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八千裏八千鄉。

八千裏八千鄉。

近年來,8000個鄉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鄉人民,以發展為第壹要務,以招商引資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宗旨。全鄉呈現出經濟發展和社會治安繁榮的局面。招商引資形象喜人。北京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河南分校、鄭州華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鄭州天壹木制品有限公司、正漢磨料磨具有限公司、華為礦產品精選有限公司、福建雲青木業有限公司等企業相繼落戶。非公有制經濟呈現多業並舉、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基本形成了南方廢舊金屬回收、北方木材加工的格局。農業產業化項目帶動性強,中日合資河南星河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牽頭的出口蔬菜基地發展1萬畝以上;反季節蔬菜基地依托河南農業大學教學實踐基地,發展大棚300余個,面積近1.500畝。今天的八千,處處生機勃勃;

2005年,新鄭市堅持“組團建設、東西互動、突出特色、合作發展”的原則,加快調整城市布局結構。“東西互動”即以新港大道為軸的東翼和以新店煤礦為中心的西翼實現齊飛兩翼聯動發展格局,鼓勵商戶按照統壹規劃發展。面對新形勢,承擔新任務,尋求新舉措,八千人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發揮全鎮之力,匯聚眾人之智,以飽滿的熱情和紮實的工作作風,搶抓機遇,彰顯優勢,挖掘潛力,營造友好的人文環境,與時俱進,加快發展。對2005年全鄉經濟工作的思考: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工業強鄉、工業富民”的總體目標,大力實施招商引資戰略,把項目建設貫穿於經濟工作全局,加快發展以新港大道為中心的經濟帶,使八千元經濟發展進入全面加速階段;

來到八千,妳就有了施展人生抱負的廣闊舞臺;如果妳投資8000元,妳會得到理想的回報;有了8000元,妳將擁有無限的發展潛力;回首8000元,妳會對這片沃土有著揮之不去的眷戀。八千鄉總面積67平方公裏,轄八千鄉27個行政村,50個自然村,183個村民小組,44403人,10428戶。

耕地面積5.4萬畝,人均耕地1.27畝,村莊占地面積725公頃(10875畝),建築面積1.48萬平方米(2220畝)。八千個農村村:早陳村、小河莊村、李九場村、邢莊村、萬作村、香爐柱村、小李莊村、八千村、大巖莊村、高下村、丁莊村、雙樓村、劉店村、花園村、路莊村、苗壯村、呂懷村、河南王馬村、趙駿村、東王馬村。

南北走向,其中馬嶺崗長12km,萬盛崗長10km,雙龍崗長6km。土地以砂壤土為主,PH值中性,地勢平坦,土質松軟。地下水資源豐富,空氣清新。全鄉主要有梅河、高露河和凡星河,均為季節性河流。其中梅河為境內較大河流,全長約13.5公裏,呈西北、東南走向。這條河最寬的地方有35米,最窄的地方有6米。高露河8.5公裏,凡星河5.5公裏,均為南北走向,均承擔全鄉生活汙水排放任務。

八千鄉屬溫帶大陸性氣候丘陵地帶,特點是春季溫暖,幹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少雨少雪,春夏長,冬季短,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4.2度。平均日照時間為2368.4小時。全年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全鄉種植業以種植優質小麥、飼料玉米、地膜花生、煙葉和小雜糧水果為主。由於秋季光照時間長,無霜期短,雨水少,特別適合秋季作物的生長。小城鎮建設分別在1986和2002年進行規劃,將原來的1.5平方公裏擴大到3.5平方公裏。鄉鎮在八千鄉,1986。

2000年和2002年分別計劃,按計劃實施。1990之前的原有磚瓦房已逐步改建,新建為磚混結構。八千鄉農村公路1995通達各村,全鄉公路總裏程達85.3公裏。村內交通體系逐步形成,以瀝青、水泥路為主路,石子路為旁街,土路為前路。

2002年至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八千鄉新擴建的新港大道(S323路部分)自北向南貫穿八千鄉西部。2005年至2007年,八千鄉集資800萬元修建了2.5公裏雙向四車道的八千大道。1999,八千鄉的郵電都建立了自己的門戶網站,獨立運營。八千郵局除了原有的投遞工作,還增加了郵政儲蓄、郵政物流、快件、集郵保險等業務。

