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現任中國金融書法家協會主席,當代中國著名書法家。他深厚的書法造詣和紮實的功底在書壇早有名氣。他各方面都不錯,尤其是隸書。
張先生的隸書主要借鑒了法國古代的經典銘文和筆墨。他博采眾家之長,先後研究了簡牘、帛書、張遷碑、鮮玉環碑、義英碑、石門頌、秦漢善王碑,特別是清代易炳壽的隸書,受益匪淺。同時在隸書中大量吸收和運用行書、篆書,尤其是顏真卿楷書的結構和筆法。所以它的隸書既有張遷碑的典雅,又有石鼓文的古樸,還有義英碑的典雅,丹巴碑的細膩。既有《石門頌》的飄逸和《好王碑》的剛健,又有易炳壽隸書和顏真卿楷書的莊重和厚重。童眼先生的隸書樸實無華,來源於漢篆、漢簡、帛書、漢碑,在更高的層面上再現了秦漢時期的古俗。而且新穎,因為他汲取了易隸書的精華,具有超前的審美意識。所以他的隸書內涵豐富,風格獨特。它不僅蒼勁、真摯、中性,而且有大氣、清靜、廟堂之氣,深受他的同事們的好評,也深受群眾的喜愛。
在字體的演變中,從篆書到隸書的變化過程中,渾圓蒼勁的用筆逐漸被方正蒼勁的筆法所取代。雖然成熟的隸書在筆法上既有方圓又有方筆,卻成了隸書筆畫最典型的特征。張的隸書是寫的,但以粗拙的圓筆為主。有時在他的隸書中,他甚至故意避開隸書的筆畫,純粹以中心來寫隸書。中心筆畫,藏頭護尾,法度嚴謹,筆畫均勻。隸書“蠶頭鳳尾”的代表筆畫比較淡,橫平豎直,收筆含蓄。即使有這樣的筆畫,它和其他筆畫的對比也不明顯。另外,在他的隸書中,橫筆畫往往比豎筆畫略細,左豎筆畫比右豎筆畫細。這些突出的特點,主要得益於他在顏真卿的十年楷書。其用圓心篆法書寫的筆畫,渾圓挺拔,給人以典雅、厚重、豪放、剛勁之感。
其隸書的筆法雖以居中為主,但其線條的基本特征是陡峻渾厚的方筆與渾圓、輕松渾厚的用筆相結合。從他的隸書中基本點畫的形狀來看,由連綴變為分散,在篆書機智用筆的基礎上,又有明顯的提、藏、轉,使點畫更加豐富多彩。他的隸書的點畫,無論是渾圓厚重,還是簡潔流暢,也都表現出簡潔蒼勁的藝術特色。張先生為了豐富隸書的筆法,曾下大力氣臨摹和、鄧、吳昌碩的隸書,所以他的隸書用筆深於隸書圓粗線條的理論,而且十分註重線條的圓潤和結實,進壹步加強了隸書線條的質感。
隸書字體從起源到形成,大體經歷了戰國至秦的初始階段,到西漢完成了隸書字體的規範化,成為當時的通行字體。其中,西漢中後期至東漢是隸書的成熟期,也是隸書字體和體例* * *融合的時期。漢代以後,其他字體取代了隸書的官位。雖然隸書字體仍時有使用,但其實用價值逐漸減弱,藝術價值被忽視。明末清初,隨著金石學的興起,隸書的藝術特征被學者們重新認識。沈睡千年後,隸書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開始復興。易炳壽是清代隸書復興的典型代表。張先生的隸書,尤其是在結構配置方面,深受易炳壽的影響。張先生對漢字的構形很敏感,比如橫筆畫多的字順其自然,筆畫少的字適當壓縮,使之方扁。秉承“依人物而定”的基本結構原則,對人物結構進行大膽變形。其隸書風格的基本特點是方正、渾厚、厚重,但又不乏精神。為了使自己的隸書在保持其方、勁、重風格的基礎上更加靈動、剛健,張先生別出心裁,巧妙地將趙孟頫楷書中的張力帶和筆畫的節奏變化、顏真卿楷書中的筆畫對比、篆書的細長結構和諧地融入到隸書中。他的隸書巧妙的結構,顯示了他現代構圖的審美意識,讓人覺得新奇,甚至不可思議。\r
