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七姐妹的生日”介紹
七夕,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民間節日之壹。有的地方叫“七七——天河配”,有的地方叫“乞巧節”,莞城人叫“七姐妹生日”。現代民間也稱之為“中國的情人節”。
七夕的紀念活動,無論是規模還是特色,都壹直為人們所稱道。望牛墩七七民俗節是望牛墩鎮政府於2004年推出的第壹個文藝品牌。是挖掘文化潛力,提升地方文化品位,以文化帶出商機和品牌效應的重要舉措。
七夕節;七夕節
關於這個節日,有壹個天河(銀河)相遇的傳說:
在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人們稱之為“七夕節”。據說每年的這壹天,牛郎和織女都要過橋相見。只要看到銀河燦爛,就是織女渡河東...
東漢英勛曾寫《關隘》:“織女七夕渡河,鵲橋會。”現代版更豐富,更健康。傳說中的牛郎是壹個忠誠、正直、誠實、勤奮的年輕人。他的父母去世了,他靠他的哥哥和嫂子生活。嫂子不賢惠,牛郎被迫分家,只得到壹頭老牛、壹輛破車和兩畝薄地,自己打工。“牛大哥”(牛郎對老牛的親切稱呼)見牛郎孤身壹人,想嫁給他,便告訴牛郎,七仙女下凡到銀河中打遊戲、洗澡。只要他們中的壹個得到了她的衣服,那個仙女就是他的妻子。按照“牛哥”的話說,牛郎在壹個月夜得到了其中壹個織女的衣服。此後,兩人結婚並長期交往。
牛郎織女結婚三年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了壹兒壹女,生活十分幸福。不料,織女下凡的事實被天帝發現,於是派王太後護送織女回天受審。壹對恩愛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絕望,心碎。牛哥不忍心看著他們夫妻分離,就斷了喇叭,變成了喇叭船。牛郎抱起孩子,登上角船,騰雲駕霧,追上織女。眼看他就要追上來了,狠心的太後拉下頭上的金釵,伸手壹劃,天空中立刻出現了壹條波浪狀的天河。牛郎織女不能過河,只好隔水相望。然而,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感動了善良的鳳凰,鳳凰召來了人間的喜鵲,在洶湧澎湃的天河河上架起了鵲橋,終於使這對情侶在7月7日相遇。這壹天,天空中飄落的細雨,其實是喜鵲掉落的無數羽毛。
這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男女婚姻不能自由的殘酷現實,也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美好願望和未竟的夢想...
七夕節
另壹個版本,農歷七月初七(七夕)叫“乞巧節”,表達青年男女(尤其是女性)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所謂“乞求聰明”,就是女人向織女乞求聰明。古代的乞討活動有兩種,壹種是“步橋”,壹種是“跑橋”,還有壹種傳說是年輕女子在七夕夜深人靜時偷偷藏在古井或葡萄藤下,如果能隱約聽到牛郎織女的抽泣聲,那就是巧合。
白旗街
農歷七月初七,東莞人稱之為“七妹生日”,也就是俗稱的“拜七妹”。其含義之壹是懷念和敬佩牛郎(董永)和織女(七妹)的忠貞愛情;第二種是青年男女崇拜董永和七姐妹,希望通過虔誠的崇拜,感動牛郎織女帶來自己心儀的戀人;第三是正在讀書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在祭奠了董永和的七妹後,要求董永和的七妹給予他們的孩子智慧、心靈和靈魂,努力學習,獲得名聲。解放前,這個傳統的民間節日是在七月初六晚上在管城舉行,非常流行和隆重。農歷六月初六晚上,各家都要把準備好的祭品、紅絲線、七姐妹粉(壹種形狀大小與莊相似的白色扁圓形粉餅,稱為“田肚臍粉”)放在面向銀河方向的聖桌上,等到天上的牛郎織女兩顆星開始出現在銀河鵲橋兩端,即開始圓夢,點燃蠟燭燒元寶,灑上虔誠。拜的時候往往以四十九拜為赤誠之心。望著天空,董永和七妹漸漸走近見面,然後崇拜七妹的儀式結束了。到了第七天的清晨,人們可以在自己房子旁邊的地板上看到白色的顆粒。據說年輕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如果把它撿起來擦在臉上,會使他們的皮膚變得細嫩光滑。還有壹件事很難解釋清楚。初六晚上五點,去河邊抽水儲存,幾年不變質。如果把冬瓜或雪梨泡壹年,水給“大熱”(高燒好幾天)的人喝,往往會有效退燒。解放後,這種習俗逐漸淡化,但現在已經不流行了。