自8000電信所從1999獨立運營以來,全鄉固定電話發展到4687部,移動電話達到8425部,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的日常生活。八千鄉土地平坦,土壤松軟,PH值偏酸性,氣候溫和,水資源豐富,光照時間長,空氣清新,不是八千鄉。

它通常適用於水果和蔬菜生產。由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河南農業大學實驗基地、鄭州蔬菜研究所等單位與八千鄉聯合開發農業開發項目。8000元農業經濟發展初見成效。

壹是興和公司牽頭的外向型蔬菜基地建設穩步發展。全年出口創匯蔬菜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畝均收入達1000多元。推廣新、特、優品種2個,培育面積500畝以上重點村3個,帶動農戶2100戶。龍頭企業星河公司被新鄭市命名為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二是以八千村農大示範基地為依托的反季節蔬菜基地建設發展迅速。* * *發展大棚258個,露地蔬菜面積400畝,使基地規模達到500畝以上。

三、依據國家退耕還林政策,雙萬畝生態林和經濟林基地建設進壹步擴大。2006年春,新開發林地6000畝,栽植苗木6萬株,形成了7個500畝以上規模的林業重點村,全鄉林地面積已達2萬畝,為創建生態城鎮奠定了基礎。

四是以張莎為軸心,做好水產養殖園區的規範和擴容工作。全年養殖總流量達到654.38+0萬以上。圍繞園區做的招商項目文件和深加工項目初見成效,新成立了3個合作經濟組織,為下壹步打造龍頭企業奠定了基礎。

五、其他傳統產業發展明顯。小麥、油料、雜糧種植由過去的傳統品種向優質品種、特殊訂單品種發展,糧食經濟二元結構初步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小雜糧、胡桑、藕聯等特色產業也穩步發展。

六、農業服務體系建設進壹步加強。全鄉經紀人隊伍和各類經濟合作組織進壹步壯大,信息網絡建設“村村通”工程順利實施,對全鄉農業產業化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八千鄉所屬主要企業18家。其中,主要投資企業為:河南省薛健食品有限公司和宗壩前鄉,投資6543.8+0.2億元。

投資4.5億元的鄭州華馳薄板科技有限公司、投資17萬元的鄭州華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投資2300萬元的新鄭市華威礦產品精選有限公司、投資18萬元的中日合資河南星河綠色食品有限公司、投資2400萬元的臺灣省天壹木制品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的中加合資企業鄭州福臨天然蜂產品加工有限公司、投資不足10萬元的康橋農副產品有限公司、新鄭市大莊園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新鄭市汽車彈簧板廠、陽光機械廠等企業。與此同時,八千鄉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南部以宋莊、大閆莊為中心的廢舊金屬加工園區,北部以劉店、河南王為中心的木材、木材加工園區。1984以來,八千鄉政府采取多種措施加大教育投入,建成第壹初級中學,改造擴建八千鄉。

第二初級中學改善了教學設施,為學生提供了基本的教學環境,教育教學質量開始逐年提高。經過近20年的不斷發展,到2003年,八千鄉的教學質量躍上了壹個新臺階,隨後,每年都躍居全市第五(除市屬學校外)。

1989-1993期間,在八千鄉建立了鄉職教中心,鄉、村兩級教師35人,主要以鄉內掃盲為主。同時,各村還利用文化技校普及農業技術知識,明確各村由壹名科技副村長負責農業技術推廣。隨著農業科技機構設置的不斷健全和完善,到1993,基本形成了由科技局、農業局、林業局、教育局等相關科技職能部門組成,下設鄉鎮農技站和村文化技校的農業科技傳播網絡。但當時村裏沒有農技推廣站,農技推廣的很多具體工作都是由鄉農技站的三四個工作人員承擔。當時的農業技術知識宣傳方式是通過廣播電視發布農業科技信息,鄉政府通過培訓或技術人員現場指導的方式傳遞給群眾。

在1993-2000期間,八千鄉重點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以有效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掌握科技理財技能。該村先後發展了養殖、鋼勺加工、草編專業村,特別是二郎店、雙樓、丁莊、劉店的草編鋼勺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給群眾帶來了壹定的經濟效益。這壹時期,西瓜大王馬連增、科技教師許等壹大批科技帶頭人帶頭普及地膜覆蓋技術,大大提高了群眾的科技意識。

