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介紹壹個皇帝!才華橫溢!

介紹壹個皇帝!才華橫溢!

漢武帝

劉徹(公元前156-87),漢世宗,漢朝第七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和民族英雄。劉徹是劉啟的第十個兒子,唐太宗劉恒的孫子,唐太宗劉邦的曾孫。七歲被冊封為皇太子,16歲即位。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87)。漢武帝在位期間,破匈奴,吞並朝鮮,出使西域。獨尊儒術,創年號。他開辟了漢朝最大的疆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公元前87年,劉徹以70歲的高齡在左霧宮駕崩,葬在謚號“孝”的茂陵。

漢武帝統治這個國家

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漢武帝創造了幾個第壹:壹是獨尊儒術,聽從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創了中國傳統主流文化的正統,稱霸中國傳統文化舞臺兩千多年,深受歷代統治者推崇。這裏我要說明的是,漢武帝並沒有限制其他學派的發展,導致了大力推動儒學的發展,推動了儒法結合,也就是所謂的“儒顯法”。比如夏侯世昌,學的是儒學,熟悉陰陽五行。丞相公孫弘也統轄中年劉徹。

儒家與法國;主父偃做起了軍師;忠厚老實的吉安司馬談司馬遷是從黃老之論開始的。二、建立中朝鎮壓外朝惠文景皇帝在位期間,宰相大多受到禮遇,武帝和宰相經常意見不合,經常以鎮壓為借口殺害宰相,導致朝中大臣不願意接任宰相。為了執行他的命令,建立了中朝,尚書臺也在這壹時期出現。第三,確立年度稱號。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皇帝用的年號。公元前113年,武帝以該年為四年,後改為建元、元光、元朔六年。四、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太初改歷為太初歷,以正月為壹年之始,顏色仍為黃色。五、鹽鐵官營鹽鐵官營自漢代以來壹直延續。時至今日,鹽鐵茶仍然主要由政府和國有企業控制。六、通過中國西域傳播冶鐵、鑿井、制絲、漆器制造等技術,西(域)傳入胡(黃)瓜、豆、麻、石榴、胡蘿蔔、葡萄、血馬、核桃、天麻等。中原地區的大量絲織品和金屬工具被運往西方,鑄鐵技術和水井排水方法也被傳入西域。這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第七,太學和鄉學的建立以及舉薦人才制度的確立,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文官制度。第八,罪征而四年(前89年),漢武帝向天下宣告,自己給百姓造成了苦難,再也不會訴諸戰爭,浪費錢財。這就是“車輪平臺上的負罪感”。這道聖旨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道聖旨。

