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批準的研究生院,國家“211工程”和國家“雙壹流”建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坐落在武漢東湖之畔,南臨山麓。其主要特色是地球科學,涵蓋科學、工程、文學、管理、經濟、法律、教育、藝術等學科。地質學、地質資源和地質工程兩個壹級學科入選“雙壹流”建設學科。校園概況:中國地質大學位於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腹地,擁有南望山校區和未來城校區兩個校區,總占地面積1,474,353平方米,總占地面積1,385,752.04平方米。學校擁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逸夫博物館,校園環境優美,教育、科研、學術氛圍濃厚,現代化的教學樓、圖書館、學生公寓、體育館等相關配套設施,為學生學習、生活、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辦學理念,堅持弘揚“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校訓精神,堅持弘揚“嚴於律己、大而為之”的校風和學風,堅持弘揚“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努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高素質人才,“具有紮實的品德, 基礎紮實,專業精深,知行合壹”,努力為解決區域、行業乃至人類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提供高層次的人才和技術。 秉承“強化特色、爭創壹流、依法治校、開放包容”的辦學理念,營造“獨立思考、嚴謹治學、勇於探索、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圍,努力構建優越獨特的教學科研環境。圍繞提高辦學質量,推進“跨學科專業融合、教學科研實踐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三位壹體”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升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堅持人才強校、科技興校、國際化戰略,大力推進以學術卓越計劃為核心的綜合改革,在建設壹流、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大學的基礎上,努力成為地球科學領域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努力實現地球科學領域世界壹流大學的辦學目標。辦學條件學校現有教職工3369人,其中教師195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631人,教授452人,副教授81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6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9人,教育部“新世紀傑出人才”獲得者29人。學校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級名師1名,湖北省名師9名。學校現有科研機構、實驗室、研究所(所、中心)86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科技部地質工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1。學校擁有完善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包括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學校自成立以來,先後在周口店、北戴河、秭歸建立了教學實習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實習基地被譽為“地質工程師的搖籃”、“國家地質實驗(實習)教學示範中心”、“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野外實習)基地”。學校圖書館面積27000多平方米,文獻資源豐富,形成了以科技文獻為主體、以地學文獻為特色的館藏體系,構建了基於信息技術的服務平臺,為師生提供有效的文獻資源。學科布局方面,學校圍繞學科前沿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構建以地球科學為主導、多學科支撐、協調發展的學科生態系統。目前,湖北省有兩個國家壹級重點學科和16重點學科,“地質學”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壹級學科在歷次國家學科評估中均排名第壹。有23個學院,69個本科專業;有16個壹級博士點,34個壹級碩士點,1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工程碩士、MBA、MPA等專業學位授予權10個。,其中工程碩士包括14工程領域。,人才培養方面,學校擁有“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其中全日制學生31040人,其中本科生18214人,研究生65438人+00758人,留學生787人。成人教育和網絡教育註冊學生超過5萬人。擁有國家地質科學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土資源部地質工程人才培養基地。60年來,為國家培養了近30萬名高級人才。學校全面貫徹立德庶人根本任務,以培養品德高尚、基礎紮實、專業精深、知行合壹的優秀人才為目標,努力構建跨學科專業、教學科研實踐、創新創業教育、專業教育“三位壹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我校學生在全國挑戰杯競賽、數學建模競賽、英語競賽、電子設計競賽等高水平競賽中多次獲獎。學校把弘揚優良體育傳統與培養健全人格結合起來,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體育教育教學體系。我們的學生在重大國際和國內體育比賽中獲得了250多枚金牌和500多枚銀牌和銅牌。2012年5月,學校登山隊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成為國內首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高校登山隊。科學研究方面,學校在地質、礦產資源與能源、地質工程、地球物理、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地理信息系統與測繪、材料科學與化學、經濟與管理等研究領域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取得了壹批重要成果。2010以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參評)、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獎勵38項、“中國十大科技進步”1、“十大地質科技進步”、“十大地質找礦成果”2項。柯睿衛安(原湯森路透)有5位“高被引科學家”,愛思唯爾有9位“高被引學者”,61入選ESI高被引論文作者。我校主辦的《地球科學》(中文版)被國際知名檢索系統EI Compendex收錄,《地球科學學報》(英文版)被國際知名檢索系統SCIE收錄,《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科版)進入CSSCI。學校堅持立足湖北、長江經濟帶,面向全國,大力推進政產學研用合作,積極服務行業、區域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學校與武漢市人民政府共建武漢地質資源與環境產業技術學院,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構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學校還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建立了產學研平臺和產業孵化基地(深圳研究院和浙江研究院)。國際交流方面,學校積極開展對外學術、科技、文化交流,與美國、法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的100多所高校簽訂了友好合作協議。2012的成立是由我校發起,聯合斯坦福大學、麥考瑞大學、滑鐵盧大學、香港大學、牛津大學等12所世界知名大學成立的“地球科學國際大學聯盟”。聯盟高校通過資源共享、交流合作,贏得了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發展。近年來,學校每年派出900多名師生出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邀請400多名海外專家來訪、講學、參會。布萊恩特大學孔子學院、阿爾弗雷德大學孔子學院、布爾什維克大學孔子學院都是在學校的支持下成立的。擁有中美非開挖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6個國際科研合作中心。實施國家“壹帶壹路”戰略,建立絲綢之路研究所、約旦研究中心和絲綢之路地質資源國際研究中心。
其他信息:
武漢地質大學211。中國地質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下的世界壹流學科建設大學。武漢地質大學重點專業:國家專業:地質學、煤炭與煤層氣工程、安全工程、資源勘查工程、地球物理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寶石與材料技術、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地球化學、環境工程湖北省重點學科:應用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地理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油氣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 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設計武漢地質大學簡介中國地質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批準設立研究生院的高校,國家“211工程”和國家“雙壹流”建設高校。 中國地質大學坐落在武漢東湖之畔,南臨山麓。其主要特色是地球科學,涵蓋科學、工程、文學、管理、經濟、法律、教育、藝術等學科。地質學、地質資源和地質工程兩個壹級學科入選“雙壹流”建設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