從2000年開始,八千鄉壹方面開始在初中畢業生中進行綜合培訓,讓每個學生及時掌握各種技術知識,在學習中做到學有所成、學有所得、學有所用。以此為窗口,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新的智力能量。另壹方面,八千鄉繼續推進優質小麥、飼料玉米和優質開花作物種子工程和配方技術、花生和油菜品種改良工程、玉米葉齡追肥技術和綜合生產能力科技提升工程、補鉀工程、萬畝胡桑高產高效開發工程等。,推廣和普及除草劑和BB肥的應用,引進和培育豬、羊、雞的優良品種。使八千鄉的廣大種植戶和農民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從1993開始,八千鄉在廣大農村實施小星火計劃。小星火計劃的連年實施,不僅使八千鄉有了優質高產太空棉種植、反季節大棚蔬菜種植、雙孢菇種植、優質小雜果種植基地新品種引進、綠色果品生產規模化研究等農業科技項目10多項,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認可和表彰。同時,經過近20年的技術普及和推廣,八千鄉的農業科技應用成果十分顯著:張莎、花園村的養殖園區不斷擴大;八千村500畝反季節無公害蔬菜園日漸壯大;雙樓、丁莊、萬左、王莊村棗林實現了科學經營;萬左、東王馬等村小雜果基地實現了河南省原產地認證。1986-1990期間,8000個鄉政府投資建設了廣播信號鐘健放大站,全鄉安裝了9000臺小型廣播電臺。

架設38公裏高壓線,讓每家每戶都能及時收聽上級的方針政策措施和文化娛樂節目。隨著時代的發展,90年代初,電視已經開始滲透到千家萬戶,65,438+0,996,5438+0年。經過5年的穩定運營,八千鄉政府於1997申請成立八千鄉有線電視臺,開始發展鄉鎮有線電視網絡。當年架設幹線1.589公裏。2001,架設光纖58公裏,連接市有線電視臺,新開發16個自然村。有線電視科技知識在全鎮得到了廣泛普及。

在八千村黨委、政府的領導下,1986-1990期間,全鄉27個行政村全部設立“民兵之家”,後更名為“村文化大院”,“三室壹景”。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2001年,八千鄉政府建立的文化服務中心組織了15次戲曲愛好者大賽。在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鎮的文學愛好者都參與其中。該鄉還有五個多年來壹直在農村巡回演出的藝術團體。知名民間藝人33人,其中民間舞蹈家10人,民間藝人2人,美術家4人,書法家2人,聲樂家7人,攝影家2人,戲曲演員4人。2004年以來,鄉政府組織鄉鎮機關、學校、鄉鎮演出10余場。八千鄉有1個鄉鎮衛生院,於1981年由八千村遷至趙駿村。當時占地7畝,建築面積590平方米。

糜芳有13名員工和30張床位。1988在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起了500平米的兩層門診樓。1996年,修建了1100平方米的兩層病房樓。2003年再次擴建了1150平方米的病房樓,先後購置了手術臺、b超、大型彩超、電動吸引器、120救護車等醫療設備,並投資1400元修建了大門,硬化了院內路面。由省財政局資助,鄭州市政府發放,從20065438。先後增加了新生兒復蘇臺、多功能手術臺、中型120救護車、血細胞計數器、尿液分析儀、生物顯微鏡、婦科治療儀、電解質分析儀、裂隙燈顯微鏡等醫療器械,總價值1.2萬余元。醫院現有工作人員48人,其中醫生3人,醫士15人,護士1人,護士8人,藥師3人,大專以上學歷醫務人員8人。

為全面開展合作醫療,提高全鄉人民健康水平,2003年以來,八千鄉政府在全鄉範圍內積極宣傳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到2007年春,八千鄉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達到3.8萬人,占全鄉總人口的93%。每個村建有27個衛生院,配備醫務人員54人,初步建立了以鄉衛生院為中心、村衛生院為基礎的農村合作醫療體系,保證了全鄉人民健康水平的不斷提高。八千有便利的交通優勢,距離京珠高速新鄭出口600米,距離京廣鐵路新鄭站5公裏,鄭州新鄭八千鄉。

國際機場17公裏。在建的省道S323橫貫東西,新開通的新港大道(省道S223段)縱貫南北,省道S323與S223在8000交匯,給8000的發展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和震撼。

2005年,新鄭市堅持“組團建設、東西互動、突出特色、合作發展”的原則,加快城市布局結構調整。“東西互動”即以新港大道為軸的東翼和以新店煤礦為中心的西翼實現齊飛兩翼的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