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和發病機制]
疑病癥是由於親朋好友或熟悉的人患病,或由於曲解醫生的言語和醫學知識,或由於誤解不正確的科普宣傳,導致對自身健康的過度關心和擔憂,誤以為自己得了重病,如擔心自己的“癌癥”、“心臟病”、“艾滋病”,以輕度的身體不適、正常的血管搏動和骨骼突起、模糊的檢查數據作為患病的證據,雖然重復檢查的結果是正常的、正常的。這是壹種精神疾病。
原因不明。疑病癥患者往往在患病前過分關註自身健康,要求完美或有固執、小氣、謹慎的性格特征,男性患者往往有強迫性特征,女性患者多有癔病性人格。約1/3患者由軀體疾病誘發,少數患者可能為醫源性。心理社會因素的強化在疾病的持續中起到了壹定的作用。
病前患者的人格往往敏感、多疑、主觀、固執、以自我為中心、自憐、孤僻,可由軀體患病後的虛弱狀態引發,也可由環境的變化、個體生理心理狀況的變化,如對月經初潮、更年期的懷疑,或醫護人員的不當言語等引起。自我暗示或條件聯想,如看到朋友心肌梗塞死亡,使患者過分關註自己輕微的胸痛,或婚外性行為後患上性病,產生焦慮和恐懼。
正常人在某壹時期過分關註自身健康,懷疑輕微常見病或不適時可能會產生疑病想法,但通過檢查確認無病後可以放棄疑病想法。這樣的表現不屬於疑病性神經癥。
疑病癥患者通常以身體某個部位、某個系統或某個器官的某種不適或疼痛來證明自己患有某種疾病,並不斷強化,企圖通過各種手段博取他人的同情。根據他們不同的知識水平,他們認為他們受到了風、感冒和病毒的襲擊,患有痹癥、肝炎、肺病、癌癥和心臟病等。他們的主訴是咽喉異物阻塞、腸管扭曲、皮下有血流、體內有蟲走或部位不穩定疼痛。壹些患者抱怨說,他們聞到了壹種令人不快的奇怪氣味,並在自己的形式上發生了奇怪的變化。患者可能會感到緊張、焦慮甚至緊張,反復要求醫生進行檢查和治療,並高度重視檢查結果的細微差異,認為這種差異“證實”了自身疾病的存在。對別人的勸說和鼓勵,不是從正面理解,往往被當成對自己的安慰,證明了自己病情的嚴重性。在疑病癥概念的驅使下,患者四處奔波,四處求醫,尋求“最新”的診斷。做了大量不必要甚至重復的檢查,往往對重復檢查的陰性結果不滿。雖然他們認為他們抓住了偶爾“積極”結果的“證據”,但他們往往是可疑的。
除了越來越嚴重的疑病癥狀外,患者對他人有很好的理解,積極就醫,無智力下降,體檢或實驗室檢查無異常發現,壹般診斷較易明確。
憂郁癥的治療
治療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
患者應攜帶所有病史和檢查資料到醫學心理咨詢門診就醫。采取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地討論不適癥狀的性質和擔心生病的原因,配合醫生找出問題所在。
確診後,醫生應告知患者檢查結果,並說明不會進行體檢,同時開始心理治療。心理治療的目的是讓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質,緩解或減輕精神因素的影響。患者關心自己的健康是正當的,但不要反復強迫醫生做重復的、不必要的檢查。
首先要盡量避免可能的醫源性影響。醫源性影響是指醫生不恰當的言語、態度和行為對患者造成的不良心理影響。醫源性影響如下:(1)誤診;(2)反復檢查,長期診斷;(3)錯誤的治療;(4)其他。所以在治療實踐中要註意以下幾點:(1)註意醫患關系,不要否認患者的疾病和癥狀,不要輕易保證治療。應告知患者對治療不要有過高的期望和要求;(2)不要屈服於病人進壹步檢查的要求。在了解患者的基礎上,巧妙地謝絕不必要的檢查,否則容易導致醫患對立情緒的出現;(3)在治療過程中,當患者出現新的癥狀和主訴時,不能簡單地歸為疑病癥,要仔細檢查是否真的伴有軀體疾病,以免耽誤治療。
要全面準確地了解醫學知識和相關信息,註意心理健康。
總之,對疑病癥患者進行心理治療,很難取得滿意的效果,也很費時。但是,只要患者沒有處於精神狀態,沒有明顯的精神缺陷,並且願意接受心理治療,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總能有所作為,在某種程度上對患者是有益的。
疑病癥的藥物治療主要在於緩解患者伴隨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可以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FDD6?類,三環類抗抑郁藥和對癥鎮痛藥、鎮靜劑等。少數病例可通過抗精神病藥物緩解。根據筆者的用藥經驗,舒必利不僅具有抗妄想作用,還具有抗抑郁作用,對疑病癥有較好的療效。劑量可從每次0.1g,每日2次,逐漸增加到每日0.6~0.8g。同時,苯海拉明每次2mg,每日2次,以免出現錐體外系的不良反應。
使用電休克治療時要慎重,因為電休克治療不僅不利於癥狀的緩解,還會加重接受該類治療的病例的焦慮和緊張情緒,精神負擔較重。以後往往很難給予心理治療,影響治療效果。
參考資料:
疑病癥,在醫學上又稱為疑病觀念或疑病癥,是指個體過分關註自身健康或身體的某些機能,以致懷疑自己患有某種軀體或精神疾病,與實際情況不符,醫生的解釋和客觀醫學檢查的正常結果不足以消除其固有的偏見。病人經常感到過敏。除了壹般強度的難以忍受的外界刺激外,他們還能“清晰”地感知體腔內部器官的正常活動並過分關註,如腫脹、跳動、堵塞、卷入、扭曲、纏繞、逃逸、熱氣沖上來等。這些衰老性疾病成為疑病癥的最初原因和基礎,並且隨著諸如固執、偏執和易受暗示等人格特征,它們可以發展成疑病癥。
疑病癥的產生也有原因:壹些不負責任的醫學科普雜誌危言聳聽,其嘩眾取寵的言辭,或者個別醫務人員輕率武斷的評論和判斷,也會引起或強化患者的疑病癥。另外,疑病癥患者大多有疑病觀念。
對這類患者的治療可以從幾個方面同時進行:
1.消除心理壓力,證明沒病。對有疑似疾病概念的患者,要進行全面詳細的體格檢查和必要的實驗室、儀器檢查,並根據檢查結果顯示其無軀體疾病,打消其思想顧慮。
2.完美的人格。疑病癥患者往往具有固執、偏執、敏感、謹慎等人格特征。疑病癥的壹個主要原因是人們總是過多地考慮悲觀或不幸的壹面,缺乏自信。為此,疑病癥患者要胸懷寬廣,努力培養樂觀精神,提高對生活的信心。我們應該走向社會,豐富我們的生活,比如種花,釣魚,下棋,畫畫。還要做壹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家務,每天堅持體育鍛煉,多與親朋好友交流,培養幽默感,從而克服消極悲觀和不良心理狀態,最終治愈疑病癥。
3.心理治療。認知理解療法是治療疑病癥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