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古代傳遞信息的方法(急)

古代傳遞信息的方法(急)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信息傳遞系統的國家之壹。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信息傳遞的記載。驛馬傳驛,驛傳是壹種早期有組織的傳播方式。“郵差”雕塑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以嘉峪關魏晉壁畫墓為原型。郵遞員手裏拿著壹份簡單的文件,郵馬四肢著地高速飛奔。這幅磚壁畫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1982年第壹次代表大會作為壹枚小郵票的主題圖案,足見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搖籃之壹。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裏”的長城。“長城”壹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文獻中。在古代朝代,由於建築形式不同,所以對這類防禦工程的稱謂也不同,如:烈城、方城、要塞、臨羅、界溝、邊墻等。,所有這些實際上都指的是“長城”。事實上,廣義的長城是指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系統。

霍峰通信

早在周朝,中國就有了用篝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篝火作為壹種原始的聲光通訊手段,為古代軍事戰爭服務。從邊境到京城和邊境線,每隔壹段距離就建壹座烽火臺。當敵人入侵時,裏面儲存著柴火,火警壹個個被點燃。諸侯見火,立即出兵相助,抗敵。

西周時期,為防備敵人入侵,以“烽火隧道”作為邊防應急的聯絡信號。在古代史書《李周》中有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壹段距離就建壹座烽火臺,此起彼伏。舞臺上有橘子,橘子頭上有裝滿柴火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臺紛紛燃放煙花,傳達警報。每到夜間預警,看守人就點燃籠子裏的柴火,高高舉起,稱之為“燈塔”,向領導傳遞信息。白天預警時,把舞臺上堆積的柴火點燃,用煙霧表示緊急,稱之為“尷尬”。為了使煙直而不彎曲,以便從遠處看得見,古人常以狼糞代替柴火,故又稱狼煙。周朝規定,當皇帝升起烽火時,各地諸侯必須立即領兵營救,抗擊敵人。可見,信標系統的實施,意味著壹個龐大而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絡網早在周就已經出現。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是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是用竹子做的,皮薄節長。先將圓竹鋸成壹定長度,再斷成壹定寬度,再切割平整成簡單的壹截。然後用絲繩、麻繩、薄皮條織成兩片簡單的片,可以用來刻字或寫字。

簡牘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書”字,象征壹捆簡牘用兩根書弦系住,而青銅器銘文中的“典”字則表示“書”在書桌上。

相傳漢武帝時,書生東方朔送給皇帝壹份奏書,用了三千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擡入宮中。所以竹簡用起來很麻煩,時間久了會被蟲蛀腐爛,無法長久保存。

旗報、品牌報、揭帖旗報,起源於中國古代的“揭布”。它們通常由專人攜帶,騎在馬上,由奔馳送出,供沿途軍民閱讀,鼓舞士氣。品牌報是寫在“木排”上的新聞傳播工具,而海報則是壹些類似傳單的印刷品,可以到處散發。

報館始於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朝初期,北京就有以私人名義從事抄報活動的人,多為低層官員,以印刷抄報為副業,至清朝中後期,已演變為私人報紙。

代表所有官方文件和信件,該組織總是被稱為“交付”,並已“緊急交付店”有壹個銅鐘綁在馬的衣領上的郵政匆忙。在路上跑,白天打鈴,晚上生火,被撞死的人不負責。為馬購物,為人購物,風雨無阻,不分晝夜。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嶽飛被宋高宗帶著12枚金牌從前線強行召回臨安。這種金牌是快遞送的金盤,表示急。

在古代。人們建造高大的烽火臺。當敵人入侵時,他們立即點燃烽火臺上的柴火,用熊熊燃燒的烽煙傳遞敵人的信息,並呼叫軍隊前來援助。後來,人們發現了用馬傳遞信息的方法。全國各地設立了許多郵局,由專門的人傳遞信件。這樣,信息可以通過馬傳送到很遠的地方。後來,人們發明了用旗語和光傳遞信息的方法。

早在公元968年,中國就發明了壹種名為“Thumtsein”的東西,這被認為是今天電話的雛形。歐洲對遠距離傳聲的研究始於17世紀。在1796中,Hughes提出了通過麥克風中繼傳輸語音信息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並不實用,但他給這種交流方式起了個名字——電話,壹直沿用至今。

