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什麽是心理和心理問題?
點點:妳怎麽壹點都不?跳跳:妳怎麽不跳跳?
人和人是不壹樣的,不僅生理基因不壹樣,心理也不壹樣。什麽是心理學?
我覺得心理學就是每個人對接收到的信息的總編碼。
比如有些信號刺激是通過感覺直接記錄下來的,當然也更多體現在用文字表達物體、事物、人和感覺,然後用文字代替進行思維處理和操作,通過編碼的方式再現生理感受,在主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中實現生理感受。
但是每壹個新代碼的產生往往都是針對當下的情況,每個人在用代碼標記客觀世界的時候也不壹定準確清晰,也各有不同。這些情況導致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版本的心理編碼。然而,當人們接受新的刺激和理解新的信息時,他們總是在他們原來的編碼版本的基礎上進行。
所以,當人的心理密碼混亂了,就意味著適應癥混亂了,最後失去了心理學本來的功能:尋求確定性。當人無法確定壹種信息或刺激時,就會產生想不透、弄不清楚的焦慮——這就是俗稱的心理問題。如果解決不了,長期焦慮,心理問題就會轉化為嚴重的心理問題,進而繼續影響生理,直至成為心身疾病。
第二,有沒有心理問題?
妳還好嗎?我沒問題。
很多人認為自己沒有心理問題,有心理問題就說明這個人有問題——這只是無知的表現,或者是自欺欺人的謊言。
從心理編碼的特點可以理解,只要我們生在人類社會,長在人類社會,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會有心理問題,也就是每個人都有編碼困惑。
因為在嬰兒期,我們對世界壹無所知,只能被動地、無助地、不自由地感知和接收來自環境的刺激,這將形成我們心理編碼的基礎。
所以因為環境的不同,大家都被動的種下了很多會造成未來心理問題的種子——編碼不當。是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可以是身體的記憶,也可以是認知的約束和局限。
往往體現在我們內心的迷茫、沖突和糾結,情緒的緊張和失控,行為的猶豫和拖延,不明所以,思維和性格的僵化固定。
所以,有沒有心理問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妳能不能看到編碼中的錯誤,編碼的借鑒性和局限性,然後回家重新準確編碼,從而清除歷史被動和無知的心理束縛,獲得真正的自我成長。
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有問題是好事,但只是對那些有機會反思自己,得到突破的人來說。沒有這個機會,要麽心理問題就產生了,要麽還好環境適應了自己的心理,妳總能在不知不覺中穿上皇帝不存在的新衣。
所以,能突破的,是能追求自我實現的有價值的個體生命的誕生,做不到的,往往是在痛苦或發呆中度過壹生。
第三,我如何處理心理問題?
我好無聊,請聽我說,幫幫我。
“不知廬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以我對心理問題的深刻理解和有效的心理咨詢技術,幫助當事人看清自己所有的心理密碼及其隱含的內容,梳理混亂的地方,提供準確、智慧的語言角度,讓當事人從生理敏感、語言等方面重新編碼、準確定位適應癥世界,從而建立壹個全新的、沒有莫名其妙的不可控情緒思維和行為幹擾、沒有歷史束縛的世界。
也就是說,讓心理咨詢師帶著當事人清除歷史上對心理學的被動和無知的束縛,獲得真正的自我成長。
第四,如何處理嚴重的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
都是妳的錯。這是妳的錯
嚴重的心理問題是如何形成的?
如前所述,是心理問題的積累,是延遲和泛化。具體來說,痛苦的情緒體驗是大腦思維、行為或內外環境之間的編碼連接建立後,經過長期的相互刺激、促進和獲得後,壹個漩渦系統的結果。
被困其中的人如果沒有力量走出這個漩渦困境,最終會演變成各種心理“癥狀”,有的還會發展成心理疾病。比如性格古怪,習慣特殊,怕事怕人,口吃,廣泛性恐慌癥,疑病癥,強迫癥,人格解體,抑郁癥等等。
此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身體癥狀,如倦怠、失眠、感覺模糊、四肢沈重、特定部位疼痛、潰瘍、皮膚問題、血壓異常等。
這時候解決生理還是心理?
有生命危險又無法集中精力和咨詢師溝通思考,生理調節是必須的,而且生理調節之後,心理也要馬上跟上,但是人的身體敏感度好的時候,往往會忽略潛在的問題,這也很麻煩,但是畢竟救命是第壹位的,以後有問題再處理。其他的狀態,就要考慮心理了。
因為心理得到了解決,心靈得到了平靜和安寧,那麽心理就不再影響生理,生理就呈現出了真實的狀態。這時候醫生就可以放心的對癥下藥,藥物也容易起效。
否則心理還在影響生理,會讓醫生很困惑,把心理原因當成生理原因,很難對癥下藥,心理影響生理的機制也會幹擾藥物藥效的正常發揮。
無論如何,心理咨詢只提供雙方可以溝通和表達的心理內容的治療,不提供任何醫學診斷和治療建議。
5.我該如何處理嚴重的心理問題?
陪當事人在自己的心理森林裏,壹步壹步來。
和前面的心理問題是壹樣的,只是深度不同,需要的技術手段不同。前面可能只是壹個領域,壹個層面,但是這裏會涉及到方方面面,更有前瞻性。下面也介紹壹下。
對於上面提到的心理問題,本來應該通過心理咨詢來解決,現在卻要袖手旁觀,看著醫生吃藥,藥無效就不用承擔責任,這才真正說明了心理咨詢手段的無效和無能。而為什麽是這種狀態呢?
我認為更多的派系療法沒有抓住心理學的本質,沒有心理結構的歷史觀、整體觀、可塑性觀。他們經常互相取壹點,組成自己的家庭。雖然本質是盲人摸象,只是部分人看不到整體,導致心理咨詢的效果大打折扣。有時是有效的,但大多是短期的表現。壹旦他們回到刺激的環境或者遭遇挫折,就會恢復原形。
為了建立心理結構的歷史觀、整體觀和可塑觀,心理咨詢師自身的心理編碼世界要清晰流暢,條件要打破。再說了,有多少咨詢師願意壹遍又壹遍地咀嚼別人的心理密碼和世界的關系?這些就是問題。
另壹方面,其實人是有意識思維的高級動物,缺乏的只是對客觀世界相應的、準確的認識,即準確的編碼語言和編碼過程。相反,有意識的思考用不準確的編碼知識來標記自己的痛苦,反而是亂上加亂。
所以我認為,當理清了原本混亂的編碼內容(這是基礎,是最重要的,對專業技術要求很高),準確認識到疼痛的物理發生、發展和消退過程(這是跳出漩渦,避免惡性循環的第壹步),同時對情緒和行為有了有效的自我管理和調控策略, 那麽妳就可以隨時從前述的漩渦中走出來,放下痛苦情緒下的感情,建立自己認識人和事的能力,獲得自主性。
達到這種結果的咨詢過程不是心理學知識和智慧的直接僵化的教條式的傳遞,也不是精神分析中的被動分析。而是在把握心理規律的前提下,在來訪者意識能力的引導下,啟發來訪者主動向內思考探索,自主解碼編碼,無形中完成心理結構的壹步步解構與重構,最終鳳凰涅槃?從火中重生,獲得新的自我。
脫胎換骨的我,自信地站在生命的中心。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