把這壹段編輯成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先驅。

發動對匈奴的戰爭,開疆拓土。

博王侯張騫石像

壹方面,漢武帝結束了自公元前133年瑪依之戰以來的親匈奴政策,開始正式向匈奴宣戰。先後派衛青、霍去病征服,解除了匈奴威脅,奪回了河套、河西走廊,擴大了西域版圖,使匈奴處於被動地位,保證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1)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再次南下,前鋒指向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果斷任命衛青為騎戰車迎擊匈奴的將軍。這壹次,漢武帝派了四次進攻。衛青騎著戰車直取上谷,公孫敖騎著戰車從代縣(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出兵,公孫賀騎著小巴從(今內蒙古托克托)出兵,李廣騎著從雁門出兵。四位將軍各領壹萬騎兵。衛青第壹次出征,但他勇猛善戰。他直奔龍城(匈奴祭祀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七百人,大獲全勝。其他三條路,兩條路失敗,壹路失敗。漢武帝見只有衛青得勝凱旋,十分賞識,便封了山海關。(2)公元前128年秋(元朔元年),塔爾坎南征,先攻遼西,殺遼西太守,大敗漁陽都督韓安國,擄掠二千余人。漢武帝派李廣鎮守右北平(今遼寧淩源西南),匈奴兵避開李廣,從雁門關進入要塞,進攻漢朝北部邊郡。漢武帝派衛青出征,李希從戴軍派兵從背後打擊匈奴。魏青率三萬騎兵,急行軍,沖到了前面。衛青本人身先士卒,將士們奮勇爭先。成千上萬的敵人被殺和俘虜,匈奴人戰敗逃跑。(3)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匈奴集結大量兵力,攻打上谷、漁陽。漢武帝派衛青率軍攻打匈奴長期占據的河南(黃河河套地區)。這是西漢對匈奴的第壹次大戰。衛青率領四萬大軍從雲中出發,采取“迂回進攻”的戰術,西行至匈奴軍隊後方,迅速攻占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後旗),切斷了匈奴白羊王與婁煩王通單於王庭的聯系。接著,衛青率兵南下,進入隴縣以西,形成白羊王、婁煩王的圍攻。匈奴白羊王、婁煩王見勢不妙,率部倉皇出逃。漢軍活捉敵軍數千,繳獲牲畜百萬頭以上,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區。由於這壹帶水草肥沃,形勢險要,漢武帝在此建朔方城(今內蒙古杭錦旗西北),設朔方郡、五原郡,從內地移民十萬人定居於此,並修復了秦代蒙恬修築的邊塞和沿河工事。這樣壹來,不但解除了塔爾坎對長安的直接威脅,還建立了前進基地,進壹步反擊匈奴。《史記》、《漢書》稱贊漢軍在此役中“滿甲而歸”。衛青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昌平侯,擁有3800座美食城。(4)匈奴不甘心在河南戰敗,想奪回朔方,所以幾年內多次出兵,但都被漢軍擋了回去。公元前124年春(元朔五年),武帝命衛青率領三萬騎兵從高闕出發。蘇簡、李傕、公孫賀、蔡麗皆被衛青制住,引兵自北。李希和張慈公從右北平領兵。這次總兵力超過10萬人。匈奴右王獻以為漢軍距離較遠,壹時半會兒來不了,就放松了警惕。衛青率大軍急行軍六七百裏,連夜圍住了右的營寨。此時右賢王正抱著美妾在帳中飲酒,已是八九分醉了。頓時,帳篷外殺戮聲震耳欲聾,火光四起。右王獻慌了,慌忙把美妾扶上馬,帶著數百匹壯馬,沖破重圍,逃到了北方。韓軍輕騎校尉郭成,領兵追趕數百裏,卻未能追上。然而,他們俘虜了10多人,15000多名男女和數百萬頭牲畜。漢軍大獲全勝,奏響凱歌,退守朝鮮。漢武帝接到戰報,喜出望外。他派了壹個帶著印章的特使,在軍中拜衛青為將軍,封了八千七百座食邑,所有將軍都歸他指揮。衛青的三個兒子還在繈褓中,也被漢武帝封為太子。衛青很謙虛,堅決謝絕,說:“我有幸救治有罪的軍隊,靠妳的神使我軍取得勝利,這都是將士們辛苦的結果。陛下封了我的食邑,我的幾個兒子年紀尚輕,並無功績,陛下卻分了地,封他們為侯。這不會鼓勵士兵去努力戰鬥。他們三個怎敢收賞?”漢武帝說:“大隊長的功勞我沒有忘記,我也要獎勵他們。”於是衛青的三子在繈褓中被封為列侯,長子魏亨被封為宜春侯,次子魏不疑是殷安侯,幼子被封為侯,都有1300戶。漢武帝後來又養了龔、韓碩、龔孫河、蔡麗、李碩、趙步羽、龔奴、李舉、李希、竇如意等。與衛青並肩作戰的人。(5)幾經打擊,匈奴依然猖獗。入代,攻雁門,劫掠定襄(今山西定襄)和尚軍(今陜西省綏德縣東南)。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二月,武帝命衛青攻打匈奴。公孫敖為中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信為前將軍,蘇簡為右將軍,李廣為後將軍,李舉為強弩將軍。分為六個軍,由衛青將軍指揮。他們從定襄出發,向北行軍數百裏,殲滅了數千匈奴軍隊。此役,衛青的侄子霍去病首次率領800名精銳騎兵參戰,取得殲敵2000余人的輝煌戰果。戰後全軍回到定襄休整,壹個月後再次出征,大勝匈奴壹萬余人,戰果輝煌。

向西域派遣使節和親戚孫子。

漢武帝在發動對匈奴戰爭的同時,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獲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信息,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進壹步加強了與西域的聯系,促進了西域的社會進步,豐富了中原的物質生活,發展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元豐六年(公元前105年),為聯合烏孫抗擊匈奴,劉錫軍被封為公主,親烏孫。

對抗東北和南方

在東北,出兵滅尉氏朝鮮(今朝鮮),設樂浪、宣土、林屯、範縝四郡,漢帝國版圖基本形成。與此同時,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權依附於漢朝,西南設置七郡,包括今天海南島的博爾縣、朱雅縣,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島和南海諸島壹帶。領土的最南端超過了今天的越南胡誌明市,這也成就了今天的兩廣漢武帝25項歷史性舉措。