易炳壽曾在他的《墨庵集》中談及隸書時這樣說:“方正、奇正、豎姿、易、簡、虛、實、肥、瘦,變換超出手腕;應該是和諧的,用心的,有意的,難忘的。”“拙”字是易對漢碑深入研究和臨摹的經典概括。張先生在易隸書中獲得了“拙”的奧秘,體現在方形的結構和直線平實的線條上。他的隸書結構雖不以韻味取勝,但在古拙整體風格的前提下,偶爾以跳躍的筆觸打破整部作品的沈悶,達到“靈動笨拙,見奇於俗”的和諧境界。楊雄說,“書是為心靈而畫的”。我想張先生的隸書之所以能達到這種程度,與他為人正直、隨和、樸實、嚴謹、穩重的為人處事風格密切相關。
隸書結構多為橫式,寓意深刻,左長左大,左右開合。張的隸書既深諳傳統經典隸書的橫勢,又註重字體結構的屈折和延伸。有時根據章法,他要求或阻止同壹個字形,經常用伸縮的方法,打破了利用隸書扁寬的習慣。他的隸書整體采取了較多的豎位,篆書也不乏韻味。他的結構以豎勢為主,篆書與隸書的結合充滿了古趣;其隸書壹般強調結的方整飽滿,但根據字的上下左右關系和單個字的筆畫數,對字體進行隨機處理,使其隸書結打破了壹般隸書整齊劃壹的扁形,而是長、短、方、圓,自然生動。作文裏有橫線,也有豎線。壹般來說,字距大於行距,給人寬敞、清新的感覺。
張先生的隸書吸收了大量的簡帛、漢書、楷書的結構。通過開合的巧妙變化,既避免了筆畫之間的排比,又充分展現了隸書的動態美。點畫的組合、字體的方方正正、部首的迎賓關系以及他獨特的審美趣味也是其隸書風格鮮明的重要原因。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談到用墨時說:“淡墨傷神,極濃則滯。”筆墨太淡,容易傷神韻和格調;墨太濃,容易滯澀,難以揮灑自如。作為壹種隸書,童眼先生喜歡用濃墨,因為他的筆法比較沈穩,而且寫字的時候手肘手腕懸空,中心發絲,使全身的力量到達筆尖,然後筆尖摩擦紙面,甚至借助身體的呼吸調節,使用提氣、提筆、輕功等技法。所以能使墨色深沈,虛實交替,濃淡柔和。筆觸雖明凈,但氣勢雄渾,韻空靈和諧,力透紙背,精神飽滿。
從各種字體的書寫節奏與筆畫的關系來看,隸書是壹種“靜態”字體,書寫速度和節奏都比較慢。張先生的隸書重在表現靜構意趣,字體飽滿,構圖往往使之飽滿,特別能表現和突出其厚重的線條配置,所以我個人認為他的隸書特別適合寫對聯、匾額、條幅等。他的隸書紮實穩重,加上方方正正的結構,造就了端方莊嚴的書法形象。行書和草書是“動態”字體,書寫的速度和節奏更快。另外,筆畫更註重彼此的呼應。在張先生的隸書中,它相當巧妙,並沒有給人壹種矯揉造作的感覺。在笨拙中藏著聰明,在工作的穩定中求變,在變化中求統壹,令人難忘。他的隸書體現了博大與精致的對立統壹,秦漢時期古老習俗與現代意識的巧妙結合,以及任意與不規則的規範。張先生三十余年的書法生涯,涉獵甚廣。所以他的隸書雖然“穩重”,但並沒有給人“匠人”的感覺,反而更加靈動,充滿活力,有草書的神韻。
張在隸書創作上的成就與他的才華和悟性有關,但主要還是與他的勤奮和修養有關。他的隸書可以上溯到先秦而窮於漢代,所以可以蒼勁凝重;他的隸書在現代可以被大家廣泛借鑒,所以他的隸書中不乏現代的意味。此外,由於張先生良好的人格修養,善於學習,博采眾長,廣交朋友,視野開闊,能取其精華而用其宏,學其古而達數體合壹。
張先生在隸書研究和創作上的成就有目共睹,但藝術無止境,學問無止境。書法藝術的道路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對於壹個熱愛書法藝術的人來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其修遠為Xi”,山路永無止境,需要不懈努力上下求索!
(作者孟雲飛是清華大學博士後,書法博士後,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