有人說電話是壹首唱了100多年的歌。它仍然充滿了聲音,回蕩在世界各地。100多年來,電話作為人類語音傳遞方式的基本功能雖然沒有太大變化,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它經歷了“磁-* * *電-自動化”的發展過程。

1753,17年2月,壹封署名為C.M .的信發表在《蘇格蘭人》雜誌上。在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壹個大膽的想法,用電流來交流。他建議將壹組金屬線從壹個地方延伸到另壹個地方,每根金屬線對應壹個字母。在壹端發送消息時,導線根據消息內容連接到靜態電機,使其依次通過電流。電流通過金屬線上的小球,吸起下面掛著不同字母或數字的小紙片,從而起到遠距離傳遞信息的作用。

秦漢時期形成了壹整套後送制度。特別是在漢代,投遞的公文是分等級的,不同等級的公文要由專人、專馬按照規定的順序和時間投遞。收發這些文件必須登記,標明時間,以示負責。

隋唐時期,後送事業空前發展。唐代官方郵政運輸線以都城長安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直達邊疆,約30裏外有驛站。

參考資料:

http://218 . 4 . 203 . 36/oblog 31/user 1/1/archives/2006/12162 . html

回答者:玉樹者-大魔術師13級5-4 10:46

補充,飛鴿傳書。..

被告:yoyo suka-試用期壹級5-4 10:53。

妳很閑。

!!!!!!!

郵局...

回復:影印青石-魔法學徒壹級5-4 11:03。

首先,送信

第二,飛鴿傳書

第三,燈塔燈塔燈塔

四、河流漂流(樹葉)

參考資料:

僅供樓主參考,反對他人抄襲!

被調查人:9990915189-舉人四級5-4 20:26。

古人主要用以下方法傳遞信息:飛鴿、篝火、快馬、碼字、手語、字母、旗幟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信息傳遞系統的國家之壹。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信息傳遞的記載。驛馬傳驛,驛傳是壹種早期有組織的傳播方式。“郵差”雕塑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以嘉峪關魏晉壁畫墓為原型。郵遞員手裏拿著壹份簡單的文件,郵馬四肢著地高速飛奔。這幅磚壁畫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1982年第壹次代表大會作為壹枚小郵票的主題圖案,足見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搖籃之壹。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裏”的長城。“長城”壹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文獻中。在古代朝代,由於建築形式不同,所以對這類防禦工程的稱謂也不同,如:烈城、方城、要塞、臨羅、界溝、邊墻等。,所有這些實際上都指的是“長城”。事實上,廣義的長城是指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系統。

歷代修建長城壹直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因地制宜,因險制宜”。第壹種是根據基類型構建項目。二是充分利用地理自然災害防禦敵人。長城主要由城墻組成,包括城壘、關隘、兵營、衛生所、墩臺、城樓、觀察、通訊等綜合功能,形成了古代最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其中,位於長城內的烽火臺是重要的壹部分。

西周時期,為防備敵人入侵,以“烽火隧道”作為邊防應急的聯絡信號。在古代史書《李周》中有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壹段距離就建壹座烽火臺,此起彼伏。舞臺上有橘子,橘子頭上有裝滿柴火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臺紛紛燃放煙花,傳達警報。每到夜間預警,看守人就點燃籠子裏的柴火,高高舉起,稱之為“燈塔”,向領導傳遞信息。白天預警時,把舞臺上堆積的柴火點燃,用煙霧表示緊急,稱之為“尷尬”。為了使煙直而不彎曲,以便從遠處看得見,古人常以狼糞代替柴火,故又稱狼煙。周朝規定,當皇帝升起烽火時,各地諸侯必須立即領兵營救,抗擊敵人。可見,信標系統的實施,意味著壹個龐大而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絡網早在周就已經出現。從1972年到1976年,中國考古學家通過發掘獲得了3萬多枚漢代木簡,並對烽火臺遺址進行了發掘,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漢代烽火臺信息。據木簡記載,漢代時從河西四郡(今甘肅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壹直到延澤都有烽火臺,規模非常大,管理極其嚴格。被稱為“烽火臺對萬裏”,相傳為“五裏壹哨,十裏壹墩,三裏壹堡,百裏壹城堡”。此外,還用各種暗號來表示入侵敵人的數量。如果敵人少於500人,將發射壹個信標,如果敵人超過500英裏,將發射兩個信標。在出土的《塞上消防用品》中,記載了當時朝廷的規定,即《聯防公約》。這壹條規定了匈奴入侵不同部位、數量、時間、意圖、變化、天氣異常,甚至隊長生病都要請假時的類別、數量、傳播方式、如何糾錯等詳細規則。這種信息傳遞方式對守邊抗敵起到了壹定的作用。