漢武帝劉徹蠟像

1,漢武帝是第壹個使用年號的皇帝。公元前113年,創建年號,先是六年(140-104),後是四年(104-87)。2.漢武帝是第壹個在全國統壹制定並頒布太初歷法的皇帝,並從每年的正月開始使用。3.漢武帝時期,中國第壹部紀傳體史書《史記》問世,對後世史學產生了重大影響。4.漢武帝時期,秦統壹後的中國史籍中出現了地球地圖。元壽四年四月,沈冰曰:“仆公孫賀往朝廷奏圖,請國名。”《漢武帝紀》記載,丁原於六年秋遣大將公孫賀出九原,並記大臣王瓚曰:“夫舉,井名,往九原兩千裏於匈奴中,見漢輿圖。”據《顏氏古》記載,晉代初年有大臣王瓚。這說明晉初大臣王瓚也看過漢朝地圖。這也說明國家的地域概念在漢代已經明顯出現。這對後世的自然地理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5.給賢德的方正壹些建議,武帝親自過問,選拔人才做官。這就是所謂的考察和招聘制度。6.漢武帝獨尊儒術,始於儒教作為國家的統治意識形態。7.元朔五年,為吳京大夫立弟子五十人,自愈;地方郡縣和國家可以根據壹定條件派壹些人,收他們為徒。考試合格後,可以通過壹技之長,可以入仕。從全國臺生中選拔官員就是從這裏開始的。8.漢武帝在獨尊儒術的同時,也“博采眾長”,形成了以儒術為統治思想的同時,兼收百家之長的格局。這對後代也有很大影響。9.元豐二年(前109),漢武帝親臨現場視察黃河決口情況。自秦朝統壹以來,這是第壹次皇帝親自掌管黃河。10漢武帝普及鋼鋸(土法播種機)種植時,這種方法在中國使用了兩千多年。11.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壹次。12.漢元豐六年(前105),西君公主奉命嫁給烏孫及其親族。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與西方國家接近。

西君公主和他的親戚烏孫(2張)13,在輪臺,溝犁荒地,並設使者隊長。這是中國歷史上他第壹次在中國新疆耕地。14,漢武帝用井渠法做龍頭渠,後來傳入中國新疆,傳入波斯等地。15.葡萄和苜蓿是從西域引進的,良種馬——天馬是從大灣引進的。西域的音樂、魔術傳入中國,中國的鑄鐵技術、絲綢、排水、漆器傳入大灣等地。16,漢武帝外施仁義,以德治國;同時,我們重視法治,以重刑治國。這也是歷史上第壹次。17年元豐五年(106年前),為加強對諸侯和地方高官的監督,設立十三州司,使六百石壹級的刺史巡察在兩千石壹級鎮守郡國。18,為了加強皇權,改革宰相制度,設立中朝(內朝),對宰相制度的演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年,丁原二年(115年前),禁止郡州鑄錢,只允許上林三官屬州鑄錢,不允許三官流通的錢,廢除郡州以前鑄的錢。對後世影響很大。20.漢武帝通過大量移民在西北邊郡屯田,對反匈奴戰爭勝利和治理西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後世也有很大影響。曹操曾在《屯田序》中說“孝以屯田定西域,是第壹代的好榜樣”,就說明了這壹點。21.漢武帝時期的官員任用是多樣化的。擁有2000石以上的官員,可以通過任命制使其後代為官;有錢人可以通過“選舉”成為官員;聖賢的後代是可以照顧的,比如賈誼的兩個兒子都是郡守照顧的。但特別突出的是,梁武帝用人唯才,不拘壹格。例如,魏如昀子夫就是從奴婢中選出來的。衛青和霍去病分別選自奴隸和奴隸子弟。而丞相公孫弘、禦史廣,以及燕王朱、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出來的;張湯、杜周、廷尉虞照是從胥吏中選拔出來的。特別值得註意的是,漢武帝任命的壹些將領是越人和匈奴人。匈奴俘虜、宮中養馬的奴才金迷弟,被選為重臣,將孤兒托付給霍光和上官桀。這些情況說明漢武帝選拔人才並不受階級背景和民族差異的限制。但是,這並不代表漢武帝沒有用人的標準,標準還是有的。標準是“廣開藝術才能之路,博采眾長”,“州縣有異才者,可同使國絕者”。也就是說,只要願意為漢朝的事業而戰,有藝術才能和才華的人,能當將軍的人,能去遠方國家的人,都可以任用。總之,用人的標準就是任人唯賢。也正因為如此,漢武帝人才濟濟。班固詫異道:“得漢之人,昌於此!”這種現象的出現值得認真研究。22.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出兵匈奴腹地決戰的皇帝。23.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提出北方遊牧民族匈奴歸順中原王朝的皇帝,也因此在今天的內蒙古建了壹座受降城。雖然武帝生前並沒有達到這個目的,但是到了宣元年間,匈奴成了漢朝的附庸。24.李廣利征服大元後,西域南部多國投降漢朝。宣帝第二年(前60年),匈奴壹天天向漢朝投降,但匈奴不敢爭西域,就把自己的臣子都叫走了,壹個都尉。宣帝任命季崢為西域都督,管理南方和北方的國家,西域各國向漢朝投降。至此,西邊直接進入裏海成為漢朝的領土,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壹次。25.南越平定後,漢武帝首次在海南島設置博爾縣和朱雅縣,統治今天海南島和南海諸島壹帶。

