過來。
很快,油輪上出現了更大的騷動。壹大群五顏六色的蝴蝶、土蝗蟲、黑蟬,還有許多蟋蟀、麻雀、不知名的鳥也飛了進來,仿佛是壹場不期而遇的團聚避難。終於,壹只色彩斑斕的虎皮鸚鵡飛了進來,像個傻子壹樣站在船尾,壹動不動。
河北礦冶學院教師李:7月27日,他正在唐山郊區鄭莊子公社參加夏收。他看到小代莊大隊的民兵營長手裏拿著壹堆球棒,大概有十幾根用繩子捆著。他說:“這是壹只好鳥。隨它去吧。”民兵營長說:“奇怪!大白天的,滿院子蝙蝠飛。”湯山區乾安縣平村鎮張有:7月27日,家屋檐下的老燕子叼著小燕飛走了。
與此同時,唐山南部寧海縣潘莊公社西塘坨大隊壹員,屋檐下的老燕子也帶著僅存的兩只小燕子飛走了。據說從7月25號開始,這個老燕子好像瘋了。每天都有壹只小燕子被扔出巢外,主人撿起來送回去,然後被老燕子扔出去。寧河縣板橋王世莊委員:7月27日,在棉田工作的委員反映,壹大群密密麻麻的蜻蜓形成壹個30平方米左右的正方形,由南向北飛來。
當天,乾安縣上莊子公社有人看到蜻蜓像蝗蟲壹樣飛來飛去。飛行隊寬100余米,自東向西飛行約15分鐘。蜻蜓飛過的時候,發出嗡嗡的聲音,聲音之大,讓在場的人都傻眼了。
怪物3:動物王國的大逃亡和大遷徙
唐山地區灤南縣公社王蓋山王東莊:7月27日,他親眼看到成群的老鼠在棉花地裏亂竄。大老鼠跟著小老鼠跑,小老鼠咬著尾巴連成壹串。有人好奇,追了過去。好心人勸阻說:“不要打了,怕水,老鼠怕填洞。”
與此同時,在離湯山不遠的薊縣桑子公社倉庫的院子裏,300多只當年的老鼠從洞裏鉆了出來,聚在壹起發楞。
徐壯、徐春香等。阜寧縣粉陀公社的:7月25日早晨,他們看見100多只黃鼠狼,大的背著小的,小的背著小的,擠出壹個古墻洞,向村裏移動。
天黑時,他們十幾個人在壹棵核桃樹下徘徊,其中5人被當場擊斃。其余的人在面對死亡時不停地哀嚎,有壹種恐慌感。
26日和27日,這群黃鼠狼繼續在村外活動,到處彌漫著恐懼的氣氛。
敏感的飛蟲,大大小小的飛禽走獸,比人類更早邁出了逃離的第壹步。然而,人類並沒有意識到這是大自然的警告。他們從未想到壹場毀滅生命的大災難即將來臨。
怪物4:不可預測的信息
大自然真的在警告人類。在唐山的東南沿海,海浪發出令人激動的聲音。
從7月底開始,北戴河的漁民們就百思不得其解:壹直露出海面的巖石是怎麽被海水吞噬的?以前在沙灘上可以晾三張漁網的地方,現在怎麽只能晾壹張漁網?
海濱浴場的房子已經入海,常年捕魚的海域比過去更深了。在蔡家堡到大神堂的水域,離唐山很近,漁民們似乎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壹直是清澈的大海,為什麽變成了渾濁的黃色?湯山地區馮潤縣楊官磷公社的壹口井大約有50米深。從中期開始,水泥蓋板上的小孔向外嗅。
7月25日和26日,噴氣達到高潮,噪音20米外都能聽到。在噴水孔上方,小石頭可以懸浮在空中。唐山地區灤縣高坎公社也有壹口神秘的井。這口井不深。平時可以用扁擔挑水,但是27號突然有人發現扁擔上掛著的水桶夠不到水面。我剛轉身回家拿井繩,掉下去的井水突然又漲上來了,不但沒了桿子,還拿著水桶往裏灌!XLW湯山地震已經過去40多年了。回想當年,災難真的沒有前兆嗎?大災難就沒有什麽詭異的嗎?為什麽劫後重生的人會看到神秘的地宮?
天津安定醫院院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馮誌英教授1987和他的同事劉建勛教授隨機尋找唐山地震幸存者100人,進行瀕死體驗調查,收集有效調查數據81份。這不僅是中國大陸關於瀕死體驗的第壹份報告,也是世界上收集樣本數量最多的報告。論文在世界最權威的瀕死研究雜誌上發表後,引起了全球科學界的關註。首次發表於《大眾醫學》第5期(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溫州日報8月27日對此進行了報道,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