篝火傳遞的信息非常快。公元前119年,衛青將軍和霍去病率領數十萬大軍分頭進攻,以篝火為信號進軍。短短壹天,這個信號就從河西傳到了千裏之外的遼東。由於烽火臺預警迅速及時,壹直沿用到明清時期。山東省煙臺市,因明朝為防倭寇入侵在此設狼煙臺而得名。

篝火雖然傳遞軍事信息很快,但並不能完全表達深刻復雜的軍事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的需要,以畜力傳遞信息的通信方式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形成了更為嚴密的傳遞政府文件和配合信標預警的投送系統。

西周時,為滿足周王與諸侯交往的需要,在大道上每隔三十裏設驛站,備好馬和周車,專門負責傳遞公文、接待官員和運送貨物。孔子曾說:“德之普及,快於張貼。”也就是說,他所倡導的道德理論比郵政匯票傳播得更快。可見當時的郵政通信不僅相當完備,而且相當快捷。

秦漢時期形成了壹整套後送制度。特別是在漢代,投遞的公文是分等級的,不同等級的公文要由專人、專馬按照規定的順序和時間投遞。收發這些文件必須登記,標明時間,以示負責。

隋唐時期,後送事業空前發展。唐代官方郵政運輸線以都城長安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直達邊疆,約30裏外有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鼎盛時期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郵政服務的有2萬多人,其中驛兵1.7萬人。驛站分為陸上驛站、水上驛站和水路合並三種。每個驛站都配有驛站房,驛馬、驛驢、驛船、驛場。

唐代對驛站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毅的快馬壹天走6崗,也就是180裏,然後就是300左右的阿利日,最快要求500的阿利日。步行人員每天行進50英裏;逆水行舟,河四十裏,河五十裏,其他六十裏;好的時候規定100到150英裏。詩人岑參在《去龍山路上壹句話判官》壹詩中寫道“壹帖後,帖騎如星河;平明寄鹹陽,幕與山頂。”在這裏,他把驛馬比作流星。天寶十四年十壹月九日,安祿山在範陽造反。當時唐玄宗在華清宮,相隔三千裏。六天之內,唐玄宗知道了這個消息,傳播速度達到了每天500裏。可見唐代郵政通信的組織和速度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宋代,壹切公文、書信都稱為“投遞”,出現了“急件投遞店”。有壹個銅鈴匆匆地系在騎馬哨的項圈上。在路上跑,白天打鈴,晚上生火,被撞死的人不負責。為馬購物,為人購物,風雨無阻,不分晝夜。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嶽飛被宋高宗帶著12枚金牌從前線強行召回臨安。這種金牌是快遞送的金盤,表示急。

郵局是政府的通訊機構,只能投遞公文。除了宋朝允許高官附家書,不允許私信。私人信件只能由。1975年,考古學家在湖南阿沁墓中出土了兩封木簡。第壹封信是黑甫和荊聯名寫給鐘的。第二封信是景寫給鐘的,是我國已知最早的家書。估計這兩封信是在部隊服役後回鄉的老鄉帶回家的。由此可見古代人溝通的難度。

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專門給百姓送信的通訊機構——民信局。明朝永樂年間,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遷居四川墾荒的移民,思念家鄉,相約每年選舉同鄉代表回鄉數次,帶去紀念品和書信。久而久之,壹個名為“馬巷盟約”的固定組織成立了。後來成立了專業的人民信息局。

郵政通信在邊防和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壹定的進步作用,成為中國古代信息傳遞的主要形式。多年來,那些古老的信息傳遞方式已經被今天現代方便快捷的通信方式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