編輯此段的歷史評價

央視播出的《漢武大帝》的片頭是這樣評價漢武帝的:他建立了壹個空前尊嚴的國家,他給了壹個民族長久屹立不倒的信心。他的國號已經成為壹個偉大民族的永恒名字。如此高的評價,在中國歷史劇中並不多見。漢武帝是第壹個用“自責”來批判自己的皇帝。征兵制第四年(公元前89年),漢武帝向天下宣告,自己給百姓造成了苦難,從此不再訴諸戰爭,不再浪費百姓錢財,甚至表達內心的懺悔。這就是“車輪平臺上的負罪感”。這道聖旨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道聖旨。漢武帝無疑是第壹個敢於自甘墮落,把自己放在世界輿論中心的人!在這壹點上,後世的皇帝犯了大錯,也會“自責”,公開認錯,表現出賢明君主的姿態。直言不諱的批評家汲黯曾批評漢武帝:皇帝殺的人太多了,即使是平日信任的人,他也不會原諒。這樣下去,世界上所有的人才遲早都會被殺死。漢武帝不為所動,淡然壹笑:世上本無人才,只是主人對人才沒有眼光。如果能識別人才,又何必擔心天下人才匱乏呢?(招壹個士大夫往往是不夠的。然而,性質是嚴峻的。雖然大臣們總是愛信徒,但他們可能會違反法律或欺負他們,他們需要懲罰他們。汲黯諫曰:“陛下勤求賢,未能善用,故已被殺。人數有限,恐怕會把天下的人才都用光。陛下憑誰來統治* * *?暗字很生氣。他笑著說:為什麽沒有天賦?病人無法知曉的耳朵。如果妳能知道,為什麽沒有人呢?扶桑·東方朔

那些叫人才的人還是有用的,只是他們有人才,不肯用。沒有天賦,為什麽不殺人?)就是這樣壹個視人才如糞土的漢武帝。壹方面,他極其愛惜人才。在封建專制制度下,人才的使用有兩種陋習:壹是任人唯親,只起用熟悉自己親信的人;第二,論資排輩,壹定要按照“三十九級臺階”,壹級壹級往上爬,不能“亂”規矩。漢武帝不會被言毀:只要有才能,其父顏持不同政見,漢武帝仍求賢若渴;二、敢於破格提拔:因為有能力,衛青出身奴才,漢武帝破格提拔。不僅如此,漢武帝甚至拋棄正統,包容各種不同的人,用壹只眼睛發現了東方朔,把莊嚴的宮廷變成了充滿溫馨和幸福的休息室,君臣如玩伴;同時,他並沒有因為出言不遜而喪失原則,而是對東方朔的讒言大加贊賞,服從他的命令。當他第壹次讀到子虛烏有,他是非常欽佩。認識作者司馬相如,如果妳得到了寶藏,讓他享受和自己壹樣的寫作待遇。能夠識人、容人、用人,漢武帝是古往今來絕無僅有的。秦始皇和漢高祖都把文人視為腐儒,而唐太宗和清朝的高宗或許識人,但畢竟雅量不足。漢武帝誤解和爭議的,是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閹割。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有褒有貶,班固《漢武帝紀》對他的文治大加贊賞:班固稱贊:孝初立,百校罷黜百家,獨尊六經,故求教於海,贊其偉大,為之建功。興國子監,修鄉祀,正朔,定年,調性情,作詩作樂,建禪院,拜百神,周鹽後訂文章,可謂新意叠出。繼承人可隨鴻業,有三代之風。比如梁武帝人才粗,不改山水之禮儉以濟民。詩書雖說,無以補充。該地區在秦朝之後回歸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