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古都:南京、北京、Xi和洛陽。
南京1:
南京的名稱始於明朝初年,之前有金陵、秣陵、建業、建業、建康、白下、嵊州、江寧、慶忌、應天。明朝成祖皇帝北遷時,應天府改名為南靖。太平天國稱之為天京,清朝稱之為江寧,辛亥革命後改稱南京。
大約在公元前1100年,南京屬於西周貴族張州的封地。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先後占領南京。周二十五年(前495年),吳王夫差在今天宮建冶煉城,並開設官手工業作坊,冶煉鑄造青銅器。這個地方叫葉城山或者葉山。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派大臣在中華門外秦淮河南岸修建越城,又名範蠡城。這是南京最早的古城。據此推算,南京建城已有2400多年。穿越城市的範圍很小,周長942米。但地理位置重要,控制著秦淮河入長江的通道,越王以此為攻楚基地。周憲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國征服了這片土地,
熊商楚威王在石頭山(今梁青)建金陵城,南京被稱為“金陵”。南京出土的金瓶、蚊鼻錢、銅錢等反映了楚國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秦始皇三十七年,金陵城改秣陵郡,屬燕郡。秦始皇南巡,途經丹陽(今江寧縣楊曉丹鎮),至錢塘(今杭州)、會稽(今紹興),開馳道接丹徒,往返南京。南京與海外的通衢之路從此打通。公元211年,吳國孫權從武昌遷都於此建都,改名建業,並在石頭山楚金陵舊址建石頭城。依山築城,因河為潭,形勢險要,素有“石城四面虎”之稱。
西晉統壹後,282年太康重建為建業。建興元年(313),為避諱司馬曄,建業改為建康。建武元年(317),司馬睿站在江左壹邊,建立了東晉。以健康為資本。此後,宋、齊、梁、陳先後在此建都,史稱南朝。
東晉重建的建康都城和宮城布局與魏晉洛陽城相似,基址仍為鄴城,自南朝以來變化不大。據建康記載,宮城的“二十裏十九步”、“壹周八裏”,壹開始都是用土墻和竹籬,東晉末年用磚。南齊建元二年(480年)正式修建都城城墻時使用了磚。田亮入獄十年(565,438+065,438+0),第三座宮城已經建成。宮城,像這樣的三重城,在城市發展史上並不多見,應該與當時的政治動蕩和皇室的恐慌有關。
南朝時期,建康還是冶煉鑄造的市民。這時,冶鐵技術得到改進,創造了生熟鐵混合冶煉法。
建康文化事業蒸蒸日上,市內有儒、玄、文、史四館培養人才。
南朝時期,迷戀金錢的建康畸形發展。
建康是當時佛教的中心,有許多佛教寺廟和佛教僧侶。鐘卿之聲不絕於耳,唐代杜牧有詩“南朝四百八十殿,煙雨多樓”。
589年,文帝滅陳後,夷建康諸城,毀六朝宮殿,石城設江州。唐朝時,江州定為嵊州。
北宋時叫江寧府。南宋建言三年(1129),改建康府,為抗金前線。金兵於1130燒毀建康城,城內大部分建築化為灰燼。
南京再度繁榮是在明代。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改稱南京。這是南京第壹次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明代的南京城堪稱古代最大的城市。況且郭城周長60公裏,18門。內城周長33.7公裏,城墻平均高度14 ~ 21米,基寬14米。打開13門。
明代成祖遷都後,南京作為明代兩大都城之壹,地位舉足輕重。
清初,應天府改為江寧府,設江寧織造。
1853年太平天國革命軍攻克南京後,在此建都,改稱天京。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此就任臨時大總統,改江寧府為南京,定都南京。
1927後,蔣介石將南京作為國民政府所在地。抗日戰爭期間,南京淪陷,日軍南京大屠殺殺害了30萬平民。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2.北京
早在70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就出現了原始部落“北京人”。北京有2000多年的歷史,最早記載為“薊”。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首都;自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壹中國以來,北京壹直是中國北方的重鎮和地方中心。自938年以來,北京先後成為遼國首都、金國首都、元、明、清的首都。1949 65438+10月1被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70萬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郊區周口店的窯洞裏,這裏是人類的搖籃之壹。
北京最早的名字叫薊。公元前11世紀,薊國是統治中國北方的西周的分封國。春秋中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位於薊國西南的另壹只海燕吞食了薊,並遷都季承。從那時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國被強大的秦國所滅,季承壹直是燕國的首都。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季承在北京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成為遼國的首都。遼是由崛起於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薊位於其疆域之南,故改名為南京、燕京。壹個多世紀後,另壹個少數民族女真建立的金朝滅遼,於1153遷都燕京,改稱中都。1214年,由於新興蒙古軍的進攻,金朝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第二年,蒙古鐵騎占領了首都。1267年,蒙古首領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東北郊修建新城。四年後,教主在建都登基稱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元朝。所有的新城都建於1276,這就是意大利旅行家凱爾·波羅在遊記中所說的“世界無與倫比”。從此北京取代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壹直延續到明清。1911 10 10月10,中國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次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至此,中國最後壹個封建王朝覆滅,北京作為皇城的歷史到此結束。
此後30年,北京歷經磨難:壹是連年軍閥戰爭,使帝都衰敗破敗;1937日寇入侵,古城在血與火中煎熬了8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管了這座城市。苦難、屈辱、血淚終於讓人民打起來了。1949 10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成為新生的中華民國的首都。這座古城的歷史翻開了新的壹頁。壹座城市的歷史就是壹個國家的歷史。北京作為幾代人的帝都,也是當今中國的首都,是中國歷史和現狀的縮影。北京是古老的,但同時它也是壹座充滿美麗和青春的古城。北京正以雄偉、美麗、清新、現代的姿態出現在世界上。
3.西安
Xi安在西周時期被稱為“高楓”。“楓濠”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楓景和濠景的合稱。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以長安鄉之意為名,意為“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朝時,隋文帝,隋文帝,曾被周封為“大興公”,故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長安在隋朝也叫“大興城”。到了唐朝,又恢復了長安的名字。元代改稱“豐源城”。
