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校工作,我對高校未來的發展是這樣設想的:
首先,我認為傳統大學將面臨深刻的內部變革。
比如實體大學的規模會繼續縮小,壹些大學會倒閉,壹些大學會被拆除,圍繞專業進行資源重組。相應的,壹些綜合性大學會“縮水”,砍掉不是自己強項的專業,但區域內還有其他學校更專業。教師工作成績的定義會比今天更寬泛。教師在網絡上寫小說、翻譯甚至發表有影響力的文章,或者形成發達的網絡社區,促成了壹定的社會影響,都會被視為貢獻和成果,而不僅僅是學術論文和學術著作。
第二,跨國學校越來越多。
即使是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大學開辦跨國學校,比如“上海紐約大學”、“昆山杜克大學”、unnc等。但不足的是資源分散碎片化,有重復建設之憂。相信以後會有壹些教育優惠和教育“特區”。卡塔爾政府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他們專門在多哈設立了“教育城”,吸引了弗吉尼亞聯邦大學、卡塔爾康奈爾醫學院、卡塔爾得克薩斯農工大學、卡塔爾卡耐基梅隆大學、卡塔爾喬治敦大學外交學院、卡塔爾西北大學、法國巴黎HEC、倫敦UCL卡塔爾等歐美名校的參與。未來十五年,全球這樣的大學城會越來越多,也會享受到壹些資源。全球教育將成為妳我的深度融合,就像今天的全球經濟壹樣。
第三,部分大學會與行業或區域經濟動態融合,部分大學會轉型為工讀學校。
這種結合不壹定發生在教育資源充足的特大城市,而是發生在資源不足但屬於重要工業基地的中小城市。這些學校會在教學方法上推動壹些創新,工作和學習互相反哺,會成為常態。前段時間,中國報道了很多關於加州沙漠中的“深泉學院”的事情。深泉學院是這種工讀學校的壹個極端案例,很多人懷疑這種模式是否能擴大規模。其實美國也有壹些高校,不像深泉學院那麽極端——少則二三十個學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例如,肯塔基州的伯裏亞學院(Berea College)和密蘇裏州的歐紮克學院(Ozarks College)都是正規大學,規模與其他小型文理學院類似,但它們是以“工作學院”(Work Colleges)模式運行的,學生有工作,許多人依賴當地經濟。比如密蘇裏州就有著名的布蘭森度假村和娛樂城。學生不用交任何學費,因為他們要工作。他們在這種模式下運作了相當長的時間,相信他們的探索會給未來的大學很多啟示。
第四,學生自主學習將成為壹種常態。
基於技術平臺的自主學習將迫使大學的學術體系更加靈活。學習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大規模定制”,尤其是無處不在的移動技術。以前我們說的“因材施教”其實很難實現,因為很多學校通常沒有經濟實力壹壹滿足學生的具體需求。更多時候,大學是以工業時代“大規模生產”的方式運作的。但由於教育技術的發展,個性化學習更容易實現。學生不壹定需要遵循相同的步調。過去壹年的嚴格劃分可能會被打破,學生中會出現越來越松散的“隊列”。學習小組的學生可能會壹起開學,但由於進度不同,每個人會在不同的時間完成學業。
因為個性化學習更容易,壹些大學可能會變得像電影租賃網站(如網飛)壹樣,按月付費,隨時觀看。妳可以按學期付費,想上多少門課就上多少門課,只要妳能負擔得起。同時,人們可以在不同的大學學習,用學分來攢壹個學位。這會讓學制變得不那麽重要,讓人們有多種渠道和方法接受正規教育。隨著教育的復雜化,教育環節會湧現出大量的第三方機構和中介,提供學習認證、咨詢等服務,也會出現很多不依附於具體學校的教育經紀人,這將充滿商機。
第五,我覺得在線教育會有突破
壹些過去被鄙視的網絡大學,會因為模式更合理,成本更有效而異軍突起,成長起來。壹批所謂的“文憑作坊”將會消亡,但在剩下的網校和在線教育機構中,相信會飛出金鳳凰。在線教育是目前國內比較熱門的行業,也是朝陽產業。這種情況將持續很多年。
我相信中小學虛擬校園的比例也會大幅提高。大學招生和辦學大多是和這些虛擬校園結合在壹起的。比如學生在高中階段可以通過這些虛擬校園選修壹些大學和高中認可的課程。壹些與高校緊密結合的高中將不再依靠全國統壹考試進行大學錄取。但是,在線教育的發展並不意味著傳統學習和在線學習會吃掉誰。主流的學習方式不壹定是磚頭水泥學校的學習,也不壹定都是鼠標觸摸屏環境下的在線學習。也許混合學習會起主導作用。另外,現在流行的海量開放網絡課程,將來也會發揮作用,就像今天的電大壹樣,但不會成為正規教育的主體。
現在社會上,高校裏有很多關於高等教育的批評,但是很多批評都局限於批評,大家吐槽,最後不了了之。這種虎頭蛇尾的局面,關鍵是缺乏對理想狀況的想象,所有的討論都是基於現狀。我在這裏只是拋磚引玉。歡迎批評或補充。也希望大家超越現有的教育思維模式,重新想象教育應該是什麽樣子。想象未來是壹項非常有趣和有價值的活動。我想借助這次大會的平臺,挑戰大家壹起暢想未來的教育。展望後代的未來,必然會給今天的我們每個人增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