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主要看咨詢師和來訪者能否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合作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建立,有助於來訪者參與到咨詢過程中,願意說出他的心理話,甚至他的隱私,相信他能夠改變自己的意願,堅決配合。因此,在咨詢過程中建立和保持良好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學校心理醫生或班主任來說,為了建立良好的幫助關系,讓來訪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糾正扭曲的、防禦性的或排斥性的感受,應註意咨詢信息的保密性,以溫柔、尊重、真誠的態度對待來訪學生。
壹、做好來訪學生的信息保密工作。
會前需要學校心理咨詢老師明確來訪學生的保密事項,說明咨詢過程中的必要記錄,對內容和隱私的保密和尊重做出積極承諾,消除學生的警惕性,獲得安全感,從而保證他們的自我探索。因為咨詢中的人際關系不是建立在社會交往的立場上,而是建立在特定的環境和時間上,具有隱蔽性和保密性。但這種關系的親密程度和深度超過了壹般的社會友誼關系,因為這種關系是精心建立的,沒有任何威脅,所以給學生營造壹種安全信任的氛圍,讓他們有安全感,是極其重要的。
例如,壹般未經學生允許或法律不允許,不透露會暴露學生的秘密;因專業需要進行案例討論、教學引用、科研寫作、活動交流時,必須隱藏學生姓名、住址、電話號碼等能夠識別特定個人的個性化信息,等等。
第二,對來訪的學生要熱情、友好、溫柔。
學校心理咨詢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現有的視聽設備,如廣播、電視、黑板報等,進行廣泛宣傳,然後開展心理講座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知道,中學生有些心理問題是正常的,沒有任何心理問題的人才是不正常的。讓學生在出現心理問題時自願接受心理咨詢。
在談話過程中,來訪者往往會感到緊張和尷尬,所以心理咨詢老師的態度會對他們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熱情友好的態度給人壹種親切感,能有效拉近雙方的距離。
對於來訪者談論的內心問題,無論是標準問題還是新問題,我們都應該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我們應該不厭其煩、耐心地傾聽問題的陳述,並把它們當作新穎獨特的問題來對待。當學生有問題時,用溫和的態度和他們交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壹切都是可歸因的。光和學生談道理是不行的,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要找出原因,對癥下藥。
第三,尊重來訪學生
人的內心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但只有尊重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壹種高尚的美德,是壹個人內在修養的外在表現。尊重他人是壹個人思想素養的良好表現,是壹種文明的社交方式,是工作順利、社會關系良好的基石。
尊重前來咨詢的同學很重要,這對建立良好的幫助關系很重要。學生來咨詢,已經是很大的勇氣,也說明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要改革。所以作為心理咨詢老師,要通過語言表達或傳遞給來訪的學生,對咨詢的學生給予尊重和情感上的接納。接納他有利於他自己的表達,能增強他改正“缺點”的信心。無論學生是以什麽樣的態度和感受來咨詢,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作為咨詢老師都能接受。他們應該心平氣和、冷靜而溫和地傾聽學生的意見,並及時給予他們接受的鼓勵,如“哦”、“嗯”、“原來如此”、“是這樣嗎?”等字。
第四,真誠接受來訪學生
真誠坦誠的對待對方,這樣才能從心底感動別人,最終獲得對方的信任。真誠的眼神清澈,聲音甜美,態度溫柔,行為從容,舉止優雅。所以,真誠的恒久,是做事的根本,也是做人的關鍵。
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心理咨詢教師不應該隱藏自己,戴面具,扮演假角色,或完成常規任務,而是以真誠可信的態度投入到與求助者的關系中去。真誠給來訪的學生樹立了壹個非常好的榜樣,可以讓他們真誠地信任妳,讓學生覺得妳在幫助他,讓他們相信老師可以幫他解決壹些問題。並告訴來訪的學生老師可以提供哪些幫助和服務。讓他(她)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5.與來訪學生保持“同理心”。
心理咨詢老師把自己放在當事人的位置和情境中,試圖感受他的喜怒哀樂,體會他面臨的壓力,了解他的處境,進入他的情感和思想領域,用眼睛看世界,用心情體驗世界,用思想思考世界。當教師設身處地,站在自己的主觀角度,設身處地,對同理心的理解往往會自然而然地出現。但輔導員要註意區分共情和同情。因為當壹個人在苦惱和痛苦的時候,他需要的是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和憐憫。此時很容易產生壹些誤解,以為當事人是渴望心理咨詢師的同情,其實不然,因為當事人在向他人尋求幫助的時候,通常在那段時間內自我形象會比較低,往往會過度敏感,害怕別人鄙視他。如果我們是心理咨詢師,我們對來訪者抱有同情的態度,這將不利於咨詢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