明朝洪武二年(1369),明政府將逢源路改為Xi安府,意為“安定西北”。Xi安的名字由此而來。
Xi與雅典、羅馬和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前後,先後有13個朝代或政權在Xi安建立都城和政權,持續了1100多年。
大約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9世紀末,安在很長壹段時間內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壹直由地方行政機關——周、郡、府、陸、省和長安、鹹寧兩縣管轄。在大多數朝代,Xi安隸屬於京兆府(縣),這是壹個縣級建制。元代京兆改為安西路(後改為逢源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逢源路廢棄,設xi安府,故名安。1928年最早在Xi安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Xi安曾是陜甘寧邊區所轄市,西北行政區下轄市,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從1954開始,Xi安就是陜西省的省會,現在是副省級城市,轄九區四縣。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Xi為世界歷史名城。
4.洛陽
西周時期,周成王為周公時,曾掌管洛邑,洛邑是成州城所在地,是西周的東都,直屬周天子。東周時期以洛邑為都城,其余大體與西周相同。戰國時期,洛邑改名為洛陽。三川郡,位於秦,轄洛陽,轄三門峽市(靈寶除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城、滎陽市、鄭州市、中牟縣城、原陽縣。
西漢時期,這壹帶的東部是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於弘農郡。從這壹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地理名詞,直至清代。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河南郡”、“河南尹”或“河南府”壹直是指以洛陽為中心的這壹地區。此時河南縣轄偃師市、金夢、鞏義市、滎陽、鄭州、中牟縣、新鄭、新密市、原陽、汝陽、宜川、汝州。西部弘農縣所屬的三門峽市、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全部,現在南陽市和陜西省的部分地區。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陰,轄區不變。
三國時期,屬於曹魏。洛陽的行政體制,改名洛陽,基本沿襲東漢。河南陰有所擴大,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宜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與漢代相比,登封、禹州、嵩縣較多。西晉時期,還在沿襲漢朝的舊制度。不同的是,河南陰改回河南郡,滎陽郡位於東部,包括滎陽市、鄭州市、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與此同時,河南尹向西擴張,包括新安縣和弋陽縣東部。此時的河南郡包括偃師、金夢、鞏義、登封、汝州、宜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
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無。唯壹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然是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其他縣基本保持不變。北魏統壹北方後,遷都洛陽,改河南郡為河南尹。澠池縣在另壹個地方,其他縣沒有變化。但是已經建立了許多新的縣。隋朝統壹天下,改河南陰為河南郡,以洛陽為中心。轄偃師、金夢、鞏義、登封、宜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陜西等地。汝州、汝陽屬襄城縣,縣治由襄城移至汝州。唐朝的劃分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河南省杜集路,以洛陽為中心。與隋代的河南郡相比,其管轄範圍擴大到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
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加上陜西、孟州(大概是唐中後期設立的),河南省的管轄範圍很可能在隋朝又回到河南郡的範圍。北宋時期,河南政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鞏義、登封、澠池、偃師、金夢、宜川、新安、益陽、洛寧、今天的嵩縣。南宋時,晉國河南府管轄範圍縮小,轄鞏義、登封、澠池、偃師、金夢、新安、益陽和今天的宜川蕭。但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政府壹直存在到清末,只是作為豫北的壹個省或河南的壹個次行政區。此時河南府路向西擴張,包括靈寶、單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到了明代,河南省進壹步擴大,盧氏、欒川、嵩縣、伊川的大部分都加了進來。陜西省在清代從河南省分離出來,包括今天的單縣、靈寶、盧氏和欒川的部分地區。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撤銷河南省,設河洛路。道陰功位於洛陽,轄洛陽、偃師等19郡。1923年,河南巡撫公署遷至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32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決定洛陽為都城,並壹度遷至洛杉磯辦公。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都洛陽,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1948年,洛陽解放,洛陽縣城設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 65438+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更名為洛陽市人民政府。65438年至0954年,洛陽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郡被廢,壹部分並入洛陽城,其余部分劃入偃師、金夢等郡。1956年建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郊區,次年建浐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新成立吉利區。1983新安、金夢、偃師劃歸洛陽市,洛陽管轄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被廢,洛寧、益陽、嵩縣、欒川、汝陽、宜川改為洛陽。1993,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洛陽市郊區更名為洛龍區。在洛陽附近的郡縣中,偃師、金夢、鞏義、登封與洛陽的歷史關系最為密切。其中,偃師和金夢自周朝以來三千年未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1700多年。其他縣(市)如新安、益陽、宜川、澠池、汝州與洛陽相和,欒川、盧氏、單縣、禹州隸屬洛陽時間較短。此外,自西晉設立滎陽郡以來,鄭州大部分地區與今天的洛陽分道揚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