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十大糧食生產先進縣之壹的吉林省榆樹市,依托資源,加強產業帶建設。榆樹市是吉林省的農業大縣,也是國家重點商品糧基地縣(市)之壹。2005年,在中央壹號文件精神的指引下,玉樹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狠抓糧食生產。得益於好政策、人努力、天幫忙,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48.4億斤。該市糧食生產的主要做法是:依托資源優勢,進壹步加強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建立了西部100萬畝高澱粉玉米生產基地、“壹江兩河”沿線50萬畝優質水稻基地和東部丘陵地區100萬畝高油大豆生產基地。三大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全部實現了良種化、標準化種植,組裝了測土配方施肥、生物蛾類防治、機械化生產等實用技術。目前,三大基地突出優質優勢,已成為德達、大成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優質原料基地。全市中低產田5.5萬公頃,增產潛力大,已下大力氣改造。在全面推行配方施肥的基礎上,增加有機肥施用量,達到每公頃30立方米農用化肥。全市化肥使用量35萬標噸,比去年的32萬標噸增長9.3%;配方施肥應用“穩磷增氮增鉀增鋅”技術,測土配方施肥實現80萬畝。這項技術的實施使糧食增產6543.8+0.5億斤。通過實施農機裝備推廣工程,逐步提高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力爭實現百萬畝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每公斤糧食降低成本0.06-0.10元,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可增加糧食產量6543.8+0億斤。通過上述措施的實施,全市今年糧食產量由2004年的46.5億斤增加到今年的48.4億斤,增加654.38+0.9億斤,其中:玉米增產654.38+0.2億斤;大豆增產4000萬斤;水稻增產4000萬斤,其他糧食作物增產0800萬斤。實現了全市糧食總產量邁上新臺階的既定目標。江蘇省興化市,興化市作為產糧大市,2004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示範縣(市)榮譽稱號。為發揮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優勢和作用,2005年,全市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總目標,堅持把糧食生產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實現“優化結構、產業升級、增產、提質、降本、增效”,2005年,全市糧食生產呈現“三增”特點:壹是糧食種植面積進壹步增加。全市糧食種植面積260.33萬畝,比上年增加12.78萬畝。二是糧食產量穩步增長。平均畝產糧食450公斤,比上年的439公斤增加11公斤。三是農民種糧效益不斷提高。在糧食價格比上年略有下降的形勢下,全市種植業總產值31.4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45元,糧食生產純收入870元。以產業工程建設為抓手,不斷提高優質糧食產業的規模和市場競爭力。近年來,該市組織實施了長江中下遊弱筋小麥示範區建設和國家糧食水稻高產科技工程。目前,該市已建成90多萬畝優質無公害水稻生產基地、80多萬畝優質中弱筋小麥生產基地和20多萬畝優質啤酒小麥原料基地。以農業生產技術創新為支撐,努力促進糧食生產提質增效。大力組織實施“品種領先、技術領先、主體培養”工程,不斷提高糧食生產科技水平。壹是抓住實施良種補貼的機遇,努力加大高產、優質、多抗品種的推廣應用力度。二是大力推廣優質糧食高效栽培技術,鞏固提高三麥免耕機條播、測土配方施肥、水稻旱育稀植、水稻機插秧拋秧等先進適用技術。全市先進適用技術覆蓋率達90%以上。三是病蟲害防治、抗逆減災技術取得顯著成就。面對今年小麥、水稻病蟲害嚴重發生和自然災害頻發的形勢,全市加強植保預警體系建設,堅持農業、生物、物理、化學等方法應用,全面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應用,病蟲害損失率低於3%。山東省兗州市依靠科技搞好技術服務。山東省兗州市位於山東省西南平原,黃淮海優質強筋小麥、優質玉米優勢產業帶。2005年,兗州市按照“保護耕地,穩定面積;依靠科技,註重單位面積產量;堅持優質化、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應用的糧食發展思路,不斷發展壯大糧食產業,實現持續增產增收。全市糧食種植面積達到80萬畝,總產量達到43.4萬噸,比上年增加80萬噸。人均糧食占有量1018公斤,商品率達到70%。通過糧食加工、利用和市場流通等形式,全年提供商品糧總量達到30萬噸,達到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進壹步健全和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全市建立了市、鎮、村三級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市、鎮兩級農業技術幹部800多人,農技人員實現了定崗定編。工資由市財政統壹發放,做到了隊伍穩定、人心穩定、事業心強。建立和完善科技示範帶動體系。建立了糧食新品種新技術示範田、超高產攻關示範田和1000高產示範田,重點示範推廣了10強筋小麥和高澱粉玉米品種、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小麥氮肥延遲高產栽培技術、夏玉米免耕覆蓋栽培技術、小麥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搞好科技培訓和科技入戶工程。