白起娘媽
相傳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被尊稱為“齊”,七月初七被定為齊的生日。在臺灣省,每年的七月七日都會舉行壹個吉祥的活動,叫做“做七個母親的母親”。
這壹天,戀人們去七娘媽廟(閩南人認為此廟是“情人廟”)許下海誓山盟。然而,尚未見面的青年男女喜歡在這壹天列出“理想情人”的條件,以便將來有壹個幸福的婚姻。正是因為這種寓意,臺灣省的人們通常不會在農歷七月初七,甚至整個七月舉行婚禮,仿佛受到牛郎織女的悲傷傳說的影響,認為在這壹天甚至這個月結婚是不吉利的。
舉行成人禮
傳說七娘的母親沒有孩子,所以特別照顧民間的孩子。在臺灣省的民間還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孩子在16歲之前,都是在神鳥——鳥媽媽——的呵護下長大的。鳥母是齊所托,所以齊成了未成年孩子的守護神。因此,7月7日也是臺灣省青少年的“成人禮”時間。這壹天,臺灣省會為16歲的孩子“滿十六歲”,他的父母會帶他去七娘媽廟獎賞他,感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童年、童年和青春期。
崇拜床母
在臺灣省,“床媽”也是孩子的守護神。七月七日是婆婆的生日。晚上,有孩子的家庭在孩子睡覺的床邊祭拜婆婆。祭拜時要獻上供品:炒飯、雞酒(或麻雞),燒“方金”、“床衣”。拜床媽時間不宜太長,怕床媽慣壞孩子,臥床不起。
祭祀魁星
7月7日還有壹個神的生日,就是魁星,人們會在這壹天祭拜魁星。崇拜魁星是古代漢族的壹種民俗信仰活動,稱為“魁星主文”。閩東讀書人在七夕節有“拜魁星”的習俗,祈求他們考試成功。在清代臺灣省的文獻中,曾描述晚上舉行魁星祭祀,各私塾競相籌款準備祭拜用的飯菜,通宵飲酒。有的用演技慶祝,有的甚至殺狗祭祀。
有特別的飲食
每年七夕前夕,大多數人都習慣提前購買中藥“君子”和石榴。在七夕這壹天的晚餐上,人們和買來的先生們壹起煮雞蛋、瘦豬肉、豬腸、螃蟹等等。晚飯後,全家人坐在壹起,分享石榴。這兩種食物很受歡迎,因為它們有驅蟲的作用。很多家庭習慣煮紅糖幹飯,也起到了吸引昆蟲吃藥的輔助作用。
七夕習俗中的織女崇拜
“拜織女”純粹是女孩子和女青年的事。大多是提前和朋友或鄰居約好五六個人,最多十幾個人,共同舉辦。儀式是在月光下鋪壹張桌子,桌上放上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還有幾朵花,用紅紙紮著,插在瓶子裏,前面放著壹個小香爐。然後,約好參加織女祭拜的女青年和少女,會齋戒壹天,洗澡,準時來到主人家。在案前燒香之後,大家會圍坐在桌前,壹邊吃著花生和瓜子,壹邊對著織女簽沈思自己的想法。如果女生想變漂亮或者嫁個老公,女青年想早點生孩子,可以默默向織女祈禱。玩到半夜。
七夕習俗“碾飲樂”的祭祀
莫埃利是舊時代中國情人節的壹個兒童玩物,即壹個小泥娃娃。其形象多為荷葉半臂裙,手持荷葉。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開封府,“潘樓街東松門外的瓦子,周舟西涼門外的瓦子,北門外的瓦子,南朱雀門外的瓦子,馬行街的瓦子,都有賣磨飲樂的,都是塑料小木偶”。事實上,宋末以後,碾飲之樂已不再是小泥娃娃,相反,越來越精致。莫埃利大小不壹,體態各異,最大的高達三尺,堪比真孩子。制作的材料有象牙雕刻或佛手香雕刻,磨飲樂的裝扮極為精美。有彩繪木雕作柱座,或紅砂籠作罩蓋,手中捧的玩具多以寶石裝飾。磨喝音樂的費用往往高達數千元。