全市聘用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100人,承包農業生產技術服務村100個,重點培育核心示範戶1000個,輻射科技知識分子1000人。該市還投資20多萬元,在全市建設了20個農民科技書屋。加強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成立了農業智能信息服務中心,開通了兗州農業信息網、兗州農業蔬菜信息網,建立了110農業快速反應系統,及時為農民提供技術咨詢和信息服務。搞好測土配方施肥。據統計,今年全市配方施肥覆蓋率達到95%以上,化肥施用量減少約10%,化肥利用率提高8個百分點。湖北省襄樊市襄陽區挖潛實現八大突破。湖北省襄樊市襄陽區轄13個鎮437個行政村,耕地面積132萬畝,年均糧食面積約160萬畝。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區,2003-2004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2005年,全區糧食總產量達到654.38+0.7.97億斤,比上年增加2.27億斤,其中小麥總產量7.5億斤,比上年增加654.38+0.9億斤;稻谷總產量718萬斤,同比減少4700萬斤,雜糧總產量3.29億斤。全區人均糧食1790斤,糧食商品率75%。人均收入達到3860元,比上年人均收入3700元增加160元。
今年,全區加大措施狠抓以小麥、水稻、玉米為主的糧食生產,實現了糧食生產的全面豐收。主要做法:“實現八個突破。”在國家惠農政策宣傳上實現新突破,增強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引導糧食和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新突破,實現糧食生產恢復性增長。2005年,全區糧食種植面積達到654.38+92.4萬畝,比上年的654.38+54.9萬畝增加37.5萬畝。總的調整趨勢是增加主導(大宗)糧食作物面積,穩步增加次要糧食作物面積。全區糧食面積的增長,為全區糧食產量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實現農業科技推廣新突破,努力提高質量和總產量。2005年以來,全區大力實施科教興糧戰略,努力提高農作物生產的科技含量。全區實用技術和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91%和95%,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1%。實現農業科技培訓新突破,提高農民農業生產水平。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突破確保糧食生產“壹優兩高”。糧食政策落實取得新突破,極大調動了種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實現糧食流通新突破,提高加工增值水平。把龍頭加工企業作為發展糧食生產的重點,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提高全區糧食生產加工水平。實現組織領導新突破,落實糧食生產獎勵制度。2005年,全區糧食生產得到各級保障。四川省中江縣突出項目管理,抓好設施建設。四川省中江縣是壹個丘陵農業縣。耕地654.38+0.04萬畝,其中水田38萬畝。2004年,農業總產值44.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55元,全縣糧食總產量71.21萬噸。2005年,中江縣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廣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取得了明顯成效。該縣的糧食生產在兩年內取得了兩大進步。今年糧食總產量、單產和商品率創歷史新高。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將達到3025元,比上年增加270元。2005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達到654.38+82.66萬畝,比上年增加7860萬畝,增長4.50%。畝產417.5公斤,比上年增加10公斤,增長2.48%。糧食總產量達到76.26萬噸,比2004年增加5.05萬噸,增長71%,比2003年增加8.08萬噸,增長11.9%。為了加強糧食生產,中江縣全面實施科技興糧增收工程。2005年,選擇了10個鄉鎮、101個村和1000個村民小組進行國家農業科技示範工程實施試點。示範作物水稻面積***2064畝。培育科技示範戶1萬戶,輻射帶動22890戶。示範戶水稻平均產量比前三年增加12.3%,水稻每畝純收入比上年增加25.6%以上。建立百畝超級稻核心區,畝產分別達到703.6公斤和765,438+05.3公斤。在10個試點鎮建立的千畝超級稻示範區,面積2060畝,畝產達到671公斤;輻射帶動全縣8萬畝水稻應用超高產栽培技術。培訓核心農戶3152人,其中糧食生產核心農戶2000人,培訓主體農戶31520人。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發展後勁。2005年,中央、省、市、縣四級政府加大投入,引導農民積極投勞,總投資2.95億元,投資11.4萬元,建設標準糧田4萬畝。中低產田改造投資11萬元,改造面積1.93萬畝,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增強了糧食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