中國情人節曬書曬衣的習俗
報道稱,司馬懿因為地位高,權力大,對曹操相當懷疑。鑒於當時政治黑暗,為了自保,他裝瘋,躲在家裏。魏武帝仍然不放心,於是他派了壹個密友去讓歷史暗中探索真相。那天是七月七日,裝瘋賣傻的司馬懿也在家裏曬書。令史溯離開魏武帝,魏武帝立即下令將司馬懿帶回府衙,否則可以收押。司馬懿只有乖乖地服從,回朝了。
還有壹種人,在亂世,用墮落來表達自己的抑郁。他們蔑視禮儀,反對習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大家都要印書,只有龍浩跑去曬太陽。當人們問他為什麽時,他回答說,“我印刷書籍”。這壹方面是鄙視印書的習俗,另壹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肚子裏的才華。曬肚皮也是曬書。魏晉時期,漢代的晾衣習俗為富家子弟創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
“竹林七賢”之壹的阮鹹看不起這種風格。7月7日,鄰居在晾衣服時,看到貨架上擺滿了綢緞,令人眼花繚亂。阮賢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撿起壹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麽,他說:“我不能免俗,跟妳說!”從這些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七夕曬書曬衣的習俗是多麽的興盛。
七夕習俗的種子孕育了孩子。
在舊俗中,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鋪壹層土,播下谷子的種子,讓它結出綠苗,然後在上面放壹些小茅屋和花木,使它看起來像天舍人的小村莊,叫做“殼板”,或者把綠豆、紅小豆、小麥浸泡在磁碗中,再用紅藍絲線系上。南方各地也叫“泡泡聰明”,發芽的豆芽叫聰明芽,連針都換成了聰明芽,丟在水面上乞求聰明。蠟還用來塑造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鷲、鴛鴦等動物的形狀,浮在水面上,稱為“浮在水面上”。還有蠟做的嬰兒玩偶,婦女可以買回家,浮在水土中,以示對子女的吉祥,稱為“化生”。
七夕習俗的做法是有技巧的。
“拋針試技”是七夕穿針求技習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時期流行的中國情人節習俗。明代劉東、俞懿正《帝都風光略》說:“七月七日下午,我們丟了壹根巧針。女人接觸到水,水膜看著陌生,繡花針浮著看著水下針的影子。有雲有花有鳥獸有鞋有剪子有茄影的叫巧乞;其影厚如錘,薄如絲,直如軸蠟,是誤。”《直隸》記載還說,在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憑日影驗工,夜猶乞巧。”請引用《日光下舊聞考》萬部雜註:“七月七日,燕都女子投小針於水。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錐,皆因占蔔女之巧。”
七夕定制蜘蛛要聰明。
這也是壹種比較早的求巧方式,其流行比壹般始於南北朝時期的用針求巧要晚壹點。南朝梁宗谷說《荊楚時代實錄》;“是晚上,陳瓜果在法庭上討要小聰明。如果妳在甜瓜上有壹個開心子網,妳認為它是對應的。”
五代王人禹《開元天寶遺》說:“七月七日,我們都用小盒子捉蜘蛛,直到天明;把蜘蛛網想象成稀疏的和密集的。秘密的人聰明的話多,罕見的人聰明的話少。民間作品也是。”宋人孟元元的《東京夢裏行》說,七月初七,“合子裏放壹只蜘蛛,隔天看。如果網是圓的,那只是巧合。”宋·周覓的《我壹歲的時候》說;“房子裏存放小蜘蛛,等待網的密度需要多長時間?”富田汝澄的《Xi潮之樂》說,七夕,“把蜘蛛裝在小盒子裏,第二天早上看它們結網的密度,這是非常聰明的。”由此可見,歷代考驗智謀的方法是不壹樣的。南北朝視網的存在,唐代視網之薄,宋代視網之圓,後世沿襲唐代風俗。